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國佛教會和法鼓山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中國佛教會和法鼓山之间的区别

中國佛教會 vs. 法鼓山

中國佛教會(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缩写:BAROC,簡稱中佛會),是一個於1911年成立於中國北京的佛教宗教組織,原名「中華佛教總會」,1928年改名為「中國佛教協會」,1929年再度易名為「中國佛教會」。1949年總部隨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復會,在政府支持下進行全台僧侶、寺院、信徒的登記,將各鄉村寺院、僧侶、居士納入其各縣市支會管轄。1953年起,每年選擇一座佛寺主辦的三壇大戒的傳戒活動,改變日本佛教「肉食帶妻」的遺風。只有經由中佛會的受戒儀式,才能成為合法的僧侶、才能居住或住持寺院。 中國佛教會在戒嚴體制下是台灣佛教的最高組織,配合政府政令宣傳佛法,透過「監督寺廟條例」迫使台灣佛教納入其管轄,壓制齋教、一貫道等宗教團體。1950年代。部分僧團推動「神佛分離」,排斥融合佛、道的民間信仰。近年來,隨著台灣法鼓山、中台山、佛光山、慈濟(四大山頭)等大寺院的興起,該會在台灣的影響減弱不少。 中國佛教會總會現址為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6號,緊鄰善導寺。. ,為中華民國的佛教團體,在台灣佛教四大山頭裡面評價優等。 創辦人為聖嚴師父,對人類與宗教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也曾代表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發表宗教大同的世界和平宣言。 法鼓山的祖廟是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當時,東初老人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簡化為國人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接著展開弘法利生的大菩薩行儀。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之间中國佛教會和法鼓山相似

中國佛教會和法鼓山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台灣佛教佛教齋教臺北市法鼓山

台灣佛教

台灣佛教的信仰人口約801.5萬人,佔2300萬人口的35%,其信仰人數可能與道教、儒教或其他台灣民間信仰,甚至與其他新興宗教有重疊的情況。據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發布的資料顯示,台灣有多達80%的人口信奉某種形式,摻雜有佛教信仰因素的傳統台灣民間信仰或台灣宗教。因此就廣義而言,在台灣佛教是最大宗教。 台灣佛教系統承襲自中國閩南地區,世俗化的信仰體系(其中代表為巖仔和高僧信仰)為其一大特色,與以出家僧侶為主的叢林體系(以四大法脈為代表)並立。然而因戰後中國傳入的佛教體系一枝獨秀,蓋過原有本土佛教勢力,使得原有的本土佛教體系常遭誤解,例如世俗體系部份就經常被誤認為「佛道混合」或「非正信」,但實際上世俗體系的發展未必違反佛教原教旨。 不過,從佛教以不同形式傳入台灣後,臺灣的佛教信徒,並沒有精確的統計。因此,統計改以觀察寺院增加數目、並透過台灣社會變遷歷次調查問卷中有關宗教項目的實際統計數字,來論斷其變革的趨勢。.

中國佛教會和台灣佛教 · 台灣佛教和法鼓山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中國佛教會和佛教 · 佛教和法鼓山 · 查看更多 »

齋教

齋教,又稱持齋宗,為台灣民間信仰的流派之一,以羅教教義為主、雜揉儒家與道教和部分佛教思想,源於白蓮教在家弟子修行的方式,由在家修行者傳襲,主持教儀,茹素,不剃髮出家,不穿僧衣,民眾習稱其神職人員為菜姑、菜公,在日治時期被視為佛教一支派,但實際上其教義和根源都與傳統之台灣佛教信仰有別,故民間有人稱之為「在家佛教」,但與學術定義在家佛教(例:蓮華社、同修會、唸佛會)也有極大差異。而齋教舉行法會、儀式的固定建築稱為齋堂,也別於一般佛教的巖、寺。 齋教的起源時代是在明,於清代時陸續傳入台灣各地,在台灣主要有龍華教、先天教、金幢教三個系統。 日治時期統稱其為「齋教」,視為「在家佛教」,又稱「白衣佛教」,1915年余清芳在臺南西來庵以齋教為號召,鳩眾兩千人,發動武力抗日,是為西來庵事件,遭日軍擊敗。事後,臺灣總督府立即查禁齋教,齋教人員,乃多納入日本佛教禪宗臨濟宗一支,對台灣佛教信仰發展影響極大。 二次大戰結束後,齋教又受到國民政府的打壓和中國佛教會的批判而逐漸式微,轉為一般佛教寺廟。.

中國佛教會和齋教 · 法鼓山和齋教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中國佛教會和臺北市 · 法鼓山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法鼓山

,為中華民國的佛教團體,在台灣佛教四大山頭裡面評價優等。 創辦人為聖嚴師父,對人類與宗教有不可抹滅的影響力,也曾代表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發表宗教大同的世界和平宣言。 法鼓山的祖廟是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當時,東初老人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簡化為國人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接著展開弘法利生的大菩薩行儀。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之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中國佛教會和法鼓山 · 法鼓山和法鼓山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中國佛教會和法鼓山之间的比较

中國佛教會有28个关系,而法鼓山有8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4.27% = 5 / (28 + 89)。

参考

本文介绍中國佛教會和法鼓山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