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ZTE Open和辅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ZTE Open和辅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之间的区别

ZTE Open vs. 辅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ZTE Open是由中興通訊所推出的Firefox OS智慧型手機。此款手機只針對開發者用於開發和測試,於西班牙率先正式展開銷售。 2013年8月12日,ZTE Open於美國和英國的eBay上販售,上架開賣一周內全數迅速銷售一空。10月15日,ZTE Open於eBay上販售範圍開放至更多地區,包含日本、南韓、印尼、台灣、新加坡、澳門、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寮國、汶萊、澳洲和紐西蘭等。10月25日,中興通訊與印度eBay(eBay.in)合作販售ZTE Open,定價為6,990盧比(111美元)。. 辅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英语:Assiste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AGPS)是一种在一定辅助配合下进行GPS定位的运行方式。它可以利用手机基站的信号,配合传统GPS卫星信号,让定位的速度更快。一般GPS使用太空中的24颗人造卫星来进行三角定位 ,以获得经纬度坐标,通常需要一个可视天空的开放环境和至少4颗GPS卫星信号才能进行3D定位。AGPS则利用手机基站的信号,辅以连接远程服务器的方式下载卫星星历 (英语:Almanac Data),可再配合传统的GPS卫星接受器,让定位的速度更快。 普通的GPS系统是由GPS卫星和GPS接收器组成。与普通的GPS不同,AGPS在系统中还有一个辅助服务器。在AGPS网络中,接收器可通过与辅助服务器的通信而获得定位辅助。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AGPS 系统通过手机定位服务器作为辅助服务器来协助GPS接收器(通常是手机)完成测距和定位服务,辅助定位服务器有比GPS接收器强大得多的GPS信号接收环境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辅助定位服务器通过网络与手机的GPS接收器通信而提供定位协助。 通常情况下,一个标准的GPS接收器需要至少3颗GPS卫星才能进行2D定位。另外,还需要有足够的处理能力来把卫星的数据转换成坐标,使用AGPS定位方式,定位的计算任务都由辅助定位服务器完成。.

之间ZTE Open和辅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似

ZTE Open和辅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通常简称GPS),又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美国国防部研制和维护的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它可以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98%)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标准時間。全球定位系统可满足位于全球地面任一處或近地空间的军事用户连续且精确的确定三维位置、三维运动和时间的需求。该系统包括太空中的31颗GPS人造衛星;地面上1个主控站、3个数据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及作为用户端的GPS接收机。最少只需其中3颗卫星,就能迅速确定用户端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及海拔高度;所能接收到的衛星訊號數越多,解碼出來的位置就越精確。 该系统由美国政府于1970年代开始进行研制,并于1994年全面建成。使用者只需拥有GPS接收机即可使用该服务,无需另外付费。GPS信号分为民用的标准定位服务(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和軍用的精確定位服务(PPS,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兩類。由於GPS無須任何授權即可任意使用,原本美國因為擔心敵對國家或組織會利用GPS對美國發動攻擊,故在民用訊號中人为地加入選擇性誤差(即SA政策,Selective Availability)以降低其精確度,使其最终定位精確度大概在100米左右;軍規的精度在十米以下。2000年以后,比尔·克林顿政府决定取消对民用訊號的干擾。因此,现在民用GPS也可以达到十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GPS系统拥有如下多种优点:使用低頻訊號,縱使天候不佳仍能保持相當的訊號穿透性;高达98%的全球覆蓋率;高精度三维定速定时;快速、省时、高效率;应用广泛、多功能;可移动定位。不同于双星定位系统,使用过程中接收机不需要发出任何信号;此舉增加了隐蔽性,提高了其军事应用效能。.

ZTE Open和全球定位系统 · 全球定位系统和辅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ZTE Open和辅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之间的比较

ZTE Open有37个关系,而辅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有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2.27% = 1 / (37 + 7)。

参考

本文介绍ZTE Open和辅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