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熱帶氣旋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熱帶氣旋之间的区别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vs. 熱帶氣旋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在2013年11月15日開始,並將在2014年4月30日完結(某些地區的熱帶氣旋季將在2014年5月15日完結)。 此文內容只包含在西南印度洋形成的熱帶氣旋的介紹。 風暴是由留尼汪氣象部發出報告。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31-55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馬達加斯加就會為它命名。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55-90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模里西斯就會為它命名。.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之间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熱帶氣旋相似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熱帶氣旋有(在联盟百科)30共同点: 印度洋南非坦桑尼亚塞舌尔世界气象组织低壓區德沃夏克分析法後熱帶氣旋副熱帶氣旋眼牆置換循環热带风暴熱帶低氣壓熱帶擾動莫桑比克莱索托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風眼风切变飓风马达加斯加马拉维辛巴威葛摩毛里求斯氣旋加菲洛波札那溫帶氣旋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2015-2016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印度洋

印度洋(Indian Ocean),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毛漢英《印度洋》,《中國大百科全書》条目,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這也是印度洋名稱的由來,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總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範圍北至印度次大陸及阿拉伯半島(南亞及西亞);西達東非;東側則以印度尼西亞、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為界;南迄南冰洋(也有定義至南極洲)。印度洋西面于开始于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处与大西洋相接,东面于东经146°55'处与太平洋相接。印度洋的最北边大概为波斯湾内北纬30°处。印度洋的宽度有将近(从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亚之间),它的总面积大约为,包括红海和波斯湾。印度洋的水量大约为。.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印度洋 · 印度洋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南非 · 南非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Jamhuri ya Muungano wa Tanzania)位于赤道以南的东非国家,本土地处维多利亚湖和印度洋之间,北邻烏干達和肯亞,西与剛果民主共和國、盧安達和蒲隆地交界,南与馬拉威和莫三比克毗连,西南与尚比亞接壤。1964年4月26日,坦干伊加与尚吉巴合併,成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首都為多多馬。1996年以前的舊首都位於三蘭港,仍為坦桑尼亞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大部分政府機關的所在地。三蘭港也為坦桑尼亞的主要港口。 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境內。 坦桑尼亚面积94.5万平方公里,人口5350万(2015年),分属126个民族。总统是约翰·蓬贝·约瑟夫·马古富利,于2015年10月当选。.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坦桑尼亚 · 坦桑尼亚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塞舌尔

塞舌爾共和國(塞舌尔克里奥尔语:Repiblik Sesel;République des Seychelles;Republic of Seychelles)是位於非洲大陸東南方,印度洋中西部一個群岛国家。大英國協成員國之一。首都維多利亞。.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塞舌尔 · 塞舌尔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縮寫:WMO;L'Organisation météorologique mondiale,縮寫:OMM;Monda Organizaĵo pri Meteologio,縮寫:MOM)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其前身为(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縮寫:IMO)。.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世界气象组织 · 世界气象组织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低壓區

#重定向 低气压.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低壓區 · 低壓區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德沃夏克分析法

是由維農·德沃夏克(Vernon Dvorak)根據多年經驗及統計概括後所創下的一項利用地球同步衛星的可見光及紅外線衛星雲圖來評估熱帶氣旋強度的方法。 德沃夏克分析法是現時國際通行的分析法。這套分析法在1984年發表,1987年正式由世界氣象組織通過使用。.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德沃夏克分析法 · 德沃夏克分析法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後熱帶氣旋

後熱帶氣旋(Post Tropical Cyclone)指的是熱帶氣旋減弱過後所變成的型態。而後熱帶氣旋共分為兩種型態:.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後熱帶氣旋 · 後熱帶氣旋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副熱帶氣旋

--,又稱--,是一個與鋒面不相關的低氣壓,特性介乎熱帶氣旋及溫帶氣旋之間,通常是高空冷心低氣壓伸延至地面或高緯冷心低氣壓割離至低緯形成的。在合適的環境下,副熱帶氣旋有機會轉化為熱帶氣旋或溫帶氣旋。.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副熱帶氣旋 · 副熱帶氣旋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眼牆置換循環

