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七年战争和彼得三世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七年战争和彼得三世之间的区别

七年战争 vs. 彼得三世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彼得三世可以指:.

之间七年战争和彼得三世相似

七年战争和彼得三世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彼得三世 (俄国)葡萄牙

彼得三世 (俄国)

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Пётр III Фëдорович, Pyotr III Fyodorovitch,原名卡尔·彼得·乌尔里希,Karl Peter Ulrich von Schleswig-Holstein-Gottorf,),1762年任俄罗斯帝国皇帝,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卡尔·腓特烈和安娜·彼得罗芙娜之子,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本來是德意志人,幾乎不會說俄語。 彼得三世因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无嗣,他在1742年被挑选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1762年彼得三世即位后,是为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由於他對腓特烈大帝的武功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刚即位便停止了于俄国有利的七年战争,与普鲁士王腓特烈订立攻守同盟;這個行為被稱為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讓普魯士起死回生,逃過一劫。彼得三世不僅不進攻普魯士,反過來命令年前攻佔柏林的切爾尼謝夫將軍率領2萬俄軍援助普魯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對奧地利作戰。彼得本人甚至表示過在腓特烈麾下作戰的願望。 彼得三世宣告解除贵族的服役义务,停止对非東正教信徒的迫害。可是由于没收修道院领地、强迫军队普鲁士化,对外把自己出身的荷尔斯泰因家族的利益置于俄罗斯国家利益之上,引起俄罗斯僧侣阶级、贵族和军人的反感。1762年6月28日,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妻子葉卡捷琳娜(葉卡捷琳娜二世)废黜。7月17日,被廢的沙皇彼得三世被毒死(也有說是縊死),葉卡捷琳娜對外宣稱是消化不良而死。 1796年女沙皇葉卡捷琳娜死後,夫妻倆的兒子保羅登基為沙皇保羅一世。因為保羅一世的相貌與性格極端酷似其父,不久就在1801年被反對派暗殺(被人用枕頭悶死),沙皇之位由葉卡捷琳娜親自撫養的長孫亞歷山大一世(保羅一世的長子)繼承。.

七年战争和彼得三世 (俄国) · 彼得三世和彼得三世 (俄国)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七年战争和葡萄牙 · 彼得三世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战争和彼得三世之间的比较

七年战争有142个关系,而彼得三世有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1.36% = 2 / (142 + 5)。

参考

本文介绍七年战争和彼得三世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