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M240通用機槍和美国陆军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M240通用機槍和美国陆军之间的区别

M240通用機槍 vs. 美国陆军

M240,正式名稱為M240 7.62毫米通用機槍()是美國軍隊對FN MAG(,意為:通用機槍)槍族的官方編號,一挺可散式彈鏈供彈及氣動式操作的中型通用機槍,發射7.62×51毫米北约口徑步枪子彈。 M240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在美國軍隊所使用。它被廣泛地給步兵,以及地面車輛、船舶和飛機所使用。儘管並不是現役而言最輕的中型通用機槍,它卻以高度重視其堅實及可靠性,並且也可以在北約成員國之間的標準化之中被視為是一個主要的優勢。 其所有的衍生型都是以可散式彈鏈作為其供彈方式,並且能夠發射各個種類的7.62毫米北約口徑彈藥。一些M240的衍生型更可以使用不可散式彈鏈作為其供彈方式,只是需要更換幾個很容易就抽換的零件就可。不同版本之間會因為受到一些可互換性的零件的限制以致不同版本之間的重量和一些功能都有顯著的差異。最初美軍使用的M240在比利时生產。目前的M240系列則是由國營赫斯塔爾(,簡稱:FN)在美国的全資分公司國營赫斯塔爾生产有限公司()在南卡罗来纳州哥倫比亞市所生產。 M240B和M240G(參見衍生型章節)通常是以其內置的兩腳架、、車輛台座裝載或是遙控武器站的方式協助射擊。關於三腳架的使用, 美國陸軍主要使用,而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M2三腳架的稍微更新型M122三腳架。. 美国陆军(United States Army),是美利坚合众国军的陆上軍種。美国陆军组建于1775年6月14日,2016年有现役军人758,000名,预备役军人955,000名。预备役軍人中550,000名编成为美国国民警卫队,405,000名编成为美国陆军预备役部队(USAR)。“GI”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陆军士兵的别称。.

之间M240通用機槍和美国陆军相似

M240通用機槍和美国陆军有(在联盟百科)22共同点: 史崔克裝甲車巴雷特M82狙擊步槍上士上校中校伊拉克战争德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准將CH-47直升機美国国防部美国空军白朗寧M2重機槍M16突擊步槍M1艾布蘭M249班用自動武器M2布雷德利M4卡賓槍UH-60黑鹰直升机步兵海湾战争悍馬 (軍用汽車)

史崔克裝甲車

史崔克裝甲車(Stryker vehicle)是美軍為21世紀戰場設計的新式八輪裝甲車,是在瑞士的水虎魚裝甲車和加拿大的LAV-3装甲车的基礎上經過改造而成,以美國國會榮譽勳章的兩位獲獎士兵一等兵斯圖亞特·S·史崔克(Stuart S. Stryker)和四級技術專員兵羅伯特·F·史崔克(Robert F. Stryker)名字命名,由通用動力的子公司設計生產,目前預定產量為2400輛以上。.

M240通用機槍和史崔克裝甲車 · 史崔克裝甲車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巴雷特M82狙擊步槍

巴雷特M82(Barrett M82)是由美國巴雷特研發生產的重型SASR(Special Application Scoped Rifle—特殊用途狙擊步槍),M82幾乎是主要西方國家的軍隊都有使用,包括美軍特種部隊。美軍暱稱「輕50」(Light Fifty)因為其使用白朗寧M2重機槍的大口徑12.7×99 NATO(.50 BMG,12.7毫米)彈藥,此槍有兩種衍生型—原本的M82A1(A3)和採用无托结构設計以便於攜帶的M82A2,隨後的XM500也繼承它的設計精神,使用了无托结构設計。.

