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隋滅陳之戰

指数 隋滅陳之戰

隋滅陳之戰是南北朝末期的統一戰爭。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後,權臣楊堅於隔年廢北周靜帝自立,建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內部、解決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併吞西梁後,隋文帝於588年,下令楊廣統籌九路隋軍南征陳國,589年1月20日打敗陳後主陳叔寶,陳亡。並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隋朝幾統一漢地,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灭陈后,晋王杨广因为贺若弼率军与陈军先期决战,违犯了军令,下令将他收捕送交执法官吏。隋文帝派遣驿使传令召贺若弼入朝,并给杨广下诏书说:“这次平定江表地区,全仗贺若弼和韩擒虎二人之力。”还下令赏赐贺若弼布帛等物一万段。不久又赐给贺若弼和韩擒虎诏书,赞美他们二人的功绩。.

102 关系: 千金公主南京市南康南北朝南陳南陵南朝陳南朝梁台城司馬消難吴县吴兴均田制太湖姑孰宜昌宇文述宋元战争尉遲迥丹陽东海三吳九江市京口区任忠張麗華徐州市侯景侯景之乱北周北周宣帝北朝周法尚冼夫人公安机关六合石头城王世積王谦租庸調制秦淮河突厥紫金山白帝城隋书隋炀帝隋與吐谷渾之戰隋與突厥之戰隋朝隋文帝...韩擒虎韋洸鍾山萧摩诃西突厥西陵峡西梁襄阳市馮魂马鞍山市高劢高熲魏晋南北朝魯廣達資治通鑒賀若弼达头可汗阿史那庵逻阿波可汗蒙古高原铜陵市鄱阳湖鄂城区采石蕭琮长孙晟长沙市镇江市陳叔寶陳後主陳慧紀陈叔宝陈书陈霸先東突厥梁武帝楊堅楊俊楊素樊毅江夏区江宁县江州江陵县汉口沈客卿沙缽略可汗湘州春節新林区扶南曲阿 扩展索引 (52 更多) »

千金公主

千金公主可以指:.

新!!: 隋滅陳之戰和千金公主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隋滅陳之戰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南康

#重定向 南康区.

新!!: 隋滅陳之戰和南康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隋滅陳之戰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南陳

#重定向 陳 (南朝).

新!!: 隋滅陳之戰和南陳 · 查看更多 »

南陵

南陵可以指:.

新!!: 隋滅陳之戰和南陵 · 查看更多 »

南朝陳

#重定向 陳 (南朝).

新!!: 隋滅陳之戰和南朝陳 · 查看更多 »

南朝梁

#重定向 梁 (南朝).

新!!: 隋滅陳之戰和南朝梁 · 查看更多 »

台城

台城是東吳、东晋和南朝等"六朝"的朝廷禁省和皇宫的所在地,位于都城建康城内,遗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台”指当时以尚书台为主体的中央政府,因尚书台位于宫城之内,因此宫城又被称作“台城”《舆地纪胜》:“晋宋时谓朝廷禁省为台,故谓宫城为台城。”。台城是晋成帝时在孙吴苑城的基础上营建的,咸和六年(331年)十一月建成。开皇九年(589年)隋军攻入台城灭亡了陈朝,将建康的宫苑荡平为耕地。五代时的杨吴在建康城故址之上营建了金陵城,台城遗迹从此湮没了金陵文脉.

新!!: 隋滅陳之戰和台城 · 查看更多 »

司馬消難

司馬消難(),字道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新!!: 隋滅陳之戰和司馬消難 · 查看更多 »

吴县

吴县,从秦朝至1995年的县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所。后历为吴郡、吴州、苏州、苏州府治所。1912年1月1日至9月24日,为江苏省省会。1928年城区划出设苏州市。1930年5月16日,撤苏州市,仍并入吴县。1949年,吴县划出城区建苏州市,市、县分治。同年,属苏州专区。 1951年,由吴县划出城东、城西两区组成郊区(2000年9月8日被批准改名为虎丘区)。1970年,属苏州地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县隶属江苏省苏州市。1995年6月撤消吴县,设吴县市(县级市)。2000年12月撤消吴县市,改设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

新!!: 隋滅陳之戰和吴县 · 查看更多 »

吴兴

吳興為浙江省湖州市的古稱,三國孫吳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吳主孫皓取「吳國興盛」之意改烏程為吳興,並設吳興郡,轄地相當於現在的湖州市全境,錢塘縣(今杭州)、陽羨縣(今宜興)。隋代因地瀕太湖而更名湖州,吳興為下轄縣。現湖州設有吳興區,為市政府駐地。吳興與吳縣,吳江並稱「三吳」,以人文物產名聞江南。.

新!!: 隋滅陳之戰和吴兴 · 查看更多 »

均田制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北魏分裂出来的东魏西魏及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武周末年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均田制永远的退出了中國的历史舞台。不過,這種制度在朝鮮中宗時卻又在趙光祖的建議下在朝鮮半島重新出現。.

新!!: 隋滅陳之戰和均田制 · 查看更多 »

太湖

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积排行第三,位于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交界处,而在行政区划上完全属于江苏省,是江、浙两省的界湖,大部分水域位于苏州市,有“包孕吴越”之称。湖泊周边的主要城市,江苏省境内的是苏州(吴中区、吴江区、虎丘区、相城区)、无锡、常州(武进区)。浙江省境内的是湖州。太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新!!: 隋滅陳之戰和太湖 · 查看更多 »

姑孰

姑孰即今当涂县,境内有姑溪河,沿长江有采石矶,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属马鞍山市。桓温驻军于姑孰,时为东晋军事要地。境内有石臼湖,盛产螃蟹。 分类:当涂县.

新!!: 隋滅陳之戰和姑孰 · 查看更多 »

宜昌

#重定向 宜昌市.

新!!: 隋滅陳之戰和宜昌 · 查看更多 »

宇文述

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南)人。.

新!!: 隋滅陳之戰和宇文述 · 查看更多 »

宋元战争

宋元战争,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战争,是蒙古帝国(1271年後的国号元)对中國南宋的战争,从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8年-1279年,共22年(不计停战期)。 与蒙滅西夏之戰和蒙金戰爭不同之处,就是蒙元对南宋战争曾因中间内乱与南宋时战时和。 在蒙古歷史定位上,蒙宋战争被認為是蒙古帝国最後一次的重大軍事成就。最后宋臣陸秀夫背負末帝赵昺蹈海殉國,南宋滅亡。中國首次全面由非漢族統治。.

