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2001年英國大選和英国工党党史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2001年英國大選和英国工党党史之间的区别

2001年英國大選 vs. 英国工党党史

2001年英國大選,於2001年6月7日舉行。在首相-zh-hans:托尼·布莱尔;zh-hk:貝理雅;zh-tw:托尼·布萊爾;-請求之下,英國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宣布解散國會。本屆英國大選在全國659個選區(英格蘭有529個選區,蘇格蘭72個選區,威爾士40個選區,北愛爾蘭18個選區)進行,仍使用簡單多數制(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即每個選區以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勝出,成為該區的代表,將在下議院獲得一個席位。獲得最多席位的黨派將組成英國下一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下一任首相。 選舉結果,布莱尔領導的工黨繼續取得壓制性勝利蟬聯執政,保守黨黨魁威廉·黑格辭職,成為自1921年以來首位未能出任首相的保守黨黨魁。. 19世纪后期英国工党随着工会运动而逐渐发展壮大,20世纪20年代初工党取代了自由党成为当时执政党保守党最主要的反对党。1930年代和1940年代,工党强调以工业国有化作为工具实行国家指令计划,但永远不赞成由工人控制工业。20世纪20年代工党首获执政权,1924年由拉姆齐·麦克唐纳领导少数派政府,1929-31年他又领导一个国民政府。麦克唐纳及其一半内阁成员与党内主流分裂并被视为叛徒。 1940年至1945年,工党参加了由保守党占多数的战时联合政府。在克莱门特·艾德礼(1945-51)领导下工党取得的压倒性胜利,组建第一个工党多数政府,建设福利国家与国家保健服务,将英国经济的五分之一国有化,加入了北约组织并在冷战中对抗苏联。1951年工党下野,随后执政13年的保守党政府无力改变工党政策。哈罗德·威尔逊的首个任期(1964-70年)促进了经济现代化。1974-79年工党执政,威尔逊回任首相两年后交棒给詹姆斯·卡拉汉。不断升级的经济危机(“不满的冬天”)和党内一部分人另立门户、由戴维·欧文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导致工党在1979年被撒切尔夫人击败而下野成为反对党长达18年。 1997年托尼·布莱尔带领工党重夺政权,获得国会多数席位179个,并以此势头赢下了2001年大选。后因内政外交施政致使支持度下降。2007年戈登·布朗接替布莱尔,次年次贷危机爆发,2010年大选败北下野成为反对党至今。.

之间2001年英國大選和英国工党党史相似

2001年英國大選和英国工党党史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托尼·布莱尔

托尼·布莱尔

--(,),,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國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6月27日辭任黨魁、首相及下議院的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為中东问题特使,直至2015年。 貝理雅自1994年7月21日起出任工黨黨魁,接替突逝的前黨魁約翰·史密斯。在他領導下,工黨進行重新定位及調整路線,結果在1997年英國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而那次也是保守黨自1832年以來輸得至為慘烈的一次大選。布莱尔執政10年,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他在任內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成功改革,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而使得其相關政策備受爭議。.

2001年英國大選和托尼·布莱尔 · 托尼·布莱尔和英国工党党史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2001年英國大選和英国工党党史之间的比较

2001年英國大選有19个关系,而英国工党党史有4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1.47% = 1 / (19 + 49)。

参考

本文介绍2001年英國大選和英国工党党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