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中微子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之间的区别
中微子 vs. 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
中微子(Neutrino,其字面上的意義為「微小的電中性粒子」,又譯作--)是一种电中性的基本粒子,自旋量子數為½,以希腊字母ν标记。现在已经有证据表明其具有质量。但其质量即使相比于其他亚原子粒子也是非常微小的。它可能是现在唯一一种已探测到的暗物质,是一种热暗物质。 中微子与电子、μ子以及τ子同属轻子,有三种“味”:电中微子()、μ中微子()以及τ中微子()。每种味的中微子都相应存在一种同样电中性且自旋量子數為½的反中微子。在标准模型中,中微子的产生过程遵循轻子数守恒定律。 由于中微子是电中性的,同时还是一种轻子,因而其并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以及强相互作用。其只参与弱相互作用以及引力相互作用。 由于弱相互作用作用距离非常短,而引力相互作用在亚原子尺度下又是十分微弱的,因而中微子在穿过一般物质时不会受到太多阻碍,且难以检测。 中微子可以通过放射性衰变以及核反应等多种方式产生。由于太阳内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核反应,而超新星产生等过程也会伴随着剧烈的核反应,因而在宇宙射线中可以检测到中微子的存在。地球附近所检测到的中微子大多来源于太阳。事实上,地球面向太阳的区域每秒钟在每平方厘米上都会穿过大约650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 人们现在认识到中微子在飞行过程中会在不同味间振荡,比如β衰变中产生的电中微子可能在检测时会变为μ中微子或τ中微子。这一现象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且不同味的中微子的质量也是不同的。依据现在宇宙学探测的数据,三种味的中微子质量之和小于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eung Center for Cosmology and Particle Astrophysics, LeCosPA)為國立台灣大學所屬一級研究單位。於2007年11月,由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以個人名義捐款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所成立的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為陳丕燊(Pisin Chen)博士。 其目前執行的實驗計畫有在夏威夷觀測CMB之NTU Array計畫、在南極洲探測GZK宇宙微中子之ANITA計畫、及西藏的遠距天文台計畫。中心並著重推動五個工作小組,其涵蓋範圍包括星系演化、宇宙大尺度結構、宇宙微中子、暗物質、及暗能量的研究。 目前該單位位於臺大物理系新館8樓,未來將遷至將於2015年6月開始興建之宇宙館大樓,位於物理新館與天數館之間。.
之间中微子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相似
中微子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暗物质,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Dark matter),是指無法通過电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电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透过重力产生的效应得知,而且已經發现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 现代天文学經由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方法和理论来探测暗物质。而根据ΛCDM模型,由普朗克卫星探测的数据得到:整个宇宙的构成中,常規物質(即重子物質)占4.9%,而暗物质則占26.8%,还有68.3%是暗能量(质能等价)。暗物质的存在可以解决大爆炸理论中的不自洽性(inconsistency),对结构形成也非常关键。暗物质很有可能是一种(或几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構成。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是现代宇宙学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课题。 2015年11月,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蓋瑞‧普里茲奧(Gary Prézeau)以ΛCDM模型模擬銀河系內暗物質流過地球與木星等行星的情形,發現這會使該暗物質流的密度明顯上升(地球:10^7倍、木星:10^8倍),並呈現毛髮狀的向外輻射分佈結構。.
中微子和暗物质 · 暗物质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 · 查看更多 »
在天文物理學中,有關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問題有:.
中微子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中微子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的共同点。
- 什么是中微子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之间的相似性
中微子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之间的比较
中微子有155个关系,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有1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1.19% = 2 / (155 + 13)。
参考
本文介绍中微子和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