置換循環(),又稱為眼壁更替週期,是一種發生於高強度之熱帶氣旋中心的現象,在原眼牆外,形成新眼壁,並逐步移入中心,取代舊有的內眼壁。眼牆置換會自然發生於強烈的熱帶氣旋,一般發生在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大於的熱帶氣旋,亦即發展非常成熟之颱風或颶風,相當於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之超強颱風、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三級颶風(大型颶風)或以上級別。 熱帶氣旋在出現「眼牆置換循環」前,首先會發展出多個眼牆的結構(如雙眼牆)。一個外眼壁在中心密集雲團形成,並緩慢收縮,逐漸奪走舊有內眼壁繼續保持所需要的水分和角動量。因為熱帶氣旋的眼牆風力最大,所以在眼牆置換的過程中熱帶氣旋通常會減弱。內眼壁逐漸被外眼壁「扼殺」,最終內眼壁將會消失,外眼壁則繼續收緊。 眼牆置換循環中出現的不一定是雙眼牆,曾經有熱帶氣旋出現過不只兩層眼牆,例如2001年出現「三眼牆」(三重眼壁),但他仍會先後合併為雙眼牆,內層眼牆終將消失,完成眼牆置換循環。.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眼牆置換循環 · 熱帶氣旋和眼牆置換循環 · 查看更多 »

热带风暴

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縮寫T.S.)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其中心附近持续風力為每小時63-87公里,即烈風程度的風力。在臺灣熱帶氣旋達到這個風力標準,與強烈热带风暴皆統稱為輕度颱風。 热带风暴對下一級為热带低氣壓,對上一級為強烈热带风暴。 在西北太平洋,如果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999年之前)、日本氣象廳(2000年之後)將一熱帶氣旋升格為熱帶風暴,則該熱帶氣旋會被給予國際編號並命名。 Category:按强度分类的热带气旋 分類:香港天文台的熱帶氣旋等級.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热带风暴 · 热带风暴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Tropical Depression,縮寫T.D.)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只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或者22至30節的熱帶氣旋,即強風級的級别,對下一級為低壓區或熱帶擾動,而對上一級為熱帶風暴。最廣泛使用的稱呼是「--」,但臺灣中央氣象局把此級別稱為「熱帶性--低氣壓」,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把這級稱為「熱帶--低壓」。此級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視為熱帶氣旋。在印度洋, 被稱為「低氣壓」 (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0km/h或以下,但需要達到41km/h才達到熱帶低氣壓的強度)或「深低氣壓」(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1-62km/h)它有著組織鬆散的雲團及雷雨帶,其表面循環系統頗為顯現;但通常沒有風眼,亦缺乏更高級別的熱帶氣旋所呈現的緊密組織及形態。.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熱帶低氣壓 · 熱帶低氣壓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熱帶擾動

熱帶擾動(Tropical disturbance)是低壓區的一種,有機會可發展成熱帶氣旋,但並不視為熱帶氣旋的其中一個分級。熱帶擾動只是一個熱帶氣旋的雛形,當環境適合時,熱帶擾動有可能發展為一個熱帶低氣壓。.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熱帶擾動 · 熱帶擾動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舊譯作莫三鼻給,位於非洲南部,临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以葡萄牙语作為官方語言,1975年脫離葡萄牙殖民地身分而獨立。2017年普查人口為28,861,863人(初步數字)。作為與英國並無憲制關係的國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聯邦。其經濟低落,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再加上曾為社会主义國家,國內經濟等數值常被拿來與人口相似的朝鲜比較。.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莫桑比克 · 熱帶氣旋和莫桑比克 · 查看更多 »

