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792年俄波战争和五三宪法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1792年俄波战争和五三宪法之间的区别

1792年俄波战争 vs. 五三宪法

1792年俄波战争(Wojna polsko-rosyjska 1792)是一场发生在1792年的战争。战争方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和普鲁士王国(后来倒戈),而另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及「叛國」的塔戈维查联盟(由反对五三宪法的守舊派权贵构成)。 开始時,波军在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和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的领导下取得了几场胜利,後來普鲁士倒戈,引致前立陶宛大公国军队中的普國指挥官叛變,加上波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被政府高層的失敗主義者說服,決定放棄抵抗並忍痛向俄軍投降,於是波军最终面臨徹底的失败。 战败对波兰的打击极大。經過由俄軍召开及包圍的格罗德诺瑟姆承認瓜分議案後,俄、普开始第二次瓜分波兰行動:波兰仅存三分之一的土地,并有外国军队源源不断地流入,整个国家陷入国将不国的悲慘状态。之後波兰最后的希望,落在這次战争中的波军指挥官柯斯丘什科身上。他領導的起義稱為柯斯丘什科起义。然而,这次起义未受国王支持,起义军的规模与普奥俄三国联军相比,实属天壤之别。开頭取得一些胜利後,最終以失败收場,引致第三次瓜分波兰。曾經强盛一时的波兰,從此消失。. 五三宪法(Konstytucja Trzeciego Maja;Gegužės trečiosios konstitucija),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788年編寫、1791年通過的國家憲法。五三憲法被普遍认为是欧洲第一部,世界第二部成文国家宪法,编纂时间仅次于1788年正式通過的美国宪法。说现代国家宪法的到来是民主史上的里程碑,并说“第一个参照美国例子的欧洲国家是1791年的波兰。”John Markoff, Waves of Democracy, 1996年, ISBN 0-8039-9019-7, p.121.

之间1792年俄波战争和五三宪法相似

1792年俄波战争和五三宪法有(在联盟百科)29共同点: 华沙叶卡捷琳娜二世君主立宪制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塔戈维查联盟奥斯曼帝国下議院保护国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农民立陶宛大公国立陶宛语第一次瓜分波兰第二次瓜分波兰第六次俄土战争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美国宪法瑟姆貴族賄賂資產階級贵族民主制柯斯丘什科起义波兰历史波兰立陶宛联邦法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施拉赤塔

华沙

華沙(Warszawa )是波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里。2008年人口數字爲1,707,983人,都市圈人口大約2,785,000人。城市面積512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積12266平方公里。冷戰時期著名的華沙公約就是於此簽署的。 该市也是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拥有许多工业企业(制造、钢铁、电气工程、自动工业),66所高等学府(包括华沙大学),和超过30家剧院。.

1792年俄波战争和华沙 · 五三宪法和华沙 · 查看更多 »

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Е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亦称叶卡捷琳娜大帝(Екатерина II Великая),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I)而稱呼她為凱薩琳二世,俄罗斯帝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1762年至1796年在位),也可能是最知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生于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斯德丁,出生名为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通过政变废黜并刺杀其夫彼得三世,即位为俄罗斯女皇。在其治下俄罗斯经历复兴,达到其历史顶峰并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叶卡捷琳娜即位和在位时均时常依靠其宠幸贵族的协助,如和波将金。在苏沃洛夫、鲁缅采夫和乌沙科夫等将领支持之下,叶卡捷琳娜治下的俄罗斯帝国通过军事及外交迅速扩张。在南方,俄罗斯通过俄土战争击败奥斯曼帝国并击溃克里米亚汗国,对黑海及亚速海的广阔区域进行了殖民(即新俄罗斯);在西方,叶卡捷琳娜前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统治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被瓜分,俄罗斯获得了最大面积的领土;在东部,俄罗斯开始对阿拉斯加进行殖民,俄属北美由此建立。 叶卡捷琳娜改革行政区划,诸多新城镇在其令下建立起来。她跟随其所景仰的彼得大帝的步伐,继续根据西欧模式对俄罗斯进行现代化革新,但征兵制及经济仍旧以为基础,国家及地主的需求越来越依赖于农奴,由此导致了多次叛乱,农民及哥萨克的普加乔夫起义即为一例。 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被称为“叶卡捷琳娜时代”,通常被认为是俄罗斯帝国及俄罗斯贵族的黄金时代。彼得三世在位时颁布,由叶卡捷琳娜确认延续的《贵族自由宣言》将贵族由强制兵役和国家公务中解放出来。叶卡捷琳娜推动诸多古典主义贵族建筑的建设,改变了俄国的面貌。她热心支持启蒙时代理念,由此获得开明专制君主一称。叶卡捷琳娜亦支持艺术事业,推动了的发展。这一时期所建立斯莫尔尼宫是欧洲首家由国家资助的女性高等教育机构。.

