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七年战争和羅布西茨戰役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七年战争和羅布西茨戰役之间的区别

七年战争 vs. 羅布西茨戰役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羅布西茨戰役(Battle of Lobositz),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6年10月1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1756年8月29日,普魯士先發制人,大舉進攻西里西亞和勃蘭登堡本土之間的薩克森,一個月之內佔領首府德雷斯頓,然後南下入侵奧地利的波希米亞,在那裏等待奧軍總司令布勞恩(Browne)元帥到來。1756年10月1日,28,500普軍背易北河向西列陣,迎戰布勞恩元帥的34,000奧軍,爆發了羅布西茨戰役。 布勞恩的意圖,是利用地形隱蔽主力,繞過普軍偷渡易北河,以救援被普魯士占領的薩克森領土。但是普魯士中央步兵主力和近衛騎兵的猛烈進攻,使奧軍無法脫身。奧軍數量上佔有優勢,普魯士軍隊一次又一次進攻被擊退,他們依靠素質優勢彌補數量的不足,每一次被擊退,都能夠有秩序地撤下來重新編組,再發動進攻。到下午,普軍強攻終於拿下奧軍防禦支撐點羅布西茨村,但是奧軍擁有充足的後背力量,戰線仍然穩定。腓特烈召開會議,大多數將領主張撤退,唯獨布倫斯威克的斐迪南親王提出反對意見,力主堅持。結果奧地利軍隊沒有那麼堅強,在大雨中撤出了戰場,承認失敗。實際上此役雙方損失相當。.

之间七年战争和羅布西茨戰役相似

七年战争和羅布西茨戰役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奥地利不伦瑞克七年战争勃兰登堡萨克森自由州西里西亞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波希米亚斐迪南 (不伦瑞克)普魯士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七年战争和奥地利 · 奥地利和羅布西茨戰役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

布伦瑞克(Braunschweig)是德国下萨克森州东部的一个城市,居民数约为24.5万,是该州继汉诺威后的第二大城市和该州的一个地区中心。1918年该公国大公逊位以前,布伦瑞克是布伦瑞克公国的首都。此后直到1946年,它是布伦瑞克州的州府。1974年布伦瑞克县被撤销之前它是该县的县府。2004年12月31日下萨克森撤销地区级行政区划以前它是布伦瑞克地区的政府驻地。布伦瑞克是布伦瑞克上诉法院的驻地。城市周围的大城市有东北方约26千米远的沃尔夫斯堡、西方约56千米远的汉诺威和东方约80千米远的马格德堡。 布伦瑞克是计划中的汉诺威-布伦瑞克-哥廷根都市地区的组成部分。2006年3月28日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授予布伦瑞克2007年德国科学城的名誉。.

七年战争和不伦瑞克 · 不伦瑞克和羅布西茨戰役 · 查看更多 »

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七年战争和七年战争 · 七年战争和羅布西茨戰役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

勃兰登堡(Brandenburg,下索布语:Bramborsk,低地德语:Brannenborg,口语:die Mark)是德国东北部的一个--,为前东德的一部分。该州首府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波茨坦,其他的重要城市有科特布斯,哈佛尔河畔勃兰登堡和奥德河畔法兰克福。 勃兰登堡州环绕着德国首都柏林,与其共同构成了拥有约六百万人口的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圈。勃兰登堡州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自然保护区,森林,湖泊和其他水域覆盖。 马克勃兰登堡的成立年份被认为是1157年。在这一年阿斯坎尼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夺回勃兰登堡,使其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从1415年到1918年,这片区域被霍亨佐伦家族统治。从1701年到1946年,勃兰登堡地区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1815年到1947年作为勃兰登堡省,这之后第一次成立了勃兰登堡州,在东德被划分成了不同区域。1990年两德统一,作为联邦德国的一部分,成立了现今的的勃兰登堡州。.

七年战争和勃兰登堡 · 勃兰登堡和羅布西茨戰役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七年战争和萨克森自由州 · 羅布西茨戰役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西南部,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几乎流经整个地区,两岸都有许多重要城市。该地沿着苏台德山脉,其南部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接壤。西里西亚现在最大的城市是历史名城弗罗茨瓦夫和卡托维兹。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见右图)。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目前被分为数个省(Voivodship):.

七年战争和西里西亞 · 羅布西茨戰役和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及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举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启蒙运动”得以开展。其使普魯士在欧洲大陆取得大国地位,并在德意志内部取得霸权,向以普鲁士为中心武力统一德意志的道路迈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并且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为启蒙运动一大重要人物。.

七年战争和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羅布西茨戰役和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Čechy;Czechy;Böhmen;Bohemia)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是有关波希米亞王國的历史文献中,也常指代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在内的整个捷克地区。波希米亚是古中欧国家,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王国,随后成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波希米亚曾经南临奥地利,西抵巴伐利亚,北接萨克森和卢萨蒂亚,东北与西里西亚为邻,并與东部的摩拉维亚接壤。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亚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后成为组成捷克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亚拥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国1030万居民中有约600万人生活在波西米亚地区。现今的波西米亚地区西与德国接壤,北邻波兰,东部为古摩拉维亚地区,南部则与奥地利为邻。波希米亚地区山峦环绕,分别通过波希米亚森林,厄尔士山脉,克尔科诺谢山和蘇台德山脈等与其他地区接壤。其中最高峰位于蘇台德山脈内。.

七年战争和波希米亚 · 波希米亚和羅布西茨戰役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 (不伦瑞克)

不伦瑞克·斐迪南(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不伦瑞克公爵斐迪南·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之第五子,不伦瑞克公爵卡尔一世的弟弟。1758年—1766年的普魯士元帥,因七年戰爭聞名。 斐迪南自年輕始就有一張英俊的臉孔,他擁有良好的教養且舉止得體,高明的小提琴演奏時常博得滿堂喝采。然而,他希望在戰場證明其價值,決定了未來英勇衝鋒的軍事性格。因為他身具文武雙全的資質與潛力,英國知名的音樂家就曾評價斐迪南說:「他可能憑著這些天賦而獲得美好前程。」 19歲的斐迪南於1740年加入普魯士軍為上校,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曾參與過莫爾維茨會戰和查圖西茨會戰,在索爾戰役中初露鋒芒,受到腓特烈大帝重視。後來他在1756年七年戰爭中率軍入侵薩克森及波希米亞,被腓特烈派去西線抵擋法國,從此以後,斐迪南一直獨當一面,僅憑著一支小小的漢諾瓦聯合部隊,化解西方方向法軍的所有進攻,西方在1757年以後,再也沒有成為腓特烈的麻煩。不能不說,布倫斯威克親王斐迪南元帥是腓特烈手下真正的帥才。 1758年在西線,斐迪南親王獨自抵擋法軍,他指揮10萬人的軍團,大多數是德意志幾個盟邦(主要是漢諾瓦和不倫斯克)和英國的人馬,僅僅佔用極少量的普魯士軍隊。年初2、3月間,斐迪南把法軍向西趕過威悉河,法軍總司令黎塞留公爵元帥被解職,由克萊蒙特元帥(Clermont)接替。斐迪南在這次作戰之後被授予普魯士元帥軍銜。.

七年战争和斐迪南 (不伦瑞克) · 斐迪南 (不伦瑞克)和羅布西茨戰役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七年战争和普魯士 · 普魯士和羅布西茨戰役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战争和羅布西茨戰役之间的比较

七年战争有142个关系,而羅布西茨戰役有1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6.33% = 10 / (142 + 16)。

参考

本文介绍七年战争和羅布西茨戰役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