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七年战争和霍克齊戰役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七年战争和霍克齊戰役之间的区别

七年战争 vs. 霍克齊戰役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霍克齊戰役(Battle of Hochkirch),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8年10月14日的戰役。以奧軍勝利作結。 在曹恩道夫戰役後,俄軍暫時後撤。南方戰場又一次告急,腓特烈大帝馬上回兵南線對付道恩元帥的奧軍。腓特烈率領15,000普軍趕回南線戰場,與弟弟亨利親王在薩克森首府德累斯頓會師,僅以3萬人面對道恩元帥的8萬奧軍。一開始謹慎的道恩拒絕接受會戰,僅僅有限後退,與普軍保持接觸。10月初腓特烈的3萬普軍在霍克齊紮下營盤,而老謀深算的道恩元帥在10月14日乘夜以8萬大軍成4路縱隊偷襲普軍營地,打響霍克齊戰役。當時腓特烈還在睡覺,根本未加防範,普軍措手不及。道恩以勞頓將軍(Loudon)率四個師搶攻,普軍Krockow少將率騎兵反攻陣亡。凱斯元帥聞報,急忙帶親兵趕往戰場組織抵抗,為普軍主力展開爭取時間,結果凱斯身中兩槍當場陣亡。另一位普魯士元帥,莫里茨親王也身受重傷,被抬下戰場。因為凱斯和莫里茨的抵抗,普軍爭取到時間,好不容易組織起後衛線,收攏殘兵,交替掩護著撤出戰場。這是普魯士的一場大敗,損失9,000人以上,包括兩位元帥。凱斯陣亡之後連屍體都沒能搶回,還是奧地利代為埋葬的。莫里茨親王重傷再也沒有康復,他在戰後被護送回柏林的途中,遇到奧軍攔截被俘,不久才被腓特烈贖回。 霍克齊戰役之後,道恩仍然謹慎,並不積極進攻腓特烈,但是道恩卻是機動高手,腓特烈想繞過道恩,從薩克森東進西里西亞,後來又改變路線突然回軍薩克森,調動道恩,但是每次都被道恩搶先堵在前面。年底道恩回營地過冬,腓特烈也回到西里西亞,結束了1758年戰局。這一年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有賴俄奧作戰不夠積極,腓特烈仍然保住了薩克森和西里西亞兩個省份。.

之间七年战争和霍克齊戰役相似

七年战争和霍克齊戰役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奥地利七年战争德累斯顿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萨克森自由州西里西亞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柏林曹恩道夫戰役普魯士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七年战争和奥地利 · 奥地利和霍克齊戰役 · 查看更多 »

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七年战争和七年战争 · 七年战争和霍克齊戰役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德语:Dresden;Drážďany;索布语:Drježdźany,意为河边森林的人们),是德國萨克森自由州的首府,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它位於德國的東南方,易北河谷地,南面離捷克邊界僅30公里,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公里,北面距離德國首都柏林200公里,离西北方萨克森州另一个大城市莱比锡100公里。 德累斯顿的城市人口超过56万(2016年),都会区人口共有125万,而德累斯顿所在的萨克森三角城市聚集区共有320万人,被列为德国主要大城市之一。 殘留的考古學上的踪跡可以證明,後來成為城市區域的地區在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定居。在可考的文字記錄中,德累斯頓最早於1206年被提及,並被發展為選帝侯以及後來的皇家領地,之後更成為歷史上的薩克森王國的首都,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德累斯顿的巴洛克风格),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作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累斯顿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累斯顿也是德国照相机、钟表制造和高级食品的生产中心,是德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根据某些标准,德累斯顿是欧洲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该市遭到盟军的大规模空襲,城市面貌已经面目全非。不过自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后,德累斯顿再度成为德国东部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再度成為一个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德累斯顿还是一个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拥有许多研究人员。该市经常被称为“德国硅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学之一,2012年位列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由于地处狭窄的河谷,德累斯顿的气候类似于德国南部,比德国东部大部分地方温暖。2002年德累斯顿列为欧洲绿化最好的大城市:三分之一地区被森林覆盖。“大花园”(Großer Garten)是该市最大的城市公园。.

