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50年代上海和南阳路聚会所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1950年代上海和南阳路聚会所之间的区别

1950年代上海 vs. 南阳路聚会所

1949年5月27日,陳毅(中共開國十大元帥之一)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戰軍(简称三野)攻占上海。陳毅擔任第一任上海市市長。保持了中国工业中心的地位。. 南阳路聚会所,原址现为上海市静安区南阳路123—145号,是上海地方教会(又名上海基督徒聚会处)于1948年建造的一个大型教会聚会场所,占地4.71亩,建筑面积2207平方米,至少可容纳3000人,其容量超过上海任何一座教堂,但至今仍被占作他用。倪柝声创办的著名的上海福音书房也设于此。.

之间1950年代上海和南阳路聚会所相似

1950年代上海和南阳路聚会所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任钟祥张愚之俞成华地方教会唐守临倪柝声蓝志一控诉运动李渊如汪佩真慕尔堂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是一座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长阳路147号的监狱,处于长阳路北,昆明路南,舟山路东,保定路西。该监狱原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处于上海公共租界东区的提篮桥地区,俗称西牢或外国牢监,又因其规模之大而号称“远东第一大监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该监狱归上海市监狱管理处管理,也是该机构的所在地。2013年,提篮桥监狱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家俊: ,《上海地方志》2000年第六期.

1950年代上海和上海市提篮桥监狱 ·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和南阳路聚会所 · 查看更多 »

任钟祥

任钟祥(1918年2月24日——1997年11月10日),曾任上海地方教会长老、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1950年代上海和任钟祥 · 任钟祥和南阳路聚会所 · 查看更多 »

张愚之

张愚之(1914年-1970年4月25日),中国基督教新教自立教会“地方教会”的著名领袖,倪柝声的重要同工之一。 1914年,张愚之出生在浙江金华兰溪县。1936年,倪柝声和一批地方教会的同工决定将地方教会扩展到各大城市,于是派遣他和李常受2人到天津开展,兴起了天津、北平2地的地方教会。不久,一位香港合一堂的教友关十姑到天津因听张愚之讲道而转入地方教会,并且接待魏光禧和江守道等人建立了香港地方教会。抗战爆发后,1938年,张愚之与汪佩真到四川成都开展,兴起了当地的地方教会。 1942年,张愚之强烈反对倪柝声经营生化药厂,是参与革除倪柝声的同工长老之一。.

1950年代上海和张愚之 · 南阳路聚会所和张愚之 · 查看更多 »

俞成华

俞成华()1936年-1956年间上海教会的长老,倪柝声的重要同工之一,在1950年代的政治风暴中因信仰殉道。 1901年1月5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俞成华出生在浙江省新昌县的基督徒家庭,是家中的次子(另外还有两个姐姐),父亲俞封泉(又名俞和全)是当地一名铁匠,是一名信仰坚定的基督徒,经受过1900年义和团事变的考验。由于身材高瘦,主日聚会时,为了不挡别人的视线,总是坐在最末排。他送两个儿子到当地教会学校读书,希望他们将来长大后从事医生职业。 1927年,俞成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这所学校以英语水平高著称。毕业后,俞成华一面作眼科医生,一面带职事奉。 1933年,俞成华前往湖南长沙,在湘雅医院担任眼科主任。 1936年,应倪柝声的要求,俞成华放弃在湘雅医院的高薪职位(月薪175元),回到上海带领教会。 在上海期间,俞成华陆续翻译了《馨香的没药》(盖恩夫人传记)和《与神同在》(劳伦斯)等国外属灵名著,都属于內里生命派或奥秘派,由上海福音书房出版。在教会里兴起追求內里生命的空气。 1946年,抗战结束之后,他和汪佩真恢复上海教会的聚会。 1950年代初,俞成华曾在福州接替倪柝声,负责鼓岭训练的后期工作。1951年3月在土改运动中,曾由于簽名問題而被拘禁。 1956年1月29日,包括俞成华在内的上海教会的十几个負責人一同被关押在南阳路聚会所隔离审查,要求交代倪柝声的问题。他始终拒絕控訴任何人,以求良心平安。20天后被关进提篮桥监狱拘留审查。由于接受日夜轮流审讯,睡眠不足,俞成华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昏迷了三次,4月12日被保外就医,4月13日在上海宏仁医院去世。.

