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临朝称制和太皇太后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临朝称制和太皇太后之间的区别

临朝称制 vs. 太皇太后

临朝称制是指古代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朝鲜、越南、琉球等国称国王,日本称天皇)执掌国政,如果男性代理国政,太子称监国,其他男性称摄政。 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的吕后所开创,自有临朝称制以来,基本所有皇朝都有此现象,惟独明朝未有一位皇太后在皇帝年幼時进行临朝称制, 这与自明太祖所制定的《皇明祖训》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皇太后,簡稱太后、太皇,或稱太母,是古代中國皇帝及東亞地區部份時代的君主法定祖母的正式封號。在部分朝代曾出現的太帝太后、皇太太后、帝太太后等,皆為太皇太后的變體。 由於繼承皇位的可能是庶子,或者皇帝在繼位時,其生母、親祖母已去世,所以太后、太皇太后、太帝太后並不一定是皇帝的生母或親(曾)祖母。 一般的情形是,嫡子繼承皇位,只有皇帝的生母被尊為太后,繼而被尊為太皇太后。如果庶子繼位,嫡母、生母同在,則嫡母定被尊為皇太后,而生母也有可能被尊為皇太后,由此,後世可能出現太皇太后非皇帝親生祖母的情况。在旁支入繼的情况下,通常繼任皇帝只能以被繼承者為自己的尊親,不能加尊生母,她們可能只被尊為太妃而已。 總之,能夠被尊為太后、太皇太后、太帝太后,不但要看繼承人和被尊者之間的血緣關係,更要視彼此的法定關係而定。.

之间临朝称制和太皇太后相似

临朝称制和太皇太后有(在联盟百科)33共同点: 卜答失里 (皇后)南宋后晋吕雉君主孝莊文皇后宣仁皇后中國东亚东汉东晋北宋北魏北齐刘宋唐朝元朝皇后皇太后皇帝王政君隆裕太后西汉謝道清辽朝述律平清朝溥仪明朝文成文明皇后...日本慈禧太后慈聖皇后 扩展索引 (3 更多) »

卜答失里 (皇后)

卜答失里(;),弘吉剌氏,元文宗皇后,父驸马鲁王雕阿不剌,母亲是元武宗的妹妹鲁国公主桑哥剌吉。她是元朝唯一的太皇太后。.

临朝称制和卜答失里 (皇后) · 卜答失里 (皇后)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時間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線以南地区,與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發展经济、手工业、航運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

临朝称制和南宋 · 南宋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總計12年。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

临朝称制和后晋 · 后晋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吕雉

呂雉(),字娥姁,汉高帝刘邦皇后。西汉时称吕太--,简称吕--,谥号高皇后,东汉时光武帝改薄太后为高皇后,吕后为高--。山东单父(今单县)人,为汉高祖刘邦任亭长时所娶元配妻子(前202年-前195年),一直追随刘邦征战,被封为汉王王后,直到刘邦以汉王身份即皇帝位后,尊为皇后。惠帝即位,尊為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惠帝死后,虽为少帝祖母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在世的皇祖母,但不称太皇太后,仍以皇太后身分临朝称制,掌控朝政达八年《汉书·高后纪第三》载:“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四年夏,少帝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皇太后幽之永巷。诏曰:‘凡有天下治万民者,盖之如天,容之如地;上有欢心以使百姓,百姓欣然以事其上,欢欣交通而天下治。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乱,不能继嗣奉宗庙,守祭祀,不可属天下。其议代之。’群臣皆曰:‘皇太后为天下计,所以安宗庙社稷甚深。顿首奉诏。’五月丙辰,立恒山王弘为皇帝。……八年春,封中谒者张释卿为列侯。……秋七月辛巳,皇太后崩于未央宫。遗诏赐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下至郎吏各有差。大赦天下。”,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后、皇太后。 吕雉有两兄吕泽、吕释之,以及姊吕长姁、妹吕嬃;其二位兄长皆因追随刘邦征战封侯。吕雉生一子一女,为漢惠帝、魯元公主。 漢惠帝在位七年,自元年起即因「人彘」事件不再聽政,并嗜酒燕乐,导致多病;吕雉自惠帝死后即临朝称制,于吕太后元年、四年連立兩任少年皇帝,共主政八年。因此《史記》、《漢書》等正史以「本紀」體例記載呂太后生平,将其历史地位看作等同于一任帝王。吕太后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受到了前后同一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的高度赞扬。 汉初制度简约。吕雉主持明确了汉朝的后宫尊卑制度,于称制七年主持重新议定了汉高祖母亲、兄姊的谥号,将刘邦的母亲和姐姐均由“夫人”升为“--”。 據东汉班固所著《漢書》記載,劉邦死後,匈奴首領冒頓曾寄國書向吕太后求婚,意在標揚匈奴武力,刻意貶低漢朝國力。吕太后以年邁為由婉言拒绝,不过继续沿用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吕太后称制期间曾大封亲族为王。前180年8月18日(七月三十),吕雉逝世,周勃、陈平等人铲除吕氏家族力量,更立汉高祖次子代王继承宗庙,是为汉文帝。.

