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M13/40坦克和突擊砲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M13/40坦克和突擊砲之间的区别

M13/40坦克 vs. 突擊砲

M13/40坦克是義大利王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使用的一種中型坦克(「M」是指「Medio」,即義大利語的中型坦克之意,而「13」是指該車預計的車重—13公噸,「40」則是第一次的生產年份—1940年),用來取代二戰初期義大利陸軍裡的L3、L6/40和M11/39坦克。該車受英國維克斯六噸坦克的影響很多,並以早期M11/39坦克的改良底盤為基礎設計。事實上,M11/39坦克的生產工作還被縮短,以進行M13/40坦克的量產。儘管是以中型坦克的理念來設計,M13/40在裝甲與火力的標準較接近輕型坦克。M13/40坦克也是義大利軍使用最廣泛的坦克。. 突擊砲(Sturmgeschütz)是一種活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裝甲戰鬥車輛,由德軍等首先發展出來,後來他國(主要是蘇聯)受到影響而發展出其他型號。 大部份突擊砲外觀和戰車相似但沒有砲塔,車身相對低矮且射角受限。不同於集中進行機動打擊的坦克部隊,和主要作反戰車任務的驅逐戰車,突擊砲是一種,主要用於支援步兵掃蕩和摧毀敵人的堅強陣地。 突擊砲在德軍中受砲兵指揮。德軍突擊砲最初是搭載短砲身的加農砲,但在德軍戰車數量不足時開始搭載長砲管的反戰車砲,肩負反戰車的任務。生產突擊砲比生產坦克便宜,因此德國大量生產突擊砲以填補坦克產量不足。德軍在戰爭中生產的突擊砲主要是三號突擊砲,共約有10,000多輛。德軍突擊砲原本應該裝備反坦克大隊,但二戰後期各裝甲團也裝備大量突擊砲,作為填補坦克數目不足的權宜之計。 蘇軍方面,受到三號突擊砲成功的影響,也先後開發出SU-122、SU-85、SU-152、SU-76等等的突擊砲,分別用作直接支援步兵,間接炮擊或反坦克作戰。二戰後期蘇軍每個坦克軍及機械化軍均裝備1個輕突擊砲團(SU-76)、1個中型突擊砲團(SU-85)和1個重型突擊砲團(SU-152或ISU-152等)。 另外,雖然英美兩國對突擊砲並不熱衷,但英國的AVRE版邱吉爾戰車,和部份裝備105mm榴彈炮的M4謝爾曼坦克,也應被視為突擊砲(兩者均保留砲塔)。.

之间M13/40坦克和突擊砲相似

M13/40坦克和突擊砲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M13/40坦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突擊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M13/40坦克和突擊砲之间的比较

M13/40坦克有36个关系,而突擊砲有1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2.00% = 1 / (36 + 14)。

参考

本文介绍M13/40坦克和突擊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