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七年战争和克洛斯特-采文协定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七年战争和克洛斯特-采文协定之间的区别

七年战争 vs. 克洛斯特-采文协定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克洛斯特采文协定(Convention of Klosterzeven)(或者称克洛斯特-采文协定,德语:Konvention von Kloster Zeven)由法国与汉诺威选侯国于七年战争中的1757年签署。条约导致汉诺威退出战争并被法军部分占领。这一条约是紧随汉诺威军于哈斯滕贝克之战(Battle of Hastenbeck)的大败而签订的。此役过后,汉诺威军的监视部队( Army of Observation)向北撤退,直到抵达斯塔德(Stade)。 这一条约在汉诺威的盟友普鲁士国内非常不受欢迎,因为其西部边界由于此条约被极度削弱。在普鲁士于1757年11月5日在罗斯巴赫取得胜利后,乔治二世就被鼓励去不承认该条约。在腓特烈大帝与威廉·皮特的压力下,这一协定被最终废除,汉诺威在接下来的数年里重新加入战争。代表汉诺威签署这一协定的坎伯兰公爵不光彩地回到英国结束他原本受人尊敬的军事生涯。他的汉诺威军统帅职位被布伦瑞克公爵斐迪南所取代。.

之间七年战争和克洛斯特-采文协定相似

七年战争和克洛斯特-采文协定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七年战争罗斯巴赫会战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汉诺威选侯国法蘭西王國斐迪南 (不伦瑞克)普魯士

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七年战争和七年战争 · 七年战争和克洛斯特-采文协定 · 查看更多 »

罗斯巴赫会战

羅斯巴赫會戰(Battle of Rossbach),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法國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在1757年11月5日的戰役。以普軍大勝作結。此戰被譽為是腓特烈大帝最輝煌的戰績,18世紀歐洲經典戰役之一。.

七年战争和罗斯巴赫会战 · 克洛斯特-采文协定和罗斯巴赫会战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及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举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启蒙运动”得以开展。其使普魯士在欧洲大陆取得大国地位,并在德意志内部取得霸权,向以普鲁士为中心武力统一德意志的道路迈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并且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为启蒙运动一大重要人物。.

七年战争和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克洛斯特-采文协定和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选侯国

#重定向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七年战争和汉诺威选侯国 · 克洛斯特-采文协定和汉诺威选侯国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Royaume de France)為西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987年至1792年,並在1814年至1815年及1815年至1848年間復辟。 987年,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貴族推舉為法蘭克人的國王,建立卡佩王朝,歷史學家視之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但是自雨果.卡佩至路易七世諸王仍然稱自己是法蘭克人的國王,腓力.奧古斯都是第一個使用法蘭西國王頭銜的君主。直至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792年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進入恐怖時代及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時代。1814年,法蘭西的王權復辟,直至1848年,由拿破崙三世建立的第二共和推翻王室統治,法蘭西的王政時代才宣告結束。整個王國共經歷了四個王朝,分別是卡佩王朝(Capétiens)、瓦盧瓦王朝(Valois)、波旁王朝(Bourbon)及奧爾良王朝(Orléans)。法蘭西王國是歐洲最早發展封建制度的國家。.

七年战争和法蘭西王國 · 克洛斯特-采文协定和法蘭西王國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 (不伦瑞克)

不伦瑞克·斐迪南(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不伦瑞克公爵斐迪南·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之第五子,不伦瑞克公爵卡尔一世的弟弟。1758年—1766年的普魯士元帥,因七年戰爭聞名。 斐迪南自年輕始就有一張英俊的臉孔,他擁有良好的教養且舉止得體,高明的小提琴演奏時常博得滿堂喝采。然而,他希望在戰場證明其價值,決定了未來英勇衝鋒的軍事性格。因為他身具文武雙全的資質與潛力,英國知名的音樂家就曾評價斐迪南說:「他可能憑著這些天賦而獲得美好前程。」 19歲的斐迪南於1740年加入普魯士軍為上校,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曾參與過莫爾維茨會戰和查圖西茨會戰,在索爾戰役中初露鋒芒,受到腓特烈大帝重視。後來他在1756年七年戰爭中率軍入侵薩克森及波希米亞,被腓特烈派去西線抵擋法國,從此以後,斐迪南一直獨當一面,僅憑著一支小小的漢諾瓦聯合部隊,化解西方方向法軍的所有進攻,西方在1757年以後,再也沒有成為腓特烈的麻煩。不能不說,布倫斯威克親王斐迪南元帥是腓特烈手下真正的帥才。 1758年在西線,斐迪南親王獨自抵擋法軍,他指揮10萬人的軍團,大多數是德意志幾個盟邦(主要是漢諾瓦和不倫斯克)和英國的人馬,僅僅佔用極少量的普魯士軍隊。年初2、3月間,斐迪南把法軍向西趕過威悉河,法軍總司令黎塞留公爵元帥被解職,由克萊蒙特元帥(Clermont)接替。斐迪南在這次作戰之後被授予普魯士元帥軍銜。.

七年战争和斐迪南 (不伦瑞克) · 克洛斯特-采文协定和斐迪南 (不伦瑞克)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七年战争和普魯士 · 克洛斯特-采文协定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战争和克洛斯特-采文协定之间的比较

七年战争有142个关系,而克洛斯特-采文协定有1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4.61% = 7 / (142 + 10)。

参考

本文介绍七年战争和克洛斯特-采文协定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