1950年代上海和俞成华 · 俞成华和南阳路聚会所 · 查看更多 »

地方教会

“地方召会”运动是倪柝声及其同工创立的一个中国基督教新教自立教会运动,其早期团体名为地方教会、基督徒聚会处、小群等。 并非所有“地方召会”运动的团体都是李常受在台湾和美国等地组织起来的“召会”,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和海外有许多地方性的教会基本从是从倪柝声所带领的「地方教会」而传承下来的。比如:温属地方教会、蒙头教会、地方召会,以及很多基督教团契,根基教会、夜点教会、窄门耶稣独立教会、重生教会、三班仆人派、呼喊派,以及由呼喊派衍生的安徽吴扬明被立王派,湖南刘家国的主神教派......等。大陆基督教新教团契,基本都是从地方教会传承过来的。随着60多年以来经历政府不间断的打击,很多人被显明出来。有的中国地方教会被迫加入了三自爱国委员会;但也有很多地方教会依然不畏强暴,一直以秘密家庭教会的形式持守纯正信仰。在逼迫患难之中变得更加刚强。.

1950年代上海和地方教会 · 南阳路聚会所和地方教会 · 查看更多 »

唐守临

唐守临,又名唐醒,(1906年-1993年)是倪柝声的同工之一,1950年至1958年上海地方教会长老之一。1956年以后带领一部分地方教会信徒参加三自爱国运动,并长期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1950年代上海和唐守临 · 南阳路聚会所和唐守临 · 查看更多 »

倪柝声

倪柝声(Watchman Nee,)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基督教新教领袖,也是少数在西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华人基督徒之一。他将中国基督教新教早期福音的性质转為追求属灵生命经历的阶段,以及为着教会建造的方向。他写的书长期稳占基督教书局一个位置,其代表著作《正常的基督徒生活》已對很多基督徒產生重要的影響;他于20世纪初按照《圣经》榜样“恢复”的地方教会,在中国教会史(或:小群,基督徒聚会处,教会聚会所,召会)上留下重要的一页,並且留下許多傳唱至今的诗歌,如《让我爱》等。倪氏的追随者认为,他一生的職事和貢獻,主要在恢復歷世歷代以來基督教信仰中應具備的四項主要啟示:救恩的意義、教會的意義、基督作生命、基督的身體。然而,包括改革宗在内的诸多宗派在批评倪氏的时候,因受了自由主义神学的文本与历史批判的影响,在忽略自身宗派中的灵义解经传统的前提下,认为他的教导中掺杂着很多错误的东西,对后世的中国教会产生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如反智主义和灵意解经。.

1950年代上海和倪柝声 · 倪柝声和南阳路聚会所 · 查看更多 »

蓝志一

蓝志一(,江苏泰州人,基督徒,是基督教新教中国自立教会“地方教会”创始人倪柝声的同工之一,武汉地方教会的建立者,以凭信心开办孤兒院著称。1956年作为倪柝声反革命集团案”的骨干分子在上海被捕判刑。.

1950年代上海和蓝志一 · 南阳路聚会所和蓝志一 · 查看更多 »

控诉运动

控诉运动是1950年代初中国大陆在中共所發動的政治清洗(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背景下,基督教社群内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中国基督教发展史上的影響深遠的事件。.

