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三国和益州之战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三国和益州之战之间的区别

三国 vs. 益州之战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州之戰是東漢末年劉備與益州牧劉璋爭奪益州的戰爭。自赤壁之戰後,劉備領有荊州,為實現《隆中對》跨有荊、益的計劃,已有意圖進攻益州。此時劉璋受制於據守漢中的張魯,又有強大的曹操意圖攻取漢中,對蜀地構成威脅,張松於是勸劉璋歡迎劉備入蜀,以增強實力自保。劉璋於是請劉備入蜀。劉備入蜀後初期與劉璋關係良好,劉璋更給兵士予劉備和讓他督白水軍,讓他進攻張魯。劉備到了葭萌後就不再前進。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並發動戰爭。劉備一直向成都逼近,諸葛亮、張飛和趙雲亦入蜀助戰,但劉備軍隊在雒城時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才向劉備投降。.

之间三国和益州之战相似

三国和益州之战有(在联盟百科)29共同点: 劉璋吳懿孙权巴郡东汉三国广汉市庞统张任张飞张鲁刘备绵竹市益州白帝城荆州马谡马超魏延诸葛亮黄忠赤壁之戰赵云长沙市零陵区汉中市法正漢中之戰曹操

劉璋

劉璋(),字季玉,荊州江夏竟陵(今属湖北省潜江市)人,東漢末年三国时代割据军阀之一。繼父親劉焉擔任益州牧,振威將軍,後為劉備所敗投降,被迫离开益州,病逝於荊州。.

三国和劉璋 · 劉璋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吳懿

吳懿(),三国志作“吴壹”,一说为避司马懿讳。字子遠,兖州陈留郡濟陽縣(今河南开封)人,中国後漢末年及三国时代蜀汉將領。族父為何進之部將吳匡,族弟為同在蜀漢效命的吳班。.

三国和吳懿 · 吳懿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孙权

吳大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時期孫吳開国皇帝。孙权父亲孙坚为東漢末年名將領豫州刺史長沙太守,兄长孙策则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六郡奠定了基業。孫權十九岁時,孫策遭刺殺身亡,後繼掌事,成为江东地区的诸侯,并将江東六郡扩展到揚荆交三州。221年,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并赐其九錫。222年,与曹丕决裂,建號黃武;229年登基称帝。諡號大皇帝,因其廟號為太祖,所以又被稱為吳太祖。統治江東地區長達五十二年,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的。.

三国和孙权 · 孙权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巴郡

巴郡,是中国古代的郡级行政区划,范围在今天重庆市和四川省内。.

三国和巴郡 · 巴郡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三国和东汉 · 东汉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三国和三国 · 三国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广汉市

广汉市,是一座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侧、由德阳代管的县级市,位于成都市青白江与德阳市市区之间。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广汉人口约为59万人,是德阳市市辖人口第三多的行政区。在2014年广汉地区地区生产总值305亿元,次于主城区旌阳区,其生产总值增速为12%,为德阳市增速最快的下辖地区。广汉市总面积538.28平方千米,在2012年广汉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3.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为46%。广汉地势平坦,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龙泉山西麓,距离成都市区约25公里。 广汉市其历史悠久,鸭子河附近曾发掘出古蜀王国的三星堆遗迹,可追溯至四千多年前。雒县一名源于雒水(今石亭江)得名,“广汉”一名首次出现在汉代,雒县这一地区受广汉郡管辖。古称雒城、雒县、汉州,文化底蕴丰厚,素有川西明珠、天府粮仓、成都的后花园之称。.

三国和广汉市 · 广汉市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庞统

統(),字士元,東漢末年襄陽郡襄陽縣(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人。地方上稱其「鳳雛」,與「臥龍」諸葛亮漢末齊名。當時俗語有云:「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為南郡郡首任為功曹,後成為劉備重臣謀士,陳壽譽其可比擬為魏國的荀彧和荀攸。歷任耒阳令、治中從事,官至軍師中郎將;死後由後主劉禪追封為關內侯,追諡為靖侯。.

三国和庞统 · 庞统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张任

張任(),中國東漢末年蜀郡人,為劉璋麾下大將。.

三国和张任 · 张任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张飞

张飞(),字益德(小说《三国演义》为翼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與關羽並称“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遇刺身亡,蜀汉追谥桓侯,是为西乡桓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張飛与關羽、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粗獷剛烈好酒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很多人误以为张飞字翼德,以为这才跟飞字相协。其实「益」是通假「鷁」,一种会飞的水鸟。.

