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立法院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立法院之间的区别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vs. 立法院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於1969年12月20日舉行,為1948年之後,中華民國在自由地區舉行的第一次中央公職性質的立法委員選舉。 該立法委員選舉於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舉行,共11名名額。.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現在是一院制之議會,設有113個席位。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國會,立法院院長即為議長。立法院成立於1928年(民國17年),最初為國民政府的附屬機關,1948年(民國37年)因應行憲而在制度上脫離行政權。1992年(民國81年)立法院開始全面定期改選至今。現任之第九屆立法委員於2016年2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屆滿日為2020年1月31日。.

之间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立法院相似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立法院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劉闊才中華民國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黃信介蔣中正臺北市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劉闊才

劉闊才,台灣政治人物,生於苗栗縣,曾任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台灣清治時期墾首劉聯科(於乙未戰爭中曾率鄉勇營英勇抵抗日軍)之子。.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劉闊才 · 劉闊才和立法院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和立法院 · 查看更多 »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共46條,公佈於1969年3月28日。該辦法為中華民國政府於台灣實施的法律,其法源為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其中,法律名稱中的「動員戡亂」指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央公職人員包含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及監察委員等三種中華民國國會議員,而「自由地區」為台澎金馬。.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 ·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和立法院 · 查看更多 »

黃信介

黃信介(),本名黃金龍,臺北市大龙峒(今屬大同區)人。美麗島事件主要人物,民主進步黨第三屆及第四屆黨主席,臺灣民主運動與黨外運動先行者,對抗威權的民主運動領袖。其為台灣的社會運動參與者與政治人物連溫卿外甥。其父為黃火炎,母為連好。1954年與大稻埕張亦泰布莊千金張月卿結婚。.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黃信介 · 立法院和黃信介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蔣中正 · 立法院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臺北市 · 立法院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和稍前举行的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為中華民國建國以來首次舉行的實質性國會議員直接選舉。當時政權仍及於全中國絕大部分領土的中華民國政府,以直接選舉方式選出759名立法委員。以當時中華民國全國的4.61億人口China's Population Reaches 461,000,000 The Washington Post (1877-1954).

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 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立法院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立法院之间的比较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有34个关系,而立法院有28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2.20% = 7 / (34 + 284)。

参考

本文介绍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和立法院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