1792年俄波战争和叶卡捷琳娜二世 · 五三宪法和叶卡捷琳娜二世 · 查看更多 »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1792年俄波战争和君主立宪制 · 五三宪法和君主立宪制 · 查看更多 »

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

安德热·塔德乌什·博纳文图拉·柯斯丘什科 (波兰语:Tadeusz Kościuszko;),波兰军队领导人,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美国的民族英雄, 擔任国家武装部队(波兰语:Najwyższy Naczelnik Siły Zbrojnej Narodowej)最高司令领导了反抗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科希丘什科起义。 在领导1794年起义之前,他作为大陆军上校参加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大陆会议为感谢他对大陆军的全心投入,升他为准将,而科希丘什科也加入美国籍。 在波兰语中,人们常用Tadeusz Kościuszko,而全称Andrzej Tadeusz Bonawentura Kościuszko也可以看到。在立陶宛语中,柯斯丘什科的名字译为Tadas Kosciuška或Tadeušas Kosciuška。在白俄罗斯语中,被译为Тадэвуш Касцюшка。.

1792年俄波战争和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 · 五三宪法和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 · 查看更多 »

塔戈维查联盟

塔戈维查联盟(Konfederacja targowicka)是1792年4月27日由波兰和立陶宛的权贵在圣彼得堡建立的「叛國」联盟,该联盟有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后台。Daniel Stone, The Polish-Lithuanian state, 1386-179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年, 第282至285页 联盟反对由大瑟姆通过的五三宪法,尤其是其中限制贵族特权的条文,主張恢復貴族們的黃金自由。因為波蘭貴族百年來已經習慣引入外力干涉國內政局,因此照例請求俄國來主持。联盟条约由俄罗斯将军,亲王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的参谋长瓦西里·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擬定。它在1792年5月14日于乌克兰小城塔戈维查宣布生效。四天后两支俄罗斯军队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侵略波兰立陶宛联邦。 在1792年波俄战争(也是波蘭的內戰)中,「叛國」而不自覺的塔戈维查联盟军击败了忠于波兰立陶宛联邦、瑟姆和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的军队。最终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屈服於女沙皇的壓力,忍痛加入联盟。結果,聯盟的胜利反而促成了無情的第二次瓜分波兰,并为1795年的第三次,也就是对联邦的最后瓜分打好基础。这让原本希望恢复原状、以為推翻五三宪法就能滿足俄國胃口的大部分联盟合伙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從此,「塔戈维查」正式成為波兰語中卖国、叛国的同义词,并一直用到现在。.

1792年俄波战争和塔戈维查联盟 · 五三宪法和塔戈维查联盟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1792年俄波战争和奥斯曼帝国 · 五三宪法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下議院

下议院或众议院,是两院制国家或自治地區议会的議院之一,在民主國家众议院的议员人数大多按各地人口多少的比例分配的。众议院在各國稱謂各有不同:例如英國、加拿大所稱“平民院”(House of Commons),美國、澳大利亞、马来西亚所稱“代表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荷蘭所稱“第二院”(Tweede Kamer),法国所称“国民大会”(Assemblée nationale),許多前殖民地的“立法院”(Legislative Assembly)等。由於众议院席位一般是按照人口比例分配的,因此在一些國家稱之爲“人民院”(The People's House),印度--議院的正式名稱直接就是“人民院”。.

