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段祺瑞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段祺瑞之间的区别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 vs. 段祺瑞

以下列出南京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的歷屆內閣国务总理(或国务卿)及阁员名单。本列表阁员仅列出各部总长,不列各部次长。各部不包括「参谋部」或「参谋本部」。特殊时期的宪法、法律和政治背景亦作简单介绍。如欲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请见参考文献。.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中國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人,為中華民國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曾三次出任国务总理,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和領導人。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之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段祺瑞相似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段祺瑞有(在联盟百科)55共同点: 吴佩孚合肥孫寶琦安徽省安福俱乐部山东省上海市中華民國大總統二十一条府院之争伍廷芳张作霖徐世昌徐树铮北京大学北京政变北洋政府刘冠雄傅增湘唐绍仪冯玉祥王士珍王揖唐督军团程璧光章宗祥第一次世界大战田文烈熊希齡直皖戰爭...袁世凯馮國璋許世英護法運動黎元洪黄兴范源濂胡惟德赵秉钧钱能训蔡元培金邦平陸徵祥陈锦涛梁启超段祺瑞段芝貴江朝宗汤化龙汪大燮河南省湖北省朱深曹錕曹汝霖 扩展索引 (25 更多) »

吴佩孚

吳佩孚(),字子玉,山东省蓬莱县人。晚清秀才,北洋军阀中曾經為實力最雄厚的軍閥之一,並担任直系军阀的首领,官至直鲁豫巡阅使。.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吴佩孚 · 吴佩孚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合肥

#重定向 合肥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合肥 · 合肥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孫寶琦

孙宝琦(),字慕韩,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官,曾任中华民国外交总长、国务总理。.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孫寶琦 · 孫寶琦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安徽省 · 安徽省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安福俱乐部

安福俱乐部,又稱安福派,中華民國初年政治组织,成立于1918年3月8日,源于“中和俱乐部”,因俱乐部场所设在北京安福胡同,故名安福俱乐部,成员称为安福党人。由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親信心腹徐樹錚所籌劃組織,皖系外交官曾宗鑒亦有參與。该俱乐部操纵了第二届国会议员选举,故该届国会称为安福国会。1920年7月爆发直皖战争,直系取胜之后控制北京,段祺瑞辞职,8月,安福国会解散,安福俱乐部也随之消散。 安福俱乐部的前身「中和俱樂部」成立于1917年3月27日,由靳雲鵬、李國筠等联合合平社、澄社、憲政會、新民社、衡社、靜廬、正社、友仁社、憲法協議會、蘇園等十一个政團組織所组成。 1918年3月7日晚,王揖唐、王印川、刘恩格、黄云鹏、田应璜、解树强、江绍杰等人在宣武门内安福胡同梁式堂的住宅开会,成立了安福俱乐部,并决定3月8日为正式成立日。安福俱乐部下设有干事部(主任王揖唐)、评议会(主任田应璜)、政务研究会(主任李盛铎)。干事部下分文牍、交际、会计、庶务、游艺五课,课下复设股。 安福俱乐部实际上是一个议会政党,制度完密,凡重大议案须经该会议决,才能作为安福俱乐部的议案。凡安福系议员,须在国会参众两院内保持一致主张。之所以用俱乐部的名义而不用政党名义,是因为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后,政党为人所忌。.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安福俱乐部 · 安福俱乐部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山东省 · 山东省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上海市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 · 上海市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大總統

中華民國大總統,簡稱大總統,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國家元首的職稱,為1947年行憲後的中華民國總統前身。 對於首位大總統的說法不一。有指在南京先成立中華民國及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是首位大總統,現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科書亦主要強調這一點。而袁世凱在北京逼使宣統帝退位,其後在北京就任第二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10月10日就任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逝世後,大總統职位被北洋軍閥控制,期间孫文在廣州建立不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广州军政府,曾自任为非常大總統,试图通过武力取代北洋政府。中国国民党在苏俄的资助下進行國民革命軍北伐且胜利,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由國民政府主席取代,中國国民党的党国体制逐步确立。.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中華民國大總統 · 中華民國大總統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二十一条

《二十一條要求》是日本向中国提出的条约,导致了《中日民四条约》的签订。.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二十一条 · 二十一条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又稱黎段相爭)指1916年至1917年(民國五至六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府與國務院之間的權力鬥爭。.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府院之争 · 府院之争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伍廷芳

伍廷芳(),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齋號、筆名觀渡廬,祖籍中國廣東新會,生於南洋的英屬馬六甲。清末民初外交家、法學家、书法家。他是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也是香港首名華人大律師和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後於中國從政,是近代有名的政治家,官至中華民國外交總長。.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伍廷芳 · 伍廷芳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张作霖

