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拿骚级战列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拿骚级战列舰之间的区别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 vs. 拿骚级战列舰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SMS Braunschweig)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不伦瑞克级前无畏战列舰的主导舰,以当时的不伦瑞克公国命名。它于1901年10月开始进行,1902年12月,并于1904年10月投入舰队服役。该舰装备了四门,最高速度为。 舰只在入役后被编入德国本土舰队的。在此期间,它进行了广泛的年度训练,以及对国外的友好访问。由于被新的无畏战列舰超越,不伦瑞克号于1913年退役,但在一年后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重新启用。此时它被调配至第四战列分舰队,同时肩负着在北海保卫德国海岸和在波罗的海与俄国舰队作战的任务。它于1915年8月的期间亦有所行动,在当地与俄国战列舰光荣号交火。 至1915年底,船员短缺和来自英国潜艇的威胁促使帝国海军撤回了像不伦瑞克号这样的旧式战列舰。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它首先是作为,然后担当,最后又作为使用。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它在战争结束后被保留了下来,并于1921-22年间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不伦瑞克号加入了经过重组的魏玛国家海军,担任海军部队的旗舰並入驻北海。它进行了数次海外巡航,其中包括1924年的大西洋之旅。1926年1月,舰只再度除役,并于1931年1月从中除名、拆为,并在随后分解报废。. 拿骚级战列舰(Großlinienschiff der Nassau-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的首个无畏舰,为德国对英国战列舰无畏号引入“全重型火炮”概念的回应。该船级由拿骚号、莱茵兰号、波森号和威斯特法伦号组成。全部4艘舰都是在1907年中期开始,并于1909年5月至9月间完工。与英国的同代船级相比,拿骚级舰只更轻、并有更广的。由于德国舰只保留了立式三胀式蒸汽机而非英国采取的大功率蒸汽轮机,它们的速度稍慢两节。舰只还装备有口径较小的——炮,而非安装在英国舰只上的炮。 在入役公海舰队后,4艘同级舰都编入同一个部队,即的第二支队。其中的2艘舰——拿骚号和波森号于1915年参加了未达预期的,期间它们曾与俄国的前无畏舰光荣号交火。拿骚级舰只还全数参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并且仅遭到少量的命中和有限的伤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4艘舰作为战利品被获胜的协约国强占并相继出售报废。.

之间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拿骚级战列舰相似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拿骚级战列舰有(在联盟百科)41共同点: 基尔協約國吃水深度姊妹舰威廉港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岸防战列舰主导舰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日耳曼尼亚船厂弗朗茲·馮·希佩爾德意志帝國海軍德意志帝国议会北海 (大西洋)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凡尔赛条约全长公海舰队光榮號戰艦克虏伯砲塔第一次世界大战甲板装甲巡洋舰魚雷鱼雷管黑尔戈兰级战列舰輕巡洋艦船体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蒸汽机...里加里加湾水线装甲带汉诺威号战列舰波罗的海波森号战列舰潛艇戰艦战列巡洋舰无畏舰拿骚号战列舰 扩展索引 (11 更多) »

基尔

基尔(Kiel,)是德国北部城市,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首府。面积118.4平方千米,人口233,244人(2005年)。 邻靠于波罗的海基尔湾,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该市一直是德国主要的海军基地。基尔是德国造船业中心,基尔运河的东段终点。基尔还有一所重要的大学基尔大学。 基尔的航海比赛非常有名,基尔周是全世界最大的航海赛事之一。在1936年和1972年,奥运会在柏林和慕尼黑举行时,赛艇项目都在基尔举行。.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基尔 · 基尔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協約國

協約國(Allied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英國、日本、義大利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協約國 · 協約國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吃水深度

吃水深度,簡稱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長度,不同船舶有不同的吃水深度。而同一船舶亦根据不同的载重量及所处水域的盐度,而吃水深度有所不同。大型船艦會因為吃水太深而不能夠進入水淺之海灣、港口或者運河。船身外刻吃水线刻度,以顯示吃水深度。.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吃水深度 · 吃水深度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姊妹舰

姊妹舰(又叫姊妹船,英文:sister ship)是与另一艘船只有着相同的类型,或者有着几乎相同的设计的船。这些船只有着一个近乎相同的船体及上层建筑布局、相似的排水量及大致相当的功能及设备。通常情况下,这些船只会因他们所配备的装备(如军用舰船的武器)不同而变得更加有区别。.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姊妹舰 · 姊妹舰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威廉港

