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世亲和十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世亲和十地之间的区别

世亲 vs. 十地

世親菩薩(梵文:वसुबन्दु ),舊曰天親菩薩,音譯婆藪盤豆、筏蘇盤豆、伐蘇畔度、筏蘇畔徒、婆藪槃陀。 佛教4世紀瑜伽行唯識學派論師,生於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為無著之弟,和無著同為古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創始人。. 十地(daśabhūmi),佛教術語,指大乘佛教修菩薩道行者所要經歷的十個修行階段,出自於《十地經》,後來集入《華嚴經》中,而稱為十地品。 按《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楞嚴經》等說法,已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要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階位修行福德(puṇya)與智慧(jñāna)資糧,然後進入「十地」中修學。 按法相宗的說法,十信至十迴向皆攝屬「資糧位」,四加行為「加行位」,十地為見道菩薩後的「修習位」,妙覺菩薩為成佛的「究竟位」。藏傳佛教同樣在「修習位」中安立「十地」。 不過在《華嚴經》中,雖提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但是採分別陳述的方式。因此,十住與十地有可能原本是並列而獨立的修行階位系統。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經論,幾乎不會提到十行與十迴向,而以「十住」或「十地」為主。.

之间世亲和十地相似

世亲和十地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十地經大乘佛教佛教

十地經

《十地經》(Daśabhūmika Sūtra),又稱《十住經》,大乘佛教經典,收入《華嚴經》〈十住品〉,內容在於宣講菩薩修行的十個位階(十地)。.

世亲和十地經 · 十地和十地經 · 查看更多 »

大乘佛教

大乘(महायान,),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两大教派傳統(在某些分類中,則列出三大傳統)之一,大乘佛教認為不發菩提心聲聞乘為小乘。在某些傳統中,金剛乘被認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個分支,但也有將金剛乘與大乘、小乘並列,成為第三大傳統的看法。 大乘佛教,立声闻、獨覺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稱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港澳地区、臺灣、日本、朝鮮半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世亲和大乘佛教 · 十地和大乘佛教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世亲和佛教 · 佛教和十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世亲和十地之间的比较

世亲有16个关系,而十地有3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5.66% = 3 / (16 + 37)。

参考

本文介绍世亲和十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