M240通用機槍和巴雷特M82狙擊步槍 · 巴雷特M82狙擊步槍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上士

上士是職銜的等級。 民國3年7月,頒布《文官官秩令》,頒布了全國文官官秩,官分九秩,即上卿、中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少大夫、上士、中士、少士,另設同中卿、同上大夫。 另外可以指軍人的職銜,屬於士官,中華民國國軍上士多半擔任副排長的職務。在中華民國的軍銜制度中,上士之下的階級為中士,上士之上的階級為士官長。 中華民國國軍的士官(包含士兵)共分九級,上士相當於美國陸軍或美國海軍陸战隊的Staff Sergeant、美國空軍的Technical Sergeant、或美國海軍的Petty Officer 1st Class;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相對應官階為三級士官。 Category:军衔 Category:中華民國官制.

M240通用機槍和上士 · 上士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上校

上校是軍隊中军官的職銜,在多数國家中是校官中的最高級別,在中校之上、少將或准將之下。但在某些军事组织中,則还设有高上校一級的大校軍銜。在某些较小的军事组织中,上校也有可能作为最高级别的军衔。 在多数英语国家中,陸軍、空軍及海军陸戰隊的上校稱為colonel(缩写为Col.),海軍上校則稱作captain。英国空军上校的稱呼则為group captain(聯隊長)。在東亞各國軍隊的上校階級中,舊日本軍的漢字为大佐,自衛隊則依軍種分稱為一等陸佐、一等海佐和一等空佐(簡稱一佐),越南人民軍上校(thượng tá)和朝鮮人民軍上校(상좌)的對應漢字為上佐、韓國國軍上校(대령)的對應漢字則為大領。.

M240通用機槍和上校 · 上校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中校

中校是軍隊的職銜,介於少校和上校之間。英文裏,陆军等军种的中校称为Lieutenant Colonel,美國海军中校称为Commander。英国皇家空军中校则称为Wing Commander。在日本,二戰戰敗前日軍称为中佐,戰敗後自衛隊則依陸、海、空部隊分稱為2等陸佐、2等海佐及2等空佐,相當於陸軍中校、海軍中校及空軍中校。 中校在美國陸軍主要担任营长职务,在中華民国國軍主要担任营长、群部單位主官或高司單位參謀,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陆军作战部队则可担任营长、副团长、团长。 *.

M240通用機槍和中校 · 中校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M240通用機槍和伊拉克战争 · 伊拉克战争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M240通用機槍和德国 · 德国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M240通用機槍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准將

--将(Brigadier general)是軍人的職銜,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相當於OF-6。此級軍官的位階介於少將和上校之間,其所屬序列在不同國家或軍種中有別,有的屬於將級軍官的最底層,有的則屬於校級軍官的最高層,地位相当于部分国家(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校。而一些國家及地区的军衔制度中(如中華民國國軍),不存在此一職銜。某些军队中,不同军种也会有所区别,比如美国海军及英联邦各国的海军、空军。德國聯邦國防軍除了一般准將外,尚存在有「軍醫准將」此一特定軍銜名稱(陸、空軍軍醫准將稱Generalarzt,海軍軍醫准將稱Admiralarzt)。.

M240通用機槍和准將 · 准將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CH-47直升機

#重定向 CH-47 契努克.

CH-47直升機和M240通用機槍 · CH-47直升機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防部

美国国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簡稱DOD或DoD)是美國聯邦行政部門之一,主要負責統合國防與陸海空軍(美軍),其總部大樓位於五角大楼(The Pentagon),因此人们也常用五角大楼作為美國國防部的代稱。国防部的行政首長是國防部長,依照美国法律由文官擔任。美國國防部設有三個軍事部門:陆军部、海军部與空軍部,涵蓋除海岸防衛隊外的所有美國軍隊。除此之外,美國國防部亦設有若干國防幕僚與研究單位,同時管轄各軍校。 1947年,美国政府將軍隊管理中央化,將軍事指揮權統一交由新成立的「國家軍事機構」(National Military Establishment),除了將陆军部與海军部交由其管轄之外,同时将美國陸軍航空軍升格为独立的美國空軍,建立一个直屬於該機構的空军部。至1949年8月10日,國家軍事機構才更名為國防部。美国国防部现在的组织是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1986年的《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Goldwater-Nichols Act of 1986)。按照这个法案,军事命令是从美国总统通过美国国防部长直接到美国战区司令官。參謀長聯席會議有责任管理美国武器和後备军人,参谋长聯席會議主席也担任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首席军事顾问,但是参联会没有指挥权。.