新!!: 隋滅陳之戰和宋元战争 · 查看更多 »

尉遲迥

尉遲迥(),字薄居羅,父尉迟俟兜,母昌乐大长公主,周太祖宇文泰的外甥,爵封蜀國公,官拜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

新!!: 隋滅陳之戰和尉遲迥 · 查看更多 »

丹陽

丹阳,可以指:;行政区.

新!!: 隋滅陳之戰和丹陽 · 查看更多 »

东海

東海,亦稱東中國海、中國東海,是指長江出海口以南、中國大陸以東的大片海域,為太平洋西部的陸缘海之一。南接台灣海峽,北臨黃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東臨太平洋,以日本九州和琉球群島為界。東海的面積大約是70餘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千餘米,最深處接近日本冲繩本島西側的中琉界沟(沖縄トラフ),約為2,700米。鹽度爲31-32‰,東部爲34‰。海水溫度平均9.2°C。冬季南部水溫在20°C以上。整個海區介于北緯23°00′~33°10′,東經117°11′~ 131°00′之間。.

新!!: 隋滅陳之戰和东海 · 查看更多 »

三吳

三吳,為一歷史名詞,指的是東晉南朝最為重要的地理範圍。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狹義指的是吳、吳興、會稽三郡,而廣義除吳、吳興、會稽三郡外,還包括了其他一些郡。在東晉以後,「三吳」頻見於史書之中。而具體是指哪個地域,後世卻有不同的說法。這些說法總起來有以下三說:.

新!!: 隋滅陳之戰和三吳 · 查看更多 »

九江市

九江市,简称浔,古称柴桑、潯陽、江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该省北部,有江西“北大门”之称。市区坐落于长江南岸、庐山北麓、鄱阳湖以西。.

新!!: 隋滅陳之戰和九江市 · 查看更多 »

京口区

京口古时为镇江地名。现为中國江苏省镇江市的一个区,是镇江市的最早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目前名义上管辖镇江新区的丁卯地区和大港地区。15px京沪铁路穿境而过,15px镇大地方铁路将镇江大港港口与15px京沪铁路直接相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区内交汇。区内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大专)、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大专)。.

新!!: 隋滅陳之戰和京口区 · 查看更多 »

任忠

任忠字奉誠,小名蠻奴,南朝陳、隋人。汝阴(今安徽阜阳)人。 出身卑微,善骑射,谲诡多计略,州里少年皆附之。鄱陽王蕭范將其置於左右。侯景之乱时,聚數百人起兵,以功授荡寇将军。入南朝陈時,历官安湘太守、右军将军。再升迁為霍州刺史,陳後主時封梁信郡公,與孔範不合。隋軍攻陳,陳後主以任忠為鎮東大將軍,自吳興入赴,屯守朱雀門。韩擒虎军直入朱雀门,陈军本來還想反擊,任忠说:“老夫尚降,诸君何事”。最後降於韩擒虎,隨隋军自南掖门攻入建康(南京)。入隋,授开府同三司。.

新!!: 隋滅陳之戰和任忠 · 查看更多 »

張麗華

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叔寶寵妃,皇太子陳深、會稽王陳庄生母,揚州人,出身兵家,父兄皆以織席為生。後遭高颎斬首。.

新!!: 隋滅陳之戰和張麗華 · 查看更多 »

徐州市

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国务院批准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新!!: 隋滅陳之戰和徐州市 · 查看更多 »

侯景

侯景(),字萬景,朔方人(或說是雁門人),鲜卑化羯人,父親侯標,祖父乙羽周,南北朝侯景之亂的主角。.

新!!: 隋滅陳之戰和侯景 · 查看更多 »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侯景勾结京城守将皇侄临贺王萧正德,举兵谋反的事件。侯景原为东魏大将,于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隊投降南梁,驻守寿阳。反叛中侯景攻陷南梁都城建康,纵兵抢掠,危害江南。侯景得势后,先立萧正德为帝,再杀萧正德立武帝太子萧纲为帝,又废萧纲立武帝曾孙萧栋。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中江南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士族门阀在此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而这之后陈霸先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最终取而代之建立南陈。.

新!!: 隋滅陳之戰和侯景之乱 · 查看更多 »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新!!: 隋滅陳之戰和北周 · 查看更多 »

北周宣帝

#重定向 周宣帝.

新!!: 隋滅陳之戰和北周宣帝 · 查看更多 »

北朝

北朝在漢字文化圈中一般指一個國家政權併立的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北方的政權,可以指:.

新!!: 隋滅陳之戰和北朝 · 查看更多 »

周法尚

周法尚,南朝陈、北周、隋朝大臣,字德迈,汝南郡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南朝陈大臣周炅的次子,陈武帝的外孙。.

新!!: 隋滅陳之戰和周法尚 · 查看更多 »

冼夫人

夫人(),高涼郡(今广东省境)俚人(百越的分支),為俚人傑出的女領袖和軍事家。南梁宋康郡夫人、陳朝石龍太夫人、隋朝譙國夫人,諡誠敬夫人。.

新!!: 隋滅陳之戰和冼夫人 · 查看更多 »

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或公安部门,简称公安,作为术语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政府管理公共安全事务的行政执法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其职能和“警察局”相近,但也行使部分非警务的行政许可和危机管理职能,如消防救援、特种行业管理等等。.

新!!: 隋滅陳之戰和公安机关 · 查看更多 »

六合

六合,上下、東南西北稱六方,六方相連,即天下。《奇門遁甲》八神之一。亦可以指:;地名.

新!!: 隋滅陳之戰和六合 · 查看更多 »

石头城

石头城是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一处六朝时期的著名古城,遗址位于现清凉山一带。南京的别称“石头城”、“石城”就来自于这座古城。.

新!!: 隋滅陳之戰和石头城 · 查看更多 »

王世積

王世積,闡熙新囶人,王雅之子。 後周時功拜上開府儀同三司,开皇九年(589年),隨楊廣滅陳,王世积军由蕲春(今湖北蕲春北)攻蕲口(今蕲春西南),大败陈将纪填,陳國人民大量向隋军投降,以功进位上开府,赐奴婢六十口。入隋後任凉州总管,官拜上柱国,日後王世积从此嗜酒如命,不参与政事。开皇十八年,親信皇甫孝諧犯罪,逃到王世积处,世積拒絕收留他。皇甫孝谐被發配桂州,臨行前檢舉王世積陰謀叛變,帝下令斬殺王世積。.

新!!: 隋滅陳之戰和王世積 · 查看更多 »

王谦

王谦可以指:.