莱索托

莱索托王国(Mmuso wa Lesotho,Kingdom of Lesotho),简称莱索托,位处非洲南部,是全世界最大国中国,全境完全被南非共和国包围,接壤边境线909公里长。因地处高原,莱索托也被称为“天空王国”。 莱索托这一国名的意思是“说塞索托语的人们”。其曾是欧洲的殖民地,所以欧洲惯称莱索托为巴苏陀兰。 莱索托是英联邦国家成员,1966年10月4日从英国独立。 其国土大小为30355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约1,942,008。 莱索托经济落后,为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约有49%的人口生活低于国际贫困线一天1.25美元,而且艾滋病情况严重失控。.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莱索托 · 熱帶氣旋和莱索托 · 查看更多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縮寫:JTWC)是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聯合在夏威夷珍珠港設立的中心,負責為太平洋、印度洋及其他海域的熱帶氣旋發出警報。JTWC支援美國國防部的所有分支,以及其他美國政府機構。該中心製作數據的主要用途為保障軍用船艦及飛機的安全,並會傳送到與世界各國共同運作的軍方基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原於1959年在關島尼米茲山創立。因為1995年的基地關閉與重整(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法案,1999年1月1日遷往珍珠港。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全年持續監察、分析及預測熱帶氣旋的行程、發展及動向,該中心的責任範圍覆蓋全球九成熱帶氣旋的活動範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熱帶氣旋發出警報,但該中心採用美國官方以一分鐘時間測量持續風速的標準,而非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十分鐘。不過與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不同的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並非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該中心目前由32名美國空軍及海軍人員運作,並使用了數個衛星系統、探測器、雷達、地表及高空全面數據和大氣模型去完成任務。在2000年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負責對西太平洋風力達熱帶風暴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工作;但2000年起,這工作改由日本氣象廳負責。.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熱帶氣旋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查看更多 »

風眼

风眼是强烈热带气旋中心一片天气情况相对平静的区域,通常呈圆形,直径大多在30到65公里之间,其周围由眼壁环绕,后者是一片环状的强烈雷暴区域,通常是气旋中天气最恶劣的地方。风眼中通常拥有整个气旋的最低气压,可比风暴外的气压低15%。 强烈热带气旋中的风眼通常云淡风轻,四面八方均环绕着密集、均匀的风眼墙。相对较弱的热带气旋中风眼界线较为模糊,并且有可能会被中心密集雲團——一种高厚云层区域,在卫星图像上显示成亮区——掩盖。强度更弱或是组织结构紊乱的风暴中也可能存在风眼墙,但不足以完全闭合将风眼环绕起来,或是风眼区域内会出现暴雨。不过无论是哪种风暴,风眼都是气压最低的区域,并且又以接近海平面处气压最低。.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風眼 · 熱帶氣旋和風眼 · 查看更多 »

风切变

风切变(wind shear),又稱风切或風剪,是指大氣中不同兩點之間的風速或風向的劇烈變化。.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风切变 · 熱帶氣旋和风切变 · 查看更多 »

飓风

颶風可能指:.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飓风 · 熱帶氣旋和飓风 · 查看更多 »

马达加斯加

达加斯加共和国(Repoblikan'i Madagasikar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前称,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岛屿国家,该国包括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及其周边多个比较小的岛屿。冈瓦那超大陆在早侏罗纪解体后,马达加斯加岛在约8800万年前从印度板块分裂,当地的原生动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对隔离的自然条件下演化。马达加斯加也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90%的野生动植物都是该国独有。但是,岛上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长人口侵占的威胁。 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间,南岛民族从婆罗洲乘浮架独木舟前来,马达加斯加开始有人类定居。公元1000年左右,班图人穿越莫桑比克海峡移居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多个族群陆续前来当地定居,每个族群都在地方文化中留下持久的风景线。马达加斯加族群通常可以划分成18或更多个较小的族裔团体,其中又以中部高地的梅里纳人所占规模最大。 马达加斯加岛曾长期由零散的社会政治联盟统治。从19世纪开始,岛上大部分地区都由一系列的伊默里纳贵族统一成马达加斯加王国加以统治。1897年,该岛成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君主政体随之土崩瓦解,之后一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称为共和国,先后经历四大宪政时期。1992年起,该国开始正式由以首都塔那那利佛为中心的宪政民主政体统领。但是,经选举上台的总统马克·拉瓦卢马纳纳在2009年的民众起义中被迫辞职,总统权力于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乔利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乃是一场政变。 截至2014年4月,马达加斯加人口刚超过2300万,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该国有两种官方语言,分别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生态旅游和农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对教育、卫生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则都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在拉瓦卢马纳纳的统治下,这些投资使该国经济大幅增长,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导致贫困人口和中层阶级间因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而关系紧张。.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马达加斯加 · 熱帶氣旋和马达加斯加 · 查看更多 »

