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KakaoTalk和MacOS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KakaoTalk和MacOS之间的区别

KakaoTalk vs. MacOS

KakaoTalk(카카오톡)是一款免費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通訊服務軟體,在2010年3月18日發佈。目前可在 iOS, Android, Bada OS, BlackBerry, Windons Phone, Nokia Asha, Windos 和 MacOS 下載使用。到2017年5月為止,KakaoTalk 有2.2億注冊使用者和4900萬每月活躍用戶。目前有15種語言服務。在2014年,它已經和韓國第二大網站Daum合併。 用戶可以通過網路免費進行通話、傳送訊息,也能進行一對一或是群組式的訊息、照片發送,此外,群組並沒有人數上限,KakaoTalk還可選擇同步通訊錄中有使用KakaoTalk的連絡人,自動將他們也加入KakaoTalk的好友之中。 KakaoTalk是Kakao Corp. macOS(2012年前称 Mac OS X,2012年-2016年称 OS X,2016年起称 macOS)是苹果公司推出的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統,為麦金塔电脑专用,自2002年起在所有的 Mac 电脑预装。 StatCounter 在2017年1月的数据表示,在桌面操作系统中,macOS 的使用份额为11.2%,次于 Microsoft Windows 的84.4%位居第二。 macOS 是1999年发行的“经典”Mac OS 最终版本 Mac OS 9 的后继者。1999年发布 macOS Server 的首个版本 Mac OS X Server 1.0,桌面版 Mac OS X v10.0“Cheetah”于2001年3月24日发布。2012年苹果将 Mac OS X 更名为 OS X,第一个使用此命名的系统为“OS X Mountain Lion”。以前版本的 macOS 以大型猫科动物命名,例如 Mac OS X v10.8 被称为“Mountain Lion”,但随着2013年6月 OS X Mavericks 的公布,命名开始采用加州地标。2016年6月,苹果公司宣布 OS X 更名为macOS,以便与苹果其他操作系统 iOS、watchOS 和 tvOS 保持统一的命名风格。 其包含两个主要的部分:核心名为 Darwin,是以 BSD 源代码和 Mach 微核心为基础,由苹果公司和独立开发者社群合作开发;及一个由苹果电脑开发,名为 Aqua 的专利的图形用户界面。 macOS Server 也同时于2001年发售,架构上来说与工作站(客户端)版本相同,只有在包含的工作群组管理和管理软件工具上有所差异,提供对于关键网络服务的简化存取,像是邮件传输服务器,Samba 软件,轻型目录访问协议服务器以及域名系统。同时它也有不同的授权类型。 苹果公司在圣何塞当地时间2017年6月5日 WWDC 2017 首日介绍了新一代 macOS High Sierra(版本10.13),正式版已于2017年9月25日发布。.

之间KakaoTalk和MacOS相似

KakaoTalk和MacOS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AndroidIOSMac OSWindows 7Windows 8

Android

Android(讀音:英:,美:),常見的非官方中文名称为安卓,是一個基於Linux核心的開放原始碼行動作業系統,由Google成立的Open Handset Alliance(OHA,開放手機聯盟)持續領導與開發,主要設計用於觸控螢幕行動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與其他可攜式裝置。 Android Inc.於2003年10月由Andy Rubin、Rich Miner、Nick Sears和Chris White 在加州帕羅奧圖創建。Android最初由安迪·鲁宾等人開發製作,最初開發這個系統的目的是創建一個數位相機的先進作業系統,這是2004年4月向投資者提供的基礎;但是後來發現市場需求不夠大,加上智慧型手機市場快速成長,於是Android成為一款面向智慧型手機的作業系統。於2005年7月11日Android Inc.被美國科技企業Google收購 。2007年11月,Google與84家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及電信營運商成立開放手機聯盟來共同研發改良Android,隨後,Google以Apache免費開放原始碼許可證的授權方式,發佈了Android的原始碼,開放原始碼加速了Android普及,讓生產商推出搭載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Android後來更逐漸拓展到平板電腦及其他領域上。 2010年末數據顯示,僅正式推出兩年的Android作業系統在市場佔有率上已經超越稱霸逾十年的諾基亞Symbian系統,成為全球第一大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 在2014年Google I/O開發者大會上Google宣布過去30天裡有10億台活跃的安卓设备,相較於2013年6月則是5.38億。 2017年3月,Android全球網路流量和設備超越Microsoft Windows,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大作業系統。 2017年8月,Android O发布。.

