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中和區和鎮 (中華民國)相似
中和區和鎮 (中華民國)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大溪區,屏東縣,土城區,竹東鎮,縣轄市,高雄市,龍潭區 (台灣),臺南市,永和區,清朝,新北市。
大溪區
大溪區(客語白話字:Thai-hâi-khî;臺灣客家語詔安腔:tai keˇkiˇ)爲中華民國桃園市的一個市轄區,境內有大漢溪,因而得名。大溪區原為復興區的木材輸出門戶,以大漢溪爲河運管道。雖然現在河運已經不再,但當地昔日的渡船頭仍然保存,大溪爲北橫公路的入口端,因擁有豐富的觀光資源,桃園市政府持續推展生態休閒遊憩東都心之重點發展區。 大漢溪兩旁原爲河階地形之代表,但在石門水庫建立之後,因爲水位下降,下切力道不足,使現在河階地形之形成趨緩,但近年在武嶺橋下游興建--作為石門水庫的備用水庫,其中的中--堰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倒伏式攔河堰將攔截大漢溪河水,使水位將再度上升找回昔日深水港的河景。石門水庫位於大溪區南端,爲桃園市的著名風景區。大溪區之特產爲大溪豆乾及木製品,其中紅木神桌獨特精細的雕紋最為聞名,因此大溪木藝技術又結合在地傳統祀神藝陣神將《俗名:大仙尪》 ,讓大溪擁有上百尊的大仙尪又有大溪神將窟的美名,而成為北臺灣三大神將重地區域,齊名蘆洲、宜蘭。近年來,臺灣開放農業觀光,而大溪多山林,已開發許多休閒農莊,又鄰近臺北都會區,週休假日遊客紛至。 大溪區以大漢溪為界分為河東地區與河西地區,前者是傳統行政與經濟中心,近年極力轉型發展觀光生態遊憩,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景點;後者因國道三號大溪交流道及台66線快速道路經過,而在區內設立埔頂重劃區,初期主要以低密度開發的透天住宅為主,但經桃園升格直轄市及生活機能發展到位,還有可以高處俯瞰大漢溪、河東老城區及復興區山陵線的美景,河西地區陸續出現大型高樓景觀住宅。.
中和區和大溪區 · 大溪區和鎮 (中華民國) ·
屏東縣
屏東縣(排灣語:Qakaw;閩南語:Pîn-tong-kuān;六堆客語:Pinˇ dungˊ ian;馬卡道語:Akauw),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 本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紅豆、皮蛋、鹹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中和區和屏東縣 · 屏東縣和鎮 (中華民國) ·
土城區
土城區是台灣新北市的一個市轄區,屬於臺北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位於台北盆地西南角,東北與板橋區、中和區相鄰;西隔大漢溪與樹林區相望;東與中和區相鄰;越過東南丘陵與新店區毗鄰;南臨三峽區。原為土城鄉,因臨近的板橋發展停滯,使土城人口持續上升,近期發展興旺。目前行政區域共劃分47里、1,236鄰。最近有許多大型都市計畫,又有捷運板南線支持,近期土城將成為開發完整、適宜居住的地區。.
中和區和土城區 · 土城區和鎮 (中華民國) ·
竹東鎮
竹東鎮(臺灣客家語海陸腔:zhug dungˋ zhinˊ)位於臺灣新竹縣中心,鎮內人口約9萬7千人,為全台人口第2大鄉鎮,僅次於南投縣草屯鎮。原本是原住民泰雅族與賽夏族及平埔族人聚集地狩獵地,清朝時有來自廣東的移民大量進駐。 人口組成以來自廣東移民客家後裔族群為主,亦有多數的原住民泰雅族、賽夏族居住。竹東早期以製造樟腦聞名,其後石油的鑽探、水泥及玻璃工業的設廠及林場集散場的拓展下,成為新竹縣溪南地區的工商重鎮。戰後初期,曾與豐原、中壢共稱為臺灣三大鎮,並與東勢、羅東共稱為臺灣三大林業集散地。隨著1973年工業技術研究院設置於頭重里,以及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設置於西鄰的新竹市東區之後,竹東鎮已逐漸轉型為高科技研發中心。.
中和區和竹東鎮 · 竹東鎮和鎮 (中華民國) ·
縣轄市
縣轄市是中華民國地方制度中最基層的地方自治團體之一,地位與鄉及鎮並列。縣轄市設市公所及市民代表會,分別為地方行政機關與地方立法機關。縣轄市下轄里,和鄉下所轄之村同級。.
中和區和縣轄市 · 縣轄市和鎮 (中華民國)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中和區和高雄市 · 鎮 (中華民國)和高雄市 ·
龍潭區 (台灣)
龍潭區(臺灣客家語四縣腔:liungˇ tamˇ kiˊ;饒平腔:liung tam kiˇ;詔安腔:liungˋ tamˋ kiˇ)是位於中華民國桃園市南部的市轄區,人口12.2萬餘人,面積約75.2341平方公里,因區中心的龍潭大池而得名。2014年12月25日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龍潭鄉改制為龍潭區,同時村改里。 2005年,龍潭於《天下雜誌》透過三萬名網友針對全國319鄉鎮票選榮獲最有特色的鄉鎮第一名、最有品味的鄉鎮第二名、微笑之鄉第三名、最令人有幸福感的鄉鎮第三名,此外也是臺灣十大理想退休地點之一。.
中和區和龍潭區 (台灣) · 鎮 (中華民國)和龍潭區 (台灣) ·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中和區和臺南市 · 臺南市和鎮 (中華民國) ·
永和區
永和區(臺羅:Íng-Hô-Khu)是台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區,為臺北都會區較早發展的區域,隔新店溪與臺北市的中正區、萬華區、大安區、文山區相鄰,南與新北市中和區緊密相連,境內居住大量通勤人口。 永和區是典型的都市精華區,除了早期居住於此的原住民、泉州裔臺灣人、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軍公教外省人、臺灣大陳人,以及70、80年代遷入的韓國華僑,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39,100人以上,由於本地人少搬出及外縣市人口移入,造成永和房價居高不下的情形,現為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鄉鎮市區。.
中和區和永和區 · 永和區和鎮 (中華民國)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中和區和清朝 · 清朝和鎮 (中華民國) ·
新北市
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以來,為中華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四百萬人。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眾多並匯集許多來自各地移民,是很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重疊,因此雙北一般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儘管新北市本身有很多中小企業進駐。該市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 新北市自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
中和區和新北市 · 新北市和鎮 (中華民國)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中和區和鎮 (中華民國)的共同点。
- 什么是中和區和鎮 (中華民國)之间的相似性
中和區和鎮 (中華民國)之间的比较
中和區有267个关系,而鎮 (中華民國)有8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3.09% = 11 / (267 + 89)。
参考
本文介绍中和區和鎮 (中華民國)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