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C-Mag彈鼓和FN SCAR突擊步槍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C-Mag彈鼓和FN SCAR突擊步槍之间的区别

C-Mag彈鼓 vs. FN SCAR突擊步槍

C-Mag彈鼓(Beta C-Mag、Century magazine,意為「世紀彈鼓」,簡稱C-Mag)是由吉姆·蘇利文(Jim Sullivan)設計的100發雙室型彈鼓,主要提供給5.56×45毫米北約、7.62×51毫米北約和9×19毫米口徑的槍械使用。. 特種部隊戰鬥突擊步槍(英文:SOF Combat Assault Rifle,縮寫:SCAR),是比利時Fabrique Nationale公司為了滿足美国特种作戰司令部的SCAR標案而製造的現代步槍,此槍族有兩種主要版,一種是使用5.56×45 NATO的SCAR-L(輕型版),和使用7.62×51 NATO的SCAR-H(重型版),兩種都可以改裝成「狙擊型態」或「近戰型態」(Close Quarters Combat),FN SCAR首次於2007年7月開始小批量量產以有限配發部隊。.

之间C-Mag彈鼓和FN SCAR突擊步槍相似

C-Mag彈鼓和FN SCAR突擊步槍有(在联盟百科)15共同点: 口徑伊拉克战争彈匣彈鼓美国陆军轻机枪FN FAL自動步槍HK G36突擊步槍M14自动步枪M16突擊步槍M4卡賓槍STANAG彈匣XM8突擊步槍5.56×45mm NATO7.62×51mm NATO

口徑

口徑常用在表示管狀火器與彈藥,或者是其他圓柱形武器,譬如火箭或者是飛彈的直徑大小上。口徑大小的差異往往也代表武器或者是彈藥的重量與能夠產生的威力。.

C-Mag彈鼓和口徑 · FN SCAR突擊步槍和口徑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C-Mag彈鼓和伊拉克战争 · FN SCAR突擊步槍和伊拉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彈匣

彈匣(magazine)是一種為可連續射击的槍械儲存并供應彈藥的容器。這種容器包含可拆卸與固定兩類,最主要的功用是將預先安裝在彈匣內的彈藥在射擊過程當中依序的送入槍機當中。 彈匣有多種大小與形狀,以搭配各類槍械和使用場合。容量較少的彈匣只有數發的容量,較大的則可以安裝數百發子彈。.

C-Mag彈鼓和彈匣 · FN SCAR突擊步槍和彈匣 · 查看更多 »

彈鼓

彈鼓(英文:Drum magazine)是一種圓型的供彈具,因為類似鼓而得名,於冲锋枪、步枪或机枪上較為常見。也可亦稱彈盤。 彈鼓的設計較傳統的直排彈匣為複雜,運作時彈藥依靠旋轉的內部撥彈輪由內至外到達供彈口。彈鼓最大的優勢是在無須更換供彈具的情況下直接發射更多彈藥,在全自動武器上使用可具有更持續的連射火力。相對地,容納更多彈藥自然有比彈匣更大的重量和體積,彈簧力度亦更為強勁,部份彈鼓裝填彈藥時也需要專門附件,根據武器口徑的分別,彈鼓的內部設計也相對不同。 一般常見的彈鼓可分作兩種類型,歷史悠久的單室型及1980年代出現的雙室型,著名的C-Mag就是雙室型的代表作,C-Mag是一種左右對稱排列的雙室型彈鼓,採用塑料制造,兩個彈室中間以彈匣適配器來連接,具有一百發彈藥容量,比金屬制造的單室型彈鼓更輕更緊湊。 彈鼓的一個缺點是一旦發生故障,需要較久的時間排除故障,使用上沒有彈链來得可靠。.

C-Mag彈鼓和彈鼓 · FN SCAR突擊步槍和彈鼓 · 查看更多 »

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United States Army),是美利坚合众国军的陆上軍種。美国陆军组建于1775年6月14日,2016年有现役军人758,000名,预备役军人955,000名。预备役軍人中550,000名编成为美国国民警卫队,405,000名编成为美国陆军预备役部队(USAR)。“GI”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陆军士兵的别称。.

