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公民教育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区别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vs. 公民教育

李登輝於1988年1月繼任中華民國總統後,蔣家執政時代結束,臺灣人首次出任國家元首,臺灣社會要求政治民主化呼聲日益高漲。1990年,第1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總統時引發三月學運,中華民國政府在1991和1992年完成國會議員全面改選後,民主進步黨與李登輝總統即開始推動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但因國民黨內保守派阻撓而未能實現。幾經折衝後,為避免於1994年12月即將首度民選的「臺灣省省長」引發葉爾辛效應,乃於1994年7月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而於選舉總統和副總統時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一改先前由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的方式,亦使直選總統與行政院長之權責關係類似法國第五共和之雙首長制。1996年3月23日,於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即臺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總統之首次直接選舉。,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台灣光華雜誌, 2000.6. 公民教育指培養個人作為公民或国民,行使義務與權利的教育活动。它通过相關教材與教學方式,使學生對公民所應具有的權利與義務、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及相關的民主、尊重、守法等的公民素養有基本了解和認識。 公民教育的概念和實施和公民權及公民身份密不可分,和民主一詞有一樣長久的歷史脈絡,是從「我到我們」群我關係的政治教育天下雜誌 486期 2011-11-30 。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公民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形式开展,在传统公民教育的内容之外,还会加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之间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公民教育相似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公民教育有(在联盟百科)13共同点: 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中華民國政府在野黨國立政治大學公民公民投票法野百合學運臺灣選舉民主化新台灣新聞周刊政黨輪替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中國國民黨和公民教育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民主化與1990年三月學運的壓力下於同年7月召開國是會議。1991年5月1日國民大會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等法律即失其效力)、修改並凍結部分《憲法》。從此於選舉國民大會代表與立法院立法委員時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一改先前自1947年起即由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及其遞補人、1948年起即由第一屆立法委員及其遞補人持續延任、長期擔任國會議員的方式,終止因強調「法統」象徵而主要由資深民代組成「萬年國會」的現象,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經臺灣人民長期持續抗爭而修憲後,在臺灣、澎湖、金門、與馬祖舉行之國民大會代表全面改選於1991年首次辦理,立法委員全面改選則於1992年首次辦理。, 條目撰稿人:政大歷史系薛化元教授, 台灣大百科全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目前,監察院已不再由臺灣省議會間接選出,國民大會原有的職權亦全數轉移至其他機構或由人民直接行使,立法院成為中華民國在台灣唯一的常設國會,國會議員選舉之正式名稱為「中央公職人員選舉」。 這次與之後的國會選舉不但讓中華民國的中央民意代表在臺灣擁有更強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也象徵中華民國邁向民主國家、在政治層面落實台灣本土化運動。直接民選的總統、國會、2000年、2008年及2016年的政黨輪替與和平轉移政權更是中華民國在台灣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會開放進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與公僕表現的重要象徵與方式。.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和公民教育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

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是依照《公民投票法》,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台澎金馬)為範圍實施的公民投票。投票以普通、平等、直接、不記名等方式進行。截至2017年12月為止,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成案、並舉行投票的全國性公民投票已有六案,但六案全部因投票人數未達50%門檻而遭到否決。這六次公投的結果對中央政府雖無拘束力,但政府均持續推動相關政策。2017年12月,立法院通過修正公投法部分條文大幅降低公投限制,提案門檻從總統副總統選舉人總數5/1000,調降到1/10000;連署門檻則從5%降到1.5%;通過門檻則從選舉人總數1/2降為1/4,且有效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

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和公民教育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 · 中華民國政府和公民教育 · 查看更多 »

在野黨

在野黨(Party out of power),也稱為反對黨、反對派,也表示政黨政治民主國家內未執政的政黨,和執政黨是互斥的集合,通常亦是反对党。特別是在議會民主國家中,最大在野黨常以執政預備(在野)的身份提出和執政黨競爭的政策。 在野黨有監督在朝執政黨的責任,可避免執政黨一意孤行或不理會在野黨的利益及立場,反映社會不同地域及階層的意見;民主國家的在野黨在野時,如果努力地為國家盡力,獲得選民支持,可能將會在下次的選舉中,擊敗原執政黨,成為新的執政黨。這種情況稱為政黨輪替,要注意的是這時執政黨與在野黨的角色會互換,直到下一次的政黨輪替發生。.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在野黨 · 公民教育和在野黨 · 查看更多 »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大,1927年建校於江蘇南京市,1954年由行政院核定,復校於臺灣臺北市,為中華民國首間在臺復校的國立大學。創校任務為負責培養國家政治、管理及法學人才的中央院校之一,其後發展為臺灣地區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國立大學,也成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重要智庫之一。 學術及校務發展方面,國立政治大學始建於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基礎之上,在臺灣復校後亦與臺北的國立臺灣大學等校,皆享有良好的社會評價。並與臺北的國立陽明大學在心智與腦科學研究上,有緊密合作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除了以海峽兩岸地區華人為主要學生來源以外,同時也吸引不少海外國際學生入學就讀。.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國立政治大學 · 公民教育和國立政治大學 · 查看更多 »

