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威斯特法倫王國相似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威斯特法倫王國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热罗姆·波拿巴,莱比锡战役,萊茵邦聯,黑森-卡塞尔伯国,选帝侯,提爾西特條約,拿破崙戰爭,拿破仑一世,普魯士王國。
热罗姆·波拿巴
杰罗姆·波拿巴(Jérôme Bonaparte,),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皇朝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幼弟,法国元帅及威斯特法倫王國国王(1807-1813)。.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热罗姆·波拿巴 · 威斯特法倫王國和热罗姆·波拿巴 ·
莱比锡战役
莱比锡战役,發生於1813年10月在德國萊比錫附近。因參戰國家和民族眾多,所以莱比锡战役亦被稱為“民族會戰”。拿破崙以十八萬人與俄羅斯、普魯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國三十萬聯軍苦戰,最後敗陣。拿破崙敗返萊茵河西岸,最後返回巴黎。 隔年元老院宣告廢除拿破崙的帝位。整場戰役下來,反法聯盟死傷約5.4萬人,法軍約死傷3.7萬人。萊比錫戰役是拿破崙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拿破崙的戰敗代表著拿破崙統治德意志的最後希望已經幻滅,反法聯軍於1814年3月31日進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濳返法國,拿破崙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正式展开,戰敗後,6月22日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六年後死去(1821年5月5日)。.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莱比锡战役 · 威斯特法倫王國和莱比锡战役 ·
萊茵邦聯
萊茵邦聯又稱萊茵聯盟(德语:Rheinbund;法语:Confédération du Rhin),是俄國亞歷山大一世及奧地利弗朗茨一世於奧斯特里茨戰役敗於拿破崙後拿破侖所建立的國家,是1806年至1813年間於德意志地區的政治實體,最初成員有16個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後來邦聯再加入了19個邦國,邦聯總共統治超過了一千五百萬人,對法國在東線的戰事有著戰略性的優勢。.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萊茵邦聯 · 威斯特法倫王國和萊茵邦聯 ·
黑森-卡塞尔伯国
黑森-卡塞尔伯国(),或称黑森-卡塞尔方伯国,简称黑塞-卡塞尔,是神圣罗马帝国其中一个邦国。作为伯国,黑森-卡塞尔实际上。1567年,黑森伯国领主黑森伯爵死后,对伯爵领地的均分是造成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 通过均分,腓力一世的长子继承了黑森伯国的北半部,以及首都卡塞尔。他的兄弟们则瓜分了剩余领土,并建立了,和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 1803年,拿破仑战争时期,黑森-卡塞尔伯国被升格为黑森选侯国,黑森伯爵威廉九世也成为选帝侯。选侯国随后被法国占领,并被合并到法国的卫星国威斯特法伦王国。.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黑森-卡塞尔伯国 · 威斯特法倫王國和黑森-卡塞尔伯国 ·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指七个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所使用。.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选帝侯 · 威斯特法倫王國和选帝侯 ·
提爾西特條約
提爾西特條約是指1807年6月,拿破崙在弗里德蘭擊敗俄普聯軍後於提爾西特簽署的兩個條約。7月7日,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與法國的拿破崙在尼門河中央的竹筏會面後,簽訂了第一條。7月9日又與普魯士簽訂了第二條。提爾西特條約結束了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戰爭,兩國結成同盟,同時也開始執行幾乎無效的大陸封鎖。這兩個國家在爭論中秘密地同意互相援助:法國承諾幫助俄羅斯對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而俄羅斯則同意加入大陸封鎖以對抗大英帝國。拿破崙也說服亞歷山大開啟英俄戰爭,再向瑞典發動芬蘭戰爭,以迫使其參加大陸系統。更具體來講,沙皇同意從俄土戰爭時占領的瓦拉幾亞和摩達維亞撤走。原先被俄國將領烏沙科夫及森亞文占領愛奧尼亞群島和卡塔羅,也將移交法國。為了補償沙皇的損失,拿破崙答應讓沙皇的德國親戚統治奧爾登堡公國和其他一些小國。 與普魯士簽訂的條約則剝奪了她大半的領土:科特布斯割讓給薩克森,易北河左岸則分封給新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比亞韋斯托克則割給俄羅斯(此舉讓俄羅斯建立了貝洛斯托克州),而普魯士在第二次及第三次瓜分波蘭時所占的領土,則轉交給半獨立的華沙大公國。此外,普魯士還被迫削減軍力至四萬人,並罰款一億法郎。塔列蘭曾建議拿破崙應簽訂溫和的條款,但遭拒絕;該條約也標誌著一個重要階段:他開始疏遠皇帝。 許多普魯士和俄羅斯的觀察家都認為,該條約不但不平等,同時也是污辱。俄軍拒絕遵從拿破崙的指令,尤其是在里斯本事件中,他們更向全歐洲表達此意見。俄國皇室阻擋了拿破崙欲與沙皇的姊妹結婚的計畫。由於沙皇開始允許中立國在俄國港口停靠,兩國的合作在1810年急轉直下。1812年,拿破崙橫越尼門河,開啟俄法戰爭,終結了同盟的最後希望。.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提爾西特條約 · 威斯特法倫王國和提爾西特條約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拿破崙戰爭 · 威斯特法倫王國和拿破崙戰爭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拿破仑一世 · 威斯特法倫王國和拿破仑一世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威斯特法倫王國的共同点。
- 什么是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威斯特法倫王國之间的相似性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威斯特法倫王國之间的比较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有70个关系,而威斯特法倫王國有2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9.78% = 9 / (70 + 22)。
参考
本文介绍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和威斯特法倫王國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