1950年代上海和控诉运动 · 南阳路聚会所和控诉运动 · 查看更多 »

李渊如

李渊如(1894年-1969年),又名如愚,是倪柝声在文字出版方面的重要同工。她才学深博,精明能干,眼光独到,性格严谨,有“女状元”之称。 1894年,李渊如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毕业于省城武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考试时母亲去世。毕业后曾去保定、天津教书,1917年来到南京女子师范学校任校监,职责是将学校非基督化。当时该校音乐教师蔡苏娟带领200名学生中的72名学生相信耶稣,引起家长反对。并有报章刊载此事。李渊如严厉地对待基督徒学生,烧毁从宿舍搜出的37本圣经陈福中:《李渊如传—倪柝声的得力助手》,基督徒出版社,2005。 1918年,李渊如一改反对基督信仰的态度,在美北长老会女传教士李曼小姐(Mary Leaman)(蔡苏娟谊母)处接受福音,在长老会颜料坊福音堂受洗,并转到长老会明德女中任校监。1920年3月离开教职,成为全时间事奉的女传道人,与学生缪韵春、张耆年同工;她任教于贾玉铭院长主持的金陵女子神学院,自1919年起又担任贾玉铭、高师竹、成寄归所创办的著名属灵刊物《灵光报》主编。 1923年1月,李渊如应王载之邀去福州主领传福音,带进了当地的属灵复兴,并结识了倪柝声。1926年,李渊如和成寄归邀请倪柝声去南京养病,那时她已经接受倪柝声地方教会的道路,和她的学生缪韵春、张耆年,开始了南京的孹饼聚会。 1927年3月,北伐军攻打南京时,发生攻击基督教的南京事件,砸坏了《灵光报》报社,于是倪柝声从军的弟弟用军车把倪柝声、李渊如、缪韵春、张耆年接出南京,前往上海,加入在新闸路赓庆里汪佩真家的聚会,同年开始与倪柝声同工,负责上海福音书房的文字编辑工作。李渊如、缪韵春、张耆年三位姊妹在哈同路文德里26号租房居住,擘饼聚会就搬到文德里26号楼下的客堂。次年(1928年)初聚会迁到同弄34号倪柝声住所的楼下。1933年,福音书房出版《通问汇刊》,1937年出版《敞开的门》,李渊如都作为倪柝声的代理编辑,起了很大的作用。李渊如在地方教会的同工中比较年长(比倪柝声大9岁),在属灵方面有相当的分量,因此虽然地方教会公开教导不赞成女性居于领导地位,李渊如(以及汪佩真)却仍然长期受到普遍的敬重李常受:《历史与启示》第八篇 战后各地召会的复兴。 抗战期间,李渊如前往西南一带布道。1942年,上海地方教会许多信徒批评倪柝声经营中国生化制药厂,常有信徒到李渊如家去告状。李渊如被卷入这一风波,意志消沉,和张耆年离开侍奉到苏州隐居。但到1946年时,她已经懊悔自己的举动。1948年春,李渊如与倪柝声又恢复了交通,继续任上海福音书房编辑。 1950年代初,李渊如投入很大精力,帮助倪柝声将1948年和1949年鼓岭训练中所释放的重要信息,如《人的破碎与灵的出来》,《神话语的职事》,《主工人的性格》等,以最快的速度出版。 1956年1月29日晚,62岁的李渊如和汪佩真、张愚之、蓝志一等同时在上海被公安机关逮捕,被控为“倪柝声反革命集团”成员,判处15年徒刑。她和汪佩真一同囚禁在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女监。李渊如一直没有出狱,1970年代病故。.

1950年代上海和李渊如 · 南阳路聚会所和李渊如 · 查看更多 »

