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11年埃及革命和歐洲移民危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2011年埃及革命和歐洲移民危機之间的区别

2011年埃及革命 vs. 歐洲移民危機

2011年埃及革命又稱埃及“1·25”革命,是指从2011年1月25日开始的由埃及民众爆发所进行的一系列街头示威、游行、集会、罢工等抗议活动向政府表达不满。由于当日正值埃及法定警察假日,所以一个名为4月6日青年运动的组织选定该日作为示威活动开始的日子。抗议示威活动在开罗和亚历山大最为激烈,在埃及的其他城市也有明显的抗议示威活动。超过一百万人参与了此次抗议,他们要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此次大规模示威成为了自1977年埃及发生“面包暴动”以来近30年内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民主化的示威运动。 作为2010-2011年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示威的一部分,此次大规模示威活动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数周--后开始,部分示威者还携带了突尼斯国旗以作为他们的影响力的标志。示威者围绕埃及警察粗暴执法,不满国家紧急安全法,公民缺乏自由选举权和言论自由权,政治严重腐败等政治问题以及失业率严重,低工资和高物价等经济问题展开抗议。示威活动组织者的主要要求包括:要求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军队结束戒严,终止紧急状态法,获得自由和正义的权利,组建一个负责任的民選政府,并由他们管理整个埃及的资源。 据报道截至1月29日,至少有105名示威者死亡,超过750名警察和1500名示威者受伤。埃及首都开罗在此次事件中被形容为“战区”,港口城市苏伊士一直有冲突和暴力事件发生。政府实行了宵禁,但实际上示威者并不遵守。同时,警察和军队也没有强行执行宵禁。忠于穆巴拉克的埃及中央安全警察在本次示威活动中已经逐步取代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埃及的军队。在警力资源匮乏的时候,出现团伙抢劫等现象,反对派人士称这些抢劫事件是由便衣警察制造的。民众因此自发组织了队伍以保卫他们自己的家园。 国际社会应对抗议活动的评价有好有坏,许多国家均呼吁希望抗议活动能够和平进行,并希望能进行一些改革。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政府还对局势表示关切。与此同时,大多数政府已经发出了旅游警告,并且开始从埃及疏散本国公民。 穆巴拉克解散了政府并且任命该国情报主管奥马尔·苏莱曼为副总统,企图以此平息示威。穆巴拉克还任命前民航部长艾哈迈德·沙菲克为新政府总理,他将负责组建新政府。埃及反对各势力已共推巴拉迪代表他们出面与穆巴拉克政权谈判。面臨各方越来越大的压力,穆巴拉克宣布他和他的儿子将不会参与将于九月举行的重新选举。 2月11日,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透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 3月19日,埃及举行埃及宪法修正案全民公决,内容包括总统选举改革、是否同意今年第或明年初举行大选等九项议题。由于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等批评者认为,此次公决时间仓促,难以组成政党以致会让穆斯林兄弟会和前执政的民族民主党将从中获利,因此他遭到大多数同意尽快举行大选的投票民众的激烈阻止。 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1日,埃及人民议会选举分三个阶段进行,结果代表穆斯林兄弟會的自由与正义党获得498席中的235席,成为议会的第一大党。 2012年6月2日,穆巴拉克和前内政部长阿德利因镇压示威者、滥用职权和贪污腐败等罪名被开罗刑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6月17日,代表穆斯林兄弟會的自由与正义党主席穆罕默德·穆尔西在2012年总统选举中击败代表世俗派的前总理艾哈迈德·沙菲克,成为埃及史上首位民主选举产生的总统。. 歐洲移民危機,或者稱歐洲難民危機,指自從2010年底爆發阿拉伯之春後,數量激增的難民或是經濟移民,從中東、非洲和南亞等地經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而產生的移民潮,其中多數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厄利垂亞。 歐洲的難民危機已在歐洲引發嚴重的社會及經濟的危機,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嚴厲批評歐盟的難民政策,認為歐盟長年的人口自由流動及開放邊界的政策嚴重影響歐洲的國家安全,導致滲入了伊斯蘭恐怖主義、伊斯蘭教法推行者,而引致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

之间2011年埃及革命和歐洲移民危機相似

2011年埃及革命和歐洲移民危機有(在联盟百科)8共同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伊斯兰教福斯新聞頻道突尼斯阿拉伯之春Facebook恐怖主义欧洲联盟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内主管外交事務的组成部门,負責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與世界其他国家政府及政府間国际组织的外交事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于1954年9月,其前身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

2011年埃及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歐洲移民危機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2011年埃及革命和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和歐洲移民危機 · 查看更多 »

福斯新聞頻道

福斯新聞頻道(FOX News Channel,FNC)是美國的一家有線電視新聞頻道,開播于1996年10月7日。 該頻道屬福斯廣播公司,是21世紀福斯的成員之一。現在該頻道與CNN并為美國最重要的兩個新聞頻道。口号为「Fair and Balanced」(公平公正)、「We report, You decide」(我報道,你判斷)。在收視率方面與CNN不相上下。.

