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七年战争

指数 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142 关系: 加勒比岛屿列表加拿大基伯龙湾海战埃姆登博克施道夫戰役卡塞勒卡塞爾卢萨蒂亚印度印度次大陸南美洲古巴叶卡捷琳娜二世塞内加尔大不列顛王國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外交革命奥地利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奧洛穆茨威廉·皮特,第一代查塔姆伯爵孟加拉国宾夕法尼亚州巴伐利亚不伦瑞克中等強國中美洲希維德尼察七年战争布雷斯特布拉格布拉格戰役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乔治二世亚洲亞伯拉罕平原戰役庫勒斯道夫戰役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罗曼诺娃弗吉尼亚州开姆尼茨彼得·魯緬采夫彼得三世彼得三世 (俄国)佛罗里达州德累斯顿德意志俄罗斯帝国土伦北美地区...包岑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列強八十年戰爭克洛斯特-采文协定勃兰登堡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皮尔纳玛丽娅·特蕾西娅神圣罗马帝国科尔贝格科林科林戰役第三代比特伯爵約翰·斯圖爾特第二亞琛和約纽卡斯尔公爵罗布西茨会战罗斯巴赫会战美國美國獨立戰爭羅布西茨戰役瑞典瑪麗婭·特蕾西婭瓜分波蘭莱茵河聯合政府菲律宾萨克森自由州非洲风帆战列舰西属佛罗里达西班牙西班牙帝國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西發里亞西里西亚省西里西亞马尔堡魁北克贸易路易十五路易斯堡黑森霍克齊戰役薩丁尼亞王國葡萄牙葡萄牙王國那不勒斯王国野戰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英國皇家海軍英国英镑英普同盟柏林李格尼茨戰役東普魯士杜塞尔多夫梅诺卡岛欧洲歐洲大陸殖民地汉诺威汉诺威选侯国汉斯·冯·列瓦尔德沙皇波希米亚波希米亞王國波美拉尼亞法属路易斯安那法國-印第安戰爭法国法蘭西王國洛伊滕會戰战争列表易洛魁聯盟海外領地斐迪南 (不伦瑞克)新法蘭西施特拉爾松德日不落帝国攻城戰托爾高戰役拿破崙戰爭拉各斯海战曹恩道夫戰役普魯士普魯士國王普魯士王國普拉西战役1763年巴黎条约 扩展索引 (92 更多) »

加勒比岛屿列表

本列表收录面积较大的加勒比地区岛屿。详细列表请参看各国岛屿列表。.

新!!: 七年战争和加勒比岛屿列表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七年战争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基伯龙湾海战

基伯龍灣海戰是七年戰爭中英國艦隊與法國艦隊發生的一場戰役,時值1759年11月20日。基伯龍灣於法國聖納澤爾近海。英國海軍上將愛德華·霍克率領24 艘風帆戰艦在基伯龍灣追上法國元帥德·孔夫蘭率領21 艘風帆戰艦艦隊。 Category:1759年军事冲突 Category:英國海戰 Category:法國海戰 Category:英法關係.

新!!: 七年战争和基伯龙湾海战 · 查看更多 »

埃姆登

恩登(Emden)是位于德国西北部埃姆斯河畔的港口城市,与比利时泽布吕赫和德国不來梅港同为欧洲三大汽车进出口港口。 大众汽车在埃姆登建有生产大众帕萨特的大型工厂,雇员超过10,000人。.

新!!: 七年战争和埃姆登 · 查看更多 »

博克施道夫戰役

博克施道夫戰役(Battle of Burkersdorf),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62年7月21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新!!: 七年战争和博克施道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卡塞勒

卡塞勒(Cassel)是法国上法兰西大区诺尔省的一个市镇,位于该省西部,属于敦刻尔克区。该市镇的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年时的人口为人。.

新!!: 七年战争和卡塞勒 · 查看更多 »

卡塞爾

#重定向 卡塞尔.

新!!: 七年战争和卡塞爾 · 查看更多 »

卢萨蒂亚

盧日采(Lausitz 上索布语:Łužyca 下索布语:Łužica Łużyce Lužice Lausatia)是一個位於歐洲大陸中部的地區,其地域橫跨德國、波蘭及捷克三國的疆界。盧日采是索布人的集中地,時自今日,仍然有尋求索布人獨立的組織在這地區活躍着。 根據鄰近不同語言可音譯.

新!!: 七年战争和卢萨蒂亚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七年战争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陆(又稱南亚次大陆或印巴孟次大陆)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体位于北纬8-37度,东经61-97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总面积约为4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亿。 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大體位於印澳板塊,也有一些位於南亞。當中,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新!!: 七年战争和印度次大陸 · 查看更多 »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新!!: 七年战争和南美洲 · 查看更多 »

古巴

古巴共和国(República de Cuba),通称古巴(Cuba),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与24°,西经74°与85°之间。处在加勒比海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西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南有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东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隔向风海峡,东北方有巴哈马群岛,与美国隔佛罗里达海峡相对,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的陆地最短距离约为145公里。作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和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古巴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领土包括古巴主岛及其附属群岛和青年岛。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圣地亚哥是第二大城市。 一般认为,“古巴”一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或“好地方”。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區少數以白人為主、混血為輔的國家,同時有少量的华裔,族群組成與美國類似,許多民眾有亲戚居住在美國。然而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但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99.9%的识字率和接近1.8公顷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人类发展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2014年,古巴更是首次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行列。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國家。目前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古巴的代表特奥多尔·弗里德里奇指出,古巴是目前拉美唯一完全消除了飢餓的國家。不過,古巴的審查制度、言論自由、人權等方面与其他一黨制國家一樣,存在由國家主導控制和鎮壓言論自由的傾向,而且有部分異見人士因為政治因素流亡國外。.

新!!: 七年战争和古巴 · 查看更多 »

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Е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亦称叶卡捷琳娜大帝(Екатерина II Великая),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I)而稱呼她為凱薩琳二世,俄罗斯帝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1762年至1796年在位),也可能是最知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生于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斯德丁,出生名为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通过政变废黜并刺杀其夫彼得三世,即位为俄罗斯女皇。在其治下俄罗斯经历复兴,达到其历史顶峰并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叶卡捷琳娜即位和在位时均时常依靠其宠幸贵族的协助,如和波将金。在苏沃洛夫、鲁缅采夫和乌沙科夫等将领支持之下,叶卡捷琳娜治下的俄罗斯帝国通过军事及外交迅速扩张。在南方,俄罗斯通过俄土战争击败奥斯曼帝国并击溃克里米亚汗国,对黑海及亚速海的广阔区域进行了殖民(即新俄罗斯);在西方,叶卡捷琳娜前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统治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被瓜分,俄罗斯获得了最大面积的领土;在东部,俄罗斯开始对阿拉斯加进行殖民,俄属北美由此建立。 叶卡捷琳娜改革行政区划,诸多新城镇在其令下建立起来。她跟随其所景仰的彼得大帝的步伐,继续根据西欧模式对俄罗斯进行现代化革新,但征兵制及经济仍旧以为基础,国家及地主的需求越来越依赖于农奴,由此导致了多次叛乱,农民及哥萨克的普加乔夫起义即为一例。 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被称为“叶卡捷琳娜时代”,通常被认为是俄罗斯帝国及俄罗斯贵族的黄金时代。彼得三世在位时颁布,由叶卡捷琳娜确认延续的《贵族自由宣言》将贵族由强制兵役和国家公务中解放出来。叶卡捷琳娜推动诸多古典主义贵族建筑的建设,改变了俄国的面貌。她热心支持启蒙时代理念,由此获得开明专制君主一称。叶卡捷琳娜亦支持艺术事业,推动了的发展。这一时期所建立斯莫尔尼宫是欧洲首家由国家资助的女性高等教育机构。.

新!!: 七年战争和叶卡捷琳娜二世 · 查看更多 »

塞内加尔

塞内加尔共和国(La République du Sénégal),簡稱塞內加爾,西非国家,位于塞内加尔河的南岸,首都达喀尔。它的西边是大西洋,北边是毛里塔尼亚,东边是马里,南边是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冈比亚在塞内加尔的包围之中,佛得角群岛在距离其海岸约560公里处。.

新!!: 七年战争和塞内加尔 · 查看更多 »

大不列顛王國

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曾為英国歷史上的正式國名,位於西歐大不列颠岛及其附属岛屿,存在於1707年至1800年。是根據《1707年聯合法案》,由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所共組的單一王國。新的單一政府與單一議會設於倫敦的西敏宮,而自從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以來,這兩個王國就有共同的君主。 當《1800年聯合法案》通過以來,大不列顛王國又與愛爾蘭王國合併,在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由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取代。.

新!!: 七年战争和大不列顛王國 · 查看更多 »

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

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是一場在七年战争期间,沙皇俄国与普鲁士對決的战役,交战地点位于在大耶格尔斯多夫(前东普鲁士因斯特堡,今切尔尼亚霍夫斯克西南的居民点)。 Category:七年戰爭戰役 Category:1757年军事冲突.

