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蒂沃利教區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蒂沃利教區之间的区别
1130年教宗選舉 vs. 天主教蒂沃利教區
1130年教宗選舉是在教宗何諾二世離世後於1130年2月14日或2月15日舉行的教宗選舉。這次選舉是自1061年舉行教宗選舉以來樞機團首次分裂成2個陣營,而每個陣營各自選出1位教宗。原本選舉是由艾默里克·德·拉·渣達樞機帶領的一部分樞機選出額我略·巴巴拉斯基樞機為教宗諾森二世。不過,其他參與選舉的樞機不滿意該結果而自行選出伯多祿·比亞尼樞機為。雖然克雷二世得到更多樞機支持,但是天主教會將諾森二世視為合法教宗,而克雷二世則為對立教宗。 教宗嘉禮二世簽訂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令這次選舉選出了兩位教宗。《沃姆斯宗教協定》解決了敘任權鬥爭,而於簽訂該宗教協定後樞機團就聖座對神聖羅馬帝國的政策出現很大分歧。有幾位較年老的樞機認為《沃姆斯宗教協定》是放棄中所提倡的原則,並傾向接受它只是一個象徵式協定。這些樞機支持教宗跟於意大利南部居住的諾曼人成為聯盟。這些諾曼人有些是跟如卡西諾山的修道院有聯繫,而他們的其中一個領袖是伯多祿·比亞尼樞機。比亞尼樞機是當時其中1個在羅馬最有影響力的家族的代表。 在上述問題上持相反立場的樞機則由艾默里克·德·拉·渣達樞機領導。他在嘉禮二世簽訂《沃尔姆斯宗教協定》後即被冊封為樞機及委任為聖座總理,而他也是新政策的其中一個推動者。他跟他的支持者認為該協定對教會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關係會變得更好,而他們並不信任跟聖座有關係和主張擴張主義的諾曼人。除此之外,有部分主要代表或許跟「新靈性」有密切關係(意指由組成的新宗教組織)。另外,他們跟羅馬的弗蘭吉潘尼家族結成聯盟,而弗蘭吉潘尼家族跟比亞尼家族是敵對的。 為防樞機團就新教宗的人選而處於分裂狀態,樞機在教宗何諾二世離世前數星期制訂1份協議。協議中訂明新教宗會在2位主教級樞機、3位司鐸級樞機及3位執事級樞機組成的選舉委員會同意下選出。. 天主教蒂沃利教區(Dioecesis Tiburtina、Diocesi di Tivoli),是義大利一個天主教教區。直屬聖座(羅馬教省)。 教區包括羅馬省三十六市、羅馬市聖維托里諾區及列蒂省三市。2010年有教友177,000人,佔總人口96.0%。有八十二個堂區、司鐸119名。現任教區主教為毛羅·帕爾梅賈尼。.
之间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蒂沃利教區相似
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蒂沃利教區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聖座。
聖座(Sancta Sedes)是羅馬主教(即众所周知的教宗)的,也是天主教會内超乎众教座之上的主教教座。就此,从外交上和其他方面而言,圣座之言行代表了整个天主教会,也獲国际法的其他主体视为主权实体,由教宗领导,可与其缔结外交关系。其行政機構為羅馬教廷(中文常直稱為「教廷」),为天主教会的运行和达到其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并提供所需的组织保障。 由於聖座的所在地及現今之主權管轄範圍為梵蒂冈城国,各界常以「梵蒂岡」代稱聖座;但嚴格來說,圣座不同于梵蒂冈城国,后者迟至1929年方才出现,而圣座的历史可远溯至基督教會发展早期。在國際关系中,各国大使不是獲梵蒂冈城国而是獲圣座所接受;圣座向各国和国际组织派出的外交代表處或使节,是代表圣座而非所谓梵蒂冈城国。.
1130年教宗選舉和聖座 · 天主教蒂沃利教區和聖座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蒂沃利教區的共同点。
- 什么是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蒂沃利教區之间的相似性
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蒂沃利教區之间的比较
1130年教宗選舉有41个关系,而天主教蒂沃利教區有1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1.96% = 1 / (41 + 10)。
参考
本文介绍1130年教宗選舉和天主教蒂沃利教區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