汪佩真

汪佩真(Peace Wang,)是倪柝声的重要同工。 汪佩真籍贯安徽休宁。她原名汪亦荪,是家中的长女。其祖父汪鸿庭为清朝一品大员,父亲汪楚生官至中将,生母早亡,由日本籍继母泽美代子抚育长大。 汪佩真在杭州的教会学校弘道女中读书时,由于女佈道家石美玉醫師的佈道而相信耶稣,背著父母受浸加入甘惠泉師母的浸礼會;1918年又因余慈度主領的奮興會而受感,立志全身心奉獻,守独身传福音,并改名爲佩真。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退婚并离家出走到南京就读金陵女子神学院。 汪佩真在南京期间结识李淵如和王載。1921年,她从金陵女子神学院毕业之后,开始到中国各省讲道。她的传讲很有能力,广受欢迎,号称中国的女司布真。1925年,她到烟台传福音,李常受因而得救。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汪家自杭州迁避上海,汪佩真在父母住处附近的新闸路赓庆里租屋居住。约在1926年,汪佩真接受地方教会的道路,1927年3月,南京事件发生,灵光报社被砸,李淵如从南京避居上海,与其同住,在其赓庆里住处开始上海教会最早的聚集。在上海教会建立以后,她负责姊妹工作和青年学生的福音工作,不再上讲台讲道。许多人见证,她在属灵的事上达到相当的高度。既有慈爱的心,总是亲切、谦卑,帮助过无数在属灵和物质上有需要的人;同时也有敏锐的鉴别力、和坦率的性格。 1942年底,上海教会起了风波,批评倪柝声经营中国生化制药厂,倪柝声采取一贯的作风,不为自己表白什么。上海教会的长老同工要求倪柝声停止职事。在这期间,汪佩真独自一人坚定站住,抵挡所有对倪柝声的误会与攻击。不久由于日军的干涉,上海教会停止聚会。1946年,战争结束之后,汪佩真和俞成华努力恢复上海教会的聚会,并从青岛邀请李常受来上海、南京一同作工,带进复兴,1947年-1948年,汪佩真和李常受南下到香港、广州、汕头、厦门、福州等地,使各地教会都带进复兴。1948年初,汪佩真和李常受到倪柝声的家乡福州,在恢复倪柝声的职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949年8月,鼓岭第二期训练结束后,到1953年,汪佩真在鼓岭和福州海关巷14号,帮助训练工作。其间已经经历了农村土改等诸多政治运动的冲击,她以其属灵的智慧帮助青年人应付这些困难。其间在1950年曾前往香港看望当地教会,又回到福州。 1950年6月28日,中国政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7月,倪柝声、李渊如、俞成华、汪佩真联名指示全国各地475个聚会处负责人,发动信徒32782人签名,由汪佩真等人送往福建省人民政府,要求保留鼓岭执事之家的房产土地。后来,鼓岭执事之家被定为团体地主。1951年3月,全体在鼓岭执事之家的人员受到管制,达半年之久。管制结束之后,执事之家的全部土地、房屋概行没收,执事之家的人员全体离开。 1953年年底,汪佩真从福州回到上海,那时倪柝声已经被捕,汪佩真一方面致力于青年学生工作,许多大专学生在这时加入教会,使上海地方教会继续兴旺。这时,她开始倾向于王明道激烈反对三自运动的立场,由于地方教会内许多人非常敬重汪佩真,她的态度也影响到全国各地的地方教会,原来已经参加三自的各地地方教会纷纷退出。 1956年1月29日,在肃反运动中,她在上海和李渊如、张愚之、蓝志一等一同被捕,被打成“倪柝声反革命集团”,遭到疲劳性的审问,最后以反革命罪被判處十五年徒刑,下监关进提篮桥监狱,文革期间在青浦劳改农场去世。.

1950年代上海和汪佩真 · 南阳路聚会所和汪佩真 · 查看更多 »

慕尔堂

慕尔堂是中国上海市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由美南监理会创建,后来加入卫理公会,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后改名沐恩堂。 慕尔堂位于上海的闹市中心——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汉口路西口),正面向西,正对着上海跑马厅——今上海人民广场。1929年,监理会将汉口路云南路口的原址卖给人开扬子饭店,而在西侧西藏路口的中西女塾(已经迁往西区忆定盘路)原址上动工兴建新堂,由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建筑面积3138.5平方米,于1931年落成。教堂两边回廊上有楼,供唱诗班用。大堂仿哥特式,内顶部及四周门窗皆呈尖拱形。红砖外墙。 Category:黄浦区新教教堂 Category:上海民国建筑 Category:邬达克.

1950年代上海和慕尔堂 · 南阳路聚会所和慕尔堂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1950年代上海和南阳路聚会所之间的比较

1950年代上海有140个关系,而南阳路聚会所有3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6.90% = 12 / (140 + 34)。

参考

本文介绍1950年代上海和南阳路聚会所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