威廉港(Wilhelmshaven)人口大约8万人,是德国北海亚德湾沿岸的一个中型城市,隶属于德国第二大联邦州下萨克森,由州政府直管。威廉港市是下萨克森州的中心城市之一,2006年加入了德国西北部的城市合作联盟“不来梅-奥尔登堡大都市圈”。 威廉港是德国天然水深最深的港口和德国最大的石油转运港。亚德湾的深水优势是来自石化、电力、物流和修船等其它海事相关行业的大型企业选择在威廉港落户的原因。通过威廉港运输的原油占到德国港口原油转运量的72%和德国原油进口量的27%。石油管道从威廉港延伸至莱茵卢尔地区和汉堡市的炼油厂。2012年9月,JadeWeserPort(亚德港)集装箱港区建成投产,这是超大型船舶唯一能够不受潮汐限制、全天候满载挂靠的德国集装箱港口。 威廉港从德国北海沿岸的旅游业中受益匪浅。这一地区的沿海浅滩是下萨克森国家浅滩公园(Nationalpark Niedersächsisches Wattenmeer)的一部分。这里的购物中心、旅游设施和通往沿海岛屿的轮渡吸引了在周边地区度假的人们前来参观。.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威廉港 · 威廉港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

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SMS Westfal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首个无畏舰——拿骚级战列舰的其中一艘。该舰于1907年8月12日在不来梅的进行,1908年7月1日,并于1909年11月16日投入公海舰队服役。它在采用独特六边形布局的六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二门,最高航速为。 威斯特法伦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都与其姊妹舰共同服役,被广泛应用于北海,并在那里参加了数次。这些行动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达到顶点,其中威斯特法伦号曾于夜战中与英国的轻型部队猛烈交锋。它在晚间及进入次日的大部分时间里都领航德国战列线,直至舰队返抵威廉港。而在1916年8月的另一次舰队推进中,威斯特法伦号被一艘英国潜艇的鱼雷炸损。 该舰同样有数次在波罗的海展开针对俄国海军的出动,其中首次是在期间对攻击湾区的德国海军提供掩护。1918年,威斯特法伦号再被发往波罗的海,以支持在芬兰内战中的芬兰政府军。当公海舰队的大部分主力舰于战后被扣留在斯卡帕湾时,威斯特法伦号却获准留在德国。至1919年,随着舰队在斯卡帕湾自沉,威斯特法伦号代替已沉没的舰只被移交协约国。然后,它被送至英格兰的拆船商,并于1924年拆解报废。.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 · 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岸防战列舰

#重定向 岸防舰.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岸防战列舰 · 岸防战列舰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主导舰

#重定向 首舰.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主导舰 · 主导舰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日耳曼尼亚船厂

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日耳曼尼亚船厂(Friedrich Krupp Germaniawerft)位于德国基尔港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海军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海军最大和最重要的U型潜艇建造者之一。.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日耳曼尼亚船厂 · 弗里德里希·克虏伯日耳曼尼亚船厂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弗朗茲·馮·希佩爾

弗朗茲·馮·希佩爾騎士(Franz Ritter von Hipper,)是一位德意志帝國海軍上將,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第1偵查集群」司令、「公海艦隊」司令職務,在戰爭大部分時間裡指揮近乎全部的德軍戰鬥巡洋艦,實行過多次砲轟英國沿海城市以及海戰行動,包括一次大戰參戰軍艦噸位合計最大規模的「日德蘭海戰」,特別因為此戰,希佩爾被德皇授予「騎士」頭銜。1918年8月,希佩爾繼任萊因哈特·舍爾的職務,成為「公海艦隊」司令。1918年12月2日,希佩爾自行請辭,並婉拒他人建議,堅持不撰寫回憶錄。1933年,納粹黨掌權後德國大力擴充軍備,其中一艘新造的重巡洋艦即任命為「希佩爾海軍上將號」。.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弗朗茲·馮·希佩爾 · 弗朗茲·馮·希佩爾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德意志帝國海軍 · 德意志帝國海軍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国议会