新!!: 七年战争和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 · 查看更多 »

外交革命

外交革命(diplomatic revolution),泛指各国家、政权间因相互利益关系改变而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变革的举措。如无特定表述,特指18世纪50年代欧洲各大国间外交结盟政策大调整的历史事件。.

新!!: 七年战争和外交革命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七年战争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Österreichischer Erbfolgekrieg、1740年—1748年),或稱奧地利領地繼承權戰爭,起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歐洲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王位1,並在奧地利獲取利益而引發的戰爭。當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

新!!: 七年战争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奧洛穆茨

奥洛穆茨(Olomouc;當地方言稱為Olomóc;Olmütz;Ołomuniec)位於捷克摩拉維亞中部,地區的宗教中心,奧洛穆茨州首府。2005年人口100,752。 早期為大摩拉維亞國中心,後成為當地首府至1641年,瑞典人開始長達8年的佔據為止。1063年成為教區,1777年升為总教區。天主教奥洛穆茨总教区是捷克的两个总教区之一,圣瓦茨拉夫主教座堂为其主教座堂。 上城廣場的聖三柱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稱讚其為「中歐巴洛克藝術高峰時期最優秀例子之一」。 其市徽为摩拉维亚的纹章加上“SPQO”组成,其中摩拉维亚的纹章为在七年战争期间的1758年,由玛丽亚·特蕾西亚赐予奧洛穆克市民,以表彰该市抵抗普鲁士军之功;而“SPQO”则为化用古罗马的SPQR,即“元老院及奧洛穆克人民”。.

新!!: 七年战争和奧洛穆茨 · 查看更多 »

威廉·皮特,第一代查塔姆伯爵

#重定向 第一代查塔姆伯爵威廉·皮特.

新!!: 七年战争和威廉·皮特,第一代查塔姆伯爵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国

--人民共和国(গণপ্রজাতন্ত্রী বাংলাদেশ,),简称孟加拉国(বাংলাদেশ),南亚国家,位於孟加拉湾之北,毗邻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却不接壤;东南山區一小部份与缅甸为邻,其他部份都与印度接壤。位于孟加拉灣的海域面积大致等同于陆地面积。 第一大城市是首都达卡,第二大城市吉大港市同时是该国最大的港口。.

新!!: 七年战争和孟加拉国 · 查看更多 »

宾夕法尼亚州

宾夕法尼亚州(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是美國的州份之一,正式名称为“宾夕法尼亚联邦”,俗称“里程碑”州。中文簡稱賓州。 這個州的名稱起源于英国移民威廉·賓,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為償還其父親的債務而授予大片林地,拉丁文中的意思是“賓的林地”。 州内最大的两个城市也是美国的大城市,是费城和匹兹堡,费城是美国独立战争时起草独立宣言和联邦宪法的地方,所以宾夕法尼亚州也被称为“美国的摇篮”,匹兹堡曾经是著名的钢铁城。 本州的行政區劃,共管轄了67個郡。.

新!!: 七年战争和宾夕法尼亚州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新!!: 七年战争和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

布伦瑞克(Braunschweig)是德国下萨克森州东部的一个城市,居民数约为24.5万,是该州继汉诺威后的第二大城市和该州的一个地区中心。1918年该公国大公逊位以前,布伦瑞克是布伦瑞克公国的首都。此后直到1946年,它是布伦瑞克州的州府。1974年布伦瑞克县被撤销之前它是该县的县府。2004年12月31日下萨克森撤销地区级行政区划以前它是布伦瑞克地区的政府驻地。布伦瑞克是布伦瑞克上诉法院的驻地。城市周围的大城市有东北方约26千米远的沃尔夫斯堡、西方约56千米远的汉诺威和东方约80千米远的马格德堡。 布伦瑞克是计划中的汉诺威-布伦瑞克-哥廷根都市地区的组成部分。2006年3月28日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授予布伦瑞克2007年德国科学城的名誉。.

新!!: 七年战争和不伦瑞克 · 查看更多 »

中等強國

中等強國(Middle power)是一個於國際關係中使用的一個詞。中等強國是用來描述一些並非超級大國或列強,但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國家。國際社會仍未對中等強國的定義有共識。.

新!!: 七年战争和中等強國 · 查看更多 »

中美洲

中美洲是一個地理概念,依據不同的劃分法,屬於北美洲或南美洲的一部份,一般指連接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地峽,現有七至八個國家。.

新!!: 七年战争和中美洲 · 查看更多 »

希維德尼察

#重定向 希维德尼察.

新!!: 七年战争和希維德尼察 · 查看更多 »

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新!!: 七年战争和七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布雷斯特

布雷斯特可以指以下地方:.

新!!: 七年战争和布雷斯特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

布拉格(Praha,Prag)是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欧盟第十四大城市,和历史上波西米亚的首都,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地理上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2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积为496平方公里,人口为118.3万。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而达到鼎盛时期,并兴建了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15世纪和17世纪,在布拉格先后由于宗教原因发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拉格属于欧洲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奥匈帝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布拉格也曾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显著特色,不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战时期,布拉格又发生过数次震动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产党夺权、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1992年,布拉格历史中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每年,有4.4万旅客慕名而来,是欧洲第六受欢迎来旅游的城市2013年,布拉格入选世界首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布拉格也是欧洲的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如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贝多伊奇·斯美塔那、安东尼·德沃夏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瓦茨拉夫·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人在该城进行创作活动,今天该市仍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机构,以及层出不穷的年度文化活动。.

新!!: 七年战争和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戰役

布拉格戰役(Battle of Prague),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7年5月6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新!!: 七年战争和布拉格戰役 · 查看更多 »

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指涉及到世界上大多數強大和多人口國家、規模最大的戰爭。世界大戰可橫跨幾個大洲,並持續多年。這個用詞通常應用於20世紀二個規模空前的全球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但回顧一些之前的衝突亦可被視為「世界大戰」。而「第三次世界大戰」則用來假設、描述任何未來可能發生的全球性衝突。.

新!!: 七年战争和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战争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灭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新!!: 七年战争和三十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乔治二世

乔治二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新!!: 七年战争和乔治二世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七年战争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魁北克戰役或亞伯拉罕平原戰役(Battle of the Plains of Abraham、Battle of Quebec)是一場決定七年戰爭北美戰區(在美國則稱之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勝負的戰役,發生於1759年9月13日。這場戰事就在當時魁北克城城牆外一片叫做Abraham Martin dit L'Écossais的高原上進行(現址為魁北克市的國家戰場公園)。整場戰役一共打了30分鐘,卻結束了長達3個月的攻城戰以及改變了加拿大往後的發展。.

新!!: 七年战争和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 查看更多 »

庫勒斯道夫戰役

庫勒斯道夫戰役(Battle of Kunersdorf),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俄國聯軍在1759年8月12日的戰役。以奧軍勝利作結。.

新!!: 七年战争和庫勒斯道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罗曼诺娃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俄文:Елизаве́та I Петро́вна,—),俄罗斯帝国女皇(1741年—1762年),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女。.

新!!: 七年战争和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罗曼诺娃 · 查看更多 »

弗吉尼亚州

維吉尼亞州(),正式名称为維珍尼亞聯邦,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州,美国开国时十三州之一。 維吉尼亚州域范围位于北纬36°31'至39°37',西经75°13'至83°37'之间,其北部地区与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相邻。该州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发源地之一,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全州总人口818.6万,实现GDP总量3970亿美元。.

新!!: 七年战争和弗吉尼亚州 · 查看更多 »

开姆尼茨

开姆尼茨(Chemnitz,索布语:Kamjenica,Saská Kamenice,Kamienica Saska)市是德国萨克森州西部的一个城市。开姆尼茨有近二十五万居民,是位于莱比锡和德累斯顿之后的该州第三大城市,也是该州六个之一。开姆尼茨具有州直辖市地位,并且是同名的行政专区所在地。开姆尼茨的城市格言是“有头脑的城市”(Stadt mit Köpfchen)。 该市同茨维考一起构成了“开姆尼茨-茨维考经济区”的核心,也是“萨克森三角都市群”的组成部分。 “开姆尼茨”得名于流经该市的一条同名河流。在1953年5月10日到1990年6月1日期间,开姆尼茨改称“卡尔·马克思城”(Karl-Marx-Stadt)。 1143年有文献记载中提到,该市已发展为德国工业化城市中重要的一个。开姆尼茨市的人口数大约自1883年起便超过了十万。.

