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丞相和宋史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丞相和宋史之间的区别

丞相 vs. 宋史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之间丞相和宋史相似

丞相和宋史有(在联盟百科)30共同点: 史彌遠史嵩之史浩丁大全中國余端礼周必大元朝兀术王爚王淮留正韓侂冑贺惟一贾似道趙汝愚董槐葛邲铁木儿塔识脱脱虞允文陳自強陸秀夫陈宜中李宗勉李庭芝梁克家江万里明朝文天祥

史彌遠

史彌遠(),字同叔,中國南宋中期权臣。孝宗時代宰相史浩之子。浙江鄞县人。.

丞相和史彌遠 · 史彌遠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史嵩之

史嵩之(),字子由,一作字子申,南宋大臣。史载为南宋大臣史浩之孙,史弥远之侄;但实际上,史嵩之的祖父是史浩的堂弟史渐。 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丞相和史嵩之 · 史嵩之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史浩

史浩(),中国南宋大臣、词人。字直翁,明州鄞县人(今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 崇寧五年(1106年)出生,绍兴十五年(1145年)登进士第,任國子博士、參知政事。曾是宋孝宗的東宮教師。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紹熙五年(1194年)卒,谥“文惠”,后追封为越王,改谥“忠定”。 父史師仲英年早逝,史浩少年家贫,顯貴後成立「鄉曲義田」,乾道四年 (1168年)知紹興府,「始捐己帑,置良田,歲取其贏,給助鄉里賢士大夫之後貧無以喪葬嫁遣者,附以學而以義名之」。鄉人繪史浩、沈煥及汪大猷三人畫像於莊所。第三子史弥远(生母為史浩的繼室周氏),侄孙史嵩之均为南宋大臣,有“一门三丞相,四世二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之谓。.

丞相和史浩 · 史浩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丁大全

丁大全(1191年~1263年),字子萬,宋末潤州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士。 宋理宗嘉熙二年進士,他被朝廷調任蕭山縣尉。彈劾宰相董槐之後,丁大全又進升為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寶祐六年(公元1258年),遷任參知政事,又於同年四月,遷任尚書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受帝命冊封瑞國公。 丁大全“蓝色鬼貌”,“奸回险狡,狠毒贪残”,當时人称“丁蓝鬼”,丁大全娶了一位外戚的侍女為妻子,以此来攀附高层权要。后来又逢迎阎贵妃、宦官卢允昇、董宋臣等人,逐渐身居要职,丁大全专权自恣,陰險狡詐,寡廉鲜耻,贪财好色,他为儿子丁寿翁聘娶当地颇有美色的女子为妻,后来,丁大全见儿媳美貌出眾,如花似玉,美若西施,体若惊鸿,竟夺为妻妾,为世人所不耻。 南昌縣守繆萬年遂作釘詩譏刺云:「頑鑛非銅鋼樣堅,寒坑纔熱便趨炎。千來搥打方成器,一得人拈即逞尖。不怕斧敲惟要入,全憑鑽引任教嫌。休言深久難抽抜,自有羊蹄與鐵鉗。」丁大全聞知大怒,將繆萬年流放化州。(此事出自堅瓠六集)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十萬大軍攻打鄂州(今湖北省武昌市),邊關告急的文書陸續傳到朝廷,丁大全竟隱匿不報,以致戰事日益轉向不利,蒙古蕩寇將軍兀良哈台由雲南大理國攻入交趾 ,並從邕州攻破廣西州縣及移師湖南。丁大全眼看敗訊接踵而來,於是才上報皇帝,監察御史饒虎臣指出宰臣丁大全的四大罪狀:絕言路、壞人才、竭民力、誤邊防。皇帝趙與莒大怒,遂罷免了丁大全一切軍政要職,並下詔送其至南康軍勞師。 次年,宋理宗又追削其兩官職,貶至貴州任四練使。丁大全欲通謀蠻夷以圖不軌,然被太常少卿兼權直告人院劉震孫又上疏朝廷,力求將丁大全發配至海南島,並令黔昌縣尉畢遷護送丁大全至海南島,當划舟經過藤州(今廣西省藤縣)時,護送丁大全的校尉畢遷竟將其擠入西江溺斃,事後以遇匪劫殺定案。.