帝国议会(der Reichstag),是指1871年至1918年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的下议院,帝国议会亦延續至威瑪共和国(1919-1933)及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1945)時期。.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德意志帝国议会 · 德意志帝国议会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北海 (大西洋)

北海(Nordsjøen;Nordsjön;Nordsøen或Vesterhavet;Nordsee;Noordzee;Mer du Nord;North Sea)是北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大不列颠岛以东,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南和欧洲大陆以北。北海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储藏,作為布蘭特原油指數的基礎。 北海向西南通过多佛尔海峡(法国称加来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法国称拉芒什海峡)与凯尔特海相通,向东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与波罗的海相连,向北是挪威海。 斯凯尔特河、默兹河、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和泰晤士河是注入北海的主要河流。重要的岛屿或群岛有北弗里西亚群岛、黑尔戈兰岛、东弗里西亚群岛和西弗里西亚群岛。 北海周边的国家有英国、挪威、瑞典、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重要城市有阿伯丁、爱丁堡、加来、奥斯坦、鹿特丹、海牙、哈勒姆、威廉港、不来梅哈芬、库克斯港、埃斯比约、卑尔根、哥德堡等等。此外伦敦、不来梅哈芬和汉堡是北海重要的内陆港城。.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北海 (大西洋) · 北海 (大西洋)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

國家海軍辦公室(Reichsmarineamt,常簡稱「海軍辦公室」)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海軍機關,存在於1889年至1919年間,與德國海軍三大權力機關——「海軍總監」、「海軍參謀本部」和「海軍內閣」平起平坐,直屬於德國皇帝,最高首長為「海軍大臣」(或又譯作「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國家海軍辦公室」負責海軍的組織、指揮和物質保障,在戰時不直接指揮海上作戰。 戰爭結束後,「國家海軍辦公室」遭廢除,由「海軍指揮部」取而代之。.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 · 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凡尔赛条约 · 凡尔赛条约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全长

全长,通常缩写为(LOA,O/A,O.A.或OA)是指船只从船体上垂直水线测量得两点的最大长度。.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全长 · 全长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公海舰队

公海艦隊(Hochseeflotte,亦有大洋艦隊的譯名)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支主力艦隊,曾參與過於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07年2月起由本土艦隊(Heimatflotte)改名而來。海軍上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是「公海艦隊」的締造者,他將後者建設為一支足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海上霸權的艦隊。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艦隊的擁護者,將其視作德國取得海外殖民地、晉升為全球強權的工具。鐵必制建軍的核心思想為風險理論,德軍若將強大的戰鬥艦隊集結於北海將可和海軍兵力分散於帝國各處的皇家海軍達到均勢,使後者將不會與德國海軍發生衝突,以免導致其自身海軍核心實力的衰落。 公海艦隊主要由戰艦編組而成,一般為8艘組成一支分艦隊,亦有少數如第1偵查集群的特別編制。公海艦隊於1907年創建時僅有2支戰艦分艦隊,而到了1914年時額外增加了3個中隊。1906年的无畏舰革命極大地影響了公海艦隊的組成,後者編制中的24艘前無畏艦都淪為過時而需汰換,到了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公海艦隊才有了僅僅兩支滿編的無畏艦分艦隊,而8艘最現代化的前無畏艦則被編為第3支分艦隊。另外還有兩支分艦隊在戰爭爆發後才將舊式軍艦編組而成,戰爭結束後即解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公海艦隊於北海進行多次出擊,欲引出具優勢兵力的大艦隊的一部份,進而消滅之,這類引誘作戰(如砲轟英國沿海岸)多由以航行速度快的战列巡洋舰所組成的第1偵查集群所執行。結果促成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但與德方計畫不同的是,公海艦隊遭遇到的卻是整支大艦隊。這場海戰的結果雖不具決定性,但英方卻在戰略上佔有優勢,且進而說服了德方艦隊司令——赖因哈德·舍尔上將,即便艦隊決戰的結果有利於德國,但後者仍無法在戰爭中取勝,故舍爾此後便與其他海軍高層一同向德皇建議改採無限制潛艇戰。結果在1917與1918年期間,公海艦隊的主要任務變成了確保北海的德國海軍基地可供U艇作戰。儘管如此,公海艦隊依舊於北海出擊數次,還曾調派分艦隊前往波罗的海對抗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1918年11月,德國戰敗,盟軍拘留了整支公海艦隊於斯卡帕湾,但就在《凡尔赛条约》簽署前幾天的1919年6月,艦隊大部分的軍艦被德國水兵自沉。.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公海舰队 · 公海舰队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光榮號戰艦

