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超強颱風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超強颱風之间的区别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 vs. 超強颱風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5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中文譯名,而臺灣當地之中文譯名可能與其有所不同,故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中文名稱。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2015年風季的熱帶氣旋明顯較強,該年成為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以來,最多超強颱風的風季(共13個),以及首個在6月前已經出現4個超強颱風風季。. 超級颱風、超強颱風或超級強烈颱風(Super Typhoon,中國氣象局使用縮寫SuperTY,香港天文台使用縮寫SuperT.,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使用縮寫STY),是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最猛烈的分級。此級並非世界氣象組織之建議分級,但設立此級的官方氣象部門為數不少,只是下限定義不一,低至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160公里,高至每小時240公里。.

之间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超強颱風相似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超強颱風有(在联盟百科)28共同点: 中華民國世界气象组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美國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颱風颱風天鵝 (2015年)颱風巨爵 (2015年)颱風紅霞 (2015年)颱風美莎克 (2015年)颱風燦鴻 (2015年)颱風白海豚 (2015年)颱風蘇迪羅 (2015年)颱風閃電 (2015年)颱風杜鵑 (2015年)颱風浪卡 (2015年)颱風海高斯 (2015年)香港天文台氣象廳 (日本)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縮寫:WMO;L'Organisation météorologique mondiale,縮寫:OMM;Monda Organizaĵo pri Meteologio,縮寫:MOM)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其前身为(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縮寫:IMO)。.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世界气象组织 · 世界气象组织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中文簡稱中央氣象局或氣象局,英文簡稱CWB)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氣象專責機構,負責氣象觀測及預報業務,包括天氣(含氣候)、地震、海象、天文等地球科學項目,除了向公眾發布氣象預報、與地震報告之外,也是災害性天氣預報(颱風警報、豪雨特報、強風特報、低溫特報等)發布,以及中華民國《氣象法》法定氣象事業督導之機關。.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Meteorológicos e Geofísicos,缩写为SMG;簡稱氣象局(只限澳門);前稱地球物理暨氣象台,曾經擔任颱風委員會的秘書長黎梓建(Olavo Rasquinho)曾任氣象台司長)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屬下的局級部門,隸屬澳門運輸工務司。澳門氣象局負責澳門的氣象觀測、地震、空氣成分及質量的監察等工作,負責向公共及私人實體發出氣象方面之警告。澳門氣象局是世界氣象組織、亞太經濟暨社會委員會屬下之颱風委員會和珠江三角洲氣象服務組之成員。.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地球物理暨氣象局 · 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国家气象中心

国家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缩写:NMCCMA),通称中央气象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气预报的国家级中心,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科技型的社会基础性公益事业单位。.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国家气象中心 · 国家气象中心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美國 · 美國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熱帶氣旋 · 熱帶氣旋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縮寫:JTWC)是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聯合在夏威夷珍珠港設立的中心,負責為太平洋、印度洋及其他海域的熱帶氣旋發出警報。JTWC支援美國國防部的所有分支,以及其他美國政府機構。該中心製作數據的主要用途為保障軍用船艦及飛機的安全,並會傳送到與世界各國共同運作的軍方基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原於1959年在關島尼米茲山創立。因為1995年的基地關閉與重整(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法案,1999年1月1日遷往珍珠港。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全年持續監察、分析及預測熱帶氣旋的行程、發展及動向,該中心的責任範圍覆蓋全球九成熱帶氣旋的活動範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熱帶氣旋發出警報,但該中心採用美國官方以一分鐘時間測量持續風速的標準,而非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十分鐘。不過與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不同的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並非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該中心目前由32名美國空軍及海軍人員運作,並使用了數個衛星系統、探測器、雷達、地表及高空全面數據和大氣模型去完成任務。在2000年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負責對西太平洋風力達熱帶風暴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工作;但2000年起,這工作改由日本氣象廳負責。.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ngasiwaan ng Palingkurang Atmosperiko, Heopisikal at Astronomiko ng Pilipinas,Philippine Atmospheric, Geophysical and Astronomic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縮寫:PAGASA,PAGASA在他加祿語中亦帶"希望"的意思)是菲律賓的一个政府部門,負責為公眾提供天氣報告和預報、水災和熱帶氣旋警報以及與氣象、天文及氣候等方面相關的資訊。主要用於保護民眾的生命、國家財產,同時維持經濟,生產力和可持續發展。該政府部門於1972年12月8日,由總統憑藉第78號頒布命令重組菲律賓氣象局為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 ·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簡稱SSHWS),前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SSHS)用於分類颶風(位於大西洋或東北太平洋,大於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SSHS根據颶風的強度,把颶風分為一至五級。級數越高代表颶風的最高持續風速越高。 此SSHS系統只用於西半球如美國,其它地區如澳洲、日本、印度則使用各自的等級系統。另外,美國是使用「1分鐘平均風速」當作持續風速來區分颶風等級,澳洲則是使用「陣風」的風速及自己的系統區分等級,中国使用「2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而日本則使用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10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並用各自的系統區分颱風等級。.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颱風