丁大全和丞相 · 丁大全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丞相和中國 · 中國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余端礼

余端礼(),字处恭,宋朝衢州龙游县人。 余端礼为绍兴进士。知乌程县,知民间赋丁绢钱有弊,每年蠲免缗钱六万。后来被推荐为监察御史,一直官至吏部侍郎。吴挺死后,余端礼主和,上书请不要以吴氏后代继承他的官位。宋光宗不为宋孝宗执丧,他和赵汝愚请太皇太后垂帘,立赵扩为宋宁宗。庆元六年(1195年)四月,为右丞相,不满意韩侂胄当权,他抑郁不得志,次年四月,称病退位,出判潭州。.

丞相和余端礼 · 余端礼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周必大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人,其先鄭州管城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刻書家,卒諡文忠。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楊萬里、文天祥,合稱廬陵「五忠一節」。.

丞相和周必大 · 周必大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丞相和元朝 · 元朝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兀术

完顏宗弼(),女真名完顏兀朮,一作完顏乌珠,汉姓王,名宗弼(民间常称为金兀朮)。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

丞相和兀术 · 兀术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王爚

王爚(),字仲潜,一字伯晦,号修斋,绍兴府新昌縣长潭(今浙江省新昌縣)人,南宋大臣。 嘉定十三年(1220年),王爚中进士。历任常熟知县、泰州通判、滁州知州、瑞州籍田令等地方历官。宝祐年间,王爚兼国史编修。景定二年(1261年),王爚官至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代吏部尚书加观文殿大学士。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王爚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咸淳十年(1274年)王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 王爚为人清修刚劲。贾似道被宋度宗尊为“师臣”,回天台葬母,路过新昌,王爚不见。贾似道督师溃败,王爚说贾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对太后谢道清上奏:“本朝权臣稔祸,未有如似道之烈者。缙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非惟付人言之不恤,何以谢天下!”贾似道于是被贬徙外地,终于在漳州木绵庵为郑虎臣所杀。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军队南下,王爚奏请朝廷派他宣抚招讨大使招募忠义。后任平章军国重事,他命张世杰等四路抵御元军南下,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军事部署。张世杰兵败后,王爚又和陈宜中不和,请求朝廷免职,谢太后罢其平章军国重事。王爚归乡不逾年而卒,曾经担任上蔡书院长,著有《言子》,葬在上虞葛仙乡。.

丞相和王爚 · 宋史和王爚 · 查看更多 »

王淮

王淮可以是下列人物:.

丞相和王淮 · 宋史和王淮 · 查看更多 »

留正

留正(),字仲至,宋朝泉州永春人。 绍兴进士,初为江阳县尉。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任权吏部尚书,论大臣不能图恢复之计,而出知绍兴府、赣州、隆兴府。淳熙九年(1182年)出任知成都府兼四川制置使。为官廉政刚直,平定西羌。十三年(1186年),知枢密院事,又为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1189年),拜右丞相,成为对金国主和派的领袖。绍熙元年(1190年)为左丞相。推荐赵汝愚、黄裳等大臣。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宋孝宗驾崩,光宗因病不能执丧,留正等屡请立嘉王为太子,光宗初许之,又出一御批「历事岁久,念欲退闲。」此语不明不白,留正惧而称疾罢政。后得知赵汝愚等人有強迫宋光宗內禪之谋,留正遂逃出临安。 宋宁宗时和韩侂胄不和,1194年八月,罢相。后谪邵州。.

丞相和留正 · 宋史和留正 · 查看更多 »

韓侂冑

韓(),又作仛冑,字節夫,祖籍河南安阳,中国南宋政治人物,北宋名臣韓琦之曾孫,母親為宋高宗吳皇后的妹妹。侂冑娶吴皇后的侄女为妻,无子。侄孫女是宋寧宗的恭淑皇后。 侂冑曾與宗室趙汝愚合作,迫宋光宗禪位予其子嘉王趙擴,即宋甯宗,史稱紹熙禪位,又任寧宗宰相,任內追封岳飛為鄂王,追奪秦檜官爵,力主北伐抗金,因將帥乏人而功虧一簣。後在金國示意下,被楊皇后和史彌遠設計殺害,函首予金。 侂冑因禁絕朱熹理學與貶謫趙汝愚,故被理學學者視為奸臣。元編《宋史》列為奸臣。.

丞相和韓侂冑 · 宋史和韓侂冑 · 查看更多 »

贺惟一

賀惟一(),名惟一,字允中,元朝陝西鄠縣(今户县)人,初賀姓,奉帝敕,賜姓名為拓拔太平,人稱賀太平。元惠宗时代丞相,後忤皇后奇氏,被貶,后賜死。 祖父賀仁傑、其父賀勝,皆元朝功臣。.