光榮號戰艦(俄语:Слава)是一艘隸屬於俄羅斯帝國海軍的前無畏艦,是博羅金諾級戰艦的最後一艘。此艦原訂參與日俄戰爭的對馬海峽海戰,但因未能如期竣工而無法參與戰事,而其四艘姊妹艦則在戰事中被大日本帝國海軍擊沉或捕獲,因而成為博羅金諾級戰艦的最後一艘。 光榮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於波羅的海服役,它是俄羅斯里加灣海軍中隊內最大的船隻,曾經在1915年8月發生的時迎戰德意志帝國海軍公海艦隊。在1915年至1916年,光榮號多次轟炸德軍陣地和部隊。在1917年的中,光榮號被德國的国王号战列舰擊中,造成的損害使它無法完成向北逃逸,最後被俄方自行鑿沉。20世紀30年代愛沙尼亞將此艦報廢。.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光榮號戰艦 · 光榮號戰艦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克虏伯

克虏伯(Krupp)是19到20世纪德国工业界的一个显赫的家族,其家族企业克虏伯公司是德国最大的以钢铁业为主的重工业公司。在二战以前,克虏伯兵工厂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商之一,二战后以机械生产为主,1999年合併Thyssene公司,成為ThyssenKrupp公司。2009年约有17万6000名员工和426亿欧元的年营业额。.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克虏伯 · 克虏伯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砲塔

塔(Gun turret),是一固定於船艦、戰車、航空器或地面建築上的彈丸射擊武器裝置,主要由裝甲炮塔殼、炮塔環(內含旋轉制動機構)、火炮和火炮俯仰機構等組成。炮塔上通常會包覆上裝甲,用以保護操作人員。.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砲塔 · 拿骚级战列舰和砲塔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拿骚级战列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甲板

甲板通常指船隻上位於隔間或船體上面的永久覆蓋物,多為露天設計。在艇或船上,主甲板是構成船體頂部的水--平結構物,既可強化船體,也可供人員在上面行走或工作。輪船通常有超過一層的平面,可以是在船體內,也可以在主甲板上的上層結構內,類似多層大廈的各樓層,它們有時也被稱為甲板。 Category:船艦.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甲板 · 拿骚级战列舰和甲板 · 查看更多 »

装甲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是十九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一种巡洋舰,它的火力能击败战列舰外的所有舰种而面对战列舰时又有足够速度逃跑。尽管大小各有不同,该种舰与同时代的另一巡洋舰主要分类---防护巡洋舰的区别就是两侧船壳有装甲带来保护自己。最早的此舰是沙俄海军的Russian cruiser General-Admiral 1873, 1873年下水使用风帆-汽轮混合动力。 1890年代,出现了表面硬化装甲使得军舰能用较少的重量得到较高防护。一战前出现了取代它的战列巡洋舰,从此它便衰落,有少数存活到了二战。.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 · 拿骚级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魚雷

魚雷(torpedo)是一種有推进能力、在水下移動攻擊敵艦吃水線下船身的魚型水雷。魚雷可以从水上或水下发射,发射平台有潛艇、軍艦、鱼雷艇、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等。一般是用鱼雷发射管发射,但一些微型潜艇或鱼雷艇也有将鱼雷外掛在船体上,将它抛出自己航行出去的用法。 鱼雷在撞击或到达敌方目标附近时引爆,破坏目标的水下部份,造成敌方舰艇進水下沉。速度一般为40-50节,新型的超空化鱼雷时速可达200節。过去老式鱼雷的射程短,仅有1.8公里左右,新型鱼雷的射程可达16公里。鱼雷攻击可以用较小代价击沉大型舰艇,但因为攻击距离近,发射平台有被敌方远程火力击毁的风险。 鱼雷按破坏力可分为轻型和重型,按制导方式可分为无制导、自主制导和线控制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以前的魚雷不具備導引功能。在發射之前需要先設定魚雷航行的方向與深度,發射之後魚雷會持續前進直到撞击引爆,或動力用盡而沉沒。現代的魚雷都有自我導引與追蹤目標的能力,準確度和殺傷力都高得多。.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魚雷 · 拿骚级战列舰和魚雷 · 查看更多 »