马拉维

拉维共和国(齊切瓦語:Dziko la Malaŵi;英語:Republic of Malawi),簡稱馬拉威,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鄰接贊比亞、莫桑比克及坦桑尼亞。國土位於南緯9°45'至17°16'、東經32°35'-35°24'之間。 其首都利隆圭位於马拉维的中部。.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马拉维 · 熱帶氣旋和马拉维 · 查看更多 »

辛巴威

津巴布韋共和國(Republic of Zimbabwe)是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地处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之间,南接南非,西部和西南与博兹瓦纳接壤,西北与赞比亚接壤,东部和东北与莫桑比克相邻,尽管津巴布韦与纳米比亚无领土接壤,但是在赞比西河河岸两国仅相隔200余米相望。津巴布韦于1980年4月18日独立建国,面积39万平方公里,最大城市和首都为哈拉雷。 津巴布韦人口的組成在立國後變化巨大,獨立時總人口690萬,其中約30萬(當時約佔5.5%)是白人統治階級,但因為土地改革政策使白人大量移民他國後,目前白人僅剩不到數萬人,且多在歐美境外居留。由於黑人極高的生育力,津巴布韦人口暴增來到约1415万(2013年),黑人已經占总人口的99%以上,主要有绍纳族(占79%)和恩德贝莱族(占17%)两大民族。 津巴布韦有16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他主要语言还有修纳语和恩德贝莱语。 津巴布韋原本是名為羅德西亞的由白人统治的國家,這个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个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塞西尔·罗兹,進入20世紀後由伊安·史密斯領導,接受南非政權的援助,展開白人少數統治並抵抗共產游擊隊而知名。羅德西亞因天候宜人,當時的物產多以農產品為主,當時白人農場主因此地富饒,有「阿非利加麵包籃」美譽,並建立了歐洲式首都哈拉雷,原名索尔兹伯里,是羅德斯在1890年時建立的貿易集散城市,為非洲中部經濟大城之一。在1980年之後白人少數統治被推翻,進入了津巴布韦時代,但同時經濟卻遭遇嚴重通貨膨脹,產量已經下跌不足以供養國民,今改以從外國進口食品為主,官方則提到殖民是導致津巴布韦持續貧窮的主要原因。.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辛巴威 · 熱帶氣旋和辛巴威 · 查看更多 »

葛摩

科摩罗(Comores;جزر القمر), 全称科摩罗联盟(Union des Comores;الاتّحاد القمريّ),是非洲一个位于印度洋上的阿拉伯国家岛国,位于莫桑比克海峡北部,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之间。主要领土为三座火山岛:大科摩罗島、莫埃利岛(Mohéli)以及昂儒昂岛(Anjouan)。另外科摩罗联盟政府宣称法国统治的马约特岛也属于科摩罗。科摩罗的领土还包括了其他许多小型岛屿。国名科摩罗来源于阿拉伯语al-qamar,意为月亮,在科摩罗的国旗上可以看到月亮的标志。.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葛摩 · 熱帶氣旋和葛摩 · 查看更多 »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共和国(Republic of Mauritius;République de Maurice;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Repiblik Moris)位于印度洋的西南方,於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以东约900公里,距非洲大陆2,200公里。除毛里求斯本岛外,其国土还包括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罗德里格斯岛以及阿加莱加群岛。毛里求斯岛和罗德里格斯岛以及毛里求斯岛西南方200公里的法属留尼汪岛共同组成了马斯克林群岛。毛里求斯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首都是路易港。 英国人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夺取了毛里求斯的统治权,统治直到1968年毛里求斯独立为止。独立后的毛里求斯以议会共和制立国,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非洲联盟、法语圈国际组织、英联邦等国际组织成员。 毛里求斯没有原住民,现在的人口由多样种族组成:印度裔、非洲裔、亞裔以及法裔。毛里求斯的主要语言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法语和英语。英语是法定官方语言,但流通的主要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和法语。报纸和电视节目也主要使用法语。此外,亚洲语言也在亚裔人群中通行。 毛里求斯岛曾经是世界上仅有的渡渡鸟栖息地,但在欧洲殖民者来到毛里求斯后不到80年,就因为殖民者的捕猎而灭绝。.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毛里求斯 · 毛里求斯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氣旋加菲洛