临朝称制和吕雉 · 吕雉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君主

君主是指從一個家庭或家族中挑選成員來任職的國家元首或政權領袖。其職位之傳承以直系血親世襲為主,也可採選舉或禪讓方式產生;其中實行世襲制度者若無直系血親之繼承人,一般多由其親屬中遴選血親較近者而繼承之。 採用君主統治方式的政體稱為君主制,在現代社會中多與共和制相對;而利用君主之權力進行統治的家族團體,則稱為王室/皇室。.

临朝称制和君主 · 君主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a;),博尔济吉特氏(,即孛兒只斤氏),名布木布泰(a),亦作本布泰。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姪女,顺治帝的生母。本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和博禮之女。.

临朝称制和孝莊文皇后 · 太皇太后和孝莊文皇后 · 查看更多 »

宣仁皇后

宣仁聖烈皇后()姓高氏,小字“滔滔”。宋英宗皇后,宋神宗頊、岐王顥、嘉王頵、寶安公主、壽康公主生母(英宗尚有二女,是否皆為其所生,尚待考)。.

临朝称制和宣仁皇后 · 太皇太后和宣仁皇后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中國和临朝称制 · 中國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东亚

东亚泛指亚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蒙古以及臺灣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东亚总人口超过16亿。.

东亚和临朝称制 · 东亚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东汉和临朝称制 · 东汉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东晋和临朝称制 · 东晋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临朝称制和北宋 · 北宋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临朝称制和北魏 · 北魏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北齐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临朝称制和北齐 · 北齐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临朝称制和刘宋 · 刘宋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临朝称制和唐朝 · 唐朝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临朝称制和元朝 · 元朝和太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皇后

皇后,在中國史籍中常簡稱為--,是世界歷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皇帝正配的稱號。目前唯一仍有皇后存在的國家及皇室是日本皇室,為明仁天皇(亦是现存唯一的皇帝)的皇后美智子,其他國家君主的正配一般只稱為“王后”。.

临朝称制和皇后 · 太皇太后和皇后 · 查看更多 »

皇太后

皇太后是皇帝、天皇为其母亲所上的尊号,太后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秦宣太后羋八子(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

临朝称制和皇太后 ·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临朝称制和皇帝 · 太皇太后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王政君

王政君(),漢元帝劉奭皇后,汉成帝劉驁生母。父王禁,母李親。她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其身居--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时间长达61年(公元前49年—公元13年在位),仅次于清朝的仁憲皇太后(64年)。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姑。.

临朝称制和王政君 · 太皇太后和王政君 · 查看更多 »

隆裕太后

孝定景皇后(a;),姓叶赫那拉氏《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癸未。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皇帝寅绍丕基。春秋日富。允宜择贤作配。佐理宫闱。以协坤仪而辅君德。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皇后。”,一说为苏完那拉氏刘庆华:《慈禧太后家世新证——〈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研究》 《满族研究》 2009年02期薛柏成:《慈禧家世史料——〈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再论》。《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正史未载其名,有说名靜芬,或稱隆裕太后、隆裕皇后、光緒皇后。光绪帝的表姐和皇后,慈禧太后之弟都統桂祥的女兒。是清朝与中国歷史中的「末代太后」。.

临朝称制和隆裕太后 · 太皇太后和隆裕太后 · 查看更多 »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临朝称制和西汉 · 太皇太后和西汉 · 查看更多 »

謝道清

謝道清(),天台人,宋理宗皇后,共主南宋朝政2年。.

临朝称制和謝道清 · 太皇太后和謝道清 · 查看更多 »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临朝称制和辽朝 · 太皇太后和辽朝 · 查看更多 »

述律平

述律平(),小字月里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皇后。.

临朝称制和述律平 · 太皇太后和述律平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临朝称制和清朝 · 太皇太后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临朝称制和溥仪 · 太皇太后和溥仪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临朝称制和明朝 · 太皇太后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文成文明皇后

文成文明皇后(),或稱文明太后,冯氏,長樂信都人。魏文成帝的皇后,她的姑姑是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左昭儀。.

临朝称制和文成文明皇后 · 太皇太后和文成文明皇后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临朝称制和日本 · 太皇太后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临朝称制和慈禧太后 · 太皇太后和慈禧太后 · 查看更多 »

慈聖皇后

慈聖光獻皇后(),曹氏,真定靈壽(今河北靈壽縣)人,北宋宋仁宗趙禎第二任皇后,北宋名將曹彬的孙女。.

临朝称制和慈聖皇后 · 太皇太后和慈聖皇后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临朝称制和太皇太后之间的比较

临朝称制有138个关系,而太皇太后有26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3,杰卡德指数为8.13% = 33 / (138 + 268)。

参考

本文介绍临朝称制和太皇太后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