鱼雷管

雷管( torpedo tube、torpedo launcher)也称鱼雷发射管,是用来发射鱼雷的装置,一般有两种,一是装在潜艇和部分水面舰上面的水下发射管,一是装在甲板上的发射管(后一种也称为鱼雷发射器),一般来说潜艇的鱼雷管比甲板鱼雷管的兼容性强一点,除了能装多种鱼雷还能布设水雷,或是发射反舰导弹。现代的鱼雷管都基本统一在324mm,533mm和650mm(超重型) 三种尺寸上。水面鱼雷艇用的鱼雷管一般是用炸药块来发射,而大型潜艇用高压气发射,轻型微型潜艇用鱼雷自体发射出去的方法,称为swim-out型。现代潜艇鱼雷管都有开口互锁机构以使鱼雷管永远不会出现两头同时打开的情况,同时鱼雷管内还有保险解除环,用于擦开鱼雷体上的保险。.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鱼雷管 · 拿骚级战列舰和鱼雷管 · 查看更多 »

黑尔戈兰级战列舰

黑尔戈兰级战列舰(Großlinienschiff der Helgoland-Klasse)是德国的第二个无畏类战列舰。从1908年至1912年,该级别共建成4艘舰只,分别为:主导舰黑尔戈兰号、奥尔登堡号、东弗里斯兰号以及图林根号。其设计较之前级拿骚级有了显著改善:它们以更大的305毫米取代了装备于早期舰只上的280毫米炮,并有更高效的推进系统。作为德意志帝国海军唯一设置三座烟囱的无畏舰,黑尔戈兰级在外观上可以轻易的与前级区分开。但另一方面,舰只仍沿用了前级的六边形主炮布局。 黑尔戈兰级舰只在入役公海舰队后组成了的第一支队,与隶属于第一战列分舰队第二支队的拿骚级舰只并肩作战。它们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主要战斗,包括在北海的日德兰海战以及在波罗的海的。全部4艘舰均在战争中幸存,但没有成为被扣押在斯卡帕湾的德国舰队的一份子。当德国主力舰只在斯卡帕湾自沉后,4艘黑尔戈兰级舰只作为沉没舰只的替代品被予协约国。东弗里斯兰号被美国海军带走,并于威廉·米切尔在1921年7月进行的空中力量演示中用作。黑尔戈兰号及奥尔登堡号被分别分配至英国和日本,并于1921年报废。图林根号则于1920年被交付至法国,用作法国海军的靶舰,该舰最终于1923年至1933年间拆解。.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黑尔戈兰级战列舰 · 拿骚级战列舰和黑尔戈兰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輕巡洋艦

輕巡洋艦或轻型巡洋舰(light cruiser),是巡洋艦的一種,一般指在排水量、装甲和火力等方面優於驱逐舰但弱于重巡洋舰,為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受海軍條約制約下所出現的艦種分類。一般來說裝有比驅逐艦略強(或同等)口徑的主炮,作為驅逐艦隊領艦,承擔反水面小型艦與殖民地巡邏任務等,後來因航空母舰戰鬥群的出現搭配而讓負擔任務多元化,針對日益嚴重的空中威脅還衍生出「防空巡洋艦」等亞種。.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輕巡洋艦 · 拿骚级战列舰和輕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船体

船体,也称船身或船壳。船体的形状会影响船舶在水中的航行速度和稳定性。船舶按船体的数量可分为单体船、双体船和三体船。.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船体 · 拿骚级战列舰和船体 · 查看更多 »

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

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德語:Alfred von Tirpitz,)是一名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也是第一位德國海軍元帥。是帝國海軍「公海艦隊」的建設者,在擔任德國海軍大臣期間,先後制定了「第九號備忘錄」、「風險理論」,對海軍的擴張有決定性影響力,但同時也是造成德國與英國關係惡化的關鍵人物之一。鐵必制的戰略觀深遠地影響了德國在歷史上對海權的戰略。 俾斯麥級戰艦的二號艦,有「北方孤獨女王」之稱的鐵必制號以他來命名。.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 · 拿骚级战列舰和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 · 查看更多 »