新!!: 七年战争和开姆尼茨 · 查看更多 »

彼得·魯緬采夫

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Pyotr Alexandrovich Rumyantsev-Zadunaisky)(),俄罗斯帝国名将,俄罗斯帝国陆军元帅。 鲁缅采夫出身将门,6岁从军,15岁担上军官。18岁时参加俄瑞战争,任步兵团上校团长。1748年参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55年晋升为少将。七年战争(1756-1763)时期先后任旅长、师长,在1757年七年戰爭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中反败为胜,全歼普军,鲁缅采夫一战成名。在1768年-1774年第五次俄土战争中,鲁缅采夫任集团军司令,于1770年晋升为元帅,数次率处于劣势的俄军以少胜多大败土军,迫使土耳其签订《小凯纳尔贾和约》,鲁缅采夫也因此获得扎杜奈斯基(Zadunaisky外多瑙河胜利者)称号。 鲁缅采夫的军事思想对后世的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等俄国将领均有重大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指南》、《军规》和《意见书》等。其中《指南》、《军规》是为部队所写的用于指导训练与作战的条令,《意见书》是写给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奏折。 Category:軍事學家 Category:俄罗斯帝国元帅.

新!!: 七年战争和彼得·魯緬采夫 · 查看更多 »

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可以指:.

新!!: 七年战争和彼得三世 · 查看更多 »

彼得三世 (俄国)

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Пётр III Фëдорович, Pyotr III Fyodorovitch,原名卡尔·彼得·乌尔里希,Karl Peter Ulrich von Schleswig-Holstein-Gottorf,),1762年任俄罗斯帝国皇帝,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卡尔·腓特烈和安娜·彼得罗芙娜之子,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本來是德意志人,幾乎不會說俄語。 彼得三世因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无嗣,他在1742年被挑选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1762年彼得三世即位后,是为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由於他對腓特烈大帝的武功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刚即位便停止了于俄国有利的七年战争,与普鲁士王腓特烈订立攻守同盟;這個行為被稱為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讓普魯士起死回生,逃過一劫。彼得三世不僅不進攻普魯士,反過來命令年前攻佔柏林的切爾尼謝夫將軍率領2萬俄軍援助普魯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對奧地利作戰。彼得本人甚至表示過在腓特烈麾下作戰的願望。 彼得三世宣告解除贵族的服役义务,停止对非東正教信徒的迫害。可是由于没收修道院领地、强迫军队普鲁士化,对外把自己出身的荷尔斯泰因家族的利益置于俄罗斯国家利益之上,引起俄罗斯僧侣阶级、贵族和军人的反感。1762年6月28日,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妻子葉卡捷琳娜(葉卡捷琳娜二世)废黜。7月17日,被廢的沙皇彼得三世被毒死(也有說是縊死),葉卡捷琳娜對外宣稱是消化不良而死。 1796年女沙皇葉卡捷琳娜死後,夫妻倆的兒子保羅登基為沙皇保羅一世。因為保羅一世的相貌與性格極端酷似其父,不久就在1801年被反對派暗殺(被人用枕頭悶死),沙皇之位由葉卡捷琳娜親自撫養的長孫亞歷山大一世(保羅一世的長子)繼承。.

新!!: 七年战争和彼得三世 (俄国) · 查看更多 »

佛罗里达州

佛羅里达州(State of Florida)是美国最南端的一个州(夏威夷除外),亦属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第四多的州,为著名的避寒圣地。中文俗称为佛州,佛罗里达。州府位于塔拉赫西,最大的城市为杰克森维尔,最大的都会区为迈阿密都会区。佛羅里达吸引了不少名人和运动员来这里度假,以高尔夫球、网球、、赛车著称。.

新!!: 七年战争和佛罗里达州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德语:Dresden;Drážďany;索布语:Drježdźany,意为河边森林的人们),是德國萨克森自由州的首府,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它位於德國的東南方,易北河谷地,南面離捷克邊界僅30公里,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公里,北面距離德國首都柏林200公里,离西北方萨克森州另一个大城市莱比锡100公里。 德累斯顿的城市人口超过56万(2016年),都会区人口共有125万,而德累斯顿所在的萨克森三角城市聚集区共有320万人,被列为德国主要大城市之一。 殘留的考古學上的踪跡可以證明,後來成為城市區域的地區在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定居。在可考的文字記錄中,德累斯頓最早於1206年被提及,並被發展為選帝侯以及後來的皇家領地,之後更成為歷史上的薩克森王國的首都,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德累斯顿的巴洛克风格),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作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累斯顿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累斯顿也是德国照相机、钟表制造和高级食品的生产中心,是德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根据某些标准,德累斯顿是欧洲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该市遭到盟军的大规模空襲,城市面貌已经面目全非。不过自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后,德累斯顿再度成为德国东部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再度成為一个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德累斯顿还是一个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拥有许多研究人员。该市经常被称为“德国硅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学之一,2012年位列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由于地处狭窄的河谷,德累斯顿的气候类似于德国南部,比德国东部大部分地方温暖。2002年德累斯顿列为欧洲绿化最好的大城市:三分之一地区被森林覆盖。“大花园”(Großer Garten)是该市最大的城市公园。.

新!!: 七年战争和德累斯顿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

德意志可以指:.

新!!: 七年战争和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七年战争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土伦

土伦(法语:Toulon; 加斯科:Tolon),法国瓦尔省南部地中海海岸的城市。现在有人口175,000左右。土伦港,是法国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是一个良好的海军基地。.

新!!: 七年战争和土伦 · 查看更多 »

北美地区

北美地区(英语:Northern America;西语:Norteamérica;法语:L'Amerique septentrionale)为地缘政治地理学的概念,指的是美洲的北部地區,以文化區分法又稱盎格魯美洲,属于北美洲大陆的一部分,與自然地理的北美洲有明顯的不同,不包括同屬於美洲大陸的中美(即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根据联合国按政治地理学标准对世界区域的划分,北美由以下国家和地区组成:.

新!!: 七年战争和北美地区 · 查看更多 »

包岑

包岑 (Bautzen读音,至1868年: Budissin; 上索布语:; 下索布语: Budyšyn);是德国萨克森州东部的一个市镇,包岑区的首府。它座落于施普雷河岸边。总面积66.62平方公里,总人口40457人,其中男性19409人,女性21048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607人/平方公里。小行星11580号以该市的名字命名。 包岑常被认为是上卢萨蒂亚非正式性的历史首府。它是索布人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新!!: 七年战争和包岑 · 查看更多 »

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

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伯爵(Leopold Josef Graf Daun, Fürst von Thiano,1705年9月24日— 1766年2月5日),又名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或道恩,Thiano親王,奧地利陆军元帅,生於維也納。 道恩的祖、父兩代都是從軍的,這令他從小就對軍事產生興趣。他於1718年在開始於他父親在西西里的團中從軍。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攀升至上校,又在1737年至1739年與鄂圖曼帝國作戰中升至少將。及後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道恩充分發揮出他小心謹慎的領導才能。他參與過查圖西茨會戰,又在多瑙河岸的戰爭中表現出色,受到了奧托·馮·特勞恩的提拔,擔任後衞,在霍亨弗里德堡戰役和索爾戰役中參與指揮,同年晉升至中將。他及後在尼德蘭Battle of Val的表現得到了奧地利大公瑪麗婭·特蕾西婭的充分肯定,令他成為了維也納司令官及金羊毛騎士,在1754年授予元帥軍銜。 正當在七年戰爭爆發前,他在重整奧地利陸軍中下了很大苦功,並在威尼奴爾斯塔特成立了陸軍軍官學校。布拉格戰役之後,奧地利野戰軍撤退,布拉格被圍困。維也納改派戰爭會議主席,老資格的道恩出任總司令,此後,道恩在整個七年戰爭中,都是普魯士的最大的對手。道恩出任總司令後,快速在6月間就全面恢復率軍反攻,1757年6月18日,道恩的以堅固設防抵擋腓特烈大帝的普軍進攻,在科林戰役中擊敗普軍,擊敗「軍事天才」腓特烈成為他的軍事生涯中的首作,更因此被瑪麗婭·特蕾西婭授與了大十字勳章。及後的1757年,他由曾派出哈迪克中將的一支3,400人小隊成功偷襲柏林,挫普軍軍心。及後又連續大敗奧古斯都·威廉 (布朗斯維克-貝費恩)的普軍並俘獲之,更攻陷了西里西亞首府布雷斯勞及其幾乎全境被佔領。 腓特烈聞聽噩耗後留下還軍北返,在洛伊滕會戰大敗奧地利軍隊司令查理·亞歷山大。道恩在這次敗績後正式代替了查理全權指揮奧軍。在霍克齊戰役中乘夜以8萬大軍成4路縱隊偷襲普軍營地,令普魯士損失了9,000多官兵,包括兩位元帥。奧俄聯軍庫勒斯道夫戰役打敗普軍後,俄將薩爾特科夫和道恩之間嚴重不和令俄奧兩軍未能夾擊柏林,給了普魯士一線生機。1760年夏季以後,奧軍在各戰線上多番受挫,道恩亦在托爾高戰役中受傷,被送回維也納。後來普軍又在博克施道夫戰役中逼使道恩指揮的奧軍全線退卻。 道恩一直擔任司令直至戰爭結束,並在戰後大力重整奧地利軍隊。1762年瑪麗婭·特蕾西婭委派他為president of Hofkriegsrath。瑪麗婭·特蕾西對他的評價很高,曾經稱他為「奧地利的拯救者」。奧地利第五十六步兵團亦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七年战争和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 · 查看更多 »

列強

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權力資源,也稱「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軍事力量的強弱常常是西方理論家判定国家强弱的標準,现今经济力量也成为判定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便如此,各種提出的定義(如与意识形态相关等)仍不免主觀而受批評。.