C-Mag彈鼓和美国陆军 · FN SCAR突擊步槍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轻机枪

輕機槍(Light machine gun,簡稱LMG)是相較於通用機槍輕型的一種机枪,可以由一個士兵所操作使用,由於輕機槍一般裝備到步兵分隊或步兵班,有些國家軍隊定位為班用機槍。.

C-Mag彈鼓和轻机枪 · FN SCAR突擊步槍和轻机枪 · 查看更多 »

FN FAL自動步槍

FAL(法文:Fusil Automatique Légère)由比利時Fabrique Nationale設計的7.62×51毫米口径戰鬥步槍,FAL相對應的英文名稱是Light Automatic Rifle,意為「輕型自動步槍」。FAL是世界上著名步槍之一,曾是大量國家的制式裝備。.

C-Mag彈鼓和FN FAL自動步槍 · FN FAL自動步槍和FN SCAR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HK G36突擊步槍

G36是德國黑克勒-科赫(H&K)在1995年推出的現代化突擊步槍,發射5.56×45毫米北約制式子彈,用来取代同为H&K公司产品的G3步枪。G36大量采用了以不锈钢为骨架的玻璃钢加强复合材料,因此武器重量较轻。 在开发阶段其型号为HK50。.

C-Mag彈鼓和HK G36突擊步槍 · FN SCAR突擊步槍和HK G36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M14自动步枪

M14是美國在越戰早期使用的戰鬥步槍,由春田兵工廠設計及生產,在越戰時被M16突擊步槍取代,但其後的改良衍生型重新在戰場上服役。.

C-Mag彈鼓和M14自动步枪 · FN SCAR突擊步槍和M14自动步枪 · 查看更多 »

M16突擊步槍

M16是美国军方给由阿玛莱特AR-15发展而来的步枪家族所指定的代号,是一款突击步枪,使用北约标准的5.56毫米口径弹药。M16曾是1967年以来美国陆军使用的主要步兵轻武器,亦於北约15个国家使用,更是同口径枪械中生产最多的一个型号。 M16是一支轻巧的5.56毫米风冷气动弹匣供弹步枪,具有通过导气管由高压气体直接推动机框操作启动的转动式枪机,由钢,铝以及复合塑料制成。 M16主要分為三代。第一代是1960年代配備的M16和M16A1,使用美军M193/M196子弹,能以半自动或全自动模式射击。第二代是1980年代开始配發到軍中的M16A2,发射比利时SS109子弹(北约5.56毫米口径标准弹药,美军制式M855/M856子弹)。M16A2可半自动射击,也可以以最多3发连发的点射射击方式来射击。射击模式是由枪枝一侧的选择开关决定的。最後,M16A4成为21世纪初美伊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标准装备,也逐步取代了之前的M16A2。在美軍中,M16A4与M4卡宾枪的结合使用仍在逐步取代现有的M16A2。M16A4具有配备护木的四个皮可汀尼滑轨,可以使用光学瞄准镜,夜视镜,雷射瞄准器,前握把或戰術手電筒。 除了早期一些毛病之外,M16逐渐成为成熟而可靠的武器系统。它主要由柯尔特以及Fabrique Nationale制造,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生产过其改型。其半自动版本AR-15,是由少数大生产商生产的,并加以许多细小的改进,从而成為美国流行的民用槍械之一。 M16的发展在1950年代由军方主导,1960年代在越南进行了一次很成功的实战测试。1964年M16正式在美国空军采用。许多M16的改进版本陆续进行了实战测试,成功产生了M16A1。M16A1仅仅是基于M16應軍方要求加上了一个复进助推器。它从1967年到1980年代一直都是美国陆军的主要步兵轻武器,直到被M16A2取代。M16A2如今反过来又由M16A4取代,后者采用了为M4卡宾枪开发的模組化“平顶”型机匣。该武器的最初版本仍然有库存,主要供留用,並给美國國民警衛隊以及空軍使用。M16A3是M16A2的改良型,主要在美國海軍使用。.

C-Mag彈鼓和M16突擊步槍 · FN SCAR突擊步槍和M16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M4卡賓槍

M4卡賓槍(M4 carbine)是M16突擊步槍的縮短版本,獲世界各國的軍隊及警隊採用。.