七年战争和德累斯顿 · 德累斯顿和霍克齊戰役 · 查看更多 »

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

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伯爵(Leopold Josef Graf Daun, Fürst von Thiano,1705年9月24日— 1766年2月5日),又名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或道恩,Thiano親王,奧地利陆军元帅,生於維也納。 道恩的祖、父兩代都是從軍的,這令他從小就對軍事產生興趣。他於1718年在開始於他父親在西西里的團中從軍。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攀升至上校,又在1737年至1739年與鄂圖曼帝國作戰中升至少將。及後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道恩充分發揮出他小心謹慎的領導才能。他參與過查圖西茨會戰,又在多瑙河岸的戰爭中表現出色,受到了奧托·馮·特勞恩的提拔,擔任後衞,在霍亨弗里德堡戰役和索爾戰役中參與指揮,同年晉升至中將。他及後在尼德蘭Battle of Val的表現得到了奧地利大公瑪麗婭·特蕾西婭的充分肯定,令他成為了維也納司令官及金羊毛騎士,在1754年授予元帥軍銜。 正當在七年戰爭爆發前,他在重整奧地利陸軍中下了很大苦功,並在威尼奴爾斯塔特成立了陸軍軍官學校。布拉格戰役之後,奧地利野戰軍撤退,布拉格被圍困。維也納改派戰爭會議主席,老資格的道恩出任總司令,此後,道恩在整個七年戰爭中,都是普魯士的最大的對手。道恩出任總司令後,快速在6月間就全面恢復率軍反攻,1757年6月18日,道恩的以堅固設防抵擋腓特烈大帝的普軍進攻,在科林戰役中擊敗普軍,擊敗「軍事天才」腓特烈成為他的軍事生涯中的首作,更因此被瑪麗婭·特蕾西婭授與了大十字勳章。及後的1757年,他由曾派出哈迪克中將的一支3,400人小隊成功偷襲柏林,挫普軍軍心。及後又連續大敗奧古斯都·威廉 (布朗斯維克-貝費恩)的普軍並俘獲之,更攻陷了西里西亞首府布雷斯勞及其幾乎全境被佔領。 腓特烈聞聽噩耗後留下還軍北返,在洛伊滕會戰大敗奧地利軍隊司令查理·亞歷山大。道恩在這次敗績後正式代替了查理全權指揮奧軍。在霍克齊戰役中乘夜以8萬大軍成4路縱隊偷襲普軍營地,令普魯士損失了9,000多官兵,包括兩位元帥。奧俄聯軍庫勒斯道夫戰役打敗普軍後,俄將薩爾特科夫和道恩之間嚴重不和令俄奧兩軍未能夾擊柏林,給了普魯士一線生機。1760年夏季以後,奧軍在各戰線上多番受挫,道恩亦在托爾高戰役中受傷,被送回維也納。後來普軍又在博克施道夫戰役中逼使道恩指揮的奧軍全線退卻。 道恩一直擔任司令直至戰爭結束,並在戰後大力重整奧地利軍隊。1762年瑪麗婭·特蕾西婭委派他為president of Hofkriegsrath。瑪麗婭·特蕾西對他的評價很高,曾經稱他為「奧地利的拯救者」。奧地利第五十六步兵團亦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七年战争和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 · 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和霍克齊戰役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七年战争和萨克森自由州 · 萨克森自由州和霍克齊戰役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西南部,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几乎流经整个地区,两岸都有许多重要城市。该地沿着苏台德山脉,其南部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接壤。西里西亚现在最大的城市是历史名城弗罗茨瓦夫和卡托维兹。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见右图)。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目前被分为数个省(Voivodship):.

七年战争和西里西亞 · 西里西亞和霍克齊戰役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及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举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启蒙运动”得以开展。其使普魯士在欧洲大陆取得大国地位,并在德意志内部取得霸权,向以普鲁士为中心武力统一德意志的道路迈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并且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为启蒙运动一大重要人物。.

七年战争和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和霍克齊戰役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七年战争和柏林 · 柏林和霍克齊戰役 · 查看更多 »

曹恩道夫戰役

曹恩道夫戰役(Battle of Zorndorf),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俄羅斯帝國在1758年8月25日的戰役。以普軍慘勝作結。.

七年战争和曹恩道夫戰役 · 曹恩道夫戰役和霍克齊戰役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七年战争和普魯士 · 普魯士和霍克齊戰役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战争和霍克齊戰役之间的比较

七年战争有142个关系,而霍克齊戰役有2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6.10% = 10 / (142 + 22)。

参考

本文介绍七年战争和霍克齊戰役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