新!!: 七年战争和列強 · 查看更多 »

八十年戰爭

八十年戰爭(,或;又稱荷蘭獨立戰爭;西班牙帝國稱之為低地國叛亂)發生於1568年—1648年,開始是反對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菲利普二世在政治和宗教對低地十七省霸權的統治。 初始階段,菲利普二世部署的軍隊,恢復了反叛省份大部分的控制權。然而,在被放逐的威廉一世的領導下,北方各省繼續他們的抵抗,並成功地驅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軍隊,並於1581年,成立了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 共和國的心臟地帶的威脅解除了,戰爭持續的在其他區域進行。 1609年簽訂協定,雙方在海外的掠奪爭戰從未停止。1621年,停戰協定屆滿,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與西班牙帝國之間的戰爭又起,就和歐洲各國在1619年啟動的三十年戰爭時間重疊。最終,達成1648年的「明斯特和約」(該條約是「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一部分),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正式被確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成為「荷蘭共和國」。 荷蘭共和國與西班牙帝國經歷了這場八十年战争,对后来的英國內戰和美国独立,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 七年战争和八十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克洛斯特-采文协定

克洛斯特采文协定(Convention of Klosterzeven)(或者称克洛斯特-采文协定,德语:Konvention von Kloster Zeven)由法国与汉诺威选侯国于七年战争中的1757年签署。条约导致汉诺威退出战争并被法军部分占领。这一条约是紧随汉诺威军于哈斯滕贝克之战(Battle of Hastenbeck)的大败而签订的。此役过后,汉诺威军的监视部队( Army of Observation)向北撤退,直到抵达斯塔德(Stade)。 这一条约在汉诺威的盟友普鲁士国内非常不受欢迎,因为其西部边界由于此条约被极度削弱。在普鲁士于1757年11月5日在罗斯巴赫取得胜利后,乔治二世就被鼓励去不承认该条约。在腓特烈大帝与威廉·皮特的压力下,这一协定被最终废除,汉诺威在接下来的数年里重新加入战争。代表汉诺威签署这一协定的坎伯兰公爵不光彩地回到英国结束他原本受人尊敬的军事生涯。他的汉诺威军统帅职位被布伦瑞克公爵斐迪南所取代。.

新!!: 七年战争和克洛斯特-采文协定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

勃兰登堡(Brandenburg,下索布语:Bramborsk,低地德语:Brannenborg,口语:die Mark)是德国东北部的一个--,为前东德的一部分。该州首府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波茨坦,其他的重要城市有科特布斯,哈佛尔河畔勃兰登堡和奥德河畔法兰克福。 勃兰登堡州环绕着德国首都柏林,与其共同构成了拥有约六百万人口的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圈。勃兰登堡州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自然保护区,森林,湖泊和其他水域覆盖。 马克勃兰登堡的成立年份被认为是1157年。在这一年阿斯坎尼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夺回勃兰登堡,使其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从1415年到1918年,这片区域被霍亨佐伦家族统治。从1701年到1946年,勃兰登堡地区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1815年到1947年作为勃兰登堡省,这之后第一次成立了勃兰登堡州,在东德被划分成了不同区域。1990年两德统一,作为联邦德国的一部分,成立了现今的的勃兰登堡州。.

新!!: 七年战争和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

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所指的是俄羅斯帝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在1762年的年初過世。 在七年戰爭的第六年,普魯士的軍隊被大大的削弱,並且被俄國奪去位於波羅的海的重要港口科沃布熱格。腓特烈大帝當時認為自己即將失敗並且要在失敗時自殺。但在1月5日伊莉莎白一世過世並且由她的姪子彼得三世繼位。由於彼得三世是出了名的親普魯士,在他繼位後,便停止了於俄國有利的七年戰爭,而與普魯士王腓特烈訂立攻守同盟。不僅不進攻普魯士,反過來命令年前攻佔柏林的切爾尼謝夫將軍率領2萬俄軍援助普魯士。 在二戰即將結束時,柏林再次被俄國軍隊包圍。阿道夫·希特勒希望能像兩世紀前一樣有意外的事件來幫助德國,如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死亡與其將導致溫斯頓·邱吉爾和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的分歧。.

新!!: 七年战争和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 · 查看更多 »

皮尔纳

尔纳(德语:Pirna)是德国萨克森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53.02平方公里,总人口38735人,其中男性18765人,女性19970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731人/平方公里。.

新!!: 七年战争和皮尔纳 · 查看更多 »

玛丽娅·特蕾西娅

#重定向 玛丽亚·特蕾西亚.

新!!: 七年战争和玛丽娅·特蕾西娅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七年战争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科尔贝格

科尔贝格(德语:Kohlberg)是奥地利施蒂利亚州费尔德巴赫县的一个市镇。总面积7.88平方公里,总人口565人,人口密度71.7人/平方公里(2001年)。.

新!!: 七年战争和科尔贝格 · 查看更多 »

科林

科林(Colin Ng,),本名吳浩賢,2005年加入新城電台,直至2016年1月8日新城大地震,連同30多名DJ被新城一併辭退,其後諷刺新城高層行為鬼祟。 2015年,二次創作杜如風的節目《東京攻略》,於網上發放其「東征攻略」,廣為人知,成為網絡紅人。 2016年5月,加入香港商業電台與少爺占、Donald、豪子、Jacky主持《聖艾粒忌廉夜校》。但不足一年後,於2017年3月3日主持其最後一次節目後離開商台。.

新!!: 七年战争和科林 · 查看更多 »

科林戰役

科林戰役(Battle of Kolin),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7年6月18日的戰役。以奧軍勝利作結。.

新!!: 七年战争和科林戰役 · 查看更多 »

第三代比特伯爵約翰·斯圖爾特

约翰·斯图尔特,第三代比特伯爵,KG,PC(John Stuart, 3rd Earl of Bute,),苏格兰贵族,乔治三世时的英国首相(1762–1763)。.

新!!: 七年战争和第三代比特伯爵約翰·斯圖爾特 · 查看更多 »

第二亞琛和約

《第二亞琛和約》,又称《爱克斯·拉夏贝尔和约》,由法國、英國、荷蘭和奧地利簽定於1748年10月18日,是4月24日開始的第二次亞琛和會的結果,亦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終結。签署地点在法国亞琛的爱克斯·拉夏贝尔宫,由英國和法國代表主持了和會。 不過條約並無解決英國和法國在西印度群島,非洲和印度的貿易糾紛,為英法之间在七年戰爭中发生冲突埋下導火線。 而英國與西班牙的奴隸貿易糾紛,直至1750年簽定《馬德里和約》才完全的以解決。英國在條約中放棄了奴隸貿易的優先權,而西班牙政府需賠償英國10萬英鎊。 《第二亞琛和約》使哈布斯堡王朝得以延續,直至1918年奥匈帝国的覆亡。 对战争的终结,德国著名音乐家亨德尔曾为英国王室创作了《焰火音乐》(1749)。.

新!!: 七年战争和第二亞琛和約 · 查看更多 »

纽卡斯尔公爵

纽卡斯尔公爵(Duke of Newcastle)又译紐塞公爵、紐卡素公爵,全稱是泰恩河畔紐卡斯爾公爵(Duke of Newcastle-upon-Tyne,曾授封三次)或紐卡斯爾安德萊姆公爵(Duke of Newcastle-under-Lyne,曾授封一次)。.

新!!: 七年战争和纽卡斯尔公爵 · 查看更多 »

罗布西茨会战

#重定向 羅布西茨戰役.

新!!: 七年战争和罗布西茨会战 · 查看更多 »

罗斯巴赫会战

羅斯巴赫會戰(Battle of Rossbach),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法國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在1757年11月5日的戰役。以普軍大勝作結。此戰被譽為是腓特烈大帝最輝煌的戰績,18世紀歐洲經典戰役之一。.