蒸汽机

蒸汽机是一个能够将水蒸汽中的動能转换为功的热机,由於其中的燃燒過程在熱機外部進行,屬於热机中的外燃機。泵、火車頭和轮船曾使用蒸汽机驱动。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起了基本的作用。它為其他機械提供動力 ,還有它的操作不受地理位置及天氣情況影響。 今天的核能發電及火力發電仍使用蒸汽渦輪發動機来將熱能轉換為電能。 蒸汽机需要一个使水沸腾产生高压蒸汽的锅炉,这个锅炉可以使用木头、煤、石油或天然气甚至垃圾作为热源。蒸汽膨胀推动活塞做功。.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蒸汽机 · 拿骚级战列舰和蒸汽机 · 查看更多 »

里加

里加(Rīga)是拉脫維亞的首都,北欧地区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最繁忙的城市,位於波羅的海岸邊,道加瓦河口。 里加是波羅的海國家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工商業中心。里加是历史上汉萨同盟主要商业城市,其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認為里加豐富的新藝術運動建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欧盟欧洲电子通讯监管机构总部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通讯中心设在里加。里加是欧洲城市组织及欧洲首都联盟组织成员。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2003年欧洲歌唱大赛,2006年世界男子冰球锦标赛,2003年世界女子冰壶球锦标赛等活动的举办地。.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里加 · 拿骚级战列舰和里加 · 查看更多 »

里加湾

里加湾(拉脱维亚语:Rīgas jūras līcis、爱沙尼亚语:Liivi laht)是波罗的海东部的一处海湾,位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之间。 里加湾海域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最深处为54米。爱沙尼亚的萨雷马岛将里加湾和波罗的海的其余部分隔离开来。进出里加湾的主要通道是伊尔别海峡。位于里加湾中间的鲁赫努岛属于爱沙尼亚。 里加湾沿岸的主要城镇有:里加、派尔努、尤尔马拉和库雷萨雷。注入里加湾的主要河流有:道加瓦河、派尔努河、利埃鲁普河、高亚河和萨拉察河。 Category:拉脱维亚地理 Category:爱沙尼亚地理.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里加湾 · 拿骚级战列舰和里加湾 · 查看更多 »

水线装甲带

水线装甲是装在军舰的两侧的一种厚金属装甲,它可以装在船壳之外或是之内,一般常见于主力军舰如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航空母舰和巡洋舰上。 一般来说战列舰上的主装甲带是从主甲板的高度起安装,一直到略低于水线为止。如果是安在船壳内侧的话还要有一定的倾角以提高防护效能。 category:装甲 category:军舰 category:战列舰.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水线装甲带 · 拿骚级战列舰和水线装甲带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号战列舰

汉诺威号战列舰(SMS Hannover)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德国级前无畏战列舰的第二艘,以普鲁士时期(现位于下萨克森州境内)的汉诺威省命名。汉诺威号及后续建造的三艘同级舰在设计和施工上均与主导舰德国号有略微差异,主要体现于推进系统和较厚的装甲。它于1904年11月开始进行,并于1907年10月投入舰队服役;此时距革命性“全重型火炮(all big gun)”概念的无畏号战列舰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已逾十个月。因此,作为主力舰的汉诺威号在完工之前便已沦为二流;无畏舰更强大的和更高的航速使得像汉诺威号这样的舰只在战列线交锋中毫无用处。 汉诺威号及其姊妹舰随舰队亲历了广泛的出动。该舰参与了所有重大的训练演习,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于914年7月爆发。汉诺威号及其姊妹舰立即被派往担当易北河河口的警卫任务,而舰队余部则仍在调动中。该舰还参加了多次舰队推进,并于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达到顶点。在战斗中,汉诺威号是第四支队的旗舰。日德兰之后,汉诺威号及其幸存的三艘姊妹舰从舰队中撤出现役以充当警戒舰。在1917年,汉诺威号曾被临时用作,然后再重回波罗的海的警卫任务。舰只于1918年12月、即战争结束后不久除役。 战后的德国海军编制——魏玛国家海军将汉诺威号召回了现役服务。从1921年至1931年,它随舰队服役了十年之久,直至再次退役。海军曾计划将该舰改造成无线电控制的飞机用靶舰,但却从未实现。舰只最终于1944年至1946年间在不来梅港被拆解报废。其舰钟则留存于德累斯顿的聯邦德國軍事史博物館内。.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汉诺威号战列舰 · 拿骚级战列舰和汉诺威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波罗的海 · 拿骚级战列舰和波罗的海 · 查看更多 »