丞相和贺惟一 · 宋史和贺惟一 · 查看更多 »

贾似道

賈似道(),字師憲,南宋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人,為南宋丞相,在南宋滅亡前最後二十多年掌握朝廷大权。 德祐元年(1275年),似道亲出督师。二月,至安庆鲁港,与元兵相遇,大将夏贵先已决计降元,至是不战而去,且扬言前锋已败,摇动军心,致全军溃散。战时私自与元朝議和,事闻,似道罢官、贬逐。八月,被监送官郑虎臣杀于漳州。未久,宋亡。.

丞相和贾似道 · 宋史和贾似道 · 查看更多 »

趙汝愚

趙汝愚(),字子直。宋朝宗室,原籍饒州餘幹,祖父於南宋建炎年間遷居崇德洲錢(今桐乡市洲泉鎮)。考取狀元,曾與韓侂冑等人強迫宋光宗內禪,擁立宋寧宗,任宰相,後遭韓侂冑排擠,貶謫而死。諡忠定。.

丞相和趙汝愚 · 宋史和趙汝愚 · 查看更多 »

董槐

董槐(),字庭植,號榘堂,宋末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士。宋寧宗嘉定三年進士,他於淳祐年間,擔任沿江制置使、江東宣撫使及建康知府,他於任上大力整頓軍政、培訓士卒。後來擔任廣西簽判兼提刑,並上書宋帝守禦七策;又和交趾國立約互不犯邊、歸還侵地及通商貿易之事。官升至簽書樞密院事、同門下平章政事、參知政事等要職。蒙古帝國攻進四川,董槐親率重兵扼守夔門,對於宋廷邊防多有建樹。寶祐三年(1255年),擔任尚書右丞相兼樞密使,並大肆整頓朝廷綱紀,但不久則被宋理宗所寵幸的佞臣丁大全矯詔逐廷、流放邕州,他於當地安老逝世。 董槐為官,清正廉明,政績顯著,朝野聞名。《宋史》稱“董槐每上言,皆事無所隱,其本意在於格君心之非而不為君容所悅。槐自以為人主所振拔,苟可安利國家而無不為,然其務先人君之大體”。.

丞相和董槐 · 宋史和董槐 · 查看更多 »

葛邲

葛邲(),字楚辅,世居丹阳,后居吴兴,宋朝人。 紹興五年(1135年)出生。以儒学名家,荫受建康府上元县丞。隆兴元年進士,为国学博士。奏论州县受纳及鬻爵之弊,除著作佐郎兼学士院权直。宋孝宗时,历任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刑部尚书,奏论都切中时事。宋光宗时,历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绍熙四年三月,拜左丞相,次年正月,除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康府。宋宁宗即位,判绍兴府,后来判福州,以少保致仕。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卒。.

丞相和葛邲 · 宋史和葛邲 · 查看更多 »

铁木儿塔识

铁木儿塔识,字九龄,康里氏人,又译帖睦尔达世、帖木尔达识、帖木儿达失(塔识)、铁木儿达识。元朝大臣,元顺帝时中书左丞相。父亲康里脱脱。 铁木儿塔识年轻时入国子学,后事元明宗于藩邸。元文宗时,历任同知都护府事、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陕西行台侍御史、奎章阁侍书学士、大都留守、同知枢密院事等职。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拜中书右丞,至正元年(1341年),升平章政事。他赞辅顺帝理政,谏以治道。建议在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储米百万斛以供岭北酷寒之地的边饷。又减免江浙行省盐额年十三万引。至正二年(1342年)高丽国奏称,有日本商人100多人遇风飘流到高丽,铁木儿塔识说:“间谍在敌国之间是历来有之的,现在天下统一,国力强盛,有什么好刺探的?如果有,恰恰可以让他好好地看看中国的强盛,回去告诉国王,使其学习我们。”至正五年(1345年),任御史大夫,建言废除大臣获罪株及妻孥族里之刑。奏请出赃罚钞籴米万石,赈济京城近畿饥民。他对伊、洛诸儒的书,深有研究。参预修《宋史》、《辽史》、《金史》三史,任总裁官。铁木儿塔识又下令分漕运来的粮食40万石置于沿运河两岸各处的官仓,以备饥荒之年。又曾遣官坐市肆,打击贪民利用购买民众赋筹获取高利的活动。至正六年(1346年),任平章政事,建议恢复科举,征用贤才。至正七年(1347年),任左丞相,修饰纲纪,置仓备荒,兴办国学。后得暴病去世,追封为冀宁王,赠右丞相,谥号文忠。.

