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30年代臺灣和流行音乐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1930年代臺灣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区别

1930年代臺灣 vs. 流行音乐

1930年代臺灣仍處於日治時期,此時是臺灣工業化的重要轉折點。尤其中日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民主、經濟發展、文化論述都因接納西方文明後,呈現蓬勃情景。 在政治方面,台灣政壇於1930年代初期延續日本民主的風潮,實施民主。再以經濟發展為例,台灣原本是個以農業為發展重心,在礦產資源不甚豐富情況下,利用本身肥沃土壤與水利資源,創作十分適合發展農業的經濟環境。直至日治時期開始至1930年代前,日本政府仍將台灣視為以農業為導向的「糖產供應地」。1930年代,此觀念大幅改變。而會讓台灣經濟從農業導向發展成工業導向,日本的南進南洋戰略具有相當關鍵性要素。因此就算七七事變後,專注台灣的工業化發展並以經濟政策面促成台灣生產力擴充計劃的戰略方針始終沒變。 就文化而言,1930年代,台灣已普遍具有電燈、電話、自來水、飛機等文明器物,顯示受到西方文明思潮巨大的衝擊。在此同時,西式教育的公學校也於各地普遍設立。另外,西方先進娛樂像電影、留聲機與唱片,也於該年代被日本人引進台灣,眾多因素,讓台灣逐漸形成新的都市流行文化。 不過,被《Viva Tonal 跳舞時代》紀錄片比喻為「跳舞時代」的此時期,卻在日本發動中日戰爭後,成為絕響。而台灣1930年代正如該紀錄片所最後描繪的-「跳舞時代在戰火中落幕」。. 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或POP music),亦稱流行歌曲、現代流行音樂,是指一段时期内廣泛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歡的音樂。現代流行音乐又可作商业化运作,有時稱作商業音樂。和流行音乐形成对比的音乐形式是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目前因為利益壟斷的關係,導致於外界難以一窺堂奧。.

之间1930年代臺灣和流行音乐相似

1930年代臺灣和流行音乐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电影

电影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構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知,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计算机动画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圖像作放映標準。 路易斯·普林斯于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电影成为第七艺术的来由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第六艺术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將電影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之後,他後來又加入了早在電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电影就成為第七藝術。也有一些說法是將早在電影問世前就有的戲劇放在电影之前,以此方法來算,電影就成為第八藝術。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卷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運行膠卷。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卷,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碼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位放映機,也可以把數位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这种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1930年代臺灣和电影 · 流行音乐和电影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1930年代臺灣和流行音乐之间的比较

1930年代臺灣有146个关系,而流行音乐有2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0.58% = 1 / (146 + 27)。

参考

本文介绍1930年代臺灣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