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依兰县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依兰县之间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 vs. 依兰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依兰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哈尔滨市东北部,坐落于三江平原之上。依兰是满族祖居地之一。也是清室祖宗发祥重地。依兰是满语(a),汉译为“三姓”,现取其音译名称。.

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依兰县相似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依兰县有(在联盟百科)13共同点: 吉林省中华民国中国抗日战争丘陵乌苏里江哈尔滨市回族黑龙江黑龙江省松花江汉族满族

縣,在汉语中为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在中国先秦时代作为地名出现,至春秋战国时演变为行政区名称,并沿用至今。成为漢字文化圈传统意义上和法律地位上的地方行政單位名稱,歷史悠久。不過在今日的日本,縣是國家最高等級行政區。.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县 · 依兰县和县 · 查看更多 »

吉林省

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的一个省份,东南邻滨海边疆区、朝鲜,北、西、南与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接壤,位在東經121°38'至131°17',北緯40°52'至46°18'。古为濊貊、扶余族、肃慎地,唐朝屬渤海地,遼代屬兩道,金朝分兩路,元代屬遼陽行中書省,明朝置建州爲女真地,以境内吉林城而得名。清於1673年在吉林市建城,名“吉林烏拉”(满语意爲“沿著松花江”);後置吉林省,為吉林將軍駐地。光緒年間將駐地建為吉林省,簡稱吉。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2729.82万人(2007年,以下数据为2001年),有汉(2435万,占91%)、朝鲜族(115万,全国最多)、满(99万)、蒙古(17万)、回(13万)、锡伯(3168人)等民族。辖1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57个县(市、区)、3个自治县。省会长春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林省 · 依兰县和吉林省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

#重定向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 · 中华民国和依兰县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抗日战争 · 中国抗日战争和依兰县 · 查看更多 »

丘陵

丘陵或丘陵地是一种高度在平原和山地之间,並由眾多小丘連綿而成的地形。各地对丘陵的定义不十分一样。相对而言,比较平坦的地方高度差50米就可能可以被称为丘陵,而在山地附近可能在高度差100到200米以上才会被称为丘陵。.

丘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丘陵和依兰县 · 查看更多 »

乌苏里江

乌苏里江(z,Reka Ussur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的界河。满语“乌苏里江”意为“水里的江”、“东方日出之江”,乌苏里江发源在中国吉林东海滨、现在属于俄罗斯的锡霍特山脉(内兴安岭)主峰北坡的石人沟地方,西北流向,与三道沟汇流后,改为东北流向,曲曲弯弯穿过山和草原,至抚远三角洲下端与黑龙江汇流,全长905公里,流域面积共有187,000余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两个,一是西边的穆棱河,二是东边的松阿察河,流向都是自南向北。松阿察河上游有著名的兴凯湖。乌苏里江在黑龙江省抚远县附近伯力与黑龙江汇合。 乌苏里江鱼产丰富,而且因江面宽阔,水流平稳,便于航运,是中国仅有的几条未被污染的江河之一,也是消夏避暑、江畔垂钓、旅游观光的胜地。 早在五千年前,这里便是中国古民族肃慎人居住的地方,到了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四世纪,肃慎改称挹娄。三世纪八十年代北魏拓跋圭,挹娄又改称勿吉。六世纪至九世纪的唐朝及五代时期,勿吉又改称靺鞨,乌苏里江流域,分别为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所管领,一度是唐朝地方政府权渤海国的属地。宋、辽、金时,勿吉又形成女真族。元朝在乌苏里江沿岸建立水达达路和阿速骨儿千户所。明朝在今虎头对岸建有亦麻河卫,在今虎林县城一带建有失里绵卫,在今饶河县马架子林场以北建失儿兀赤卫;大楞以东建穆噜河卫,在今抚远县境江东岸建有阿万卫、伏里其卫和喜申卫等。清朝初,乌苏里江一带地方,初归宁古塔副都统领属。雍正以后,改归三姓副都统管领。直至光绪末年宣统年间,这一带才分别建立了府、州、县、厅等行政机构。 1858年《璦琿條約》割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歸俄國遠東聯邦管區所屬;1860年再於《中俄北京條約》確認。1969年中苏为争夺乌苏里江上珍宝岛主权爆发流血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苏里江 · 乌苏里江和依兰县 · 查看更多 »

