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之间的区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vs.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对“两弹一星”有杰出贡献人士的一种奖章。只发放一次,共授予23人,于1999年9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共同颁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抗戰時期由当时的北大、清華、南开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前身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最初由当时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后梅贻琦任常务委员会主席,长期主导校务。从1938年4月2日于昆明更名西南联大,5月4日正式开课,至1946年5月4日宣布结束,設立時間共8年整。期间,毕业学生2000余人。抗战胜利以后,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原址复校,唯有师范学院留昆,也就是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之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相似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屠守锷彭桓武北京大学兩彈一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王希季郭永怀赵九章邓稼先陈芳允杨嘉墀朱光亚

屠守锷

屠守锷(),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火箭和结构强度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主要开拓者之一,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担任洲际导弹总设计师、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屠守锷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屠守锷 · 查看更多 »

彭桓武

彭桓武(),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彭桓武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彭桓武 · 查看更多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查看更多 »

兩彈一星

两弹一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立後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及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及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兩彈一星 · 兩彈一星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查看更多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抗戰時期由当时的北大、清華、南开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前身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最初由当时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后梅贻琦任常务委员会主席,长期主导校务。从1938年4月2日于昆明更名西南联大,5月4日正式开课,至1946年5月4日宣布结束,設立時間共8年整。期间,毕业学生2000余人。抗战胜利以后,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原址复校,唯有师范学院留昆,也就是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查看更多 »

王希季

王希季(),生于云南昆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王希季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王希季 · 查看更多 »

郭永怀

郭永怀(),山東荣成人,中国流體力学家。1999年頒發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受勳23位科學家之一,主導兩彈一星之中原子彈的力學研究。 本科為北京大學物理系轉學生,考獲庚子賠款出國,最終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师从空气动力学权威西奥多·冯·卡门,讀博認識同門師兄錢學森。1946年另一同門師兄William R. Sears在康乃爾大學創航天工程研究生院,郭永懷為創院教員,後升任教授。1956年返國,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校時郭永懷為化學物理系創系系主任。1960年經錢學森力薦,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主導原子彈的力學研究。1968年墜機亡,死前與護衛緊抱剛獲得的氢弹實驗數據。.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郭永怀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郭永怀 · 查看更多 »

赵九章

趙九章(),河南开封人,祖籍浙江吴兴。中國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国气象科学从定性描叙走向数值预报的先驱,把数学、物理引入中国气象学的第一人。 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赵九章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赵九章 · 查看更多 »

邓稼先

邓稼先()安徽怀宁人,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12届中共中央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邓稼先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邓稼先 · 查看更多 »

陈芳允

芳允(),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陈芳允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陈芳允 · 查看更多 »

杨嘉墀

杨嘉墀,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也是国家高技术863计划倡导人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杨嘉墀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杨嘉墀 · 查看更多 »

朱光亚

朱光亚(),出生于湖北宜昌,原籍湖北汉阳,核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1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2年夏转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毕业。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回国后,朱光亚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3年1月,全国院校调整,调往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任教授。1956年,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1957年划归北京大学),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与邓稼先等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6月至1996年5月,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主席,1996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1994年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同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光亞出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長。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朱光亚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是中国核学会第一届、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三届、四届名誉理事长。他还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评选委员会主任。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官方评价朱光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朱光亚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朱光亚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之间的比较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有56个关系,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8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8.45% = 12 / (56 + 86)。

参考

本文介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