张作霖(),字雨亭,小名张老疙瘩,奉天省海城縣(今屬辽宁)人,出身贫农。曾任中华民国陸海軍大元帥,喜人以「張大帥」稱。 张作霖是北洋军奉系首领,也是北洋政府最後一个掌权者。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火车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藥炸毁,史称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身受重伤,回到奉天(今瀋陽市)后身亡,子張學良接掌東北軍政。.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张作霖 · 张作霖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徐世昌

徐世昌(),字卜五,號菊人,又号水竹邨人、弢斋。生于河南省卫辉府府城汲縣(今河南省卫辉市),远祖为浙江鄞县人,祖籍天津,逝世于天津市,清末民初北洋政府官僚,曾任慶親王內閣的協理大臣(副總理)。馮國璋代理黎元洪辭職所餘第一任大總統任期後,1918年,徐世昌獲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國會支持,選舉為第二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曾是袁世凯支持者,亦是稱帝的反對者,與北洋軍閥關係密切。.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徐世昌 · 徐世昌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徐树铮

徐樹錚(),字又铮、幼铮,号铁珊,自号则林,人称“小扇子”,江蘇省徐州府萧縣(今屬安徽省)官桥镇醴泉村人,北洋军阀皖系将领。.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徐树铮 · 徐树铮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北京政变

北京政变,也稱為首都革命、北京事變,1924年10月23日发生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首都北京,发动者为冯玉祥、胡景翼、孙岳。.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北京政变 · 北京政变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或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由北洋系人物掌权,故而被後世稱之。北洋政府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国法統的政權。民國2年(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过选举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臨時政府結束。从民國元年(1912年)3月至6年(1917年),北洋政府體制經歷了内阁制、总统制、帝制、内阁制的變動。 北洋政府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定《卿雲歌》為中華民國國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9年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但因五四运动抗议而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1928年,由中國國民黨發動的北伐戰爭结束後,北洋政府隨著北洋軍的失敗而瓦解,政權被國民政府所取代。.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北洋政府 · 北洋政府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刘冠雄

刘冠雄()字子英(又作资颖),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中华民国海军上将。陳貞寿・劉传標「劉冠雄」徐友春主編『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刘冠雄 · 刘冠雄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傅增湘

傅增湘(),字叔和,一字潤沅,號沅叔,別署雙鑒樓主人、藏園居士等。四川省泸州江安縣(今属宜宾市)人。中國近代藏書家、學者、教育家。.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傅增湘 · 傅增湘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唐绍仪

唐紹儀(),又名紹怡,字少川。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外交家。1912年擔任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之後在廣州軍政府、國民政府擔任不同職位的官職,1938年9月30日被国民政府军统特工殺手暗殺於上海。.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唐绍仪 · 唐绍仪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冯玉祥

冯玉祥(),譜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生長於直隸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民国军阀,本屬直系軍閥,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倒戈,改所部為國民軍,後敗退西北,自成勢力。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西北军领袖。1935年,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馮玉祥軍旅一生,擅长见风使舵,八次临阵倒戈。故民間有“倒戈將軍”之稱。.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冯玉祥 · 冯玉祥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王士珍

王士珍(),字聘卿,號冠喬、冠儒,直隷省正定府正定县牛家荘人。清末民初軍事將領、政治家。.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王士珍 · 段祺瑞和王士珍 · 查看更多 »

王揖唐

王揖唐(),旧名志洋,字慎吾、什公。后更名賡,字一堂,号揖唐,筆名逸塘。安徽合肥人。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詩人,曾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及日本成立的多個傀儡政權中任职。.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王揖唐 · 段祺瑞和王揖唐 · 查看更多 »