哈尔滨市

哈尔滨(a),简称哈市,别名冰城、東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位于中国東北平原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的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哈尔滨是20世纪中国的工业重镇,是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国省会城市中辖区面积最大、辖区户籍人口第二多的特大城市,现辖9区、2市、7县,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继重庆、北京、天津之后为全国第四;市辖区人口553.7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哈尔滨地区常住人口1063.60万人,列全国第八位。 哈尔滨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是冰雪旅游和避暑胜地,以其每年一度的国际冰雪节和浓郁的欧陆风情而闻名,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由于其地理位置,哈尔滨在近现代深受俄罗斯影响。1912年,哈爾濱的俄國僑民有43091人,佔當年哈爾濱人口73.7%。至今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很多俄式、欧式建筑遍布市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的国际化都市之一。今天,哈尔滨依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俄罗斯博览会的中方永久轮值举办城市。哈尔滨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欧亚第一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根据国务院2013年批复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哈尔滨市为沿边开发开放通道中心,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哈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010年6月22日,哈尔滨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音乐之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尔滨市 · 依兰县和哈尔滨市 · 查看更多 »

回族

回族(小儿经:;轉寫:khui khu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至1953年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官方确认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一词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民族”的另一常用简称是“回民”。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10,586,087人,人数现列中国第三。回族以散居为主,大部分省份均有回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回族 · 依兰县和回族 · 查看更多 »

黑龙江

黑龙江(a;“萨哈连”意为“黑”,“乌拉”意为“水”;Амар мөрөн,“哈拉穆连”),俄罗斯称之为阿穆爾河(Reka Amur,;此詞來自通古斯語族,意為「大河」或「大水」),是亚洲东北部的一条河流,发源于蒙古国肯特山东麓,在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处形成。经过中国黑龙江省北界与俄罗斯遠東聯邦管區南界,之後以東北向穿越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最終流入韃靼海峽。其主流长2824千米,若以海拉尔河为源头计算,则总长度约4444公里,若以克魯倫河為源頭計算,則總長度5498公里。 黑龙江是中国四大河流之一、世界十大河之一。從清朝立國至19世纪中期以前,黑龙江完全為中國內河,至19世纪中后期沙俄强行占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之后,才成为中俄界河。後來蒙古國獨立,遂流經三個國家。2004年,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将两国国界以黑龙江为基本界限划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黑龙江 · 依兰县和黑龙江 · 查看更多 »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满语:Sahaliyan ula),简称黑,位于内满洲北部,是全国最北和最东的省份, 省会驻地为哈尔滨。中俄界河黑龙江为境内最大河流,黑龙江之名由江名而来。省界北、东与外贝加尔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接壤,南接中国吉林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土地面积共约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松岭),排名全国第6。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常住人口约3831万人,其中汉族占95%以上,另有回、满、蒙、朝等53个少数民族。 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与农业基地,工业门类以机械、能源、食品、医药工业为主;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黑龙江省 · 依兰县和黑龙江省 · 查看更多 »

松花江

松花江(汉语拼音转译:Songhua Jiang、满语转译:Sungari Ula)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河流,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松花江”源于z(汉音译“松阿里乌拉”),意为“天河”或“银河”(z)。 松花江在南北朝时被称为难水,辽金时是东北流直至鞑靼海峡的巨大河流名称(混同江),为黑龙江右岸最大支流。 发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由东南向西北流,在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交界处、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平凤乡嫩江村附近与嫩江汇合后,转向东北流,于同江附近入黑龙江。长2308千米,流域面积54.6万平方千米,仅次于长江与黄河。 流域通航里程约2600千米。汽轮可上溯到吉林市,沿嫩江可上溯至齐齐哈尔市,哈尔滨以下在丰水期可通航千吨级江轮。松花江流域面积55万平方公里,跨越辽、吉、黑、蒙四省区,仅次于长江、黄河,居全国第三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松花江 · 依兰县和松花江 · 查看更多 »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汉族 · 依兰县和汉族 · 查看更多 »

满族

满族(a),全稱滿洲族 ,清代官称满洲,因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名,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普查人口数量为10,410,585人,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满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先后建立渤海国、金朝和清朝。 目前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及北京等31個省市自治区也有广泛的人口分布。除了散居之外,满族也有自己的聚居区,如新宾、岫岩、青龙、丰宁、伊通、清原、围场、宽城、本溪、宽甸、桓仁满族自治县,还有凤城及北镇两个享有民族县待遇的县级市和满族的民族自治乡镇300余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满族 · 依兰县和满族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依兰县之间的比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1312个关系,而依兰县有5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3,杰卡德指数为0.95% = 13 / (1312 + 57)。

参考

本文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依兰县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