1792年俄波战争和下議院 · 下議院和五三宪法 · 查看更多 »

保护国

保护国又称保護領、受保护国、被保护国、受保护领地,是受较强之国家(宗主国)支配和保护的国家或地区,是殖民地形式或從屬國的一种。 保护国是非独立国的一种,也是殖民统治的一种特殊形式。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掠夺原材料产地和国际市场,用强力的手段迫使弱小国家,落后国家同他签不平等条约,以“保护”为名,控制和吞并弱小国家。这些弱小国家就称为保护国。宗主国与保护国之关系为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之一,弱势国家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接受强势国家的军事保护,以致无法自理内政、外交事务,甚至丧失主权。 如果被保护的对象为民族实体、共同体,或通过征服从别国瓜分土地,此类常被称为保护地、领地、境外領土。此类常在国际法中主权性质发生变化,演变为国家的领土主权范畴,各国对此称谓不尽一致。保护国或保护地或属地多属于殖民地。.

1792年俄波战争和保护国 · 五三宪法和保护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1792年俄波战争和俄罗斯帝国 · 五三宪法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1792年俄波战争和圣彼得堡 · 五三宪法和圣彼得堡 · 查看更多 »

农民

#重定向 農民.

1792年俄波战争和农民 · 五三宪法和农民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大公国

立陶宛大公国(Magnus Ducatus Lituania,Lietuvos Didžioji Kunigaikštystė)是一个存在于12世纪T.

1792年俄波战争和立陶宛大公国 · 五三宪法和立陶宛大公国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语

立陶宛语(lietuvių kalba)是立陶宛的官方语言以及欧盟的官方语言之一。在立陶宛大约有290万人以其为母语,而在海外约有二十万。立陶宛语是现存的两种波罗的语族之一(另一种是拉脱维亚语,与立陶宛语能部分相互理解)。波罗的语族隶属于印欧语系。立陶宛语常被认为是现存的印欧语言中最为保守的一种,保留了原始印欧语中很多在现今印欧语言中已经流失的特征。.

1792年俄波战争和立陶宛语 · 五三宪法和立陶宛语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瓜分波兰

一次瓜分波蘭(或稱為第一次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發生在1772年,是1772年至1795年間,造成波蘭立陶宛聯邦滅亡的三次瓜分波蘭之中的第一次。這次瓜分背後的主要目的是扩展俄羅斯帝國勢力,以威慑普魯士王國及哈布斯堡。日渐衰弱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國土,包括其中已被俄羅斯統治的部分,遭到它比較強盛的鄰國——奧地利、俄羅斯和普魯士——的瓜分,而使上述三國在東歐重新达到權力平衡。由於波蘭無力保衛自身國土,再加上外國軍力早已駐紮在波蘭國內,於是波蘭國會(波蘭稱之為瑟姆,Sejm)在1773年由上述三個政權召開的中,承認了這次瓜分。.

1792年俄波战争和第一次瓜分波兰 · 五三宪法和第一次瓜分波兰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瓜分波兰

二次瓜分波兰(或称为第二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发生於1793年,这次瓜分发生於1793年至1795年,导致波兰立陶宛联邦灭亡。1792年的波俄战争和塔戈维查联盟,造成了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对波兰的第二次瓜分。1793年的波兰议会承认第二次瓜分。.

1792年俄波战争和第二次瓜分波兰 · 五三宪法和第二次瓜分波兰 · 查看更多 »

第六次俄土战争

第六次俄土战争是發生在1787——1792年,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的一場戰爭。作為俄土戰爭之一環。 在此次戰爭中,土耳其战败,被迫签定《雅西和约》。割让德涅斯特河以东的广阔领土。 Category:俄土战争.

1792年俄波战争和第六次俄土战争 · 五三宪法和第六次俄土战争 · 查看更多 »

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约泽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1763年5月7日-1813年10月19日)是一位波兰领导人,将军,战争部长及军队首领,被赐予帝国元帅头衔。.

1792年俄波战争和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 五三宪法和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美国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简称美国宪法,是美国的根本大法,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该宪法于1787年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获得代表的批准,并在此后不久为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由各个拥有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邦国家,同时也有个联邦政府来为联邦的运作而服务。从此联邦体制取代了基于邦联条例而存在较为松散的邦联体制。1789年,美国宪法正式生效。美国宪法是世界上首部成文宪法,该宪法为日后许多国家成文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1792年俄波战争和美国宪法 · 五三宪法和美国宪法 · 查看更多 »

瑟姆

#重定向 众议院 (波兰).

