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下淡水溪鐵橋和高屏溪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下淡水溪鐵橋和高屏溪之间的区别

下淡水溪鐵橋 vs. 高屏溪

下淡水溪鐵橋位於台灣鐵路管理局屏東線九曲堂車站至六塊厝車站間,橋面橫跨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溪),俗稱高屏舊鐵橋。由日籍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建,於1914年正式啟用,直到1992年除役,現為國定古蹟。. 屏溪,舊名下淡水溪,位於臺灣南部為中央管河川,長度僅次於濁水溪。主流河長171.00公里,為全台第二長河;流域面積廣達3,256.85平方公里,分佈於南投縣南端、嘉義縣東端、台東縣西端,及高雄市、屏東縣的23個鄉鎮市區 上有關高屏溪水系流經的行政區包括高雄市林園、大寮、大樹、六龜、內門、甲仙、茂林、桃源、三民、杉林、旗山、美濃等12個區,及屏東縣新園、萬丹、九如、里港、鹽埔、高樹、三地門、瑪家、霧台、屏東市等10個鄉鎮市,合計22個鄉鎮市的資料是錯誤的,因為實際上還包括南投縣信義鄉(南端)、嘉義縣阿里山鄉(東半部)、台東縣卑南鄉(西北端)與屏東縣長治鄉(西半部)。另外有 上所謂流經高屏24個鄉鎮市區,係將屏東縣麟洛鄉也計入。然而麟洛鄉西北角與長治鄉、屏東市交界的廣安圳原本雖屬於高屏溪水系,經整治後已於省道台1線橋南方偏西約300公尺處改道,轉而注入東港溪水系,故目前麟洛鄉全境皆不屬於高屏溪水系。,流域面積為全台第一大河。 高屏溪主流荖濃溪,源流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南端,發源於玉山東峰,先向東北流,至八通關轉東南,匯集分別源自秀姑巒山西南坡及大水窟山西坡的支流後,轉向南南西進入高雄市境,流經梅山、桃源、寶來、六龜,轉向南流至大津,納東側流入之濁口溪後,轉向西南流至里港,納東南方流入之隘寮溪,名為二重溪,續流至嶺口與來自北方之旗山溪(楠梓仙溪)合流後,始稱高屏溪。本流轉向南經大樹、九曲堂、上寮、鯉魚山,於東汕注入台灣海峽,此河段長約38公里楊萬全,高屏溪流域和屏東平原的水資源,台灣水文論文集,2000年5月,第559至562頁。 旗山溪為高屏溪水系主流(含荖濃溪)之外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玉山主峰西南坡標高約2,700公尺處,主流河長118公里,流域面積842平方公里。 隘寮溪、濁口溪為荖濃溪的前兩大支流,其河長、流域面積雖均小於旗山溪,但因上游集水區屬多雨區,水量反較旗山溪豐富,均為高屏溪農業、民生用水之重要來源之一。 高屏溪流域內平均雨量每年達3046公厘,平均年逕流量高達84億5500萬立方公尺。平均年輸砂量是3561萬噸,每平方公里流域面積輸送10934噸,居全世界第11位。.

之间下淡水溪鐵橋和高屏溪相似

下淡水溪鐵橋和高屏溪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屏東市屏東線九曲堂車站六塊厝車站

屏東市

屏東市(排灣語:Akav)位於屏東縣西方偏北,屬於高雄都會區的一部分,屏東市的人口排名是高雄都會區的第三名(僅次於高雄市鳳山區、三民區),亦為全臺人口第二多的縣轄市(僅次於彰化縣彰化市)約有20萬1千人,市內共轄79個里,為屏東縣的縣治及首善之區。 本市位於屏東平原之上,地勢平坦,物產豐富,充滿南國風情,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5℃,也因為南台灣的驕陽以及全台灣日照時數最長的城市,而有「太陽城」的封號。.

下淡水溪鐵橋和屏東市 · 屏東市和高屏溪 · 查看更多 »

屏東線

屏東線是指高雄至枋寮間,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經營的傳統鐵路幹線,早期沿線景觀多為農田與魚塭。目前配合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劃,將原高雄機檢段遷至潮州基地以及潮枋間電氣化,地貌已經有很大改變。.

下淡水溪鐵橋和屏東線 · 屏東線和高屏溪 · 查看更多 »

九曲堂車站

九曲堂車站位於臺灣高雄市大樹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屏東線的鐵路車站,亦為過去臺灣糖業鐵路旗尾線的起點站。未來將增闢後站,預計2016年2月底發包動工。.

下淡水溪鐵橋和九曲堂車站 · 九曲堂車站和高屏溪 · 查看更多 »

六塊厝車站

六塊厝車站位於台灣屏東縣屏東市,為臺灣鐵路管理局屏東線的鐵路車站。 在臺鐵捷運化計畫中,原先預定將臺鐵高雄機務段及檢車段遷至此處,並將本站改稱屏東新站,取代高雄站縱貫線到達站的地位,並預留高鐵延伸設站機制。但由於此站距屏東市區尚有一站,在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評估後,將高雄機務段及檢車段改設於屏東縣潮州鎮,並將屏東站至潮州站間鐵路雙軌電氣化。受此影響,高鐵設站亦未明朗。.

下淡水溪鐵橋和六塊厝車站 · 六塊厝車站和高屏溪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下淡水溪鐵橋和高屏溪之间的比较

下淡水溪鐵橋有24个关系,而高屏溪有9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3.42% = 4 / (24 + 93)。

参考

本文介绍下淡水溪鐵橋和高屏溪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