M240通用機槍和美国国防部 · 美国国防部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美国空军

美国空军(United States Air Force,缩写:USAF)是美国军队中的空军軍種。其任务是“通过空中、外太空和網絡空间中的武力保护美国及其利益”,它于1947年9月8日正式成立。 美国空军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技术力量最为发达的空军。美国空军於2013會計年度開始之際,有510,900名人員,其中空軍現役部隊有332,800人,後備部隊有71,400人,空中國民兵有177,221人,以及185,500名民間雇員。 截至2016年11月13日,美国空军共装备无人驾驶飞机约793架,驾驶飞机5,468架(其中轰炸机178架,战斗机2,907架,直升机656架,侦察机1,593架、预警机486架,特种作战飞机1,073架,空中加油机299架,教练机1,382架,运输机543架),另有空军国民警卫队的1,858架,以及空军预备役的2,326架;5,281枚空基巡航导弹,以及3,194枚洲际弹道导弹。各式戰機之多,即使不需海軍航空兵的航母艦載機,與國民警衛隊的反潛偵測機來支援,光單單只計算美國空軍旗下飛機,依然也是世界最大規模的空中作戰力量。.

M240通用機槍和美国空军 · 美国空军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白朗寧M2重機槍

白朗寧M2重機槍(M2 Machine Gun),俗稱五零/點五零機槍(Browning Machine Gun,Cal.),是由約翰·白朗寧在一戰後設計的重機槍,發射12.7×99毫米(.50 BMG)大口徑彈藥。.

M240通用機槍和白朗寧M2重機槍 · 白朗寧M2重機槍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M16突擊步槍

M16是美国军方给由阿玛莱特AR-15发展而来的步枪家族所指定的代号,是一款突击步枪,使用北约标准的5.56毫米口径弹药。M16曾是1967年以来美国陆军使用的主要步兵轻武器,亦於北约15个国家使用,更是同口径枪械中生产最多的一个型号。 M16是一支轻巧的5.56毫米风冷气动弹匣供弹步枪,具有通过导气管由高压气体直接推动机框操作启动的转动式枪机,由钢,铝以及复合塑料制成。 M16主要分為三代。第一代是1960年代配備的M16和M16A1,使用美军M193/M196子弹,能以半自动或全自动模式射击。第二代是1980年代开始配發到軍中的M16A2,发射比利时SS109子弹(北约5.56毫米口径标准弹药,美军制式M855/M856子弹)。M16A2可半自动射击,也可以以最多3发连发的点射射击方式来射击。射击模式是由枪枝一侧的选择开关决定的。最後,M16A4成为21世纪初美伊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标准装备,也逐步取代了之前的M16A2。在美軍中,M16A4与M4卡宾枪的结合使用仍在逐步取代现有的M16A2。M16A4具有配备护木的四个皮可汀尼滑轨,可以使用光学瞄准镜,夜视镜,雷射瞄准器,前握把或戰術手電筒。 除了早期一些毛病之外,M16逐渐成为成熟而可靠的武器系统。它主要由柯尔特以及Fabrique Nationale制造,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生产过其改型。其半自动版本AR-15,是由少数大生产商生产的,并加以许多细小的改进,从而成為美国流行的民用槍械之一。 M16的发展在1950年代由军方主导,1960年代在越南进行了一次很成功的实战测试。1964年M16正式在美国空军采用。许多M16的改进版本陆续进行了实战测试,成功产生了M16A1。M16A1仅仅是基于M16應軍方要求加上了一个复进助推器。它从1967年到1980年代一直都是美国陆军的主要步兵轻武器,直到被M16A2取代。M16A2如今反过来又由M16A4取代,后者采用了为M4卡宾枪开发的模組化“平顶”型机匣。该武器的最初版本仍然有库存,主要供留用,並给美國國民警衛隊以及空軍使用。M16A3是M16A2的改良型,主要在美國海軍使用。.