1792年俄波战争和瑟姆 · 五三宪法和瑟姆 · 查看更多 »

貴族

貴族指的是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知识、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通常贵族财富多于其他人。在現時,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有完整的贵族传统。 貴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世袭爵位或者拥有对世袭爵位的继承权,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不被認為是貴族;其他勋位、荣誉称号的拥有者也不被认为是贵族。高级官僚往往可以凭借贡献获得赐爵,大多是终身爵位;军事将领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封爵或赐爵,或是世袭爵位,或是终身爵位。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袭爵位,則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的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中的邊緣者。.

1792年俄波战争和貴族 · 五三宪法和貴族 · 查看更多 »

賄賂

賄賂、受賄罪是指個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而這些利益并不能從正常的合法途徑中得到。此為貪污犯罪之一。.

1792年俄波战争和賄賂 · 五三宪法和賄賂 · 查看更多 »

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bourgeoisie,直譯布爾喬亞)是根據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學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階級劃分當中的階級之一。.

1792年俄波战争和資產階級 · 五三宪法和資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贵族民主制

贵族民主制(Aurea Libertas;Złota Wolność),有时翻译为黄金自由制,贵族自由制或贵族联盟(Szlachecka或Złota Wolność,áurea libertas)为一种在波兰王国和卢布林联合后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所采用的独一无二的贵族制政体。在这个政体中,所有拥有直接财产的贵族(施拉赤塔)的权力相当,并掌控强大的权利和特权。贵族控制立法机关(瑟姆—波兰议会)和联邦的获选君王。.

1792年俄波战争和贵族民主制 · 五三宪法和贵族民主制 · 查看更多 »

柯斯丘什科起义

柯斯丘什科起义是由塔德乌什·柯斯丘什科在波兰与立陶宛于1794年针对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发动的起义。它未能在第二次瓜分波兰(1793年),塔戈维查联盟的建立之后让波兰立陶宛联邦摆脱俄罗斯的影响。.

1792年俄波战争和柯斯丘什科起义 · 五三宪法和柯斯丘什科起义 · 查看更多 »

波兰历史

波兰位于东欧平原西斯拉夫人国家,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700年石器时代的斯拉夫人,不過,根據考古發掘,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人類在波蘭活動,後來,其后斯拉夫人一支——西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活动,在原始部族的农耕和游牧中度过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10世纪,波兰人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其后的11~15世紀,波兰国势都非常的强盛,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成为抵禦金帳汗國入侵的歐洲之盾、並且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16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時代,波蘭身兼是歐洲大國和世界貿易大國的雙重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从17世纪中期开始,因為俄羅斯和普魯士的崛起使波蘭走向衰弱、大國地位明顯被削去。到18世纪时、古老的貴族民主制面對新興的專制君主制已經無以為繼,波蘭最终被邻国蚕食和瓜分。19世紀,波蘭在歐洲地圖上消失了1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結束后、波兰才得以复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苏联和納粹德国两个强大邻国夹缝中生存的波兰很快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亡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兰的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开始了共產主义建设;1989年,波兰的团结工会获得了政权,結束共產黨統治後开始民主化,转向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的剧烈转型带来了阵痛經濟衰退和加劇城鄉差距,1999年和2004年,波兰分别加入北约和欧盟。.

1792年俄波战争和波兰历史 · 五三宪法和波兰历史 · 查看更多 »

波兰立陶宛联邦

#重定向 波蘭立陶宛.

1792年俄波战争和波兰立陶宛联邦 · 五三宪法和波兰立陶宛联邦 · 查看更多 »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1792年俄波战争和法律 · 五三宪法和法律 · 查看更多 »

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

#重定向 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

1792年俄波战争和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 · 五三宪法和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施拉赤塔

#重定向 什拉赫塔.

1792年俄波战争和施拉赤塔 · 五三宪法和施拉赤塔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1792年俄波战争和五三宪法之间的比较

1792年俄波战争有51个关系,而五三宪法有13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9,杰卡德指数为16.02% = 29 / (51 + 130)。

参考

本文介绍1792年俄波战争和五三宪法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