新!!: 七年战争和罗斯巴赫会战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七年战争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法國這個欧洲强国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 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但因為大量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飢荒,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新!!: 七年战争和美國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羅布西茨戰役

羅布西茨戰役(Battle of Lobositz),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6年10月1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1756年8月29日,普魯士先發制人,大舉進攻西里西亞和勃蘭登堡本土之間的薩克森,一個月之內佔領首府德雷斯頓,然後南下入侵奧地利的波希米亞,在那裏等待奧軍總司令布勞恩(Browne)元帥到來。1756年10月1日,28,500普軍背易北河向西列陣,迎戰布勞恩元帥的34,000奧軍,爆發了羅布西茨戰役。 布勞恩的意圖,是利用地形隱蔽主力,繞過普軍偷渡易北河,以救援被普魯士占領的薩克森領土。但是普魯士中央步兵主力和近衛騎兵的猛烈進攻,使奧軍無法脫身。奧軍數量上佔有優勢,普魯士軍隊一次又一次進攻被擊退,他們依靠素質優勢彌補數量的不足,每一次被擊退,都能夠有秩序地撤下來重新編組,再發動進攻。到下午,普軍強攻終於拿下奧軍防禦支撐點羅布西茨村,但是奧軍擁有充足的後背力量,戰線仍然穩定。腓特烈召開會議,大多數將領主張撤退,唯獨布倫斯威克的斐迪南親王提出反對意見,力主堅持。結果奧地利軍隊沒有那麼堅強,在大雨中撤出了戰場,承認失敗。實際上此役雙方損失相當。.

新!!: 七年战争和羅布西茨戰役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七年战争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瑪麗婭·特蕾西婭

#重定向 玛丽亚·特蕾西亚.

新!!: 七年战争和瑪麗婭·特蕾西婭 · 查看更多 »

瓜分波蘭

分波蘭(Rozbiory Polski)是指近代一系列列強瓜分波蘭的事件。从17世纪开始,當時做為波蘭統治主體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开始走向衰落,而在18世纪时,波兰的领土开始遭到普鲁士、奥地利帝國(当时为哈布斯堡帝國時期)和俄罗斯帝国三个邻近国家的瓜分,此分割一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而第三阶段的进行导致了波兰的灭亡,详细分割疆域请参照右边的图示:.

新!!: 七年战争和瓜分波蘭 · 查看更多 »

莱茵河

萊茵河(Rhein;瑞士德语:Rhy;Rhin;Rijn;Rein;Rhine)是一條歐洲国际河流,發源於瑞士格劳宾登州的阿尔卑斯山區,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和法國,最終于荷蘭流入北海。萊茵河全長约1,232公里,通航區段為883公里,流域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莱茵河是欧洲最長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流域之一。 莱茵河三角洲由于交通便利,形成了許多欧洲早期的商业城市,例如布鲁日、安特卫普與鹿特丹等。在歷史上,莱茵河与多瑙河共同构成罗马帝国北界,擔任贸易交通的用途。萊茵河沿岸有許多葡萄園,也有許多古堡和田園村鎮。從美因茨到科布倫茨的萊茵河段風景優美,沒有架設任何橋樑,全靠擺渡過河,目的是為了保存該河段的自然風貌。.

新!!: 七年战争和莱茵河 · 查看更多 »

聯合政府

联合政府(Coalition Government),又稱為多黨政府(Multiparty Government)或聯合內閣(Coalition cabinet),主要指議會制國家存在多黨時,由二個以上政黨所聯合組成的政府。如果聯合政府是由國內兩個最大但政治光譜相反的政黨所組成,又稱為大聯合政府。.

新!!: 七年战争和聯合政府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七年战争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新!!: 七年战争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七年战争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风帆战列舰

风帆战列舰是见于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一种大型的木质帆船,是风帆时代海军的主力舰。 其主要武器,即射程和精度都有限的火炮,主要安装于低层甲板,与龙骨成直角,通过舷侧炮眼向外开火。风向对它的战斗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战斗中,军舰之间的通信也由于噪音和烟雾的影响而相当困难。这些条件和战争实践在17世纪中叶产生的结论是在战斗中,军舰必须始终排成纵列,在通过敌舰附近时侧舷齐射。强大到足以列于这条战列线中的军舰就称为战列舰,风帆战列舰有两层或三层火炮甲板,装有50门以上门甚至上百门各种口径的火炮。最常见的是装有74门火炮的船型。典型的74门炮风帆战列舰排水量达1630吨,长52米,宽14米,吃水7米,有700名船员。19世纪上半叶,蒸汽机和螺旋桨也被应用于风帆战列舰,1850年下水的法国海军拿破仑号(Le Napoléon)是世界上第一艘使用蒸汽动力的战列舰,同时也保留了风帆。1860年代开始,风帆战列舰被铁甲舰所代替。 1800年,各海军大国风帆战列舰总吨位为英国33.0万吨,西班牙17.6万吨,法国13.6万吨,沙俄14.5万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指挥官纳尔逊的旗舰胜利号和美国海军的宪法号护卫舰是少数保存至今的风帆战列舰。.

新!!: 七年战争和风帆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西属佛罗里达

西属佛罗里达(La Florida),为西班牙帝国在北美佛罗里达地区的殖民地,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的一部分,领地包含今美国东南部分地区存续时间为1513–1763,1784–1821。1763年,西班牙为得到了古巴哈瓦那的控制权,将佛罗里达为交换于英国。英国当局以阿巴拉契科拉河为界,将佛罗里达分为两个部分,东佛罗里达与西佛罗里达。1784年,西班牙重新获得佛罗里达的控制权。1821年,美国获得佛罗里达地区,并成立佛罗里达领地。 Category:新西班牙.

新!!: 七年战争和西属佛罗里达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七年战争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七年战争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 - 17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法兰西王國的波旁王室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為爭奪西班牙帝國王位,從而引發的一場歐洲大部份君主制國家參與的大戰。.

新!!: 七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西發里亞

西發里亞(Westfalen)是以德國多特蒙德、明斯特、奧斯納布魯克等都市為中心的地域。跨北萊茵-西發里亞和下薩克森邦,位在萊茵河和威悉河之間。西發里亞無精確的境界範圍,依時代不同而異。面積約16,000~22,000km2,人口約430萬人~800萬人。終結三十年戰爭的西發里亞和約的締結地。 原本是薩克森公國的一部分。1807年~1813年,成為從屬於拿破崙的西發里亞王國。1815年,成為普魯士王國的西發里亞省。.

新!!: 七年战争和西發里亞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亚省

西里西亞省(województwo śląskie)為波蘭南部的一省,首府為卡托維茲,現有的行政區劃建立於西元1999年1月1日,由卡托維茲省、琴斯托霍瓦省和別爾斯科-比亞瓦省整併而來。「西里西亞」這個名稱源自13世紀時的西里西亞公國。這個公國後來被分成上、下兩部份。 目前西里西亞省面積為12,294平方公里,人口4,830,000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92.87人。 Category:波蘭省份.

新!!: 七年战争和西里西亚省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西南部,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几乎流经整个地区,两岸都有许多重要城市。该地沿着苏台德山脉,其南部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接壤。西里西亚现在最大的城市是历史名城弗罗茨瓦夫和卡托维兹。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见右图)。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目前被分为数个省(Voivodship):.

新!!: 七年战争和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马尔堡

尔堡可以指:.

新!!: 七年战争和马尔堡 · 查看更多 »

魁北克

#重定向 魁北克省.

新!!: 七年战争和魁北克 · 查看更多 »

贸易

贸易是自願的貨品或服務交換。貿易也被稱為商業。貿易是在一個市場裏面進行的。最原始的貿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即直接交換貨品或服務。現代的貿易則普遍以一種媒介作討價還價,如金錢。金錢的出現(以及後來的信用證、鈔票以及非實體金錢)大大簡化和促進了貿易。兩個貿易者之間的貿易稱為雙邊貿易,多於兩個貿易者的則稱為多邊貿易。 貿易出現的原因眾多。由於勞動力的專門化,個體只會從事一個小範疇的工作,所以他們必須以貿易來獲取生活的日用品。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往往是因為一地在生產某產品上有相對優勢,如有較佳的技術、較易獲取原材料等。.

新!!: 七年战争和贸易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被称作被喜爱者(法语:le Bien-Aimé),作为法国国王在1715年至1774年期间执政。他神奇地延续着整个濒死的家庭,他执政的早期受到法国人民的拥戴。但是,他无力改革法国君主制和他在欧洲的绥靖政策,使他大失民心。导致他死后成为了法国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 路易十五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曾孙,他的父亲是路易十四的长孙勃艮地公爵路易。1712年,猩红热夺去了他父母和哥哥的性命,路易十五也遭感染,幸好女家庭教师文塔杜瓦公爵夫人(Madame de Ventadour)挽救了他的生命。路易十五很敬仰他的曾祖父路易十四,称他为“我亲爱的国王爸爸”。太阳王去世前召见了他且给予其最后的忠告,即少战事,要做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温和国王,这令他非常感动。 和他的曾祖父一样,路易十五5岁便登基,当时的摄政王是堂叔公奥尔良公爵菲利浦二世。1725年9月5日,15岁的他与21岁的前波兰公主玛丽·蕾捷斯卡结婚,他们共育有2男8女。从1726年到1743年,是他执政期间最繁荣太平的时期。1734年,他有了第一个情妇德·玛奕郡主,之后还有庞巴度夫人、杜巴莉夫人等。 路易十五执政后期,宫廷生活糜烂,路易十四时期遗留的经济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幼年时期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但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疾病的折磨,于1774年死于天花。 路易十五是法国历史上最具矛盾性格的国王。尽管受到史学家很多的诬蔑,现代研究表示,他实际上对统治欧洲最大王国的任务是非常聪明和具有热忱的。可惜他的优柔寡断,加上他了解他所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和他的内心的胆怯,都掩藏在一张专横国王的面具之后,导致在他统治期间造成了不良的结果。用许多方面来看,路易十五预见到19世纪中产阶级和浪漫主义的统治:虽然他以曾祖父路易十四为榜样,尽职地充当国王的角色,实际上对于路易十五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远离盛典和仪式的私人生活。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所以他总渴望母性的存在。他设法获取妇女的亲密陪伴。这让他备受诋毁,即使在过世后也没有停歇。.

