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08 TC3和通古斯大爆炸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2008 TC3和通古斯大爆炸之间的区别

2008 TC3 vs. 通古斯大爆炸

(卡特林那巡天系統臨時名稱:8TA9D69)是一顆質量80公噸,直徑的阿波羅型小行星 。這顆小行星於2008年10月6日被首度觀測到,卻在發現後的20小時內就衝進地球大氣層,並在蘇丹北部的上空爆炸 。由於在發現後不久,小行星中心(MPC)就已準確預測這顆小行星有極高的機率會衝進地球,這不但使學界能對小行星進行更完整的研究,也是首次成功預測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 。 撞擊事件過後,當地有大約600塊左右的隕石被尋獲,總重約,其大多屬於橄輝無球粒隕石,但也包含如等其他礦物 。. 通古斯大爆炸(Тунгусский метеорит)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時17分(UTC 零時17分)發生在現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埃文基自治區上空的爆炸事件。爆炸發生於通古斯河附近、貝加爾湖西北方800公里處,北緯60.55度,東經101.57度,當時估計爆炸威力相當於2千萬噸TNT炸药,超過2,150平方公里內的8千萬棵樹焚毀倒下。 據報導,當天早上在貝加爾湖西北方的當地人觀察到一個巨大的火球劃過天空,其亮度和太陽相當,幾分鐘後,一道強光照亮了整個天空,稍後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將附近650公里內的窗戶玻璃震碎,並且觀察到了蕈狀雲的現象,這個爆炸被橫跨歐亞大陸的地震监测点所記錄,其所造成的氣壓不穩定甚至由在當時英國剛被發明的氣壓自動記錄儀所偵測。在事发後数天内,亚洲与欧洲的夜空呈现出暗红色Watson, Nigel.

之间2008 TC3和通古斯大爆炸相似

2008 TC3和通古斯大爆炸有(在联盟百科)8共同点: 协调世界时美國隕石近地天体潛在威脅天體流星撞擊事件1972年白日大火球

协调世界时

没有描述。

2008 TC3和协调世界时 · 协调世界时和通古斯大爆炸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2008 TC3和美國 · 美國和通古斯大爆炸 · 查看更多 »

隕石

隕石是小塊的固體碎片,它的來源是小行星或彗星,起源於外太空,對地球的表面及生物都有影響。在它撞擊到地表之前稱為流星。隕石的大小範圍從小型到極大不等。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由于摩擦、壓力以及大氣中氣體的化學作用,導致其温度升高并发光,因此形成了流星,包括火球,也稱為射星或墬星。火流星既是與地球碰撞的外星天體,也是異常明亮的流星,而像火球這樣的流星無論如何最終都會影響地球的表面。 更通俗的說法,在地球表面的任何一顆隕石都是來自外太空的一個天然物體。月球和火星上也有發現隕石。 被觀察到穿越大氣層或撞擊地球隕石稱為墬落隕石,其它的隕石都稱為發現隕石。截至2010年2月,只有大約1,086顆的墬落隕石的標本被收藏 ,但卻有38,660顆被確認的發現隕石.

2008 TC3和隕石 · 通古斯大爆炸和隕石 · 查看更多 »

近地天体

近地天體 (near-Earth object, NEO)為太陽系內其軌道接近地球的天體。所有近地天體的軌道近日點都小於1.3天文單位,它們包括數以千計的近地小行星、接近的彗星、和大到在撞擊到地球之前還在太空時就能夠被監測的流星體。現在廣泛認為過去的天體撞擊,對於地球的地質史和生物史有著重大的影響。自1980年代以後,由於逐漸認知到近地小行星和彗星的潛在危機,對近地天體的興趣已逐漸增在,減緩威脅也在積極研究中。 近地天體中有部分的小行星軌道的近日點在距離太陽0.98和1.3天文單位之間。當一顆這樣的近地小行星(NEA)被檢測到,就會提交給位於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小行星中心編目登錄。一些近地小行星的軌道會和地球軌道交會,所以它們有和地球碰撞的潛在危險。美國、歐洲聯盟、和其它國家目前共同努力建構太空警衛,持續的監視這些近地小行星。 在美國,NASA接受國會的命令,對所有可能造成災難,直徑在1公里以上的近地天體都要造冊監看。,他們已經發現848顆直徑大於1公里的小行星,其中154顆是潛在威脅小行星(PHAs)。在2006年估計大約還有20%尚待發現, NEOWISE 在2011年估計,已經發現93%直徑大於1公里的近地天體,大約只剩下70顆尚待發現。 潛在威脅天體(PHOs)當前的定義是基於該物體接近威脅地球的潛在能力參數。主要是軌道與的最小近地距離(MOID)小於0.05天文單位,或是絕對星等(H)低於22.0(粗略的代表了更大的尺寸),就被視為是潛在威脅天體(PHOs)。而不會接近地球至0.05AU(7,500,000 公里,4,600,000 英里)以內,或是直徑大約小於150米(500英呎)(假設反照率是13%,則H.