颱風(Typhoon,香港天文台縮寫T.;台風/たいふう/taifū;태풍)是赤道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亞太國家或地區對熱帶氣旋的一個分級。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64節或以上、32.7m/s或以上,又或者118km/hr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義字。西北太平洋地區採用之近義字乃颱風。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均以此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中央氣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以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超級颱風。 廣義上,「颱風」這個詞並非一種熱帶氣旋強度。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均稱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名稱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 據美國海軍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平均每年有26.5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 · 超強颱風和颱風 · 查看更多 »

颱風天鵝 (2015年)

颱風天鵝 (Typhoon Goni,國際編號:15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6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Ineng)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風暴。「天鵝」(고니)是由南韓所提供,是一種鴨科動物,雌雄同色,體形較大且脖頸修長,不同種喙的顏色有明顯的差異。 天鵝的生命史內經歷3次增強和減弱的過程,當中首次及最後一次加強均是快速增強。天鵝亦是2015年第9個達到香港天文台「超強颱風」分級的熱帶氣旋(按達到該強度的時間計算;若以形成的先後次序排列則為第8個),標誌著2015年風季已超越2013、2014年,成為該部門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以來,最多超強颱風的風季。.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天鵝 (2015年) · 超強颱風和颱風天鵝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巨爵 (2015年)

颱風巨爵 (Typhoon Koppu,國際編號:152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4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Lando,菲律賓華語譯名:蘭度)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4個被命名的風暴。「巨爵」(コップ)一名是由日本所提供,即巨爵座。 巨爵是一個強度相當猛烈,而路徑難以預測的熱帶氣旋。巨爵在登陸菲律賓呂宋前兩度快速增強,對當地構成重大威脅,而西風槽卻在巨爵橫掃呂宋之時打擊副熱帶高壓脊,結果原先高速逼近的巨爵登陸後卻緩慢移動,帶來極具破壞性的風力之餘,更使當地暴雨連綿不斷,造成嚴重水災。北半球入秋後的西風槽向來詭譎難測,令巨爵於橫過呂宋時的路徑倍添變數,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巨爵穿越菲律賓時的預測路線落差巨大及搖擺不定,甚至在巨爵整個生命史內,從未出現路徑近乎一致的集合預報,每一次集合預報顯示的預測路線皆極為分散。各官方氣象報門預計巨爵肆虐呂宋後會北上侵襲臺灣,然而這預測未有實現,原因正是巨爵長時間徘徊呂宋附近一帶,導致其結構不斷遭當地地形磨蝕,而最終巨爵在呂宋海峽上空減弱為低壓區,其殘餘低壓區重返西北太平洋,並移至硫磺島附近後消散。由于巨爵在菲律宾造成严重伤亡和破壞,所以在第48次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会议中被永久退役,由小熊替代,是指小熊座。.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巨爵 (2015年) · 超強颱風和颱風巨爵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紅霞 (2015年)

颱風紅霞(Typhoon Noul,國際編號:15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6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Dodong)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風暴。「紅霞」(노을)一名是由北韓所提供,是指日落時紅色的天空。 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顯示,紅霞於5月4日被給予國際編號與命名,是史上第二早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的第6號熱帶氣旋,僅次於1971年熱帶風暴貝貝的5月3日升格紀錄。而紅霞在5月9日傍晚被香港天文台升格為該部門之超強颱風,連同2月的颱風海高斯和3月至4月的颱風美莎克,這意味著2015年風季是2009年香港天文台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以來,首個於5月或之前出現3個超強颱風的風季;紅霞亦是年內第2個達到日本氣象廳之「猛烈的」評級,和第3個達到「超級颱風」分級的熱帶氣旋。紅霞的路徑符合「轉向型」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沿副熱帶高壓脊西行逼近菲律賓呂宋,之後繞過該高壓脊西側和改向東北直衝,掠過琉球群島及日本;但紅霞在轉向後的移速飆升至每小時90公里,是其西行速度的大約5倍,只消30小時便由臺灣東南面海域直達日本本州,速度之快在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非常罕有。.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紅霞 (2015年) · 超強颱風和颱風紅霞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美莎克 (2015年)