新!!: 七年战争和路易十五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堡

路易斯堡(葡萄牙语:Luisburgo)是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46.124平方公里,总人口6276人,人口密度42.9人/平方公里。.

新!!: 七年战争和路易斯堡 · 查看更多 »

黑森

黑森州(Hessen)是德国的一个联邦州,首府為威斯巴登,州内第一大城市為法兰克福。.

新!!: 七年战争和黑森 · 查看更多 »

霍克齊戰役

霍克齊戰役(Battle of Hochkirch),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8年10月14日的戰役。以奧軍勝利作結。 在曹恩道夫戰役後,俄軍暫時後撤。南方戰場又一次告急,腓特烈大帝馬上回兵南線對付道恩元帥的奧軍。腓特烈率領15,000普軍趕回南線戰場,與弟弟亨利親王在薩克森首府德累斯頓會師,僅以3萬人面對道恩元帥的8萬奧軍。一開始謹慎的道恩拒絕接受會戰,僅僅有限後退,與普軍保持接觸。10月初腓特烈的3萬普軍在霍克齊紮下營盤,而老謀深算的道恩元帥在10月14日乘夜以8萬大軍成4路縱隊偷襲普軍營地,打響霍克齊戰役。當時腓特烈還在睡覺,根本未加防範,普軍措手不及。道恩以勞頓將軍(Loudon)率四個師搶攻,普軍Krockow少將率騎兵反攻陣亡。凱斯元帥聞報,急忙帶親兵趕往戰場組織抵抗,為普軍主力展開爭取時間,結果凱斯身中兩槍當場陣亡。另一位普魯士元帥,莫里茨親王也身受重傷,被抬下戰場。因為凱斯和莫里茨的抵抗,普軍爭取到時間,好不容易組織起後衛線,收攏殘兵,交替掩護著撤出戰場。這是普魯士的一場大敗,損失9,000人以上,包括兩位元帥。凱斯陣亡之後連屍體都沒能搶回,還是奧地利代為埋葬的。莫里茨親王重傷再也沒有康復,他在戰後被護送回柏林的途中,遇到奧軍攔截被俘,不久才被腓特烈贖回。 霍克齊戰役之後,道恩仍然謹慎,並不積極進攻腓特烈,但是道恩卻是機動高手,腓特烈想繞過道恩,從薩克森東進西里西亞,後來又改變路線突然回軍薩克森,調動道恩,但是每次都被道恩搶先堵在前面。年底道恩回營地過冬,腓特烈也回到西里西亞,結束了1758年戰局。這一年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有賴俄奧作戰不夠積極,腓特烈仍然保住了薩克森和西里西亞兩個省份。.

新!!: 七年战争和霍克齊戰役 · 查看更多 »

薩丁尼亞王國

撒丁王国()是意大利过去的一个王国。後來的義大利於薩丁尼亞王國的基礎上統一。.

新!!: 七年战争和薩丁尼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七年战争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王國

葡萄牙王國(葡萄牙語:Reino de Portugal)為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1139年至1910年。這個王國在15世紀以後通常被稱為“葡萄牙帝國”,但這個名稱只是指其殖民帝國。這個王國經歷了五個王朝,分別是勃艮第王朝(Borgonha)、阿維什王朝(Avis)、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o)、布拉干薩王朝(Bragança)及布拉干薩-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Bragança-Saxe-Coburgo-Gota)。.

新!!: 七年战争和葡萄牙王國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王国

那不勒斯王国(Regnum Neapolitanum,Regno di Napoli),是一个包括意大利半島部分和教皇国南部。时间从1282年至1816年。那不勒斯王国的创立是西西里晚祷战争的结果。当西西里岛发生起义以及被阿拉贡联合王国镇压之后,西西里分离成为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仍然官方称为西西里王国,这个是先前王国的名称。1816年,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王国重新联合成为兩西西里王國。.

新!!: 七年战争和那不勒斯王国 · 查看更多 »

野戰

野戰可以解作:.

新!!: 七年战争和野戰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他可能是:.

新!!: 七年战争和腓特烈二世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及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举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启蒙运动”得以开展。其使普魯士在欧洲大陆取得大国地位,并在德意志内部取得霸权,向以普鲁士为中心武力统一德意志的道路迈出第一步。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也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并且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为启蒙运动一大重要人物。.

新!!: 七年战争和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七年战争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七年战争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镑

英镑(記號:£)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蘭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於表示英镑的符号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英镑取的ISO 4217货币代码为GBP(Great British Pound)。 除了英國,今日海外領地的貨幣也以鎊作為單位,與英鎊的匯率固定為1:1。.

新!!: 七年战争和英镑 · 查看更多 »

英普同盟

英普同盟(Anglo-Prussian Alliance)是由英国与普鲁士根据《威斯敏斯特条约》(Treaty of Westminster)建立的,于1756年至1762年间正式存在的军事同盟。它允许英国集中主要精力于争夺由法国领导的同盟的海外殖民地,并且让普鲁士承担在欧洲的主要战事。这一同盟于七年战争行将结束之时终结,然而两国间依然保有紧密的关系。.

新!!: 七年战争和英普同盟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七年战争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李格尼茨戰役

李格尼茨戰役(Battle of Liegnitz),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俄國聯軍在1760年8月15日的戰役。以普魯士軍勝利作結。 1760年戰局仍然是以普魯士的挫敗為開始。這一年,普魯士在各個戰場的兵力,總和只有11萬,還不如南戰場道恩元帥的奧地利軍隊多。道恩分出兩支部隊,分別由勞頓和萊西將軍指揮,與主力配合作戰。6月,普魯士留守西里西亞的Fouque中將12,000人被勞頓消滅,Fouque本人被俘。同時,腓特烈大帝想甩開當面道恩主力,捕捉萊西將軍4萬人的軍團殲滅之,雖然成功地奪取了萊西的輜重,卻被萊西溜掉了。8月,萊西、勞頓、道恩三軍大會師,115,000大軍以4倍的數量優勢鐵壁合圍,普魯士僅有3萬人。這一次,道恩必欲置腓特烈於死地而後快。在道恩看來,腓特烈在1比4的劣勢下,應該不敢孤注一擲地接受會戰。為了不讓腓特烈溜掉,奧軍又分出勞頓將軍24,000人,繞道腓特烈背後。正面則由道恩和萊西9萬大軍逼近。 8月14日夜,腓特烈悄悄地轉移營地,讓道恩主力的打擊撲了個空。乘奧軍主力和勞頓還差幾英里沒有會合的空隙,讓齊騰掩護後方,全軍悄悄向南,迎擊勞頓的24,000人軍團。8月15日凌晨3點,也在連夜行軍的勞頓沒有料到會遭遇普魯士全軍, 急忙以左翼騎兵發動一次衝鋒,爭取時間,主力佔領陣地,呈向西的弧形,中央內凹。普軍很快擊退了奧地利騎兵進攻,進一步以炮火轟擊奧軍右翼,發展初期勝利。普軍中央步兵14,000人向東進攻奧軍防線中段,本來地形不利,必須仰攻,但是奧軍事先對打這一仗也沒有準備,清晨6點,勞頓將軍開始有秩序地向後撤過Katzbach河,道恩元帥的奧軍主力趕到的時候,戰役已經結束,奧軍損失3,000人,受到一個意外的挫折,但是並沒有傷及元氣。李格尼茨戰役之後,齊騰晉升騎兵上將。.

新!!: 七年战争和李格尼茨戰役 · 查看更多 »

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Ostpreußen;Rytų Prūsija或Rytprūsiai;Prusy Wschodnie;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是普魯士王國及后来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位于普魯士公国的领地上。今天东普鲁士的北部,分别属于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区,及俄罗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舊稱哥尼斯堡)。而南部大部份被納入波兰的瓦爾米亞-馬祖里省。东普鲁士包含了古普鲁士人在波罗的海的领地。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支柱—容克贵族的发源地。 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南海岸,首府是哥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北部并将其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而东普鲁士南部则划归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大多被遣送回德国或被流放西伯利亚。.