新!!: 隋滅陳之戰和王谦 · 查看更多 »

租庸調制

租庸调制,唐朝一度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穀物、布疋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併,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新!!: 隋滅陳之戰和租庸調制 · 查看更多 »

秦淮河

淮河是长江下游右岸的一条支流,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全长110公里,流域面积2630平方公里秦淮河(卷名:中国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 1997。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最大的地区性河流,被视为南京的“母亲河”,其中流经南京城内的一段被称为“十里秦淮”。 秦淮河古称龙藏浦、直到唐代诗人杜牧作《泊秦淮》之后才被广泛称为“秦淮河”。自此时起“秦淮”也被不少人误传误认为是秦、汉之时的“淮水”,但是秦、汉时代绝大部分可信度较高的古籍中所提到的淮水毫无疑问的都是指向当今的淮河,而不太可能是秦淮,尽管如此,这一独特的名称也因夹杂着一份雅致诗意而仍旧保留至今。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南京城外城城门上坊门进入南京市区。秦淮河在南京城东南通济门外九龙桥处分为内、外两支:内秦淮为正流,过九龙桥直向西,由东水关进入南京城,向西流至淮清桥与青溪会合,再向西南在利涉桥汇小运河,再经文德桥、武定桥、镇淮桥转折向西北,过新桥至上浮桥、陡门桥,与运渎会合,再过下浮桥,向西经过南京夫子庙,从西水关出城;外秦淮在南京城南外绕行,是五代十国时开凿的护城河,过九龙桥向南转折向西,经长干桥后汇合落马涧,向西至赛虹桥、觅渡桥在西水关外与内秦淮复合,内外秦淮合流后向北经草场门、定淮门、石头城,在三汊河汇入长江。外秦淮在与内秦淮合流前,在赛虹桥分出支流,过江东桥在北河口入江。秦淮河在从三汊河入江以前分出支流惠民河,向东北经中山桥至下关入江。秦淮河从北源至三汊河全长110公里,全流域面积2630平方公里,内外秦淮河合流之后的武定门闸处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5立方米每秒。此外,在江宁东山与长江之间还有一条17公里长的秦淮新河,是1981年建成的人工河道,经西善桥到金胜村入江,河口设节制闸和抽水站。 ,网上夫子庙.

新!!: 隋滅陳之戰和秦淮河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隋滅陳之戰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紫金山

紫金山又名蔣山、鍾山、神烈山,位于中国江蘇南京城东,东西约7公里,南北约3公里,面积20多平方公里。主峰北高峰海拔高程448.2米。 钟山风景区山、水、城、楼、林浑然一体,是南京名胜古迹集中的风景区,共有50多个景点,素有钟山龙蟠之美誉。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新!!: 隋滅陳之戰和紫金山 · 查看更多 »

白帝城

白帝城位於重慶市奉節縣東部的长江北岸,位于奉节城东8公里,是长江三峡重要旅游景点。1980年7月7日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屬重慶市。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帝城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前临长江瞿塘峡,气势十分雄伟壮观。从山脚经过高而陡峭的石阶,到达白帝城入口,大门额匾上有郭沫若书写的“白帝城”三个大字,左右一付对联,出自杜甫诗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然而现存這座白帝城只是原來的白帝山上的一座「白帝廟」,乃明、清两代修复遗址;根據考古學家的發掘,在這座遺址底下還藏着三座更古老年代的白帝城城牆。 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位被抬高,使白帝城變成四面环水,游船可直达城中。.

新!!: 隋滅陳之戰和白帝城 · 查看更多 »

隋书

《隋书》,唐魏徵等撰。隋文帝時,王劭已撰成《隋書》八十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首先提出修 齊、梁、陳、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隔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数年仍未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歷史。.

新!!: 隋滅陳之戰和隋书 · 查看更多 »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諡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諡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諡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間,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大部分河段失去了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新!!: 隋滅陳之戰和隋炀帝 · 查看更多 »

隋與吐谷渾之戰

隋與吐谷渾之戰是一场发生在608年—609年間,隋朝攻滅吐谷渾的戰爭。隋軍集中優勢兵力,採用窮追不捨、四面合圍的戰法,數次大敗吐谷渾,將其主力消滅殆盡,消除了吐谷渾對隋朝西北部的威脅。.

新!!: 隋滅陳之戰和隋與吐谷渾之戰 · 查看更多 »

隋與突厥之戰

隋與突厥之戰,是隋朝北防已经分裂成四个汗国的突厥进攻,以及一次反击的战争。這場戰爭自581年突厥侵隋開始,到602年東突厥臣服為止,共經歷21年的时间。此戰爭后更加矛盾,其东、西可汗也因内部的不稳定,分別在607年與611年弃向隋朝由於隋朝因此戰爭獲的較大優勢,得以發動隋滅陳之戰,統一中國。隋朝派兵防守邊境,主動出兵反擊,最後採納長孫晟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為方針,分化離間突厥各部。而突厥只以掠奪物資、逞罰戰爭等無戰略方針的方式作戰,諸汗又不能緊密團結,最後瓦解。隋對突厥戰爭的勝利,有利於保護中原地區經濟與文化。.

新!!: 隋滅陳之戰和隋與突厥之戰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隋滅陳之戰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廟号高祖,西元581年3月4日-西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小字为那羅延(梵语,意为金剛不壞),鮮卑赐姓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掌权之後,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分治二百七十三年的中原和江南地區。.

新!!: 隋滅陳之戰和隋文帝 · 查看更多 »

韩擒虎

韓擒虎(),字子通,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县)人。隋初開國功臣之一。 唐朝皇室祖先有李虎,故唐人為了避諱,時稱其為韓擒或韓擒豹。.

新!!: 隋滅陳之戰和韩擒虎 · 查看更多 »

韋洸

韋洸,字世穆,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逍遥公房,北周、隋朝官员。.

新!!: 隋滅陳之戰和韋洸 · 查看更多 »

鍾山

鍾山可以指:.

新!!: 隋滅陳之戰和鍾山 · 查看更多 »

萧摩诃

蕭摩訶(),字元胤,蘭陵人。中國南朝、隋朝官员。.