C-Mag彈鼓和M4卡賓槍 · FN SCAR突擊步槍和M4卡賓槍 · 查看更多 »

STANAG彈匣

STANAG彈匣(STANAG magazine)是指北約(NATO)制式5.56×45毫米口徑步槍彈匣標準,這種標準是因為1980年10月北約提出「STANAG 4179」,統一口徑以易於各成員國間彈藥及彈匣共用及降低後勤工作量。當時北約決定採用M16突擊步槍的彈匣作標準,其後大部份成員國跟隨採用,但亦有小數成員國認為可靠性不足而採用其他彈匣。然而,可靠性問題仍然持續出現,有些步槍因其設計不能完全配合而發生卡彈等故障。近年這些軍用彈匣生產商亦不斷改良設計以提高可靠性,例如黑克勒-科赫設計的新型30發鋼製彈匣,而且仍然可與舊式鋁制彈匣通用。 STANAG彈匣在成為制式後變成5.56×45毫米槍械的一種設計標準,相容STANAG彈匣的步槍可對應20、30、40發彈匣,亦可對應90發彈鼓或Beta C-Mag 100發彈鼓。除了成為軍用制式標準外,STANAG彈匣亦成為民用步槍如AR-15等採用的彈匣,民間廠商亦有生產一些特別設計的彈匣以達到快速裝填的效果。.

C-Mag彈鼓和STANAG彈匣 · FN SCAR突擊步槍和STANAG彈匣 · 查看更多 »

XM8突擊步槍

XM8是一套由美軍於1990年代末到2000年初開展的輕型突擊步槍系統。該槍由德國槍械製造商黑克勒-科赫(Heckler & Koch,簡稱:H&K)所設計,它保留了部份HK G36突擊步槍的設計和內部結構,原先是(Objective Individual Combat Weapon Program,簡稱:OICW)的步槍部份。然而由於OICW在性能和重量上都無法達標,所以該項目最終被取消了,並分裂成XM8和XM25反防禦目標應對系統(XM25 CDTE)兩件獨立的武器 。儘管外界一直對XM8寄予厚望,並認為該槍將是美軍未來大量採用的單兵制式兵器。然而,美軍在2005年4月宣布暫停XM8計劃,並在同年10月正式全面取消XM8的開發。不過,該武器目前已被馬來西亞海軍特種作戰部隊和一些私人軍事承包商所採用。.

C-Mag彈鼓和XM8突擊步槍 · FN SCAR突擊步槍和XM8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5.56×45mm NATO

5.56×45mm NATO,北約(NATO)會員國的標準用彈。代表彈是被稱為綠尖M855,銅質被覆,前鋼後鉛心蕊。為步槍與機槍而設計,使用於包括M16突擊步槍與M249機槍在內的許多美國與北約系統的槍械。.

5.56×45mm NATO和C-Mag彈鼓 · 5.56×45mm NATO和FN SCAR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7.62×51mm NATO

7.62×51毫米北约弹(7.62×51mm NATO cartridge),简称7.62北约弹(7.62 NATO),是一款口径的无缘瓶颈式全威力(Full-powered)步枪子弹,通常配备的铜甲铅芯弹头。7.62北约弹研發於1950年,為步槍與機槍所設計,使用於包括M14自動步槍、M60通用機槍與M134迷你砲機槍在內的許多美國系統的槍械,亦是北约成员国的標準用彈。其前身是.308溫徹斯特。 7.62x51 NATO和.308溫徹斯特在尺码及装药量有非常微小的差异,大致上可以通用,不过需要注意枪管耐压是否能够承受7.62×51 NATO的67,500 psi膛压,308 Winchester膛压仅有62,000 psi。.

7.62×51mm NATO和C-Mag彈鼓 · 7.62×51mm NATO和FN SCAR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C-Mag彈鼓和FN SCAR突擊步槍之间的比较

C-Mag彈鼓有45个关系,而FN SCAR突擊步槍有15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5,杰卡德指数为7.54% = 15 / (45 + 154)。

参考

本文介绍C-Mag彈鼓和FN SCAR突擊步槍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