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严信民和辛志超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严信民和辛志超之间的区别

严信民 vs. 辛志超

严信民(),陕西澄城人,原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 严信民于1924年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后又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政治经济系深造。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弃学回国。此后任教于西安中山学院,并任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于右任的秘书。抗日战争期间出任监察院秘书、第六战区长官部参谋。1942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又主编《中华论坛》、《人民时代》等刊物。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光明日报》研究室主任、政务院参事、国家民委参事室主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等职。此外,他还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辛志超()字不惑,又名辛毅,山东海阳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

之间严信民和辛志超相似

严信民和辛志超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严信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辛志超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于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中华民国北平市中南海怀仁堂召開,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準備。 9月21日,毛澤東在開幕詞中宣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9月29日,全会通过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9月30日,全会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成人员,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严信民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辛志超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严信民和中国抗日战争 · 中国抗日战争和辛志超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严信民和辛志超之间的比较

严信民有17个关系,而辛志超有4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4.92% = 3 / (17 + 44)。

参考

本文介绍严信民和辛志超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