新!!: 七年战争和東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杜塞尔多夫

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首府,位于莱茵河畔。杜塞爾多夫市区人口约58万人,是德国广告、服装和通讯业的重要城市。杜塞爾多夫也是德國最大的海外日本人聚居地,市内有许多日资公司設立。杜塞尔多夫也是19世纪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的出生地。杜塞爾多夫位於萊茵-魯爾都會區(Metropolregion Rhein-Ruhr)核心地帶,該都會區人口超過1,100萬人。杜塞爾多夫位於藍香蕉範圍內,是5家财富世界500强公司與幾間德國DAX指數公司總部的所在地。 著名的美術學院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設立在此,其電子及實驗音樂影響廣泛。因萊茵河流經杜塞爾多夫,所以杜塞爾多夫是萊茵河狂歡節活動據點。每年7月有超過450萬人參觀萊茵河狂歡節。 杜塞爾多夫為德國人口第七多的城市,城市區人口達150萬。杜塞爾多夫在2012年美世生活質素調查中名列世界第六位,僅次於維也納、蘇黎世、奧克蘭、慕尼黑、溫哥華。 河水會上漲係冬天, 會上漲至地面 覆蓋河岸店鋪。 近年發展迅速,不少店鋪林立, 冬天全都被河水覆蓋了。.

新!!: 七年战争和杜塞尔多夫 · 查看更多 »

梅诺卡岛

梅诺卡岛(西班牙語:Menorca)是地中海西部一島嶼,屬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的第二大島。位於馬略卡島東北,面積約700平方公里。人口約九萬(2010年)。 全島長約50公里,寬約15公里,地勢平坦,為叢林所覆蓋,氣候溫和。岛上制高点为托羅山,海拔358公尺。 梅諾卡島於1708年被英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佔領,至1713年《烏德勒支和約》中西班牙正式割讓梅諾卡島予英國。西班牙在十八世紀曾兩次奪回梅諾卡島,但最終全島被英國再度佔領。直到1802年,英法兩國簽署《亞眠和約》,英國將梅諾卡島交回西班牙,結束英國對該島近一百年統治。 梅諾卡島首府馬翁有飛機場,旅遊業發達。 礦產有鉛、鐵和銅。.

新!!: 七年战争和梅诺卡岛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七年战争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歐洲大陸

歐洲大陸,又稱歐洲本土或簡稱歐陸,也是歐洲的主體大陸,明確地排除島嶼。.

新!!: 七年战争和歐洲大陸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七年战争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

汉诺威(Hannover)位于莱納河畔,德国下薩克森-zh-hans:州; zh-hant:邦;-的首府,位于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处,既处于德国南北和东西铁路干线的交叉口,又濒临中德运河,是个水陆辐辏的交通枢纽。汉诺威是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是德国的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中心。此外第三产业已占就业人数的2/3,除商业、金融、保险业外,汉诺威最著名的就是会展业和旅游业,欧洲最大的旅游企业途易的总部就设在这里。当地每年将举办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展览CeBIT,2000年,这里还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另外,一年一度的汉诺威射手节也是全世界类似节日中最大规模者。.

新!!: 七年战争和汉诺威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选侯国

#重定向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新!!: 七年战争和汉诺威选侯国 · 查看更多 »

汉斯·冯·列瓦尔德

漢斯·馮·列瓦爾德(德語:Johann von Lehwaldt,1685年6月24日—1786年1月22日),普魯士元帥,在七年戰爭中擋住在正東進攻東普魯士有8萬俄軍,卻於9月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慘敗於阿普拉什金元帥的俄軍。 Category:普魯士元帥 L L.

新!!: 七年战争和汉斯·冯·列瓦尔德 · 查看更多 »

沙皇

沙皇(俄语:царь)是部分斯拉夫君主採用的頭銜,此字源於羅馬時期的拉丁語稱號「凱撒」,在中世紀時被視為與「皇帝」一詞擁有類同的地位,即與羅馬皇帝一樣,受他國皇帝或宗教領袖(如羅馬教宗或君士坦丁堡牧首)認許。此頭銜最先為保加利亞君主採用,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由莫斯科公國承襲。在彼得大帝改以為「凱旋將軍與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但民间和国外仍非正式地把俄國君主称为沙皇。.

新!!: 七年战争和沙皇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Čechy;Czechy;Böhmen;Bohemia)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是有关波希米亞王國的历史文献中,也常指代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在内的整个捷克地区。波希米亚是古中欧国家,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王国,随后成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波希米亚曾经南临奥地利,西抵巴伐利亚,北接萨克森和卢萨蒂亚,东北与西里西亚为邻,并與东部的摩拉维亚接壤。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亚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后成为组成捷克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亚拥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国1030万居民中有约600万人生活在波西米亚地区。现今的波西米亚地区西与德国接壤,北邻波兰,东部为古摩拉维亚地区,南部则与奥地利为邻。波希米亚地区山峦环绕,分别通过波希米亚森林,厄尔士山脉,克尔科诺谢山和蘇台德山脈等与其他地区接壤。其中最高峰位于蘇台德山脈内。.

新!!: 七年战争和波希米亚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亞王國

波希米亞王國(České království;Königreich Böhmen;Regnum Bohemiae)是以前位於中歐的一個國家。其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捷克。在歷史上曾是神圣羅馬帝國內獨立的一員,許多國王皆兼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首都布拉格於14世紀末期曾為神聖羅馬帝國中心,1526年王國為哈布斯堡統治。波希米亞王國在1198年由國王奧圖卡一世成立,歷經查理四世的黃金時期、波希米亞戰爭、哈布斯堡統治,最後一任國王為卡萊爾五世(Karel V)。1918年一戰結束後,大部份地區被劃入當時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

新!!: 七年战争和波希米亞王國 · 查看更多 »

波美拉尼亞

波美拉尼亚(波兰语:Pomorze;德语:Pommern;卡舒比语(Kashubian):Pòmòrze或Pòmòrskô;拉丁语:Pomerania或Pomorania)是中欧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现在位于德国和波兰北部,处于波罗的海南岸,主要河流包括维斯瓦河、奥德河和雷克尼茨河。 波美拉尼亚拥有丰富的历史,也许因为它曾被不同国家统治过。由962年到1181年,一直到1806年,此地是神圣罗马帝国在波兰的一个省。它亦曾是波美拉尼亚公爵的采邑;波兰、丹麦、萨克森、布蘭登堡、普鲁士和瑞典多国国王也一度统治该地。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波美拉尼亚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后来并入德意志帝国。1945年后,此地分别為德国与波兰所有。波美拉尼亞的主要都市有格但斯克和什切青等。.

新!!: 七年战争和波美拉尼亞 · 查看更多 »

法属路易斯安那

路易斯安那(La Louisiane),1879年起特称 法属路易斯安那(La Louisiane française),是法国北美殖民地新法兰西的一个行政区,其存续时间为1682年-1763年,和短暂的1800年-1803年。 法属路易斯安那包括密西西比河流域,南至墨西哥湾,向北延伸至五大湖地区,东起阿巴拉契亚山脉,西至落基山脉,可分为上路易斯安那和下路易斯安那。 「路易斯安那」由法国探险家拉薩勒(Robert de LaSalle)命名,其名乃是纪念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今天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由此得名,但范围大幅缩小,仅为相当于法属路易斯安那的一小部分。.

新!!: 七年战争和法属路易斯安那 · 查看更多 »

法國-印第安戰爭

#重定向 英法北美战争.

新!!: 七年战争和法國-印第安戰爭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七年战争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Royaume de France)為西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987年至1792年,並在1814年至1815年及1815年至1848年間復辟。 987年,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貴族推舉為法蘭克人的國王,建立卡佩王朝,歷史學家視之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但是自雨果.卡佩至路易七世諸王仍然稱自己是法蘭克人的國王,腓力.奧古斯都是第一個使用法蘭西國王頭銜的君主。直至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792年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進入恐怖時代及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時代。1814年,法蘭西的王權復辟,直至1848年,由拿破崙三世建立的第二共和推翻王室統治,法蘭西的王政時代才宣告結束。整個王國共經歷了四個王朝,分別是卡佩王朝(Capétiens)、瓦盧瓦王朝(Valois)、波旁王朝(Bourbon)及奧爾良王朝(Orléans)。法蘭西王國是歐洲最早發展封建制度的國家。.

新!!: 七年战争和法蘭西王國 · 查看更多 »

洛伊滕會戰

洛伊滕會戰(Battle of Leuthen),也常译成鲁腾会战,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7年12月5日的戰役。以普軍大勝作結。此戰與羅斯巴赫會戰被譽為是腓特烈大帝最輝煌的戰績之一。.