丞相和铁木儿塔识 · 宋史和铁木儿塔识 · 查看更多 »

脱脱

脱脱(,,清代以後改譯托克托或托托帖木兒,蔑兒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曾出任御史大夫和中書省右丞相。任內恢復科舉制度、反正前丞相伯顏時的冤案,減輕剝削、放寬稅政,乃元朝末年有為的高級官员,後世稱為「脱脱更化」。脱脱汉文化修养极高,亦是二十四史中《宋史》、《辽史》、《金史》的主编。.

丞相和脱脱 · 宋史和脱脱 · 查看更多 »

虞允文

虞允文,字彬甫(世稱虞雍國、虞雍公),爲隆州仁壽人,即今四川仁壽县人,宋朝宰相和軍事家。.

丞相和虞允文 · 宋史和虞允文 · 查看更多 »

陳自強

自强可以指:.

丞相和陳自強 · 宋史和陳自強 · 查看更多 »

陸秀夫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人,宋末政治家,與文天祥和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丞相和陸秀夫 · 宋史和陸秀夫 · 查看更多 »

陈宜中

陳宜中,字与权,浙江温州永嘉县人,景定三年壬戌科進士、廷试第二名,是南宋末年的宰相。.

丞相和陈宜中 · 宋史和陈宜中 · 查看更多 »

李宗勉

李宗勉(),字强父,南宋临安府富阳县(今浙江省富阳市)人。 李宗勉在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历任黄州(治今湖北省黄冈市北)教授、浙西茶盐司、江西转运司判官、太学正、国子博士、秘书郎。绍定元年(1228年),李宗勉转任著作郎,兼权兵部郎官。奏请宋理宗通下情、节国用,宽民力,以身作则,罢宫中不急之需。之后知台州(治今浙江省临海市)、婺州(治今浙江省金华市)。向皇帝进言四事:守公道、行实政、谨命令、明赏罚,担任监察御史。 金朝灭亡,朝廷议论出师开封府、洛阳。李宗勉上奏先修内治、严边防、育邦材、壮国势,然后用兵北方,后来担任左司谏兼侍讲,殿中侍御史,称“欲保江南,先守江北”,杜绝议和,建议在淮西置军司。李宗勉担任工部侍郎兼给事中,谏议大夫兼侍读。嘉熙元年(1237年),签书枢密院事。嘉熙二年(1238年),参知政事。嘉熙三年(1239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时称“公清之相”。嘉熙四年十二月丙寅李宗勉卒,赠少师,谥号文清。.

丞相和李宗勉 · 宋史和李宗勉 · 查看更多 »

李庭芝

李庭芝(),字祥甫。南宋后期政治人物。.

丞相和李庭芝 · 宋史和李庭芝 · 查看更多 »

梁克家

梁克家(),字叔子,福建泉州晋江县(今泉州市区)东街人,南宋状元、宋孝宗朝丞相、学者。.

丞相和梁克家 · 宋史和梁克家 · 查看更多 »

江万里

江万里(),南宋江州都昌人(今江西都昌县),字子远,号古心。因居住在庐山旁边,又被门人称之为庐山公,死后谥号文忠。其一生仕途患艰,数起数落,但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爱国志士。文天祥有集杜诗表达了景仰和哀慕之情:“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

丞相和江万里 · 宋史和江万里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丞相和明朝 · 宋史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文天祥

文天祥(),南宋末期官員、抗元英雄。南宋末期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在殿試中被宋理宗拔為第一後(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在宋朝最後被封為信國公。 宋亡後,被俘到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對他提出做官或处死的條件,希望文天祥考慮,文天祥卻提出希望隐居深山的条件。最終,文天祥选择处死,與陸秀夫和張世傑當時被並稱為「宋末三傑」。 明景泰七年,追諡忠烈(一稱文正)。.

丞相和文天祥 · 宋史和文天祥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丞相和宋史之间的比较

丞相有282个关系,而宋史有92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0,杰卡德指数为2.48% = 30 / (282 + 927)。

参考

本文介绍丞相和宋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