新!!: 隋滅陳之戰和萧摩诃 · 查看更多 »

西突厥

西突厥汗國,原是突厥帝国西面可汗。突厥东西分裂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正史說只有東突厥才說突厥,西突厥名「十箭」(Onoq),此乃源自西突厥創立人室點密授十部落首領每人一支箭,所以稱為十箭。 西突厥政體與東突厥大同小異,但有一位置是西突厥專有,名“阎洪達”,評論國政。西突厥分為左、右兩廂,各五姓:左廂咄陸部五姓,右廂弩失畢部五姓。咄陸五啜號:處木昆律啜,胡祿屋闕啜,攝舍提敦啜,突騎施賀邏施啜,鼠尼施處半啜。弩失畢五俟斤號:阿悉結闕俟斤,哥舒闕俟斤,拔寒幹暾沙闕俟斤,阿悉結泥孰俟斤,阿舒虛半俟斤。左右兩廂合為十姓部落。 突厥兴起时,土门可汗弟室点密西征,役属西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诸部。室点密先是联合薩珊波斯在布哈拉之戰擊敗厌哒,在布哈拉之戰後由於與薩珊波斯爭奪絲綢之路控制權而交惡,所以又聯同東羅馬帝國结盟,进攻薩珊波斯。 581年突厥分裂,达头可汗建立西突厥汗国,设南牙(冬都)于鹰娑川(今新疆库车西北)岸边,建北牙(夏都)于碎叶河旁的干泉(今哈萨克斯坦楚河西岸)。至射匮可汗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弟统叶护可汗把汗庭迁到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派吐屯驻西域各国,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 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阿史那同俄在位期间,承认了十姓部落(此处系指弩失毕和咄陆)独立地位,同时还与东突厥划定伊犁河为界。此时的西突厥仅仅是当初的东边一小部分。 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进攻唐朝的庭州等地。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参见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唐朝在其故地设置崑陵都護府和濛池都护府,以羈縻的方式管辖各部落。.

新!!: 隋滅陳之戰和西突厥 · 查看更多 »

西陵峡

西陵峡位于中国湖北省境内长江干流上的一段峡谷。与瞿塘峡、巫峡并称为长江三峡。 西陵峡以西陵山而得名。西起湖北省秭归县香溪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约66公里,是三峡中最长的一段峡谷,以滩险流急峡长山奇而著称。西陵峡中有著名的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黄牛峡、灯影峡等。 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西陵峡下游的水势变得平缓。长江三峡大坝的位于西陵峡的三斗坪。 Category:宜昌地理 Category:湖北地形 Category:长江三峡 Category: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新!!: 隋滅陳之戰和西陵峡 · 查看更多 »

西梁

#重定向 后梁 (南朝).

新!!: 隋滅陳之戰和西梁 · 查看更多 »

襄阳市

襄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於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是1986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襄阳自古分為汉水(沔水)南北两岸的襄城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後才將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改名为襄州区。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今天,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襄阳军分区、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政协襄阳市委员会均驻襄城。 襄阳市的发展肇始于西周分封邓国于今襄阳市区,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000年的历史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襄樊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等。其间人文荟萃、灿若繁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轶闻传说,历来就有“文化古城”的雅称。 今日的襄阳,既有闻名于世的历史积淀出的深厚人文底蕴,又有汽车制造、航天装备等高新科技产业及都会发展,“新旧和谐共生”成为了本市最突出特色。.

新!!: 隋滅陳之戰和襄阳市 · 查看更多 »

馮魂

冯魂,,陳朝、隋朝將領,馮僕的長子。.

新!!: 隋滅陳之戰和馮魂 · 查看更多 »

马鞍山市

鞍山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沿岸。马鞍山是中国七大钢铁基地之一,市名来源于江边的一座形似马鞍的腰形山脉。马鞍山位于六朝古都南京市的西南侧,市区离南京市区仅有半小时的车程,宁安客专开通后,乘坐动车组列车自马鞍山到南京时间需时18分钟。本市为南京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组成城市之一,本港为安徽境内4个长江一级港口之一。.

新!!: 隋滅陳之戰和马鞍山市 · 查看更多 »

高劢

劢(),字敬德,北齐清河王高岳子。 高劢小时候就聪明,为高洋所喜爱,七岁就侍奉皇太子。高岳死后袭爵为清河王。后除青州刺史,高洋和他面谈他父亲高岳治理青州的惠政,希望他用心不负父亲之名,高劢哭泣感谢提拔,表示会竭力不辱父亲之政。不久追授武卫将军、领军、祠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又因清河在京畿,改封乐安王。转侍中,武平五年(574年)八月任为尚书右仆射,后出为朔州行台仆射。 七年(576年)十二月,后主在晋州为北周所败,太后回京,命高劢统领兵马侍卫太后、皇太子,从土门道回京城邺城。当时佞臣、幸臣、宦官行为暴虐,放鹰犬抢民间鸡猪。高劢逮捕宦官仪同三司苟子溢,想杀之正法,因太后有令而释放。刘文殊私下劝高劢不要得罪苟子溢以免被谗言,高劢却说高欢时期抚士亲贤,战无不胜,而如今达官多叛,正是苟子溢之流专政弄权所致,即使今日杀此人而明日伏诛也无憾。太后回邺城后,北周军陆续来到,北齐人恐惧无战心,朝臣多降,日夜不停。高劢奏后主说,背叛的多是贵族,士兵还未离心,请求将五品以上者家属置于三台,以焚台要挟他们死战,且北齐军屡败,北周军轻敌,背水一战必胜,是上策。但后主不能用。 北齐灭亡后,高劢入周,依例授开府。 杨坚为北周丞相,器重高劢,以其检校扬州事。后拜楚州刺史。楚州城北有伍子胥庙,祈祷者用牛酒,甚至破费产业,高劢告谕相关部门,制止了这一活动,百姓信赖他。 隋朝开皇七年(587年),转光州刺史,呈上取陈五策,得杨坚称赞和优诏。杨坚伐陈,以高劢为行军总管,跟从宜阳公王世积攻克陈朝治下的江州。以功拜上开府,赐物三千段。 陇右诸羌数次作乱,朝廷因高劢有威名,拜为洮州刺史。高劢到任后,当地民夷数千户都相继来谒见。高劢任内数年,路不拾遗,境内称治。后来吐谷浑来犯,高劢因病不能御敌,吐谷浑大掠而去。高劢以损失人口和受羌人贿赂被免职。后在家去世,年五十六。.

新!!: 隋滅陳之戰和高劢 · 查看更多 »

高熲

(),字昭玄,一名敏,渤海郡蓨县(今中国河北省景縣)人,其父高宾为独孤信赐姓独孤氏,因此又称独孤颎,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其子是杨勇的女婿,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大业三年,见炀帝奢靡,甚为忧虑,有所议论,为人告发,与贺若弼同时被杀害。诸子遭到流放。.

新!!: 隋滅陳之戰和高熲 · 查看更多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四百年的混亂時期,朝代更迭速度很快,並存在有多个政权並存的局面,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南北對峙。 這個時期由220年曹丕篡東漢帝位,自立曹魏開始,到589年隋朝滅南陳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曹魏,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個國家又統称为六朝。.

