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M48巴頓坦克和T54中型戰車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M48巴頓坦克和T54中型戰車之间的区别

M48巴頓坦克 vs. T54中型戰車

M48巴頓坦克(M48 Patton)是美國陸軍第三代的巴頓系列坦克。M48巴頓在冷戰時期主要當作中型坦克使用,服役期間大概從1950年代早期至今。M48的設計以M47巴頓為基礎進行改良,後來在美軍內雖然隨著M60巴頓推出被取代,然而美國盟國所使用的M48家族則吸收在M60甚至是M1戰車上的新技術加以改良而繼續服役延長使用壽限。直至今日M48A5系列仍在某些國家的陸軍中繼續服務。中国在对越南送来的M48作行驶试验后发现零部件的可靠性、操作维护轻便性和维修保养的方便性等优于59式(基于苏制T-54A)坦克,发动机与变速箱可以整体吊装方便更换。 M48戰車原先設計是用來取代早先服役的M47巴頓,與自二戰以來的M4雪曼戰車。雖然其大多組件與M47類同,但M48戰車是一型全新的設計。在美國,部分M48A5型一直服役至1980年代;而在其他國家中M48戰車系列甚至仍持續擔任戰備至今。M48戰車也是美國最後一款搭載90公厘主砲的戰車;其後續的發展型(M48A5)亦換裝與M60相同口徑(105公厘)的主砲。 土耳其陸軍是M48改良型的最大使用者。該國擁有超過1400輛各型M48戰車,其中大約有1000輛已經封存,或是改為救濟車使用。. T54中型戰車(英語:105mm Gun Tank T54)是美國於1950年代所研發的一系列原型中戰車,主要含有三個同樣使用M48巴頓坦克底盤,但安裝不同炮塔的版本;所有版本均裝備一門105毫米主炮。最初的T54設計使用常規炮塔及一門自動裝填的105毫米炮;T54E1則使用了搖擺式炮塔,同時裝備了自動裝彈機;而T54E2則使用了常規炮塔,但取消了自動裝彈機,回歸人力裝填。T54E1的炮塔與T69的炮塔十分相似,兩者皆採用了搖擺式的設計,且組員均為三人。T54E1的彈倉內一次可填入九發彈藥,意即其可連續射擊九發而無須裝填。T54E1的設計於1956年被摒棄,而T54計畫則於1957年被完全中止,以開發較為先進的T95中型戰車。Ogorkiewicz (1991), p. 48, p. 391.

之间M48巴頓坦克和T54中型戰車相似

M48巴頓坦克和T54中型戰車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中型坦克白朗寧M2重機槍

中型坦克

中型坦克是戰車分級的一種概稱,該名詞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顧名思義,本量級車種是在重型戰車(設計配置以火力、裝甲主導)與輕戰車(設計思維以機動力、偵查運用為導向)之間的妥協性設計為重點,同時具有大規模量產的潛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成功的戰車也是落於本量級,包括蘇聯的T-34戰車、美國的M4雪曼、納粹德國的四號坦克;這些戰車的重量介於20至40公噸、主炮口徑以45-85公厘皆具。 在主力戰車名詞於1960年代出現之前,M48巴頓、T-54/55系列主戰坦克這類在1950年代誕生,總重量超過50噸級的產物也一度被歸類在中戰車屬性之下;該名詞的運用界定上並未非常謹慎,因此在冷戰初期的戰車會同時歸類在中戰車與主力戰車的狀況。 不過,當時同樣為戰車研發列強的英國及法國就不用噸位為戰車分類,是以戰車用途劃分;類似量級的車種英國同時有與步兵戰車,法國則有騎兵戰車。這些名詞指涉的武器常有性能指標重疊的情況,是因為戰車在草創期難以界定功能取向,各國以自己的軍事思想演繹而出的設計屬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戰爭經驗中,中戰車以決定性的數量、具有升級潛力的設計特性逐漸成為裝甲部隊的主要核心;輕戰車被技術進化的輪型裝甲車與履帶步兵戰鬥車給取代,而戰車重型化的思辨及成果一直推陳出新,但最終量變產生質變,以中戰車思維設計,走向機動力、火力、防護力平衡化的主力戰車成為二戰後戰車設計工程師的主流。.

M48巴頓坦克和中型坦克 · T54中型戰車和中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白朗寧M2重機槍

白朗寧M2重機槍(M2 Machine Gun),俗稱五零/點五零機槍(Browning Machine Gun,Cal.),是由約翰·白朗寧在一戰後設計的重機槍,發射12.7×99毫米(.50 BMG)大口徑彈藥。.

M48巴頓坦克和白朗寧M2重機槍 · T54中型戰車和白朗寧M2重機槍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M48巴頓坦克和T54中型戰車之间的比较

M48巴頓坦克有35个关系,而T54中型戰車有1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4.44% = 2 / (35 + 10)。

参考

本文介绍M48巴頓坦克和T54中型戰車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