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中英关系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中英关系之间的区别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 vs. 中英关系

本列表為大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英國大使列表。. 中英关系(China–United Kingdom relations)指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国家关系,最早始于18世纪末。 兩國在二戰時是同盟國,也同為聯合國成員,冷戰時則屬於對立陣營。由於兩次鴉片戰爭、冷戰、香港地位問題等,中英关系历经波折。近年隨着中國經濟崛起,英日益深化对华合作,双方在政治、經濟等领域的磋商与对话加强,两国高层亦保持互訪。 然而,雖然中方表示中國在中英關係上,所涉及核心利益問題上的立場是堅定不移,不過自英國首相卡梅倫會見達賴喇嘛後與中國人權等問題上表現執著,促使兩國關係轉向下挫,直至2013年卡梅倫訪華才告破冰。.

之间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中英关系相似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中英关系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伦敦周恩来裴坚章胡階森郭嵩焘艾登英國駐華大使列表英国欧内斯特·贝文文化大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简称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政府机构名称,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中英关系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伦敦 · 中英关系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周恩来

没有描述。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周恩来 · 中英关系和周恩来 · 查看更多 »

裴坚章

裴坚章(),山东省日照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外交官。 1954年,从中共华东局组织部调外交部工作,任亚洲司科长。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二等秘书、一等秘书。1970年,后任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大使馆政务参赞。1973年,任中国驻新西兰首任大使。1977年兼任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首任大使。1979年,由秦力真接任,其改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利比亚大使。1986年后,任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主任、外交史研究室主任。.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裴坚章 · 中英关系和裴坚章 · 查看更多 »

胡階森

胡階森爵士,KBE,FRSA(Sir John Colville Hutchison,),又作胡階昇,英國外交官,1950年1月至1951年3月出任首任英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代辦。 胡階森畢業於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他於1914年加入外交部,在接近37年的外交生涯當中,主要都是在華任職。他早年曾於上海、天津和漢口等地擔任副領事,1930年派駐哈爾濱出任商務秘書(二等),1934年調到北平的英國駐華使館商務秘書處出任主管,其後在1938年於香港出任英國駐港商務專員。1940年,胡階森被派駐上海出任商務秘書(一等),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身在上海的他與家人一度遭日軍拘禁,其後因為外交人員身份獲日方遣返。 1943年6月,胡階森重返遷到重慶的英國駐華大使館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返回上海復任原職。對中英貿易事宜具相當認識、並且通曉漢語的他更在1947年升任駐華公使(商務)。任內他見證中國大陸局勢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而日趨動盪。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10月建政後,一時間英國政府對於新政權未有明確取態,而駐華大使施諦文爵士在同年11月返英匯報局勢後,胡階森被指派留守南京以代辦銜代理館務,成為英國在華的最高級使節,以聽候英政府的進一步指示。 1950年1月,英政府宣佈承認中共政權,並正式委任胡階森為英國駐華臨時代辦,負責與中方商討建交細節。然而,由於英方繼續與中華民國保持關係,再加上英國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不表態支持把中華民國逐出聯合國的決議,結果造成建交談判停滯不前的局面。隨著韓戰在1950年中爆發,胡階森在冷戰氛圍濃厚的情況下更是遭到中方冷待,致使他任內未能有所作為。胡階森在任臨時代辦約一年便告退休離任,而中英兩國要到1954年才正式建立起代辦級關係,並於1972年升格為大使級關係。.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胡階森 · 中英关系和胡階森 · 查看更多 »

郭嵩焘

郭嵩焘(),字筠仙,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湘軍的創建者之一,也是中国首位驻外使節,曾任駐英國、法國公使。他與曾國藩、左宗棠都是兒女親家。.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郭嵩焘 · 中英关系和郭嵩焘 · 查看更多 »

艾登

艾登可能具有以下含義:.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艾登 · 中英关系和艾登 · 查看更多 »

英國駐華大使列表

英國駐華大使(Ambassador of the United Kingdom to China)是英國派駐中國(大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級別的外交使節,並主管英國設於中國大陸的使領館。目前,這個職位的全稱是英女皇陛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Her Britannic Majesty's Ambassador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國駐華使節職稱曾為英國駐華全權公使或英國駐華公使,是联合王國(1801年-1927年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7年至今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先后驻大清国、中华民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級外交代表,主理英國在華事務。一般認為,歷史上第一和第二位英國駐華全權公使是馬戛爾尼伯爵和亞美士德伯爵,兩人分別在1793年和1816年來華,但兩人都並不常駐中國。第一位常駐中國的駐華全權公使是砵甸乍爵士,他當時以兼任香港總督的身份駐守香港,而一直至1857年,港督才不再兼任公使一職。 在《天津條約》簽訂後,英國得以在北京設置英國駐華大使館,國民政府時期,大使館遷至南京,後再因二次大戰而轉往重慶。在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並與中華民國斷交,英方遂於北京設置臨時代辦處,兩國復於1954年正式建立代辦級關係。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後來於復於1972年升為大使級外交關係,以迄於今。現今的英國駐華大使館位於北京建國門外光華路11號;在上海、廣州、重慶和武汉則置有總領事館。.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英國駐華大使列表 · 中英关系和英國駐華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英国 · 中英关系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欧内斯特·贝文

欧内斯特·贝文(Ernest Bevin )英国政治家、工会领袖、工党政治家。他创建并自1922年至1940年担任其总书记。1940年,贝文在丘吉尔战时内阁中担任劳工和国民事务大臣。二战后,贝文在工党内阁中任外交大臣(1945~1951),参与了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ategory:英国外相 Category:英格兰反共主义者.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欧内斯特·贝文 · 中英关系和欧内斯特·贝文 · 查看更多 »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文化大革命 · 中英关系和文化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中英关系之间的比较

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有63个关系,而中英关系有10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6.59% = 11 / (63 + 104)。

参考

本文介绍中國駐英國大使列表和中英关系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