Android和KakaoTalk · Android和MacOS · 查看更多 »

IOS

iOS(原名iPhone OS,自第四个版本改名为iOS)是苹果公司为移动设备所开发的专有行動作業系統,屬於類Unix系統,支援裝置包括iPhone、iPod touch和iPad。与Android不同的是iOS不支援任何非苹果公司的硬體裝置。 系统最初于2007年为iPhone而推出。随后,延展扩展支持至苹果公司其他设备。至2017年1月,苹果公司App Store已含有超过220万个iOS应用。 iOS作業系統目前为全球第二大行動作業系統市占约12.1% ,仅次Android系统的88%。苹果公司于2017年6月5日之2017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中介绍了iOS 11,正式版已于2017年9月20日开放下载。.

IOS和KakaoTalk · IOS和MacOS · 查看更多 »

Mac OS

#重定向 麦金塔操作系统.

KakaoTalk和Mac OS · Mac OS和MacOS · 查看更多 »

Windows 7

Windows 7(開發代號Blackcomb,後期命名為Vienna)是微軟公司推出的電腦操作系统,供個人、家庭及商業使用,一般安裝於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多媒體中心等。微軟首席執行官(CEO)史蒂夫·巴爾默曾經在2008年10月称,Windows 7是Windows Vista的「改良版」。 Windows 7于2009年7月22日發放給組裝機生產商(OEM),零售版於2009年10月23日在中国大陸及臺灣發布,香港于翌日发布。2011年10月StatCounter調查數據顯示,Windows 7已售出4.5億套,以40.17%市佔率超越Windows XP的38.72%。。 Windows 7的後繼作業系統是Windows 8(Windows 8.1是 Windows 8 的後續作業系統),在2012年10月26日上市。(Windows 8) 2015年1月21日,微軟宣佈,Windows 7 SP1的用戶可在第一年內免費升級至Windows 10。(現在仍可至微軟官網免費升級)但是,10天後,立刻宣布使用企業版Windows的用戶還是得另外付費才能升級。2015年6月1日,微軟正式宣布於7月29日推出Windows 10,並隨Windows Update提醒符合升級用戶如何預約取得Windows 10。 Windows 7主流支援已於2015年1月13日到期,延伸支援将于2020年1月14日到期。.

KakaoTalk和Windows 7 · MacOS和Windows 7 · 查看更多 »

Windows 8

Windows 8是微軟公司於2012年推出電腦作業系統,采用与Windows Phone 8相同的NT内核。 該作業系統除了具備微軟适用于手提電腦和桌上電腦平台的傳統視窗系統顯示方式外,还特別強化適用於觸控螢幕的平板電腦設計,使用了新的介面風格Metro,新系統亦加入可透過官方網上商店Windows Store購買軟體等诸多新特性。 Windows 8於2012年8月1日向OEM廠商提供RTM版本;2012年9月1日起,企業用戶可以購買大量授權版本的Windows 8;2012年10月25日,Windows 8零售版本正式上市。为推动Windows 8的发行且在平板电脑市场争夺一定的地位,微软还于2012年10月推出自家的第一款平板电脑Microsoft Surface。 微軟公司於2013年10月17日发布Windows 8的內核升級版本Windows 8.1,加入大量新功能,供Windows 8用戶免費透過商店更新。 由於介面的改變太大,導致使用者非常不適應,並受到批評。 Windows 8後續系統為Windows 8.1,已於2013年10月17日發行。.

KakaoTalk和Windows 8 · MacOS和Windows 8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KakaoTalk和MacOS之间的比较

KakaoTalk有33个关系,而MacOS有17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2.37% = 5 / (33 + 178)。

参考

本文介绍KakaoTalk和MacOS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