波森号战列舰

波森号战列舰(SMS Pos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首个无畏舰——拿骚级战列舰的其中一艘,它在采用独特六边形布局的六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二门。该舰于1907年6月11日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进行,1908年12月13日下水,并于1910年5月31日投入公海舰队服役。 波森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与其三艘姊妹舰共同服役,被广泛应用于北海,并在那里参加了数次舰队。这些行动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达到顶点,其中波森号曾于夜战中与英国的轻型部队激烈交锋。在混乱中,该舰意外撞上了轻巡洋舰,导致后者遭到严重破坏,并于当夜晚些时候被凿沉。 该舰同样有数次在波罗的海展开针对俄国海军的行动,其中首次是在期间对德国海军的进攻提供支持。它于1918年再度重返波罗的海,以援助芬兰内战中的。在战争结束时,波森号被留在了德国,而公海舰队的大部分主力舰则被扣留在英国斯卡帕湾。至1919年,随着舰队在斯卡帕湾自沉,该舰代替已沉没的舰只被移交协约国。其后它被送往荷兰的拆船商,并于1922年拆解报废。.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波森号战列舰 · 拿骚级战列舰和波森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潛艇

潛艇或稱潛水艇、潛艦是能夠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業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裝載数百人、連續潛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按體積可分为大型(主要为军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潜艇、潜水器)和水下自动机械装置等。潛艇也是較早期就有的匿蹤載具。 大型潛艇多為圆柱形,船中部通常設立一个垂直结构(帆罩),早期称为“指挥塔”,帆罩多具有平直的矩形截面,早期多为阶梯形,內有通讯、感应器、潜望镜和控制设备等。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潛艇得到广泛運用,擔任许多大国海军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击敌人军舰或潜艇、近岸保护、突破封锁、侦察和掩饰特种部队行動等。潜艇也被用于非軍事用途,如海洋科学研究、抢救财物、勘探开采、科学侦测、维护设备、搜索援救、海底电缆维修、水下旅游观光、学术调查等,超级富豪甚至用為海下移动豪宅。 多數潛艇被認為是種的戰略武器(尤其是中大型的彈道飛彈潛艇與巡弋飛彈潛艇),在裁軍或擴軍談判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研發潛艇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业能力,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自行设计和生产軍用級潛艇。.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潛艇 · 拿骚级战列舰和潛艇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戰艦 · 戰艦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战列巡洋舰

戰鬥巡洋艦(battlecruiser 或 battle cruiser;又名巡洋戰艦,或簡稱戰巡)是一種短時間活躍於20世紀初的主力艦。戰鬥巡洋艦在尺寸、造價和武裝與戰艦相近,但一般裝甲都較其薄弱,以換取更高的航速。世界上第一批戰鬥巡洋艦為英國所建造,與同時代的「無畏艦」取代「前無畏艦」一樣,戰鬥巡洋艦也是「裝甲巡洋艦」進一步發展而成的結果。戰巡的設計理念是以自身高航速的優勢去追捕速度較慢的巡洋艦,並透過戰艦級別的火力摧毀,而裝甲厚重、航速較慢的戰艦則加以迴避。然而在實戰中,大多情況是戰鬥巡洋艦與防護較佳的戰艦共同作戰,其選擇性交戰的構想難以實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只有英國、德國、鄂圖曼土耳其、澳大利亞和日本海軍使用戰鬥巡洋艦此一艦種,著名相關海戰包括福克蘭群島海戰、德軍於北海襲擾英國沿海都市的行動以及史上最大規模的主力艦海戰——日德蘭戰役。英軍的戰鬥巡洋艦隊在日德蘭戰役中受創嚴重,其輕裝甲難以承受大口徑艦砲彈藥的破壞。戰後,主力艦的設計傾向轉為戰艦航速增快、戰巡則是裝甲增厚,戰鬥巡洋艦與快速戰艦之間的分野也越來越模糊不清。《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各國的主力艦建造計畫受到了限制,催生了各種特定數據限制的「條約型」戰艦與戰巡,部份的建造計畫也因此廢止。 1930年代起,世界上只剩下英國海軍繼續服役戰鬥巡洋艦此一艦種,日本的戰巡則已經被重新改造過,與戰艦幾近相同的性能。 二戰期間,戰鬥巡洋艦再度被投入戰場,但只有一艘存活至戰後。戰巡重新定位於為大型「巡洋艦殺手」的軍艦,但在戰爭中幾乎沒什麼發揮空間,其相關建造計畫也被嚴重限制,以騰出造船能量用於需求更迫切的護衛艦、航空母艦和貨船。冷戰期間,蘇聯將「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也歸類為戰鬥巡洋艦。.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 · 战列巡洋舰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无畏舰

