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世界地球日和环境保护主义相似
世界地球日和环境保护主义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地球,环境保护,綠色,绿色和平。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环境保护
境保護(簡稱環保)是在個人、組織或政府層面,為大自然和人類福祉而保護自然環境的行為。由於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損害生態環境,部份更達到無法挽回的地步,觸發各工業化國家對環境的重視,繼而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去規管和處理污染問題,並作出宣傳使全社會注意污染對環境的深遠影響。自1960年代起,環保運動已漸漸令大眾更重視身邊的各種環境問題。 學術機構現在提供課程,如環境研究、環境管理和環境工程等,教授環境保護歷史和方法。保護環境需要人類的各種活動。廢物生產、空氣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物種入侵和滅絕所致)都是環保的相關議題。環境保護有三個相關因素:環境立法、道德與教育。這些因素都對國家環保決策和個人環境價值與行為產生影響。.
綠色
綠色是大自然界中常見的顏色。植物的綠色來自於葉綠素。 綠色的光波長約550纳米,光的三原色之一。可經由藍色和黃色混和而成的顏色。和綠色相對的顏色是Magenta(品紅色),而不是傳統上認為的紅色。綠色是一种中性色,既是暖色也是冷色。 紅綠色盲的人可以分辨這兩種顏色,但往往把紅色或綠色與其他顏色混淆,例如明綠色當黃色、深綠色當啡色。.
绿色和平
绿色和平组织是一个在超过40个国家设有分部的非政府环保组织,总部设立在荷兰阿姆斯特丹。 1971年由美国与加拿大裔环保主义者成立,组织的宗旨为“保护地球孕育全部多样性生物的能力”,他们的活动聚焦于气候变化、森林采伐、过度捕捞、商业捕鲸、基因工程以及反核议题。该组织采用直接行动、游说、研究以及达成目的。该组织不接受国家、企业、政治党派的捐助,只依赖于个人与独立基金的捐款。 (pdf)该组织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拥有一般咨询地位,并且是的创始者之一 ,后者是一个旨在推进其他非政府组织透明化与承担责任的非政府组织。 绿色和平组织以其直接行动闻名,并且被认为是当今最经常在大众视野中出现的环保组织。BNET.com CBC 该组织将环境议题引入公众的视野,在个人层次和公共层次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Telegraph, 4 August 2009 然而,绿色和平组织也是争议的来源。其动机和行为(尤其是后来的一些违反法律的行为)遭受了许多批评,其中包括一封来自百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绿色和平组织停止其反对转基因的活动。一些绿色和平组织的活动家因其直接行动而遭受诉讼,例如因破坏转基因小麦试验田, Karl Haro von Mogel, Biology Fortified, 24 June 2013.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世界地球日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共同点。
- 什么是世界地球日和环境保护主义之间的相似性
世界地球日和环境保护主义之间的比较
世界地球日有40个关系,而环境保护主义有12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2.50% = 4 / (40 + 120)。
参考
本文介绍世界地球日和环境保护主义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