特強熱帶氣旋加菲洛(Very Intense Tropical Cyclone Gafilo;)是西南印度洋有史以來氣壓最低、巔峰風力第二強(僅次於2015年尤尼思)之熱帶氣旋。加菲洛规模异常庞大猛烈,是2003-2004年氣旋季最致命、最具破壞性的熱帶氣旋,导致馬達加斯加至少237人丧生,並造成大約2.5億美元(2004年)的損失,成為該島國自有效記錄以來最慘重風暴。 加菲洛從迪戈加西亞島南方形成,3月3日增強至中等熱帶風暴,3月4日成為熱帶氣旋,更在3月6日達到特強熱帶氣旋。3月7日早晨,加菲洛登陸馬達加斯加,穿越馬達加斯加後於莫三比克海峽重組直至3月9日再次登陸馬達加斯加。在陸地上打轉3天以後,該系統於3月13日抵達印度洋,並在3月14日轉化為副熱帶低氣壓。.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氣旋加菲洛 · 氣旋加菲洛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波札那

博茨瓦纳共和国(Republic of Botswana;Lefatshe la Botswana),通稱博茨瓦纳,是一個位於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其以擁有強大的個人自由而著稱,在新聞自由和個人財產權都有顯著優勢。全國國境皆為乾燥的台地地形,南鄰南非,西邊為納米比亞,東北與津巴布韦接壤。其國土北端只有在維多利亞瀑布附近與赞比亚接觸。該國獨立後沒有太多動亂變動,保留了西方殖民統治的政治、金融體系,特別是鑽石開採業,是投資環境較佳,在非洲發展水準可比上南非的熱點地區。.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波札那 · 波札那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溫帶氣旋

溫帶氣旋,亦稱為鋒面氣旋或中緯度氣旋,是一種發生在地球中緯度地區的大尺度低壓系統。溫帶氣旋附帶鋒面,一段時間後將合併成為錮囚鋒。.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溫帶氣旋 · 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13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命名,國際編號為13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翻譯名,而台灣之翻譯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2個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國際名字及菲律賓名字)。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和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4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而本年是日本氣象廳(JMA)有觀測紀錄以來,本洋面首次八月完全無任何熱帶氣旋生成的一年(吉納維芙除外,因其非於本洋面生成,且事實上是在七月末生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4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4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皆將給予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二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中文譯名,而台灣當地之中文譯名可能有所不同,故同一個風暴會有二個不同的中文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 · 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2015-2016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15-2016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在2015年11月15日開始,並將在2016年4月30日完結(某些地區的熱帶氣旋季將在2016年5月15日完結)。 此文內容只包含在西南印度洋形成的熱帶氣旋的介紹。 風暴是由留尼汪氣象部發出報告。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31-55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馬達加斯加就會為它命名。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55-90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毛里求斯就會為它命名。.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15-2016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2015-2016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熱帶氣旋之间的比较

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有59个关系,而熱帶氣旋有25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0,杰卡德指数为9.65% = 30 / (59 + 252)。

参考

本文介绍2013-2014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熱帶氣旋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