督军团

督军团,正式名称是“各省区联合会”,指1916年夏至1918年间中華民國北洋系各省督军组织的松散協調議事团体。督军团是部分省、區军阀为争夺权力、協調利益、對抗中央政府而暂时聚合的松散同盟,成员无定数,章程无约束力。督军团的出现,表明各省督军拥兵自重,踞地称雄。在北洋军阀势力范围内,地方督军干涉中央政权的现象也日趋公开化。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洪宪帝制失败,北洋政府大一统局面告终。6月9日,長江巡閱使張勳邀请直豫晉皖奉吉黑七省代表在徐州举行會議,是为第一次督军团徐州会议。会议决议巩固团结,保境安民,实施宪政,“抵制暴烈分子參預政權”(暗指国民党)。 1916年9月22日,山东、奉天、吉林、黑龙江、河南、直隶、浙江、江苏、湖北、江西、绥远、察哈尔、热河十三省督军代表再次集会于徐州,由张勳、倪嗣冲领衔宣布成立“各省区联合会”,制定八条纲领,拥张勳为“盟主”,通电抨击“暴亂份子”及“國會”借故擾亂国家政务。“各省区联合会”后来即被輿論界称为督军团。9月25日张勋倪嗣冲等34人通电反对唐绍仪就任外交总长。次日唐辞职,并痛斥军人干政。 1917年1月9日 张勋、靳云鹏、徐树铮等在徐州第三次聚会,商议对付国会办法。1917年4月,段内阁与黎元洪总统府及国会围绕对德宣战问题争议不决。4月25日段祺瑞在京召开各省督军及其代表军事会议,企图利用北洋各省督军强迫国会通过对德宣战案。5月10日,国会对参战提案进行表决,段祺瑞纵容军人组织流氓和无业遊民围攻国会、殴打议员,激起社会公愤。5月13日督军团分别宴请劝说各省议员,大部分国会议员拒绝督军团的干涉。5月19日督军团便诋毁国会制定的宪法草案将导致“暴民专政”,并以此为借口,要求解散国会。 1917年5月21日,张勋在徐州召集部分督军聚会,会上得知北京黎元洪总统解除段祺瑞的总理职务。会议谈论推翻黎元洪。5月26日安徽省长倪嗣冲率先通电称不承认罢免段祺瑞,宣布安徽独立。之后陆续有七省宣布独立,脱离中央。黎元洪被迫请张勳入京调解。张勳带领三千军队进京。7月1日张勋在北京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史称张勳复辟。段祺瑞乘机誓师讨逆,打败张勳,7月中旬,重新掌握中央政权。段氏标榜“共和再造”,废约法、毁国会,对外投靠日本,对内笼络督军团支持他的武力统一政策,挑起内战,企图消灭孙中山为首的护法势力。 1918年秋,直、皖两系矛盾加剧,督军团组织分化,无形中趋于瓦解。.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督军团 · 段祺瑞和督军团 · 查看更多 »

程璧光

程璧光(),字恒啟,號玉堂,廣東香山人;清末至民國初年中國海軍將領。程璧光原為廣東水师廣丙號艦管帶,曾參加甲午戰爭。北洋艦隊覆沒後,由程--日軍提交降書。事後程被革職,轉而參加革命。民國成立後,一度任北洋政府下之海軍總長。同乡老友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後,程率艦隊南下廣州支持護法。後於廣州被暗殺。.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程璧光 · 段祺瑞和程璧光 · 查看更多 »

章宗祥

宗祥(),字仲和,浙江吴兴荻港(今湖州南浔区和孚镇) 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鄭則民「章宗祥.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章宗祥 · 段祺瑞和章宗祥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段祺瑞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田文烈

文烈()字焕亭、焕廷、焕霆,晩号拙安老人。湖北汉阳新农镇人,清末民初軍事將領、政治家,袁世凱的心腹。曾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田文烈 · 段祺瑞和田文烈 · 查看更多 »

熊希齡

希齡 ,字秉三,号明志閣主人、双清居士。法号妙通。湖南省鳳凰直隸廳(今凤凰县)镇竿镇(今沱江镇)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学者、教育家、实业家、慈善家。.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熊希齡 · 段祺瑞和熊希齡 · 查看更多 »

直皖戰爭

戰爭,發生於1920年7月14日,是直系曹錕與皖系段祺瑞為爭奪北京政府統治權,在京津地區的對抗。当时曹锟为地方军区负责人,段祺瑞为民国政府“边防督办”,从法律上来说,直皖战争是一场地方军人抗拒中央政府的军事政变。.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直皖戰爭 · 段祺瑞和直皖戰爭 · 查看更多 »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袁世凯 · 段祺瑞和袁世凯 · 查看更多 »

馮國璋

馮國璋(),字华甫,直隶省河间府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直系领袖,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理大總統。田子渝, 刘德军,中国近代军阀史词典,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165页.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馮國璋 · 段祺瑞和馮國璋 · 查看更多 »

許世英

許世英(),字静仁,号俊人,安徽省秋浦县(今东至县)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国务總理。鄭則民「許世英.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許世英 · 段祺瑞和許世英 · 查看更多 »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1917年—1922年)指由孫文領導,反對段祺瑞主導的北洋政府終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廢除中華民國國會,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行動,因陳炯明反對孫文後失敗並向段祺瑞主持的北洋政府和談而結束。在中國國民黨歷史中,亦稱為「三次革命」。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當時的臨時憲法)。.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護法運動 · 段祺瑞和護法運動 · 查看更多 »

黎元洪

黎元洪(),字宋卿,清末與中華民國政治家。生于湖北省黄陂县黎家河(今属大悟县),人称“黎黄陂”。清末加入海軍,後擔任新軍協統,武昌起義後,擔任湖北都督、中華民國副總統。袁世凱大總統死後,曾兩次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黎元洪 · 段祺瑞和黎元洪 · 查看更多 »

黄兴

黃興(),字克強,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著名的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於上海去世。 1917年4月15日,黃興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长沙岳麓山。著有《黄興集》、《黃克強先生全集》、《黄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黄兴 · 段祺瑞和黄兴 · 查看更多 »