颱風美莎克(Typhoon Maysak,國際編號:150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4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Chedeng)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4個被命名的風暴。「美莎克」(ម៉ៃសាក់)一名由柬埔寨提供,即柚木,屬於脣形科柚木屬,闊葉喬木植物的一種,原產於南亞、東南亞等地,是世界知名的珍貴硬木,有「萬木之王」的稱號。 美莎克是北半球有氣象紀錄以來,1至4月最強的熱帶氣旋,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超越1989年颱風安迪的紀錄,中心氣壓亦比安迪低。美莎克亦是日本氣象廳有記錄以來,惟一一個在3月及4月達到「猛烈」颱風評級的熱帶氣旋。若依香港天文台評級,美莎克是當年第2個達到超強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第1個為2月颱風海高斯),顯示當年是香港天文台於2009年使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級別以來,首個於4月或之前出現兩個超強颱風的風季。雖然美莎克的移動路徑符合西北太平洋颱風季的「西進型」風暴,由西北太平洋長驅直進,經菲律賓移入南海;但是這種路徑一般在6月至10月出現,美莎克於4月採取這種路徑,情況甚為罕見。結果美莎克成為2008年以來首個於4月進入南海北部的風暴,而當時的南海環境惡劣,危害熱帶氣旋的發展,美莎克最終在南海北部上空被東北季候風擊潰而減弱消散,情況類近於11月進入南海北部的熱帶氣旋。.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美莎克 (2015年) · 超強颱風和颱風美莎克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燦鴻 (2015年)

颱風燦鴻(Typhoon Chan-hom,國際編號:15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9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Falcon)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号被命名的風暴。「昌鴻」(ຈັນຫອມ)一名是由老撾提供,即檀香,一種半寄生性植物,它獨特的安撫作用可以使人清心、凝神、屏除雜念,是修生養性的輔助工具。.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燦鴻 (2015年) · 超強颱風和颱風燦鴻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白海豚 (2015年)

颱風白海豚(Typhoon Dolphin,國際編號:15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7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7個被命名的風暴。「白海豚」一名是由香港所提供,在此是特指中華白海豚,是當地的吉祥物之一,主要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白海豚生成初期走向飄忽不定,但隨後開始呈現西北太平洋「轉向型」風暴的路徑,先沿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北偏西移動,到達其西側後再轉向東北,直撲阿留申群島一帶,期間受冷空氣入侵而轉化為溫帶氣旋。 白海豚於5月9日被給予國際編號與命名,是史上最早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的第7號熱帶氣旋,打破熱帶風暴解拉於1971年5月19日被命名的紀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5月16日將白海豚升格為該部門之「超級颱風」分級,翌日更評估白海豚的強度等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五級強度的標準,同時成為2015年第4個達到「超級颱風」的熱帶氣旋;白海豚與紅霞皆在5月達到5級強度,這也是有紀錄以來首次。此外香港天文台亦於當日評估白海豚達到該部門之「超強颱風」分級,連同紅霞、美莎克及海高斯,這使2015年風季成為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以來,首個在6月前已經出現4個超強颱風的風季。.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白海豚 (2015年) · 超強颱風和颱風白海豚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蘇迪羅 (2015年)

颱風蘇迪羅(Typhoon Soudelor,國際編號:15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3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Hanna)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2個命名的風暴。「蘇迪羅」一名是由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所提供,是波納佩島傳說中的酋長。 蘇迪羅是2015年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最強風暴,大多數官方部門均評定蘇迪羅比同年3月至4月的颱風美莎克及5月颱風紅霞更強,是日本氣象廳年內第3個評定達「猛烈的」程度的颱風,亦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年內第6個超級颱風,以及香港天文台於年內第7個超強颱風。其生命史內兩度發展「雙重眼壁」,對近年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而言甚為罕見。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顯示,蘇迪羅是繼1983年颱風艾比後,首個於8月份經日本氣象廳評估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達115節以上的熱帶氣旋。蘇迪羅橫掃塞班島及臺灣期間造成嚴重破壞,而隨後登陸中國福建省時亦為當地及鄰近的浙江省帶來破紀錄雨量;與此同時,港澳地區受蘇迪羅外圍的下沉氣流影響,令本已持續數日的熱浪加劇,香港更出現破紀錄的酷熱天氣。由于苏迪罗在北馬里亞納群島、臺灣和中國大陸造成严重伤亡及破壞,因此在第48屆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永久退役,並於翌年的第49屆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由「沙德爾」取代。.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蘇迪羅 (2015年) · 超強颱風和颱風蘇迪羅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閃電 (2015年)

颱風閃電 (Typhoon Atsani,‎國際編號:151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72015,--)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6個被命名的風暴、第6個超級颱風、第5個巔峰強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五級颱風的熱帶氣旋。.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閃電 (2015年) · 超強颱風和颱風閃電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杜鵑 (2015年)

