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地震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地震之间的区别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vs. 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一般簡稱印度洋海嘯或南亞大海嘯,科學界稱為蘇門答臘-安達曼地震)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当地时间(雅加达、曼谷)UTC+7上午7時58分55秒,震央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西160千米,震源深度为30千米Nalbant, S., Steacy, S., Sieh, K., Natawidjaja, D., and McCloskey, J. "." Nature. Vol. 地震(Earthquake)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突然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歷史曾記載的災害性地震主要由地殼突然運動所造成,地殼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破裂釋放出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果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 地震可由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烈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震中。.

之间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地震相似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地震有(在联盟百科)16共同点: 印度尼西亚台湾大型逆衝區地震太平洋地震地震列表矩震級缅甸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国麥加利地震烈度震源耶穌受難日地震海啸智利1960年智利大地震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印度尼西亚 · 印度尼西亚和地震 · 查看更多 »

台湾

#重定向 臺灣.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台湾 · 台湾和地震 · 查看更多 »

大型逆衝區地震

大型逆衝區地震發生在聚合板塊邊緣的隱沒帶,是已知唯一能産生矩震級可以超過9.0Mw特大型地震的板塊活動,自1900年起5次規模超過9.0的地震都是大型逆衝區地震。大型逆衝區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中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隱沒帶,它們通常導致海嘯。.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大型逆衝區地震 · 地震和大型逆衝區地震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太平洋 · 地震和太平洋 · 查看更多 »

地震

地震(Earthquake)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突然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歷史曾記載的災害性地震主要由地殼突然運動所造成,地殼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破裂釋放出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果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 地震可由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烈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震中。.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地震 · 地震和地震 · 查看更多 »

地震列表

地震列表,列表為世界重大地震的概要。.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地震列表 · 地震和地震列表 · 查看更多 »

矩震級

矩震級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1977年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金森博雄教授制定。計算公式為: 其中M_0為地震矩。 由公式可以看出,矩震級每增加一級需要10^倍的能量,也就是約31.6倍的能量。公式中使用的常數是為了使此標度與其他地震近震震級(如里氏地震规模)的數值相似。史上最強烈的地震為1960年智利大地震,規模為9.5。 矩震級的優點在於它不會像近震震級那樣容易飽和。亦即,大於某震級的所有地震之數值都相同的情況不會發生。另外,此標度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有較直接的聯繫。因此,矩震級已經取代近震震級成為世界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標度。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對規模小於3.5級的地震不使用矩震級。.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矩震級 · 地震和矩震級 · 查看更多 »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缅甸 · 地震和缅甸 · 查看更多 »

美國地質調查局

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縮寫:USGS)是美國內政部轄下的科學機構,是內政部唯一一個純粹的科學部門,有約一萬名人員,總部設在弗吉尼亚州里斯頓,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和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設有辦事處。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主要研究美國的地形、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與其的應付方法;負責四大科學範疇: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和水文學。.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美國地質調查局 · 地震和美國地質調查局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美国 · 地震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麥加利地震烈度

麥加利地震烈度(Mercalli intensity scale)是一個用來量度地震烈度的單位,也就是說用來量化地震對某一特定地點所受到的影響。由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象來判定。地震烈度源自和應用於十度的羅西福瑞震級(),由--火山學家朱塞佩·麥加利()在1883年及1902年修訂。後來多次被多位地理學家、地震學家和物理學家修訂,成為今天的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Modified Mercalli Scale)。麥加利地震烈度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至12度。5度或以上才會造成破壞,烈度會因觀測地點的不同而異。 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現在於美國、南韓、香港等地都有採用。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並在其上訂出印度、各前蘇聯加盟國、以色列等地採用的MSK烈度,繼而衍生歐洲採用的EMS烈度和中國大陸的烈度標準。.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麥加利地震烈度 · 地震和麥加利地震烈度 · 查看更多 »

震源

震源(英语:hypocenter)是指产生地震的源,即地下岩层断裂错动的地区。震源深度是地震基本参数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一般地,同样规模的地震,震源越深,影响范围越大,地表破坏越小;震源越浅,影响范围越小,但地表破坏越严重。一般地,使用米(m)或千米(km)作为震源深度的单位,用拉丁字母h作为符号表示震源深度。浅源地震的深度误差约为深度值的10%左右。震源愈深,相对误差愈小。.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震源 · 地震和震源 · 查看更多 »

耶穌受難日地震

耶稣受难日地震(又称安克雷奇地震、阿拉斯加大地震)发生于1964年3月27日星期五,當天正好是耶稣受难日,是美国和北美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當時是繼1960年智利大地震後的世界第三大地震。截至2006年,它仍然是有紀錄以來世界第三大地震。芮氏地震規模約8.5,而矩震級為9.2。震央位于美国阿拉斯加中南部威廉王子湾的海上(北緯61.40度,西经147.73度,约25公里深),距学院峡湾约10公里,距瓦尔迪兹约90公里,距安克雷奇约120公里。地震持续了约4分钟(240秒),最终导致了139人的死亡。这场强烈的地震也使得阿拉斯加的一部分发生地震液化,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并引起了山体滑坡。.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耶穌受難日地震 · 地震和耶穌受難日地震 · 查看更多 »

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自然現象,称之为海啸。.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 · 地震和海啸 · 查看更多 »

智利

智利共和国(República de Chile)是位於南美洲的一个国家,西和南濒太平洋,北靠秘鲁,东邻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智利總共約有1,800萬人,種族以歐洲白人、混血族群居多,與另一國家阿根廷同樣,幾乎沒有非洲裔人口,其他則以本土原住民少數族群相對為多,整體公民組成素質極高,因而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與南歐國家相媲美。社會相當於經濟已開發的北美洲和歐洲國家,而近來還有許多亞裔移民跨越太平洋移居。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智利 · 地震和智利 · 查看更多 »

1960年智利大地震

1960年智利大地震,又稱為瓦爾迪維亞大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是觀測史上記錄到規模最大的地震,其矩震级為9.4~9.6級。這次地震也引起海嘯侵襲智利、夏威夷、日本、菲律賓、澳洲東南部與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 震中靠近智利,位于圣地亚哥以南700公里附近,而瓦爾迪維亞是受到影响最严重的城市。地震引起的海啸严重冲击智利海岸,掀起高达25米的海浪。主海啸穿越太平洋摧毁了希洛。距震中一万公里的地方记录到10.7米高的海浪,并且波及到遥远的日本和菲律宾。如此大范围的灾难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及经济损失无法精确得知。对于这次地震和海啸導致的死亡人数有著不同估计,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引述,死亡人数为2231、3000或5700人, 另一来源估计死亡人数达到6000。不同来源估计经济损失在4亿到8亿美元。(或加上通貨膨脹,約為今日的32到64亿美元。).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地震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地震之间的比较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有196个关系,而地震有8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6,杰卡德指数为5.61% = 16 / (196 + 89)。

参考

本文介绍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和地震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