新!!: 隋滅陳之戰和魏晋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魯廣達

魯廣達(),字遍覽,扶風郿縣人《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魯悉達字志通,扶風郿人也。祖斐,齊通直散騎常侍、安遠將軍、衡州刺史,陽塘侯。父益之,梁雲麾將軍、新蔡義陽二郡太守。……弟廣達……《陳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五》:魯廣達字遍覽,吳州刺史悉達之弟也。少慷慨,志立功名,虛心愛士,賓客或自遠而至。時江表將帥,各領部曲,動以千數,而魯氏尤多。釋褐梁邵陵王國右常侍,遷平南當陽公府中兵參軍。侯景之亂,與兄悉達聚眾保新蔡。梁元帝承制,授假節、壯武將軍、晉州刺史。王僧辯之討侯景也,廣達出境候接,資奉軍儲,僧辯謂沈炯曰:「魯晉州亦是王師東道主人。」仍率眾隨僧辯。景平,加員外散騎常侍,餘如故。《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廣達字遍覽,少慷慨,志立功名,虛心愛士,賓客自遠而至。時江表將帥各領部曲,動以千數,而魯氏尤為多。仕梁為平南當陽公府中兵參軍。侯景之亂,與兄悉達聚眾保新蔡。梁元帝承制授晉州刺史。王僧辯之討侯景,廣達出境候接,資奉軍儲。僧辯謂沈炯曰:「魯晉州亦是王師東道主人。」仍率眾隨僧辯。景平,加員外散騎常侍。,南梁、南陳官员。 魯廣達的祖父是南齊通直散騎常侍、安遠將軍、衡州刺史、陽塘侯魯斐,父親南梁雲麾將軍、新蔡義陽二郡太守魯益之,兄長是安左將軍、江州刺史、彭澤縣侯魯悉達。他年少充滿正氣,立志建立功名,虛心愛護士人,很多客人自遠道投靠。當時長江以南的將帥各自有私兵,數以千計,魯氏家族的特別多。他自釋褐擔任南梁邵陵王蕭綸的國右常侍,轉遷平南當陽公府中兵參軍。侯景之亂時,他和兄長魯悉達聚眾保衛新蔡。到梁元帝承制,獲授假節、壯武將軍、晉州刺史。王僧辯討伐侯景,魯廣達出境應接,資給軍糧,王僧辯對沈炯說:「魯晉州也是王師的東道主。」並跟隨王僧辯。侯景被平定,魯廣達加官員外散騎常侍,其餘依舊。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授魯廣達為征遠將軍、東海太守,不久轉徙為桂陽太守,但他辭讓不拜任,入朝為員外散騎常侍、授官假節、信武將軍、北新蔡太守。他隨吳明徹於臨川討伐周迪,戰功最多,又代兄長魯悉達為吳州刺史,封中宿縣侯,食邑五百戶。光大元年(567年),魯廣達獲任命為通直散騎常侍、都督南豫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華皎在上流舉兵,朝廷下詔司空淳-于-量率官軍征伐。官軍到夏口,華皎的水軍強盛,於是不敢前進;魯廣達身先士卒,直接衝向敵軍。兩軍戰艦交接,他憤怒地大叫登上船上鼓勵士兵;其時風向轉變,他失足跌入水,溺水一會才獲救。平定華皎後,他獲授持節、智武將軍、都督巴州諸軍事、巴州刺史。 太建初年,他與儀同三司章昭達進入峽口,平定安蜀等州鎮,其時周氏圖謀江東,在蜀地大肆建造舟艦,亦運送糧食青泥,魯廣達和錢道戢等將領偷襲縱火燒毀這些物資,因此以功增封到二千戶,回歸本鎮。他為政簡單,誠心相待下屬,人民安逸。到任期屆滿,人民都上表留任,於是再留任二年。太建五年(573年)南陳北伐,南陳軍隊奪取淮南舊地,魯廣達於大峴與北齊軍隊交戰,他打敗北齊軍隊,斬殺敷城王張元範,俘虜很多物資;攻克北徐州後,朝廷封授他為都督北徐州諸軍事、北徐州刺史,很快加散騎常侍,入朝為右衛將軍。太建八年(576年),魯廣達外任北兗州刺史,轉為晉州刺史。兩年後(578年),他獲授使持節、都督合霍二州諸軍事,進號仁威將軍、合州刺史。太建十一年(579年),北周將領梁士彥發包圍壽春,朝廷下詔遣派中領軍樊毅、左衛將軍任忠等人分開攻佔陽平、秦郡,而魯廣達率軍入淮夹击敌人。周軍攻陷豫州及霍州,南豫州、北兗州、晉州等失守,淮南之地都失去了,他亦因此被免官。次年(580年),魯廣達與豫州刺史樊毅再次北伐,攻陷郭默城,不久授與他使持節、平西將軍、都督郢州以上十州諸軍事,率領四萬舟師治江夏。北周的安州總管元景入侵江外,他命令協助作戰的部隊擊退周軍。 陳後主即位,魯廣達入朝為安左將軍,很快改授平南將軍、南豫州刺史。至德二年(584年),授安南將軍,徵拜為侍中,又擔任安左將軍,改封綏越郡公,食邑依舊,不久任職中領軍。賀若弼攻入鍾山,他率軍在白土崗南邊設置兵陣,和賀若弼旗鼓相對;魯廣達親自督戰,手執鼓槌,督促士兵向前,到隋軍退走,廣達追逐到北至營,死傷許多士兵。後來賀若弼打敗南陳的將領,乘勝攻入建康宮城,燒毀北掖門,他依然監督剩下的士兵奮戰到底,,斬獲數百人。日落後,他脫下軍服,向臺拜首和哭泣,對各士兵說:「我不能救國,負罪十分重。」士兵都皆哭泣嘆息,於是被擒獲。禎明三年(589年),他依例進入隋朝。他為國家被滅亡而悲傷,生病不治,感慨而逝世,虛歲五十九。尚書令江總撫摸他的靈柩痛哭,在他的棺材頭寫詩:「黃泉雖抱恨,白日自流名,悲君感義死,不作負恩生。」又為他寫下墓誌銘。當初隋朝將領韓擒虎過江,魯廣達長子魯世真在新蔡,與弟弟魯世雄及部下向韓擒虎投誠,並遣使向父親招降。他當時在京師駐兵,就向廷尉彈劾自己請罪;陳後主說:「魯世真雖然走上不同的路,但你仍然是國家的重臣,我的依賴。怎可以等同有嫌疑呢?」加賜黃金給他,讓他即日回到營地。.