三国和张飞 · 张飞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张鲁

张鲁(、245年或259年),字公祺,沛国丰县(今属江苏豐縣)人,东汉末五斗米道首领,正一天師,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张道陵)之孙,张衡子,世为天师道教主。.

三国和张鲁 · 张鲁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刘备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鑑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三国和刘备 · 刘备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绵竹市

绵竹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北部、沱江的上游、成都平原北缘,是德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县域呈西北—东南走向,形似一粒饱满的花生。当地酿酒业发达,所产“绵竹大曲”、“剑南春”酒天下闻名。.

三国和绵竹市 · 益州之战和绵竹市 · 查看更多 »

益州

益州,中国古地名,西汉开始设置的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 殷商时期是巴人生活的地方。战国末期秦国灭了巴蜀之后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刺史部,别称刀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大部;湖北省西北部及甘肃省小部分地区。东汉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北)。中平年间移治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市东北)。兴平年间又移治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 三国时期,刘备占领此地並建立蜀汉政权。三国末年曹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另置梁州。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分割益州,另置宁州。其间十六国时期,李特在益州建立成汉政权,譙縱在此建立譙蜀政权。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在全国设立十道,益州属剑南道,梁州属山南道,益州为原蜀郡之地。天宝元年(742年),益州改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蜀郡更升为南京成都府,剑南节度使再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节度使, 简称「東川」、「西川」。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重和元年(1118年),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自此益州的名称不再存在。 Category:南北朝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四川的州.

三国和益州 · 益州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白帝城

白帝城位於重慶市奉節縣東部的长江北岸,位于奉节城东8公里,是长江三峡重要旅游景点。1980年7月7日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屬重慶市。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帝城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前临长江瞿塘峡,气势十分雄伟壮观。从山脚经过高而陡峭的石阶,到达白帝城入口,大门额匾上有郭沫若书写的“白帝城”三个大字,左右一付对联,出自杜甫诗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然而现存這座白帝城只是原來的白帝山上的一座「白帝廟」,乃明、清两代修复遗址;根據考古學家的發掘,在這座遺址底下還藏着三座更古老年代的白帝城城牆。 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位被抬高,使白帝城變成四面环水,游船可直达城中。.

三国和白帝城 · 白帝城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荆州

荆州,地理上可以指:.

三国和荆州 · 益州之战和荆州 · 查看更多 »

马谡

謖()38歲,字幼常,荊州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人。蜀漢參軍,也是侍中马良之弟。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

三国和马谡 · 益州之战和马谡 · 查看更多 »

马超

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漢末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刘备称帝后任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故后谥威侯,是为斄乡威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馬超与關羽、張飛、黄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三国和马超 · 益州之战和马超 · 查看更多 »

魏延

魏延(),字文長,荊州義陽郡人,三國時期蜀漢中期重要將領,作戰英勇、並有將略、屢立戰功,深得蜀主劉備信任、丞相諸葛亮重用。於諸葛亮北伐時期出任前軍師,主理北伐時前線戰事之決策。.

三国和魏延 · 益州之战和魏延 · 查看更多 »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後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三国和诸葛亮 · 益州之战和诸葛亮 · 查看更多 »

黄忠

黃忠(),字漢升,荊州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三國時蜀漢的著名將領。本為漢末群雄劉表部下中郎將,長沙太守韓玄部將,後成為劉備部將,歷任討虜將軍、征西將軍,官至後將軍,去世後諡號為剛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黃忠与關羽、張飛、馬超、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三国和黄忠 · 益州之战和黄忠 · 查看更多 »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战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勝多的战爭之一,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之戰,也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水战。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後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協議結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军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 此戰後,曹軍退守襄陽,曹孫劉三分荊州,奠定三國鼎立之勢。刘备势力迅速崛起,在之後10年占领了荆州(兩湖)和益州(四川)大片土地,建立了蜀漢。.