M16突擊步槍和M240通用機槍 · M16突擊步槍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M1艾布蘭

#重定向 M1艾布蘭主力戰車.

M1艾布蘭和M240通用機槍 · M1艾布蘭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M249班用自動武器

M249班用自動武器(M249 squad automatic weapon,簡稱M249、SAW或M249 SAW),美國軍方正式名稱為「Squad Automatic Weapon, 5.56mm, M249」。M249是美軍以比利時Fabrique Nationale(FN)制造的FN Minimi轻机枪的改良版本,在1984年正式成為美軍三軍制式班用機槍,亦是步兵班中最具持久連射火力的武器。 M249採用氣動、氣冷原理,槍管可快速更換令機槍手在槍管故障或過熱時無須浪費時間修理,護木下前方裝有摺疊式兩腳架以利於部署定點火力支援,亦可對應固定式三腳架及車用射架,M249對應彈鏈及STANAG彈匣供彈,機槍手在缺乏彈藥等緊急情況時可向其他裝備M16或M4的士兵借用彈匣來射擊,但以彈匣供彈時會因彈匣彈簧彈力太大而射速過高及可能出現故障。 在1991年海灣戰爭開始,每次美軍的軍事行動及戰爭皆可見到M249的蹤影,雖然有不少報告指出M249被沙或泥阻塞運作,但大部份士兵都對其作戰表現滿意,而隨着服役年期及重量問題,美国海军陆战队(USMC)研究一種介乎突击步枪與輕機槍之間的全自動武器計劃,名為步兵自動步槍(infantry automatic rifle,IAR)計劃,並在該計劃之中選擇了HK M27步兵自動步槍作為一部分M249的替代品。.

M240通用機槍和M249班用自動武器 · M249班用自動武器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M2布雷德利

M2布雷德利裝步戰車(M2 Bradley IFV)是美國的裝步戰車,以美國陸軍五星上將奧馬爾·布雷德利為名,由製造,即是前。.

M240通用機槍和M2布雷德利 · M2布雷德利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M4卡賓槍

M4卡賓槍(M4 carbine)是M16突擊步槍的縮短版本,獲世界各國的軍隊及警隊採用。.

M240通用機槍和M4卡賓槍 · M4卡賓槍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UH-60黑鹰直升机

UH-60“黑鹰”直升机(UH-60 "Black Hawk")是美国西科斯基飞机公司生产的雙渦輪軸發動機、單旋翼直升機,是从西科斯基S-70直升機发展而来的一种中型通用及攻击直升机。.

M240通用機槍和UH-60黑鹰直升机 · UH-60黑鹰直升机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M240通用機槍和步兵 · 步兵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海湾战争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联军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统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这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筆。.

M240通用機槍和海湾战争 · 海湾战争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悍馬 (軍用汽車)

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High Mobility Multipurpose Wheeled Vehicle,缩写HMMWV或Humvee),又称悍马,是由AM General为美军生产的全轮驱动车辆。1991年,歷經波斯灣戰爭一役,其優異的機動性、越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與各式武器承載上的安裝適應能力,間接促使該款汽車聲名大噪。部份軍事迷更將其冠上「越野之王」的美譽。.

M240通用機槍和悍馬 (軍用汽車) · 悍馬 (軍用汽車)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M240通用機槍和美国陆军之间的比较

M240通用機槍有247个关系,而美国陆军有18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2,杰卡德指数为5.08% = 22 / (247 + 186)。

参考

本文介绍M240通用機槍和美国陆军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