新!!: 隋滅陳之戰和魯廣達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隋滅陳之戰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賀若弼

賀若弼(),复姓贺若,字輔伯,河南郡洛阳县人。隋朝大臣。.

新!!: 隋滅陳之戰和賀若弼 · 查看更多 »

达头可汗

达头(古突厥語:𐱃𐰺𐰑𐰆𐱁𐰴𐰍𐰣,拉丁轉寫:Tarduš qaγan;?—610年左右),576年至603年任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名玷厥,号达头可汗。西突厥汗国的创建者。 达头为室点密之子,576年继位西突厥可汗,初臣服于东突厥。东突厥陀钵可汗去世后,国中内乱。他在同年因拜占廷提比略二世皇帝接納阿瓦爾人,在576年派兵攻打博斯普魯斯,在581年攻打克里米亞一個名為刻赤的地方(与乌特格尔匈人),直到590年才完全撤兵。 583年达头同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合兵进犯中国隋朝,中途擅自退兵,致使沙钵略为隋军所败,达头乘机联合东突厥西部的阿波可汗等反对沙钵略可汗,不再奉东突厥号令,是为东西突厥正式分裂之始。后达头又与东突厥都蓝可汗联盟,反对与隋朝结盟的染干可汗。599年(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与都蓝联军击溃染干,但旋即为隋朝援兵所败,染干被隋朝立为启民可汗,达头遂自称步迦可汗,进军东突厥,一时成为整个突厥的共主。 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派杨素等人在启民的协助下进攻达头部属。603年,达头部下原东突厥各族大溃,纷纷投奔启民,达头无法控制局势,逃入吐谷浑,约在610年左右去世。.

新!!: 隋滅陳之戰和达头可汗 · 查看更多 »

阿史那庵逻

阿史那庵逻,突厥可汗,佗缽可汗之子。581年,佗缽可汗去世,佗缽可汗的汗位继承哥哥木杆可汗,所以临死前嘱咐其子阿史那庵逻,一定要立木杆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大逻便为可汗。但是佗缽可汗死后,以乙息记可汗之子东面小可汗、尔伏可汗摄图为首的突厥贵族称大逻便的母亲出身低微,一致拥立庵逻为可汗。 阿史那庵逻即位后,大逻便不服庵逻,经常遣人辱骂庵逻。庵逻不能制,便将汗位让给了摄图,摄图是为沙缽略可汗。沙缽略可汗以庵逻为第二可汗,大逻便为阿波可汗。.

新!!: 隋滅陳之戰和阿史那庵逻 · 查看更多 »

阿波可汗

阿波可汗,名阿史那大逻便,突厥可汗,木杆可汗之子。581年,佗缽可汗去世,佗钵可汗的汗位继承哥哥木杆可汗,所以临死前嘱咐其子阿史那庵逻,一定要立木杆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大逻便为可汗。但是佗钵可汗死后,以乙息记可汗之子东面小可汗、尔伏可汗摄图为首的突厥贵族称大逻便的母亲出身低微,一致拥立庵逻为可汗。 阿史那庵逻即位后,大逻便不服庵逻,经常遣人辱骂庵逻。庵逻不能制,便将汗位让给了摄图,摄图是为沙钵略可汗。沙钵略可汗以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统辖西域。沙缽略可汗屡次侵犯新兴的隋朝,隋朝派长孙晟游说阿波可汗和西突厥达头可汗,分化突厥的势力。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不断攻击沙缽略可汗。沙缽略可汗和隋朝讲和后,阿波可汗又侵犯隋朝。587年四月,沙缽略可汗去世,其弟处罗侯即位,为莫何可汗,当年,他出兵攻击阿波可汗,擒之,献于隋朝。其国立鞅素特勤之子,是为泥利可汗。.

新!!: 隋滅陳之戰和阿波可汗 · 查看更多 »

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蒙古地区),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北连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面積約260萬平方公里,南界戈壁沙漠,包括蒙古国全部,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布里亚特共和國与外貝加爾邊疆區,中国东四盟地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南部邊緣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平均海拔1580米。这一带有记载以来先后成为多个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例如匈奴、乌桓、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回鹘、契丹等。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期这一地区主要为蒙古族的活动区域,故被称为“蒙古高原”。.

新!!: 隋滅陳之戰和蒙古高原 · 查看更多 »

铜陵市

铜陵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宁铜铁路终点,濒临长江,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之一。全市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人口170.85万人(截至2016年末)。现辖3市轄區(铜官区、义安区、郊区)1县(枞阳县)。 铜陵以产铜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铜开采、冶炼的历史始于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故有“中国古铜都”之誉。.

新!!: 隋滅陳之戰和铜陵市 · 查看更多 »

鄱阳湖

鄱阳湖(,注音:ㄆㄛˊ)僅次於興凱湖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因洞庭湖已縮小成中國第三大淡水湖)、第三大湖(僅次於青海湖)和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中国第一大河——长江。鄱阳湖介于北纬28度22分~29度45分,东经115度47分~116度45分。跨南昌、南昌县、进贤、餘乾、鄱阳、都昌、湖口、九江、庐山、德安和永修等市县。.

新!!: 隋滅陳之戰和鄱阳湖 · 查看更多 »

鄂城区

鄂城区是中国湖北省鄂州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三国时期,孙权在这里建城,并改名武昌,至今城内仍有“吴王城”遗迹。.

新!!: 隋滅陳之戰和鄂城区 · 查看更多 »

采石

采石可以指:.

新!!: 隋滅陳之戰和采石 · 查看更多 »

蕭琮

蕭琮,字溫文,為西梁明帝蕭巋之子,西梁第三位,亦是末代皇帝。.

新!!: 隋滅陳之戰和蕭琮 · 查看更多 »

长孙晟

長孫晟,字季晟,河南洛阳人,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平原县侯长孙兕的儿子,隋右驍衛將軍、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 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书·长孙晟列传》。北周时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每次共同驰射,同辈皆在长孙晟之下。长孙晟十八岁时为司卫上士。起初没有名气,别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携其手并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新!!: 隋滅陳之戰和长孙晟 · 查看更多 »