三国和赤壁之戰 · 益州之战和赤壁之戰 · 查看更多 »

赵云

趙雲,字子龍,是中國三國時期的蜀漢千古名將,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劉禪。歷任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翊軍將軍,領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鎮東將軍。箕谷失利後自請貶為鎮軍將軍。故后追諡曰順平侯,是为永昌亭顺平侯。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的事迹合记成《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三国和赵云 · 益州之战和赵云 · 查看更多 »

长沙市

长沙市(湘语長沙話:tsã13 sɔ33 sɿ21;普通话:Chángshā shì),古又名潭州,别称星城,因地理特色和历史缘由而有“山水洲城”、“屈贾之乡”之名,又因岳麓书院而有“'''潇湘洙泗'''”之誉。长沙是中国湖南省省会,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湘浏盆地西缘,辖6市辖区、1县、2县级市。总面积11,820平方公里,主要人口为汉族,母语以新湘语长沙方言为主,浏阳市地区则通用赣语宜浏方言。 长沙有着两千多年的原址城建史,“长沙”一名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逸周书·王会》。秦代始设长沙郡,西汉时期建立长沙国,五代时期长沙为南楚都城。北宋时期设立的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留下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佳句。清末时长沙为中国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一,近代则成为了中国一大重要政治革命中心。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黄兴等人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口号在长沙创立华兴会,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核心人物也在此求学和开展政治运动。长沙于1937年成为抗日战争后方,迎来发展鼎盛期,但其后的“文夕大火”以及四次长沙会战摧毁了长沙的城建和经济基础,对其现代史造成了深重影响。 经过数十年恢复期,长沙于改革开放后期开始加速发展。2015年长沙设立了中国中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数据显示,长沙是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多项相关人均指标亦常年位居中西部省会第一。长沙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和新材料6大产业集群,此外还以传媒、出版为特色产业,湖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简称湖南卫视)收视率和影响力常年占据中国大陆省级卫视榜首。长沙有着杂交水稻育种、国内首台激光3D打印机等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设有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计算设备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2016年,长沙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国产中低速磁悬浮铁路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 2017年11月1日,长沙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三国和长沙市 · 益州之战和长沙市 · 查看更多 »

零陵区

零陵区是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2003年总人口58万人,2014年GDP为179.8亿元,工业增加值59.1亿元。 1995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和原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和芝山区、冷水滩区。 以原永州市为芝山区的行政区域。2004年,芝山区更名为零陵区。 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城始建公元前124年,至今(2010年)已有2134年。其建城历史在湖南仅次于长沙。“零陵”作为县级区域名称,从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泉陵县为零陵县至1984年,前后沿用了1395年。 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描绘西汉初年长沙国的《驻军图》记载零陵有九支驻军布防,是长沙国南境的重要军事防地。 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为其境内主要山脉,地理上处于北纬24°39'至26°51′间,东经110°06′至112°21′之间,南北相距最长处245公里,东西相间最宽处144公里,总面积1,959.11平方公里。.

三国和零陵区 · 益州之战和零陵区 · 查看更多 »

汉中市

汉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经济以农业、旅游业、采矿业为主,工业产值较低。与甘肃、四川毗邻。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为盆地。全市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勉县(1964年前旧名“沔縣”)、西乡县、略阳县、镇巴县、宁强县、留坝县、佛坪县,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6万(2016年)。地方方言为汉中话,属西南官话的成渝片。.

三国和汉中市 · 汉中市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法正

法正(),字孝直。東漢司隸右扶風郿(今陕西眉县)人,三國時蜀漢的軍師;戰國時期齊襄王田法章之後裔,為東漢末名門法氏之後;祖父法真,有清節高尚名聲。本為劉璋部下,不得賞識,後投歸劉備。深受劉備信任,諸葛亮欣賞其才華。劉備在世時,惟獨法正有諡號,死後追諡為翼侯。與曹魏謀士程昱和郭嘉一樣有性格缺陷(程昱太剛直易得罪人、郭嘉行為不檢),但同樣善策奇謀,故陳壽譽其可比二人。.

三国和法正 · 法正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東漢末年群雄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 由於漢中是益州北方的一個郡,接近長安三輔地區,而且易守難攻,因此劉備在214年平定益州後,於217年向北攻佔漢中,戰事維持兩年。最終,劉備領有漢中,控制中國西南地區,同年秋進位為漢中王,正式建立基業,不久後創立蜀漢。.

三国和漢中之戰 · 漢中之戰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三国和曹操 · 曹操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三国和益州之战之间的比较

三国有643个关系,而益州之战有5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9,杰卡德指数为4.17% = 29 / (643 + 52)。

参考

本文介绍三国和益州之战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