颱風杜鵑 (Typhoon Dujuan,國際編號:15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1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Jenny)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9個被命名的風暴。「杜鵑」由中國所提供,指杜鵑花。此名稱為第3次使用,對上兩次使用分別是在2003年和2009年,當中2003年颱--風杜鵑曾肆虐華南並造成嚴重破壞。 杜鵑形成初期的發展非常遲緩,結構惡劣之餘更一度出現高低層分離的現象,但杜鵑在徘徊西北太平洋的同時重整環流,之後逐步發展成一個成熟的颱風,更是年內第10個達到香港天文台之超強颱風分級、第4個達到日本氣象廳颱風分級之「猛烈的」程度的熱帶氣旋。而杜鵑形成後不久,各個官方氣象部門均預測杜鵑轉向北上,移至日本以南海域,詎料不消多久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的預測便告翻盤,最終杜鵑以西北至西北偏西的移動路線直撲臺灣及中國東南部,並成為繼2008年颱風薔薇後,首個以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等級登陸臺灣的風暴。杜鵑橫掃臺灣及福建的路徑與同年8月的颱風蘇迪羅非常接近,但減弱速度卻遠超預期,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杜鵑登陸福建後3小時內便把杜鵑連降兩級。.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杜鵑 (2015年) · 超強颱風和颱風杜鵑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浪卡 (2015年)

颱風浪卡(Typhoon Nangka,國際編號:151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1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1個被命名的風暴。「浪卡」(Nangka)一名是由馬來西亞提供,意為波羅蜜。.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浪卡 (2015年) · 超強颱風和颱風浪卡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海高斯 (2015年)

颱風海高斯(Typhoon Higos,國際編號:150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2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個被命名的風暴。「海高斯」(Higo)一名是由美國所提供,即查莫羅語之无花果(該詞彙之根源語言是西班牙語)。   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海高斯打破自1951年起,2月8日至13日這段「無颱空窗期」的紀錄。海高斯的最低氣壓亦超越1970年颱風南施的紀錄,成為有氣象紀錄以來北半球二月份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而海高斯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亦超越南施的每小時220公里(以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  .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颱風海高斯 (2015年) · 超強颱風和颱風海高斯 (2015年) · 查看更多 »

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簡稱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縮寫:HK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及聯合國屬下的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專門負責香港的氣象觀測(雖然稱為「天文台」,但是其職能更接近一個氣象台),亦兼任地震、授時、天文及輻射監測等事務,向香港市民發出相關的警告。香港天文台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現任天文台台長為岑智明。香港天文台在港英時代原為政府經濟科轄下部門,1997年主權移交後維持隸屬經濟局,2002年7月1日改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部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再度重組後,天文台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香港天文台 · 超強颱風和香港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氣象廳 (日本)

氣象廳()是日本國土交通省轄下的外局之一,根據《氣象業務法》成立,负责日本的氣象觀測、地震、火山及海嘯災害等監測工作。 日本氣象廳在2000年後擔任世界氣象組織的西北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負責有關世界氣象組織對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北太平洋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達熱帶風暴或以上級別給予國際編號及命名工作。.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氣象廳 (日本) · 氣象廳 (日本)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1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命名,國際編號為13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和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 · 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而本年是日本氣象廳(JMA)有觀測紀錄以來,本洋面首次八月完全無任何熱帶氣旋生成的一年(吉納維芙除外,因其非於本洋面生成,且事實上是在七月末生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4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4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皆將給予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二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中文譯名,而台灣當地之中文譯名可能有所不同,故同一個風暴會有二個不同的中文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和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 · 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是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5月至12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6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6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採用的中文譯名可能不同。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2016年西北太平洋風季開始時間明顯偏遲,第一個系統於5月26日形成,令本年風季成為紀錄史上第5遲開始的風季,亦是21世紀至今最遲開始的風季,只比1973、1983、1984及1998此四年早;但該系統卻成為港澳地區有紀錄以來於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下,最早吹襲當地的熱帶氣旋。而第一個獲命名風暴則於7月3日形成,只比1998年的7月8日為早5日;亦是颱風茉莉於2015年12月17日消散後,相隔198日後才再有命名風暴形成,打破西北太平洋最長沒有命名熱帶氣旋的「空窗期」。受熱帶氣旋頻繁吹襲的菲律賓也在茉莉後大半年沒有風暴來襲,直至2016年颱風妮妲在7月31日登陸呂宋北部,才再有熱帶氣旋登陸菲律賓,情況實屬罕見。不過到8月卻受到巨大「季候風渦旋」影響,熱帶氣旋活動變得異常頻繁,短短兩星期內湧現6個命名熱帶氣旋,與該年前6個月的寂靜形成強烈對比。.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 · 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7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中国大陆、香港、澳門所採用的中文譯名與臺灣可能不同。以下各熱帶氣旋的資訊會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熱帶氣旋 |align.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 · 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超強颱風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超強颱風之间的比较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有181个关系,而超強颱風有8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8,杰卡德指数为10.37% = 28 / (181 + 89)。

参考

本文介绍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和超強颱風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