长沙市

长沙市(湘语長沙話:tsã13 sɔ33 sɿ21;普通话:Chángshā shì),古又名潭州,别称星城,因地理特色和历史缘由而有“山水洲城”、“屈贾之乡”之名,又因岳麓书院而有“'''潇湘洙泗'''”之誉。长沙是中国湖南省省会,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湘浏盆地西缘,辖6市辖区、1县、2县级市。总面积11,820平方公里,主要人口为汉族,母语以新湘语长沙方言为主,浏阳市地区则通用赣语宜浏方言。 长沙有着两千多年的原址城建史,“长沙”一名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逸周书·王会》。秦代始设长沙郡,西汉时期建立长沙国,五代时期长沙为南楚都城。北宋时期设立的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留下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佳句。清末时长沙为中国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一,近代则成为了中国一大重要政治革命中心。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黄兴等人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口号在长沙创立华兴会,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核心人物也在此求学和开展政治运动。长沙于1937年成为抗日战争后方,迎来发展鼎盛期,但其后的“文夕大火”以及四次长沙会战摧毁了长沙的城建和经济基础,对其现代史造成了深重影响。 经过数十年恢复期,长沙于改革开放后期开始加速发展。2015年长沙设立了中国中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数据显示,长沙是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多项相关人均指标亦常年位居中西部省会第一。长沙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和新材料6大产业集群,此外还以传媒、出版为特色产业,湖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简称湖南卫视)收视率和影响力常年占据中国大陆省级卫视榜首。长沙有着杂交水稻育种、国内首台激光3D打印机等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设有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计算设备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2016年,长沙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国产中低速磁悬浮铁路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 2017年11月1日,长沙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新!!: 隋滅陳之戰和长沙市 · 查看更多 »

镇江市

镇江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润州”、“京口”,建城超过3000多年。位于江苏省南部的长江南岸-苏南,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上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组成城市,往东距离上海市230公里(通过高铁一小时可以到达),往西距离南京80公里(通过高铁半小时内可以到达),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常州奔牛机场50公里。镇江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一个著名港口和商业贸易转运和转口城市。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镇江曾是江苏省的省会。镇江隔着长江与扬州市,泰州市相望,东边与常州市相连,西边与南京市相连。由于南京长江二桥以及上游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垂直高度不够,使得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远洋轮船,无法通过(南京的龙潭港在长江大桥下游位置,不受其影响)。使得镇江成为的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的深水岸(-15米)线港口城市之一,通过长江往东直接通往太平洋。由於其豐富的軍事史,鎮江三山(京口北固山、金山寺、焦山定慧寺)是詩人家國之思的集中地。.

新!!: 隋滅陳之戰和镇江市 · 查看更多 »

陳叔寶

#重定向 陈后主.

新!!: 隋滅陳之戰和陳叔寶 · 查看更多 »

陳後主

#重定向 陈后主.

新!!: 隋滅陳之戰和陳後主 · 查看更多 »

陳慧紀

陳慧紀(),字元方,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南梁、南陳、隋朝官员,南陳宗室《陳書·卷十五·列傳第九》:陳慧紀字元方,高祖之從孫也。涉獵書史,負才任氣。高祖平侯景,慧紀從焉。尋配以兵馬。景平,從征杜龕。除貞威將軍、通直散騎常侍。高祖踐祚,封宜黃縣侯,邑五百戶,除黃門侍郎。世祖即位,出為安吉縣令。遷明威將軍軍副。司空章昭達征安蜀城,慧紀為水軍都督,於荊州燒青泥船艫。光大元年,以功除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宣遠將軍、豐州刺史,增邑并前一千戶。《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五》:宜黃侯慧紀字元方,武帝之從孫也。涉獵書史,負材任氣。從武帝平侯景。及帝踐阼,封宜黃縣侯,除黃門侍郎。。 陳慧紀是陳武帝陳霸先的從孫,他涉獵不少書史,恃著自己的才學任性使氣。陳霸先討伐侯景時他跟隨,配備兵馬,也陪同陳霸先討伐杜龕,南梁期間他獲任為貞威將軍、通直散騎常侍。陳武帝建立陳朝後,陳慧紀在永定二年(558年)獲封宜黃縣開國侯,食邑五百戶,擔任黃門侍郎。陳文帝繼位,他轉任安吉縣縣令,遷官明威將軍軍副。當時司空章昭達征討安蜀城,陳慧紀出任水軍都督,在荊州燒毀青泥連結的船隻。臨海王陳伯宗即位,他在光大元年(567年)因功除授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宣遠將軍、豐州刺史,增加食邑到一千戶。 太建九年(577年),吳明徹北伐失敗,以陳慧紀擔任持節、智武將軍、緣江都督、兗州刺史,增加食邑到二千戶。北周軍隊乘勝追擊,在攻佔的淮南江外騷擾,他召集士兵從海路回建鄴,不久除授使持節、散騎常侍、宣毅將軍、都督郢巴二州諸軍事、郢州刺史,增加食邑到二千五百戶。陳後主至德二年(584年),陳慧紀遷官使持節、散騎常侍、雲麾將軍、都督荊信二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賜一名伎女,再增邑食邑到三千戶。禎明元年(588年),西梁蕭琮的尚書左僕射安平王蕭巖、晉熙王蕭瓛率領二萬多人向陳慧紀請降,他以士兵迎接,同年以接應降軍的功勞加侍中、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征西將軍,增食邑到六千戶。。 隋朝軍隊越過長江攻打南陳,清河公楊素率軍走過巴峽,陳慧紀派遣南康太守呂忠肅和將領陸倫拒守,結果戰敗。楊素進據馬頭,同時隋朝將領韓擒虎及賀若弼也過江據守蔣山,他帶領三萬將士和一千多艘戰船沿江南下打算奪取台城;但在漢口被隋朝秦王楊俊阻截無法前進。陳慧紀聽聞呂忠肅戰敗,就燒掉公安的糧食,假裝引兵東下,推舉湘州刺史、晉熙王陳叔文為盟主,水軍都督周羅睺與郢州刺史荀法尚守衛江夏。建鄴被攻陷,隋晉王楊廣差遣使節以向陳慧紀的兒子陳正業勸降,又派使節樊毅勸降周羅睺,稱長江上流边城全部投降。於是他和巴州刺史畢寶一同哭著投降。他在隋朝依例授封儀同三司,其後去世。兒子陳正平有文采。.

新!!: 隋滅陳之戰和陳慧紀 · 查看更多 »

陈叔宝

#重定向 陈后主.

新!!: 隋滅陳之戰和陈叔宝 · 查看更多 »

陈书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新!!: 隋滅陳之戰和陈书 · 查看更多 »

陈霸先

陳武帝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時代陳朝開國皇帝。原是南梁的著名軍事將領。557年接受梁敬帝的禪位建立陳朝,557年至559年在位。死後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

新!!: 隋滅陳之戰和陈霸先 · 查看更多 »

東突厥

東突厥汗國(581年-630年)是突厥汗國于581年正式分裂後的東部汗國。.