范源濂

范源濂(),字静生,中国教育家,湖南湘阴人,为中国民族化工实业家范旭东兄长。 1898年就读于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两次东渡日本求学。中华民国成立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次长、总长,国民政府教育总长。1921年曾以教育总长的名义发表言论,反对教会学校学生强--做礼拜和读《圣经》。1925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基会)首任干事长,192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27年1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范源濂去世后,由中国著名动物学家秉志和植物学家胡先骕所创办的静生生物调查所,以他命名,纪念范源濂对中国生物学研究的赞助和提倡。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是自静生生物调查所衍生而出。.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范源濂 · 段祺瑞和范源濂 · 查看更多 »

胡惟德

胡惟德(),字馨吾,浙江吴兴人,中國清朝及民國初期的政治及外交人物。.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胡惟德 · 段祺瑞和胡惟德 · 查看更多 »

赵秉钧

趙秉钧()字智庵,河南省汝直隸州人,中国清末民初政治家,袁世凱的心腹。中华民国初年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中國現代警察制度創始人。李宗一《趙秉鈞》.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赵秉钧 · 段祺瑞和赵秉钧 · 查看更多 »

钱能训

钱能训(),字幹丞、幹臣,浙江省嘉興府嘉善县魏塘镇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钱能训 · 段祺瑞和钱能训 · 查看更多 »

蔡元培

蔡元培(),字仲申,又字鶴卿、民友、孑民,號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绍兴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诸暨,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 蔡元培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3年后他本人便不在北大,只是名义上的校长,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遊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他把中國文化教育「從封建專制時代擺渡到民主自由時代」梁容若,〈蔡元培先生的生平〉,載梁容若、齊鐵恨、方師鐸、何容編《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51年12月31日。。手定教育方針,創立現代教育制度。把北京大學學術化,奠定中央研究院之基礎。提倡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及人生觀、世界觀、美學教育。倡导自由思想、民權與女權,致力革除「讀書為官」之舊俗,開科學性研究風氣。.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蔡元培 · 段祺瑞和蔡元培 · 查看更多 »

金邦平

金邦平(),字伯平,中国安徽黟县人。清末民初官员,实业家。.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金邦平 · 段祺瑞和金邦平 · 查看更多 »

陸徵祥

徵祥(),上海人,原籍江苏省苏州府太仓县(今江苏太仓)人。中華民國外交家,天主教本篤會修士、神父。.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陸徵祥 · 段祺瑞和陸徵祥 · 查看更多 »

陈锦涛

锦涛(),字澜生,广东省南海县人。中华民国政治家、经济学家。中華民国財政部网站.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陈锦涛 · 段祺瑞和陈锦涛 · 查看更多 »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梁启超 · 梁启超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段祺瑞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中國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人,為中華民國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曾三次出任国务总理,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和領導人。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段祺瑞 · 段祺瑞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段芝貴

段芝貴(),字香巖,安徽合肥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段芝貴 · 段祺瑞和段芝貴 · 查看更多 »

江朝宗

江朝宗(),原名雨丞,字朝宗,民国时改名宇澄,以字行,道号大中,斋名四勿轩。因排行第四,俗称江四、四先生。安徽省宁国府旌德县江村人,寄籍六安州麻埠镇(今属金寨县)。清末及中華民国政治人物。.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江朝宗 · 段祺瑞和江朝宗 · 查看更多 »

汤化龙

汤化龙(),字济武。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法学家。.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汤化龙 · 段祺瑞和汤化龙 · 查看更多 »

汪大燮

汪大燮(),原名堯俞,字伯唐,一字伯棠,祖籍安徽省黟县,生于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中华民国初期政治家,曾任北京政府外務总長等要职,并曾担任临时国务总理。在当时的中国政界同孙宝琦、钱能训合称“三老”。.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汪大燮 · 段祺瑞和汪大燮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河南省 · 段祺瑞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湖北省 · 段祺瑞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朱深

朱深()字博淵,直隷省順天府永清縣人,中華民国的政治家、檢察官。北洋政府、皖系軍閥政治人物,後參加中華民国臨時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汪精衛政權)。.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朱深 · 朱深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曹錕

曹錕()字仲珊,清末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大沽口人,中华民国政治及军事人物,直系的領導人之一,曾靠疑似贿选爭議而当选为第三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田子渝, 刘德军,中国近代军阀史词典,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499-500页。.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曹錕 · 曹錕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曹汝霖

曹汝霖(),字润田,生于上海。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家,新交通系首领,也是20世纪初著名亲日官员之一。.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曹汝霖 · 曹汝霖和段祺瑞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段祺瑞之间的比较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有326个关系,而段祺瑞有16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5,杰卡德指数为11.29% = 55 / (326 + 161)。

参考

本文介绍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和段祺瑞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