2011年埃及革命和福斯新聞頻道 · 歐洲移民危機和福斯新聞頻道 · 查看更多 »

突尼斯

#重定向 突尼西亞.

2011年埃及革命和突尼斯 · 歐洲移民危機和突尼斯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الثورات العربية;Arab Spring)是西方主流媒体所称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西亞一些城镇爆发民主运动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然而各穆斯林國家的命運並不相同,使得這場波及多國的民主化運動蒙上陰影。截至2016年7月,只有突尼西亞成為阿拉伯之春中,唯一能实现民主轉型的國家。除了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趁亂局崛起,控制大片區域外,其他多個國家均陷入長期動亂和戰爭中,已經引發了歐洲移民危機,稱為阿拉伯之冬。.

2011年埃及革命和阿拉伯之春 · 歐洲移民危機和阿拉伯之春 · 查看更多 »

Facebook

Facebook(簡稱FB),華人地區有臉--書、臉--譜、面--書、面--簿等中文名稱。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州-zh-hans:圣马特奥县; zh-hant:聖馬刁郡-门洛帕克市的線上社交网络服务網站。Facebook成立初期原名為thefacebook,名稱的靈感來自美國高中提供給學生包含照片和聯絡資料的通訊錄(或稱花名冊)暱稱「face book」。 除了文字訊息之外,使用者可傳送圖片、影片、貼圖和聲音媒體訊息(現在也可以傳送其他檔案類型如.doc,.docx,.xls,.xlsx等,但是.exe可能會被禁止傳送)給其他使用者,以及透過整合的地圖功能分享使用者的所在位置。Facebook是在2004年2月4日由馬克·扎克伯格與他的哈佛大學室友們所創立。Facebook的會員最初只限於哈佛學生加入,但後來逐漸擴展到其他在波士頓區域的同學也能使用,包括一些常春藤名校、MIT、紐約大學、史丹福大學等。接著逐漸支援讓其他大學和高中學生加入,並在最後開放給任何13歲或以上的人使用。現在Facebook允許任何聲明自己年滿13歲的使用者註冊。 使用者必須註冊才能使用Facebook,註冊後他們可以創建個人檔案、將其他使用者加為好友、傳遞訊息,並在其他使用者更新個人檔案時獲得自動通知。此外使用者也可以加入有相同興趣的群組,這些群組依據工作地點、學校或其他特性分類。使用者亦可將朋友分別加入不同的列表中管理,例如「同事」或「摯友」等。截至2012年9月,Facebook內已有超過十幾億個活躍使用者,其中約有9%的不實使用者。截至2012年,Facebook每年共產生180拍位元組(PB)的資料,並以每24小時0.5拍位元組的速度增加。統計顯示,Facebook上每天上傳3億5千萬張圖片。.

2011年埃及革命和Facebook · Facebook和歐洲移民危機 · 查看更多 »

恐怖主义

賓拉登,蓋達組織的首領。 恐怖主義是指一种会造成其所有者做出,为了达成宗教,政治或其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非战斗人员(平民)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之思想。各國在刑事法律上對恐怖主義的定義都不一致。 有些定義還將非法的暴力和戰爭包括在內。一般來說,犯罪組織以相似的手段來勒索保護費或執行沉默守則並不被視為恐怖主義,不過如果由具有政治動機的組織來實施這些行動也有可能被視為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一詞帶有政治及情感上的含意Inside Terrorism,第32頁,其精確的定義便更難以辨識,從學術研究上可以找到上百個恐怖主義的定義。恐怖主義的概念具備爭論性,因為國家當局可用以將政敵或其他對手非法化,從而使國家武裝部隊可理直氣壯地打擊敵人(這種武力行為可能會被敵國描述為恐怖活動)。 恐怖主義由廣域的政治組織實行以達成他們的目的,這些政治組織包括左翼及右翼政黨、民族主義團體、宗教團體、革命分子及當權的政府。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他們會不惜肆意向非戰鬥人員使用暴力來為團體、思想或個人爭取注意。.

2011年埃及革命和恐怖主义 · 恐怖主义和歐洲移民危機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2011年埃及革命和欧洲联盟 · 欧洲联盟和歐洲移民危機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埃及革命和歐洲移民危機之间的比较

2011年埃及革命有172个关系,而歐洲移民危機有15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8,杰卡德指数为2.48% = 8 / (172 + 150)。

参考

本文介绍2011年埃及革命和歐洲移民危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