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後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後期之间的区别

中世紀中期 vs. 中世紀後期

中世纪中期(又称中世纪盛期,英语:High Middle Ages)是指欧洲历史的一段时期,是中世纪发展最高峰期,一般认为包括11世纪、12世纪和13世纪,承接中世纪前期和后期。 约1000年左右,西欧国家的政治结构变得更有组织了。维京海盗们在英伦三岛、法兰西和其他地区安定下来,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基督教王国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马扎儿人在10世纪便停止了扩张的步伐,基督教的匈牙利王国于1000年在中欧建立。除了13世纪蒙古人的短暂入侵,主要的外族入侵活动停止了。 中世纪中期,不仅侵略者败下阵来,精干的国王走上舞台,识字率渐渐提高,而气候也格外宜人,特别是在北方。11世纪,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人开始开垦新的土地,广袤的森林和沼泽被砍伐、种植和利用,包括一些因罗马帝国灭亡而荒芜的土地。密集的人群定居点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法兰克疆界,德国的疆域此时东越易北河扩张了三倍。到13世纪中期,人口的增长已对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已十分显著,而有些地区直到19世纪也再没出现过类似发展。 强势的天主教会将欧洲各地的军队号召起来组成十字军,向占领圣地的塞尔柱土耳其人开战,并在地中海东岸建立了一些基督教国家。西欧发起的对波罗的海沿岸的殖民、对伊比利亚半岛和南意大利的征服等等,也为激增的人口进行移民迁徙行动提供条件。Robert Bartlett: The making of Europe: Conquest,Colonization and Culture Change, (950—1350),1993. 中世纪後期 (Late Middle Ages),或稱中世紀晚期、中世纪末期、中古後期、中古晚期、中古末期,是历史学者用来描述14世纪至15世纪(约1300年-1499年)欧洲历史的术语。中世紀晚期位於中世紀中期(High Middle Ages)之後,而在近代早期(Early Modern)之前。 到了1300年左右,歐洲幾世紀以來的繁榮與成長告一段落。歐洲遭受一連串的飢荒和瘟疫的打擊,例如1315-1317年的大饑荒和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大流行。這段時期還伴隨著人口下降、社會動亂和各個地區性的戰爭。英國和法國都發生了嚴重的農民起事:札克雷起事和百年戰爭。雪上加霜的是,天主教教會還發生了大分裂。這些事件有時被合稱為「中世紀晚期的危機」。 儘管有這些危機存在,14世紀的歐洲在科學和藝術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古希臘羅馬的文獻重新吸引人們的注意,這個運動被後世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由於十字軍東征時與阿拉伯人的接觸,對拉丁文獻的研究風潮在12世紀就開始了。但西歐取得希臘文獻主要是在君士坦丁堡陷於鄂圖曼土耳其之手後,因為在當時有許多拜占庭學者逃難至西方,尤其是義大利。 除了古典文化的復興外,印刷術的發明使印刷文字的傳播更便利、教育更普及,而這兩者在未來導致了宗教改革。而這個時代的末期也是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哥倫布於1492年到達美洲,達伽瑪於1498年航行非洲和印度,這些發現增強了歐洲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 這些發展所造成的改變使許多學者認為中世紀晚期是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的開始。不過,這樣的區分還是會讓某些學者覺得不自然,他們認為古典文化從未在中世紀歐洲斷絕過,且古典時期與現代(Modern)有著連續。有些學者,尤其是義大利學者,寧可拒絕使用中世紀晚期一詞,而將14世紀的文藝復興是向現代的直接轉換。.

之间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後期相似

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後期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十字軍東征天主教會中世纪中世纪前期欧洲历史意大利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中世紀中期和十字軍東征 · 中世紀後期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中世紀中期和天主教會 · 中世紀後期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纪 · 中世紀後期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前期

中世纪前期(又称中世纪早期、中古早期;Early Middle Ages)是在欧洲历史上,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後,从500年到1000年間大约5個世纪的一個時期,前承後古典時代、後接中世纪中期。在這段時期内,从羅馬帝國後期開始的衰落趨势,在整个歐洲一直持续: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减少、贸易萎缩、野蛮人民族遷徙规模扩大與持續入侵,當年羅馬统治过的遼阔大地,最终分成了三种后续文明:西歐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西欧历史上,中世纪前期被称为「黑暗时代」,突显了当时社会动荡、传世文学文化作品甚少的特点。然而,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却得以存留下来,尽管以前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于公元7世纪时为伊斯兰哈里发所征服。 到了中世纪前期的后段,这些衰落的趋势才得以逆转。800年时,查理大帝获得了皇帝的称号,罗马皇帝似乎后继有人。他统治下的法蘭克王国卡洛林王朝,对此后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开始普及封建农耕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田轮耕制、重型耕犁等革新。欧洲大部分地区野蛮人迁移的情况都稳定了下来,但还是受到北欧维京人扩张的影响。.

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纪前期 · 中世紀後期和中世纪前期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中世紀中期和欧洲历史 · 中世紀後期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中世紀中期和意大利 · 中世紀後期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後期之间的比较

中世紀中期有25个关系,而中世紀後期有2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11.32% = 6 / (25 + 28)。

参考

本文介绍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後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