2008 TC3和近地天体 · 近地天体和通古斯大爆炸 · 查看更多 »

潛在威脅天體

潛在威脅天體 (PHO) 是對軌道有可能接近地球的某一顆小行星或彗星的稱呼,它們的大小足以在與地球發生撞擊事件時對撞擊的區域造成重大的影響與損害。 潛在威脅天體的判定標準:如果它的最小軌道交會距離 (MOID) 小於0.5天文單位,而且它的直徑不小於150米 (大約500英呎)。這樣大小的天體撞擊在海洋中會引起史無前例的海嘯,足以導致人類居住的區域受到巨大影響。平均每一萬年會發生一次造成如此影響的事件。 大多數小行星的直徑都未能被人類精確地了解。因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和噴射推進實驗室使用更實用的絕對星等來測量。任何一顆絕對星等高於22.0的小行星都會被假設有足夠的大小造成一定規模的損害,但這仍然只是一種尺度的粗略估計,因為這種測量需要反照率,而通常它也是不精確或未知的。若是需求性的測量,NASA的近地天體計畫會假設反照率為0.13。 在2008年10月初,NASA已經有發現了982顆潛在威脅小行星 (PHAs) 和65顆潛在威脅彗星 (PHCs)。在2011年8月已經有1245顆潛在威脅小行星。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和卡特林那巡天系統仍在發現更多的潛在威脅天體。每一個發現都是通過不同方法的研究,包括光學、紅外線和雷達的觀測,以及測量它們的特性,比如大小、成份、自轉狀態、(更)精確的軌道。專業和業餘的天文學家都能進行這種測量。 當一顆小行星接近行星或衛星時,它將受到引力攝動的支配,從而變更它自己的軌道,從先前絲毫不具威脅改變成為潛在威脅,反之亦然。這反映出了太陽系的動力學特性。 巴勒莫撞擊危險指數和杜林危險指數用於測定潛在威脅天體的威脅程度。.

2008 TC3和潛在威脅天體 · 潛在威脅天體和通古斯大爆炸 · 查看更多 »

流星

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 在接近星球时由于受到星球引力的攝動而被星球吸引,从而进入星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流星包括单个流星(偶发流星)、火流星和流星雨三种,比綠豆大一點的流星體進入大氣層就能形成肉眼可見亮度的流星。若流星体在摩擦中尚未完全燃烧尽而落在地面上,则成为陨石或陨铁。而每年的一定時期,當地球進入環繞太陽運行的流星體時,晚上天空將看到少至數顆,多至數百顆流星在一個星座方向迸發出來,這就是流星群(一晚出現上百顆以上的流星群可稱流星雨)。 每天都有上百亿顆流星体进入地球的大气层,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

2008 TC3和流星 · 流星和通古斯大爆炸 · 查看更多 »

撞擊事件

天文學上的撞擊事件(Impact event)是指地球或其他行星和小行星、彗星等其他天體互相碰撞的事件。根據歷史記載,有數百個在特定地區造成死傷以及財物損失的小型撞擊事件(包含火流星爆炸)被記錄下來。在海洋發生的撞擊事件可能造成海嘯對海洋和海岸造成損害。 最近的一次重大撞擊事件發生在700 BC爱沙尼亚的卡里,形成卡里隕石坑。 自從撞擊事件研究成為現在科學界的顯學後,在許多科幻作品中撞擊事件是重要的情節和背景知識。.

2008 TC3和撞擊事件 · 撞擊事件和通古斯大爆炸 · 查看更多 »

1972年白日大火球

1972年白日大火球(或編號 US19720810)是一個於UTC 1972年8月10日20:29 掠過地球57公里高空的掠地流星體。該天體在當時是白晝的美國猶他州(當地時間 14:30)直到北方的加拿大亞伯達省都有人目擊。該火球被許多人錄下影像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Edward Tagliaferri, 2003, 'It was first detected by satellite at an altitude of about 73 km, tracked as it descended to about 53 km, and then tracked as it climbed back out of the atmosphere', 'object is still in an Earth-crossing orbit around the Sun and passed close to the Earth again in August 1997'。.

1972年白日大火球和2008 TC3 · 1972年白日大火球和通古斯大爆炸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2008 TC3和通古斯大爆炸之间的比较

2008 TC3有64个关系,而通古斯大爆炸有7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8,杰卡德指数为5.59% = 8 / (64 + 79)。

参考

本文介绍2008 TC3和通古斯大爆炸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