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丁和洛阳历史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中丁和洛阳历史之间的区别

中丁 vs. 洛阳历史

中丁(《竹書紀年》作仲丁),姓子,名庄,生卒年不詳,中國商朝君主,為前任君主雍己之姪子,太戊之子。中丁有配偶兩人,癸和名己。《竹書紀年》稱中丁于即位元年将都城从亳迁到囂(亦作囂),这是商朝的第1次迁都。 中丁以後,王室經常發生王位的糾紛,「兄終弟及」的制度遭到破壞。.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之间中丁和洛阳历史相似

中丁和洛阳历史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太戊商朝竹書紀年

太戊

太戊或大戊,子姓,名密,生卒年不详,中國商朝君王,前任君王小甲弟,雍己之兄,,然而據甲骨文周祭卜辭,雍己卻排在大戊之後,因此學者認為雍己應為大戊之弟。《書·無逸》及《太平御覽》引《史記》皆謂太戊在位七十五年(前1535年─前1460年)。太戊在位時,擧賢人伊陟為丞相,天下大治,諸侯歸附。《史記》稱太戊廟號為中宗。諸子可証者有仲丁、止壬、河亶甲。.

中丁和太戊 · 太戊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亳是中国古地名。 《尚书》“立政”记载有“三亳”,晋朝人皇甫谧认为三亳分别为北亳(位于蒙)、南亳(位于谷熟)和西亳(位于偃师)。根据《括地志》的记载,北亳,又称景亳,在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今商丘北);南亳在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今河南商丘东南);西亳在河南偃师(今河南偃师西)。.

中丁和亳 · 亳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中丁和商朝 · 商朝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中國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汲冢书”的一部分,原無書名,因其編年體體例而命名為《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不作为姓氏音Fōu或Biāo、「ㄈㄡˉ」或「ㄅㄧㄠˉ」)所發現的古代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編年體。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裡,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竹书纪年於宋朝散佚。20世纪前后,经朱右曾与王国维等人考察先宋文献,重新輯錄了古本的主要内容。.

中丁和竹書紀年 · 洛阳历史和竹書紀年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中丁和洛阳历史之间的比较

中丁有16个关系,而洛阳历史有71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0.55% = 4 / (16 + 710)。

参考

本文介绍中丁和洛阳历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