公民

公民(英文:Citizen)是在一个政治实体如国家或城市中,拥有公民身份并根据该地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公民身份或公民權(英文:Citizenship)是一種認同或身份的形式,使個人在政治社群中取得相關的社會權利和義務,和国籍概念不同,擁有國籍如未成年的國民可能沒有行使公民權的權利及義務,在宪法学及政治學則指由法律规范及政治社群中的個人和群體的权利及义务關係。 近代公民權或公民資格的擴張或縮減與封建、專制、民主等制度的關係有不少的政治及學術討論 。 對民主國家及專制國家的公民權教育和保障的跨國比較仍是政策制定及學術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 在各國培養公民素養的學校教育方面,全球規模最大的公民素養及公民教育的研究計劃國際公民及素養調查研究調查各國如何解決下一代公民積極參與社會的挑戰,評估各國青少年對未來公民身分之準備教育,對學生的公民素養的概念知識與能力進行測驗評量,其測驗及調查的範圍包括:公民認知、政治組織、公民概念(如人權)、以及負責任公民的作為及態度等等 。.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公民 · 公民和公民教育 · 查看更多 »

公民投票法

《公民投票法》,簡稱《公投法》, 是一部現行中華民國法律,於2004年1月2日起正式實施,保障中華民國國民實踐公民投票的權利,並在廢除國民大會後改由全體國民行使主權,擁有增修《中華民國憲法》的權力。.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公民投票法 · 公民投票法和公民教育 · 查看更多 »

野百合學運

野百合學運(又稱三月學運)是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在1990年3月16日至3月22日發生的學生運動。在該次運動中,人數最多時曾經有將近6000名來自台灣各地的大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今自由廣場),他們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這不但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首次大規模的學生抗議行動,同時也對台灣的民主政治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在該次學生運動後,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一方面依照其對學生的承諾,在不久後召開國是會議,另一方面也在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台灣的民主化進入新階段。.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野百合學運 · 公民教育和野百合學運 · 查看更多 »

臺灣選舉

中华民国的選舉制度與架構則來自《中華民國憲法》,其中第二章「人民之權利義務」第17條載明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此外,該法並在國民大會、立法、監察、地方自治制度、省縣及選舉等相關章節,提供臺灣選舉的母法根源。1991年4月起,臺灣歷經7次修憲,修憲後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成為臺灣選舉的另一法理基礎。此外,臺灣於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權的地區,依公民投票法進行的公民投票亦屬廣義選舉與直接民權之一環。直接民選的總統與國會與公投是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會開放進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與公僕表現的重要象徵與方式。.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臺灣選舉 · 公民教育和臺灣選舉 · 查看更多 »

民主化

民主化的字源來自民主,通常指的是政權由獨裁體制轉變成民主體制的過程。不少人主張民主化可以被視為一種長期而且連續的歷史過程,而且可以發生在各種社會領域,例如經濟民主化、家庭民主化等等,,近來也有學者討論全球化的民主治理議題。但是在一般人與大多數社會科學家的理解中,民主化通常是指從威權主義或極權主義等其他各種政治體制轉變成自由民主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治權威的組織方式可能會出現本質上的改變。民主化的社會生態會產生很大改變。.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民主化 · 公民教育和民主化 · 查看更多 »

新台灣新聞周刊

《新台灣新聞周刊》(New Taiwan Weekly)為「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月1日成立,簡稱「本土文化」)所創立,以關懷台灣本土社會與政治發展為出發點的政論性雜誌,1996年3月1日創刊 (一說1996年3月8日陳宗逸, ,《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63期,2008年12月3日。),2008年12月3日宣布「暫時停刊」但未曾復刊。創辦人及發行人為詹錫奎(筆名「老包」),每週發行一期。.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新台灣新聞周刊 · 公民教育和新台灣新聞周刊 · 查看更多 »

政黨輪替

政黨輪替(Party Alternation)是指由不同政黨(在野党)接替前一政黨擔任執政黨的情形,可能以投票制度的方式進行,亦可能是以暴力或非暴力革命的形式完成。政黨輪替一般出現在實行兩黨制的國家,但也有多黨制國家,由部分佔主導地位的大政黨輪流執政。.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政黨輪替 · 公民教育和政黨輪替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公民教育之间的比较

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有112个关系,而公民教育有10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3,杰卡德指数为5.88% = 13 / (112 + 109)。

参考

本文介绍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公民直接選舉與罷免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