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選舉地理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選舉地理之间的区别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vs. 臺灣選舉地理

李登輝於1988年1月繼任中華民國總統後,蔣家執政時代結束,臺灣人首次出任國家元首,臺灣社會要求政治民主化呼聲日益高漲。1990年,第1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總統時引發三月學運,中華民國政府在1991和1992年完成國會議員全面改選後,民主進步黨與李登輝總統即開始推動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但因國民黨內保守派阻撓而未能實現。幾經折衝後,為避免於1994年12月即將首度民選的「臺灣省省長」引發葉爾辛效應,乃於1994年7月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而於選舉總統和副總統時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一改先前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的方式,亦使直選總統與行政院長之權責關係類似法國第五共和之雙首長制。1996年3月23日,於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即臺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總統之首次直接選舉。,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台灣光華雜誌, 2000.6.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台灣的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等行政區做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的傾向。族群背景、統獨議題、社會階級等因素是影響選舉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但隨著長期的族群融合、社會流動及公民意識的深化演進,這些已並非絕對。 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南綠北藍」或「(北)藍天(南)綠地」,以及「搶攻(決戰)中台灣」、「搶攻桃竹苗(客家票倉)」、「跨越濁水溪」、「搶攻中間選民」等用詞,用以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之间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選舉地理相似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選舉地理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中華民國政治高雄市臺灣臺灣選舉金門縣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民主化與1990年三月學運的壓力下於同年7月召開國是會議。1991年5月1日國民大會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等法律即失其效力)、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從此於選舉國民大會代表與立法院立法委員時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一改先前自1947年起即由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及其遞補人、1948年起即由第一屆立法委員及其遞補人持續延任、長期擔任國會議員的方式,終止因強調「法統」象徵而主要由資深民代組成「萬年國會」的現象,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經臺灣人民長期持續抗爭而修憲後,在臺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之國民大會代表全面改選於1991年首次辦理,立法委員全面改選則於1992年首次辦理。,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目前,監察院已不再由臺灣省議會間接選出,國民大會原有的職權亦全數轉移至其他機構或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院成為中華民國在台灣唯一的常設國會,國會議員選舉之正式名稱為「中央公職人員選舉」。 這次與之後的國會選舉不但讓中華民國的中央民意代表在臺灣擁有更強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也象徵中華民國邁向民主國家、在政治層面落實台灣本土化運動。直接民選的總統、國會、2000年、2008年及2016年的政黨輪替與和平轉移政權更是中華民國在台灣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會開放進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與公僕表現的重要象徵與方式。.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和臺灣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整理了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選舉歷屆來在各地的得票分布,並將臺灣選舉地理以圖表形式整合呈現。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1948年第一任至1990年第八任總統、副總統選舉,依當時之《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由國民大會間接選舉產生,並分別舉行,先選總統,再選副總統。而依1947年施行之《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總統、副總統之任期為六年,連選得連任一次,唯1960年國民大會過修正《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規定總統、副總統得連選連任,不限一次。 而自1996年第九任總統、副總統選舉起,依1992年修正公布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總統、副總統改由自由地區公民直選產生,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1995年制定公布之《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則規定,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採聯名登記,以候選人得票數最多之一組為當選,且候選人依法須經政黨推薦或取得一定公民人數之連署。.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和臺灣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治

中華民國政治是指於1912年創建中華民國政府,期間在大陸時期經歷了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並在行憲後於1948年正式改組,1950年遷至臺灣地區後運作至今。.

中華民國政治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中華民國政治和臺灣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高雄市 · 臺灣選舉地理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 · 臺灣和臺灣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臺灣選舉

中华民国的選舉制度與架構則來自《中華民國憲法》,其中第二章「人民之權利義務」第17條載明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此外,該法並在國民大會、立法、監察、地方自治制度、省縣及選舉等相關章節,提供臺灣選舉的母法根源。1991年4月起,臺灣歷經7次修憲,修憲後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成為臺灣選舉的另一法理基礎。此外,臺灣於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權的地區,依公民投票法進行的公民投票亦屬廣義選舉與直接民權之一環。直接民選的總統與國會與公投是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會開放進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與公僕表現的重要象徵與方式。.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選舉 · 臺灣選舉和臺灣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金門縣