新!!: 七年战争和洛伊滕會戰 · 查看更多 »

战争列表

这里收录了有关战争和军事冲突的各种列表,分别按照时间、地域和战争类型排列。 本列表尽可能地收集了世界历史上发生的所有军事冲突。 敬请注意:尽管军事冲突的参战各方并未正式宣战,但仍属于此处所指战争的范畴。.

新!!: 七年战争和战争列表 · 查看更多 »

易洛魁聯盟

易洛魁聯盟(Iroquois),又名Haudenosaunee,意譯為「居住在長屋的人們」,是北美原住民聯盟。使用易洛魁語言的北美原住民部族在今紐約州中部和北部逐漸形成並共同生活,在十六世紀或更早前結成聯盟關係,稱為易洛魁聯盟,意譯為“和平與力量之聯盟” 。 原先的易洛魁聯盟往往被稱作“五族同盟”,由五大部族莫霍克人、奧奈達人、奧農達加人、塞內卡人和卡尤加人組成。 1772年,塔斯卡洛拉人加入,因此聯盟成為“六族同盟”。其他使用易洛魁語言的部族生活在聖勞倫斯河和五大湖沿岸以及美國東南部,不隸屬易洛魁聯盟,由此也與聯盟時常競爭甚至交戰。 當歐洲人來到美洲時,易洛魁聯盟主要佔據美國東北部地區,主要是今日的紐約上州位於哈德遜河以西的部分和五指湖湖區。今天易洛魁民族主要生活在紐約州、魁北克及安大略省。.

新!!: 七年战争和易洛魁聯盟 · 查看更多 »

海外領地

#重定向 属地.

新!!: 七年战争和海外領地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 (不伦瑞克)

不伦瑞克·斐迪南(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不伦瑞克公爵斐迪南·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之第五子,不伦瑞克公爵卡尔一世的弟弟。1758年—1766年的普魯士元帥,因七年戰爭聞名。 斐迪南自年輕始就有一張英俊的臉孔,他擁有良好的教養且舉止得體,高明的小提琴演奏時常博得滿堂喝采。然而,他希望在戰場證明其價值,決定了未來英勇衝鋒的軍事性格。因為他身具文武雙全的資質與潛力,英國知名的音樂家就曾評價斐迪南說:「他可能憑著這些天賦而獲得美好前程。」 19歲的斐迪南於1740年加入普魯士軍為上校,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曾參與過莫爾維茨會戰和查圖西茨會戰,在索爾戰役中初露鋒芒,受到腓特烈大帝重視。後來他在1756年七年戰爭中率軍入侵薩克森及波希米亞,被腓特烈派去西線抵擋法國,從此以後,斐迪南一直獨當一面,僅憑著一支小小的漢諾瓦聯合部隊,化解西方方向法軍的所有進攻,西方在1757年以後,再也沒有成為腓特烈的麻煩。不能不說,布倫斯威克親王斐迪南元帥是腓特烈手下真正的帥才。 1758年在西線,斐迪南親王獨自抵擋法軍,他指揮10萬人的軍團,大多數是德意志幾個盟邦(主要是漢諾瓦和不倫斯克)和英國的人馬,僅僅佔用極少量的普魯士軍隊。年初2、3月間,斐迪南把法軍向西趕過威悉河,法軍總司令黎塞留公爵元帥被解職,由克萊蒙特元帥(Clermont)接替。斐迪南在這次作戰之後被授予普魯士元帥軍銜。.

新!!: 七年战争和斐迪南 (不伦瑞克) · 查看更多 »

新法蘭西

新法蘭西(法文:;英文:),法國位於北美洲的殖民地。北起哈德遜灣,南至墨西哥灣,包含聖羅倫斯河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劃分成加拿大、阿卡迪亞、紐芬蘭、路易斯安那四個區域。 1524年,義大利航海家維拉薩諾探索了北美洲東岸並為新土地命名為,以紀念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但是,法國大部分人最初對這裡未感興趣。然而,法國漁船繼續航行當地;而法國客商亦很快體會聖勞倫斯地區有大量可貴的毛皮,特別是海狸的毛皮,其在歐洲十分罕見。最終,法國人決定拓殖Francesca,以擴展其在美洲的影響力。 為了保持毛皮貿易,法國人萨缪尔·德·尚普兰與當地的阿爾岡琴人和Montagnais人合作,對抗由其他原住民族組成的易洛魁聯盟。他亦準備送年輕的法國人與當地人生活,學習他們的語言和風俗,以幫助法國人適應在北美洲的生活。這些人擴大了法國對南部和西部的影響。 當時南部的英國殖民地人口眾多,而且十分富裕。黎塞留,路易十三的主要大臣,希望可以使新法蘭西像英國殖民地一樣富裕。他在新法蘭西投資,任命尚普兰為新法蘭西的副王。 黎塞留然後禁止了非羅馬天主教徒居住在新法蘭西,使許多人改住在英國殖民地。 至18世纪中叶,法国定居点仍然较好的发展。人口大约70000人,主要是靠自然增长。在法国统治下的欧洲人人口增长缓慢。南部沿着大西洋海岸的十三殖民地人口不断增长,并且有更多来自欧洲的移民。至1760年代,约有160万人居住在英国殖民地。人口与新法兰西相比是23比1。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接管了新法兰西北部地区,1867年这些地区被并入加拿大,法国于1803年将路易斯安那领地出售给美国,使美国的领土面积扩大了一倍。 直至至今,在前新法兰西的领土中,只剩下圣皮埃尔和密克隆仍然由法国控制。.

新!!: 七年战争和新法蘭西 · 查看更多 »

施特拉爾松德

施特拉尔松德(Stralsund)是漢薩同盟城,位於德國北邊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靠近波罗的海海峽,其位置像是吕根島(Rügen)的門戶。2002年6月27日與维斯马一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为世界遺產。.

新!!: 七年战争和施特拉爾松德 · 查看更多 »

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西班牙语: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英语: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指不論何時都有领土處於白晝中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全球性霸权的帝国。而如今该词在一定的场合用来形容帝国主义,而未必特指某一统一的国家政体。目前西方還有嚴格物理意義上的“日不落帝國”(例如在世界各大洋保留島嶼海外領地的現代英國、法國等,在任何時候都有其領土或海外領地處於白晝中),但如果一國沒有足夠的國力去管理大片領土,也不是通常所說的傳統“日不落帝國”。.

新!!: 七年战争和日不落帝国 · 查看更多 »

攻城戰

攻城戰是指對城堡、城市或要塞進攻的戰爭模式。依照戰局模式另可分作巷戰和包圍戰,目的可以是奪取建築、資源、戰略要地或是殲滅敵人。通常攻城戰是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要進行的戰爭模式,因為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達成目標。在中古時期,城堡是攻城戰進攻方的主要對手,往往進攻方需要大量的攻城武器(如投石機、衝車及弩炮等)和大量傷亡,才能進入城門,進行巷戰。直到火藥與火砲的發明,攻取城堡已容易許多,其防禦角色漸漸被要塞所取代。 Category:軍事術語.

新!!: 七年战争和攻城戰 · 查看更多 »

托爾高戰役

托爾高戰役(Battle of Torgau),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60年11月3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新!!: 七年战争和托爾高戰役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新!!: 七年战争和拿破崙戰爭 · 查看更多 »

拉各斯海战

拉各斯海戰(英語:Battle of Lagos),是七年戰爭中英國艦隊與法國艦隊在1759年8月18日至8月19日在葡萄牙南部的拉各斯灣發生的海戰,以英軍的勝利作結。.

新!!: 七年战争和拉各斯海战 · 查看更多 »

曹恩道夫戰役

曹恩道夫戰役(Battle of Zorndorf),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俄羅斯帝國在1758年8月25日的戰役。以普軍慘勝作結。.

新!!: 七年战争和曹恩道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七年战争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國王

#重定向 普鲁士君主列表.

新!!: 七年战争和普魯士國王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七年战争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普拉西战役

普拉西戰役,發生於1757年6月23日,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與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的戰爭。而孟加拉王公達烏拉有法國為其支持者。战役背景是欧洲发生了七年战争,英法交战。 在普拉西戰役中,孟加拉有一万五千骑兵和三万五千步兵,以及53尊法国东印度公司送给他们的大炮和40名法国炮手。英国方面则是由柯拉夫率领的不足一千人的英国军队和两千人的印度士兵,加上9尊大炮。 这场战斗从早上7点打到下午5点。由于几个原因,英国取胜。这些原因包括:.

新!!: 七年战争和普拉西战役 · 查看更多 »

1763年巴黎条约

1763年的巴黎和约是七年战争的交战双方于1763年2月10日在法国巴黎签订的和约,标志着七年战争的结束。条约规定,法国将整个法屬加拿大(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除外)、法屬路易斯安那中密西西比河以東部分割给英国,并从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西班牙割佛罗里达给英国。.

新!!: 七年战争和1763年巴黎条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七年戰爭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英法七年战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