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11年埃及革命和无国界记者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2011年埃及革命和无国界记者之间的区别

2011年埃及革命 vs. 无国界记者

2011年埃及革命又稱埃及“1·25”革命,是指从2011年1月25日开始的由埃及民众爆发所进行的一系列街头示威、游行、集会、罢工等抗议活动向政府表达不满。由于当日正值埃及法定警察假日,所以一个名为4月6日青年运动的组织选定该日作为示威活动开始的日子。抗议示威活动在开罗和亚历山大最为激烈,在埃及的其他城市也有明显的抗议示威活动。超过一百万人参与了此次抗议,他们要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此次大规模示威成为了自1977年埃及发生“面包暴动”以来近30年内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民主化的示威运动。 作为2010-2011年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示威的一部分,此次大规模示威活动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数周--后开始,部分示威者还携带了突尼斯国旗以作为他们的影响力的标志。示威者围绕埃及警察粗暴执法,不满国家紧急安全法,公民缺乏自由选举权和言论自由权,政治严重腐败等政治问题以及失业率严重,低工资和高物价等经济问题展开抗议。示威活动组织者的主要要求包括:要求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军队结束戒严,终止紧急状态法,获得自由和正义的权利,组建一个负责任的民選政府,并由他们管理整个埃及的资源。 据报道截至1月29日,至少有105名示威者死亡,超过750名警察和1500名示威者受伤。埃及首都开罗在此次事件中被形容为“战区”,港口城市苏伊士一直有冲突和暴力事件发生。政府实行了宵禁,但实际上示威者并不遵守。同时,警察和军队也没有强行执行宵禁。忠于穆巴拉克的埃及中央安全警察在本次示威活动中已经逐步取代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埃及的军队。在警力资源匮乏的时候,出现团伙抢劫等现象,反对派人士称这些抢劫事件是由便衣警察制造的。民众因此自发组织了队伍以保卫他们自己的家园。 国际社会应对抗议活动的评价有好有坏,许多国家均呼吁希望抗议活动能够和平进行,并希望能进行一些改革。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政府还对局势表示关切。与此同时,大多数政府已经发出了旅游警告,并且开始从埃及疏散本国公民。 穆巴拉克解散了政府并且任命该国情报主管奥马尔·苏莱曼为副总统,企图以此平息示威。穆巴拉克还任命前民航部长艾哈迈德·沙菲克为新政府总理,他将负责组建新政府。埃及反对各势力已共推巴拉迪代表他们出面与穆巴拉克政权谈判。面臨各方越来越大的压力,穆巴拉克宣布他和他的儿子将不会参与将于九月举行的重新选举。 2月11日,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透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 3月19日,埃及举行埃及宪法修正案全民公决,内容包括总统选举改革、是否同意今年第或明年初举行大选等九项议题。由于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等批评者认为,此次公决时间仓促,难以组成政党以致会让穆斯林兄弟会和前执政的民族民主党将从中获利,因此他遭到大多数同意尽快举行大选的投票民众的激烈阻止。 2011年11月28日至2012年1月11日,埃及人民议会选举分三个阶段进行,结果代表穆斯林兄弟會的自由与正义党获得498席中的235席,成为议会的第一大党。 2012年6月2日,穆巴拉克和前内政部长阿德利因镇压示威者、滥用职权和贪污腐败等罪名被开罗刑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6月17日,代表穆斯林兄弟會的自由与正义党主席穆罕默德·穆尔西在2012年总统选举中击败代表世俗派的前总理艾哈迈德·沙菲克,成为埃及史上首位民主选举产生的总统。. 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縮寫:RSF,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是一个致力保護記者免受迫害並推进新闻自由的政治性国际非政府组织,由羅伯特·梅納德(Robert Ménard)於1979年在法國巴黎創立。總部設於巴黎,並在亞、歐、美、非的15個國家設有16家辦事機構(在美國華盛頓與紐約有兩家機構)。 無國界記者是(IFEX)的成员。IFEX是由全球60多個非政府组织組成的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監察言论自由被侵犯的状况、促進並捍卫言論自由的权力。在无国界记者发表的的报刊、出版物中,指出:“无国界记者捍卫全世界被囚禁的记者的权利以及新闻自由,即《世界人权宣言》中第19条描述的提供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权利。”, Brochure,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16 April 2012 无国界记者在2005年獲欧洲议会授予自由精神萨哈罗夫奖, European Parliament, 27 June 2006。而2012年3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撤除其參與資格,認為其「工作方式」令人質疑並違反新聞倫理。.

之间2011年埃及革命和无国界记者相似

2011年埃及革命和无国界记者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穆斯林兄弟會衛報法新社

穆斯林兄弟會

斯林兄弟協會(الإخوان المسلمون,罗马化:,发音:),通称穆斯林兄弟會(الإخوان.,al-ikhwān,al-Muslimūn,音译为伊赫万),简称穆兄會,是一個以伊斯蘭遜尼派傳統為主而形成的宗教與政治團體。 1928年,穆斯林兄弟會在埃及創立,由一名學校教師哈桑·班納發起。最早只是一個宗教性社会团体,除推行伊斯蘭教信仰外,还设立了教育和医疗机构。自1936年之後,因為反对英帝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成為近代伊斯蘭世界最早的政治反對團體。他們所推動的政治運動在伊斯蘭世界形成一股風潮,擴散到許多伊斯蘭國家,許多伊斯蘭國家中的政治反對團體都源自於穆斯林兄弟會。 2012年,穆斯林兄弟會首次在埃及以民主選舉的方式獲得政權。然而,這個政權卻一直受到政變所騷擾。2015年,穆兄會甚至被巴林、埃及、俄羅斯、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認定為恐怖組織。 穆斯林兄弟會的目標是讓《可蘭經》與聖行成為伊斯蘭家庭與國家最主要的核心價值。.

2011年埃及革命和穆斯林兄弟會 · 无国界记者和穆斯林兄弟會 · 查看更多 »

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1819年爆發彼得盧屠殺事件,創刊人英國記者John Edward Taylor揭露事件的事實。1821年,《曼徹斯特衛報》創刊,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得此名。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编务,将《曼徹斯特衛報》变得高雅生动,奠定了该报成为全国性高级报纸的基础。1959年《曼徹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成为英国第二大高级报纸。《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倾向為左派,《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衛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级报纸。.

2011年埃及革命和衛報 · 无国界记者和衛報 · 查看更多 »

法新社

法国新闻社(L'Agence France-Presse),简称法新社(AFP),是全球第一家通讯社,同时也是法国最大的通讯社,世界第三大通讯社,在美联社和路透社之后。 法新社总部设在巴黎,在约11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它通过法语、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德语和葡萄牙语向全世界发布消息。.

2011年埃及革命和法新社 · 无国界记者和法新社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埃及革命和无国界记者之间的比较

2011年埃及革命有172个关系,而无国界记者有7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1.20% = 3 / (172 + 78)。

参考

本文介绍2011年埃及革命和无国界记者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