金門縣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一個縣,轄區包含金門群島的金門島、烈嶼及代管的烏坵等島嶼,通行閩南語(烏坵通行莆仙語)。也是中华民国福建省政府所在地,縣治所在地位於金城鎮。.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金門縣 · 臺灣選舉地理和金門縣 · 查看更多 »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於2000年3月18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選舉,也是中華民國第二次總統、副總統全民直選。這次選舉共有5組候選人參選;參加這次選舉的選民人數超過1,200萬,投票率達82.69%。最後由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副總統候選人呂秀蓮當選,達成中華民國行憲以來、也是中華民國政治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結束中國國民黨在台灣五十五年的執政。同時、本次選舉也產生了中華民國首位女性副總統,是女性在政治上的一大發展。 該次選舉是在位12年的李登輝卸任後的首次選舉。當時台灣社會瀰漫尋求政治改革的氣氛,執政已逾半世紀的中國國民黨,1990年代以來的重大選舉中受到民進黨的挑戰,民進黨提名陳水扁參選,加上原任台灣省省長的宋楚瑜脫黨參選,和與陳水扁不合的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及以批判國民黨著稱的作家李敖的加入此次選舉。國民黨敗選後李登輝辭去黨主席,隔年即遭國民黨開除黨籍。不久後成立的台灣團結聯盟奉之為精神領袖,政治立場趨向台灣獨立,並與民進黨結盟;拿下第二高票的宋楚瑜則在支持者的期盼下創立親民黨,後與國民黨合作。國民黨在選後進行一連串的黨務改造以企重新獲得選民支持,台灣政壇在該次選舉後,逐漸走向藍綠兩大政治勢力的競逐局面。.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和臺灣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2004年3月20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由尋求連任的時任總統陳水扁與時任副總統呂秀蓮以不到3萬票的微小差距获胜當選。當選的正、副總統在2004年5月20日就任。這次選舉結果中,兩組候選人得票率僅差千分之二,為歷年及世界總統選舉罕見,而且廢票高達33萬票,約前次總統大選三倍之多(主因為廢票認定標準加嚴),因此另一總統候選人連戰及泛藍支持者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以備驗票。後來連宋陣營提出當選無效之訴與選舉無效之訴經最高法院判決敗訴定讞,陳水扁連任中華民國第11任總統。.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和臺灣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於2008年3月22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暨第五案、第六案全國性公民投票,也是第四次總統直選,於2008年3月22日舉行。此項選舉採用普通、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有兩組,分別為1號:民主進步黨提名的謝長廷和蘇貞昌(通稱「長昌配」),以及2號:中國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和蕭萬長(通稱「馬蕭配」)。 中央選舉委員會在2008年3月22日20時7分宣布開票結果,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及蕭萬長獲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届總統、副總統。馬英九、蕭萬長以7,659,014票當選,得票率58.45%,謝長廷、蘇貞昌5,444,949票,得票率41.55%,馬英九、蕭萬長的得票數,較謝長廷、蘇貞昌多2,214,065票,更創下中華民國史上總統候選人最高得票。新任總統、副總統於同年5月20日宣誓就職。這是台灣政治史上第二次政黨輪替。 本次選舉是臺灣2008年繼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後,另一場攸關社會未來走向的大型選舉。國民黨奪回失去八年的政權,在此次選舉後,同時掌握行政部門及立法院過半席次,達至「完全執政」局面。另一方面,與總統選舉投票合併舉行、涉及參與聯合國議題的兩項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皆因未達《公民投票法》所訂「領票人數達總選舉人數的百分之五十」之門檻而未能成案。.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和臺灣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8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於2012年(民國101年)1月14日舉行,與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共同構成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本屆選舉為中華民國立法院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後的第二次選舉。,同時也是四個新直轄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及高雄市)改制升格後的首次立法院全面改選。 第八屆立法院的總席次,除了73席單一選區,尚有6席原住民、及34席全國不分區,共計113席。執政的國民黨取得過半數的64席,最大在野黨民進黨40席,台聯與親民黨各3席,無黨團結聯盟2席,無黨籍1席;其中,台聯與親民黨是立法委員選舉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後,第一次獲得全國不分區席次,並雙雙跨過在立法院成立黨團的門檻。相較上屆選舉,雖然在席次上民進黨增加、國民黨減少,整體的得票率還是維持泛藍略大於泛綠的格局。全體當選委員於2012年2月1日宣誓就任。 由於與總統選舉同時舉行,投票率達74%,創下歷屆新高。.

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臺灣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選舉地理之间的比较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有112个关系,而臺灣選舉地理有7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5.79% = 11 / (112 + 78)。

参考

本文介绍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選舉地理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