新!!: 隋滅陳之戰和東突厥 · 查看更多 »

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国皇帝,廟號高祖。 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蕭順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萧衍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本人私德也很好,也不太注重個人生活享受。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長达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新!!: 隋滅陳之戰和梁武帝 · 查看更多 »

楊堅

#重定向 隋文帝.

新!!: 隋滅陳之戰和楊堅 · 查看更多 »

楊俊

楊俊(),小字阿祗,隋文帝第三子,母獨孤皇后。.

新!!: 隋滅陳之戰和楊俊 · 查看更多 »

楊素

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人,北周、隋朝軍事家、詩人。爵封越国公,谥景武。其祖杨暄在北魏是中等官员(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杨-旉-是北周开国功臣(汾州刺史)。.

新!!: 隋滅陳之戰和楊素 · 查看更多 »

樊毅

樊毅,字智烈。南陽郡湖陽县(治今河南唐河西南湖阳镇)人,南朝梁、南朝陳将领。南梁散騎常侍、信武将軍、益州刺史樊文熾之子。.

新!!: 隋滅陳之戰和樊毅 · 查看更多 »

江夏区

江夏区,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面积为2009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为59万人。.

新!!: 隋滅陳之戰和江夏区 · 查看更多 »

江宁县

江宁县,始设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其后有多次变更,位于今天的南京市。.

新!!: 隋滅陳之戰和江宁县 · 查看更多 »

江州

江州,可以指:.

新!!: 隋滅陳之戰和江州 · 查看更多 »

江陵县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荆江河段北岸。全县版图呈马鞍形,东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积1032平方千米。2010年末总人口40.5万人。 .

新!!: 隋滅陳之戰和江陵县 · 查看更多 »

汉口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口特别市存在。 在清末、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及中共建政初期,汉口经济繁荣,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繁华程度位居亚洲前列。民国时期的汉口是绝无仅有地和上海共享荣耀的远东大都会,因位于长江沿岸,为交通枢纽,工商业极为发达,与位于北美洲五大湖岸的芝加哥相似,被《芝加哥论坛报》称为“东方芝加哥”。由于租界林立,对外贸易频繁,新移民不断涌入,汉口现代化程度和城建规模远远领先于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因此汉口也被广泛称为“大汉口”。 汉口地处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大致是今天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四个区所覆盖的范围。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

新!!: 隋滅陳之戰和汉口 · 查看更多 »

沈客卿

沈客卿(),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博涉群书,由施文庆引荐于陈后主,任尚书仪曹郎。至德初,为中书舍人,兼步兵校尉,掌管财政税收。陈后主大修宫室,恣意挥霍,致使国库空虚。他巧立名目,向百姓敛以苛捐杂税,使每年敛取之赋税,超过常税之十倍,以供后主使用。因功加授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祯明三年(589年),与中书舍人施文庆共掌国家机要。隋军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时他与施文庆俱被杀。 子沈澄。沈澄生国子博士沈子山。沈子山生澧州司马沈虬之。沈虬之生太子通事舍人沈迪。沈迪生大理正沈竦。沈竦生承奉郎守大理司直沈中黄。.

新!!: 隋滅陳之戰和沈客卿 · 查看更多 »

沙缽略可汗

沙缽略可汗(古突厥語:𐰃𐱁𐰉𐰺𐰀𐰴𐰍𐰣,拉丁轉寫:Ϊšbara qaγan;),名阿史那摄图,突厥可汗,乙息记可汗阿史那科罗之子。佗缽可汗以侄儿摄图为尔伏可汗统东面。581年,佗缽可汗去世,其子阿史那庵逻将汗位让给了摄图,是为沙缽略可汗。在可敦北周千金公主的影响下,沙缽略可汗屡次侵犯新兴的隋朝。但隋朝派长孙晟游说西突厥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分化突厥的势力。最后583年沙缽略可汗被隋朝打败后,只好和隋朝讲和。 587年四月,沙缽略可汗去世,其弟处罗侯即位,为莫何可汗,其子阿史那雍虞闾在1年后成为突厥的都藍可汗。.

新!!: 隋滅陳之戰和沙缽略可汗 · 查看更多 »

湘州

湘州,中国古代的州。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广两州的衡阳、建昌、湘东、临湘、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8郡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境)。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湘、资两水流域和湖北省陆水流域。 东晋以后屡有废置,湘州辖境亦有增减。南朝宋、齐时陆水流域割属郢州,增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江上游、漓江和贺江流域以及广东省北部北江流域大部。梁、陈时南部地区分置衡(治今广东英德市西北)、东衡(治今广东韶关市南)、桂(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等州,辖境缩小。东晋、南朝时为上流重镇。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为潭州。.

新!!: 隋滅陳之戰和湘州 · 查看更多 »

春節

--,即華夏傳統曆法农历的元旦,是中国與世界各地漢族社會的傳統新年,又稱歲首、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頭上亦稱為过新年、过年、度歲、慶新春、慶新歲,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首。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從明代開始,農曆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之後才正式結束活動,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辛亥革命後,官方紀年標準由夏曆改為西曆。.

新!!: 隋滅陳之戰和春節 · 查看更多 »

新林区

新林区是中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下辖的一个县级区。新林林业局设立于1965年,1981年设立新林区人民政府,和隶属于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的新林林业局属于政企合一体制。.

新!!: 隋滅陳之戰和新林区 · 查看更多 »

扶南

扶南國(នគរភ្នំ ;越南语:Phù Nam)也称夫南、跋南,是中南半岛的一个印度化古国,建国于公元1世紀,《汉书》中称为“究不事”,遗址在今柬埔寨境内,奉印度教為國教,受印度文化影響甚深。扶南王國国都在公元五世纪在毗耶陀补罗城(Vyadhapura,梵文:猎人城),在今波羅勉省(Prey Veng)附近,有湄公河西北流东入海。高棉語中扶南国王叫“山帝”(Kurung bnam),Kurung(帝) bnam(山)。扶南是高棉語bnam(山)的对音。 《梁书》:“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湾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广十里,西北流,东入于海。其国轮广三千余里,土地洿下而平博,气候风俗大较与林邑同。出金、银、铜、锡、沉木香、象牙、孔翠、五色鹦鹉。其南其南界三千余里有顿逊国,……羁属扶南。顿逊之外,大海洲中,又有毘骞国,去扶南八千里。……扶南王数遣使与书相报答,常遗扶南王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又如碗者,受一升。……扶南东界即大涨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诸薄国。……扶南国俗本裸体,文身被髮,不制衣裳。”.

新!!: 隋滅陳之戰和扶南 · 查看更多 »

曲阿

#重定向 丹阳市.

新!!: 隋滅陳之戰和曲阿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隋灭南陈隋灭陈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