無畏艦(Dreadnought)是一種活躍於20世紀初期的戰艦類型。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下水服役,由於其技術與設計之先進遠超過同時代的戰艦,故以其為名自成一種新型戰艦的類別——「無畏艦」,而落伍的舊式戰艦則全部被歸為「前無畏艦」,意指「無畏艦」出現前設計者。 「無畏艦」具兩種革命性的創新設計,一為採取「全重砲」武裝配置,其裝備的大口徑火砲數遠超過以往的戰艦,二為使用蒸汽渦輪發動機作為推进系统。隨著「無畏艦」逐漸成為海上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指標,各國展開了規模巨大的「無畏艦」建造競賽,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國家,尤其是英國與德國最為激烈、建造數量最多。「無畏艦」造艦競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一直持續到開戰當年,在僅僅五年造艦技術迅速發展的時間裡,「無畏艦」在火砲口徑、噸位、裝甲和推進力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甚至出現了在前述的技術指標上發展到極致的「超無畏艦」,而原先領先全球的「無畏號」反而在開戰後成了落伍的二線戰艦。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海軍列強為避免再因造艦競賽重起戰端,召開了「華盛頓裁軍會議」,以此限制各國海軍軍艦的噸位和武裝,但許多艘「超無畏艦」依舊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儘管在20世紀初世界各國耗費大量資源、爭相建造「無畏艦」,但歷史上卻只在1916年爆發過一次「無畏艦」艦隊間的大規模交戰——「日德蘭之戰」,為英國與德國的主力艦隊於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進行的一次海戰,儘管雙方兵力投入之多,卻沒有產生什麼決定性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後來建造的軍艦皆全部具備了「無畏艦」的技術概念,故該名詞也不再作為特定艦種之類別而無再使用,另外「無畏艦」一詞亦可用於具備其特徵、在「無畏艦革命」展開後出現的新式戰艦類型——战列巡洋舰之上。.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无畏舰 · 拿骚级战列舰和无畏舰 · 查看更多 »

拿骚号战列舰

拿骚号战列舰(SMS Nassau),是在英国皇家海军的無畏號下水后,德意志帝國海軍针锋相对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無畏艦,也是四艘拿骚级的首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拿骚号作为德国公海舰队第一战列舰中队第二支队的一员加入了战争。1915年8月,拿骚号进入波罗的海参加了,并且与俄国战列舰光榮號交战。1916年5月底至6月初,拿骚号参加了日德兰海战,战斗中与英国驱逐舰相撞。其后拿骚号长期逗留在北海,再没有非常重要的军事行动。 一战结束后,英国将公海舰队主力拘留于斯卡帕湾内,由于拿骚级是德国最为老旧的无畏舰,英国方面允许拿骚号留在德国港口。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发生后,協約國夺取了拿骚级四舰作为公海舰队自沉舰艇的替代品。1920年4月,日本分得了拿骚号,但拿骚号并不符合日本海军的需要,于是转手将其出售给一家英国的回收公司,后在荷兰多德雷赫特拆解。 本舰名称来源于拿骚公国,属于德意志帝國普鲁士省份之一,黑森-拿騷省的其中一部分Staff, p. 23。.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拿骚号战列舰 · 拿骚号战列舰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拿骚级战列舰之间的比较

不伦瑞克号战列舰有89个关系,而拿骚级战列舰有8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1,杰卡德指数为23.03% = 41 / (89 + 89)。

参考

本文介绍不伦瑞克号战列舰和拿骚级战列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