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The Final Cut

指数 The Final Cut

《The Final Cut》(“最终乐章”)是英国前衛搖滾乐队平克·弗洛伊德的第十二张音乐专辑,由于1983年3月21日在英国发行、哥伦比亚唱片于同年4月2日在美国发行。它是平克·弗洛伊德创始人、吉他手、作曲人罗杰·沃特斯随乐队制作的最后一张专辑,也是唯一一张完全由他独立编曲的专辑。此外,它也是乐队唯一一张没有键盘手理查德·赖特参与制作的专辑。沃特斯一开始想要将《The Final Cut》用作1982年电影《》的。当时马岛战争战火激烈,他便将其改写为概念專輯,想要“背叛”他那在二战期间身亡的父亲。沃特斯演唱了大部分歌曲,主音吉他手大衛·吉爾摩只在一首歌曲中担任了主唱。此外,专辑的封装也是由沃特斯设计,反映出了专辑的战争主题。.

12 关系: 大衛·吉爾摩主音吉他手平克·弗洛伊德哥伦比亚唱片前衛搖滾理查德·赖特 (音乐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杰·沃特斯音樂專輯马岛战争邁克爾·凱曼概念專輯

大衛·吉爾摩

大衛·喬恩·吉爾摩,CBE(David Jon Gilmour,)是英國音樂家,以身為搖滾樂團平克·佛洛伊德的吉他手、主唱,及團內的詞曲創作者之一而馳名。除了與平克·佛洛伊德合作之外,吉爾摩也為各式各樣的歌手擔任唱片製作人,並同時是位成功的單飛歌手。吉爾摩亦積極參與許多慈善組織活動。2003年,他因對音樂與慈善事業的卓越貢獻,被授予英帝國司令勳銜(CBE)。吉爾摩並於2008年Q雜誌音樂獎典禮上獲頒傑出貢獻頭銜。 2011年,吉爾摩在《滾石》雜誌的「史上百大偉大吉他手」中名列第14名。.

新!!: The Final Cut和大衛·吉爾摩 · 查看更多 »

主音吉他手

主奏吉他手也稱為主音吉他手(lead guitarists)主要弹奏歌曲中的主音旋律,與前奏、間奏和尾奏的主音部分,有時也有即興演奏,過門(過渡)部分的短暫主音,或是riff。主奏吉他就是一个特定的吉他手,通常会弹一些单音solo或者双音solo。在摇滚乐、重金属音乐、蓝调、爵士乐、朋克音乐、某些流行音乐和其他音乐风格中。 另外,通常节奏吉他手弹奏和弦節拍節奏和分解和弦和riff。 一個小組樂團或管弦樂團,有時只有一個吉他手,而主音吉他手同時也擔任節奏吉他手的功能,如奶油樂隊。.

新!!: The Final Cut和主音吉他手 · 查看更多 »

平克·弗洛伊德

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是一支於倫敦成立的英國搖滾樂團,他們最初以迷幻搖滾與太空摇滚音樂贏得知名度,而後逐漸發展為前衛搖滾樂團,並獲得國際聲譽。平克·佛洛伊德以哲學的歌詞、音速試驗、創新的專輯封面藝術與精緻的現場表演聞名。他們是流行音樂史上最具商業成功與音樂影響力的搖滾樂團之一,在全球坐擁超過2.5億的唱片銷售量,仅美國就有7450萬。平克·弗洛伊德於1996年與2005年分別入主美國摇滚名人堂和英國音樂名人堂。 平克·佛洛伊德於1965年由在學學生席德·巴雷特、尼克·梅森、羅傑·華特斯及理查德·赖特組建。1960年代晚期,樂團在倫敦地下音樂圈的現場演出獲得聲望,並在巴雷特的領導下發表了兩張暢銷單曲以及他們成功的處女專輯《黎明門前的風笛手》(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1967)。1967年12月,大衛·吉爾摩作為第五名成員加入;1968年4月,巴雷特因日趨惡化的精神狀態離開了樂隊。華特斯成了團內的首席歌詞作者,並到1970代中期成為樂隊佔主導地位的創作者,構思設計了他們在評論與商業上取得成功的概念專輯《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1973)、《愿你在此》(Wish You Were Here,1975)、《动物》 (Animals,1977)、搖滾歌劇《迷牆》(The Wall,1979)和《最终樂章》(The Final Cut,1983)。 賴特1979年離開樂隊,隨後華特斯於1985年單飛。吉爾摩與梅森維持著平克·弗洛伊德;賴特重新作為客席樂手加入,而後正式恢復团员地位。三人又製作了兩張專輯,《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喪失理性的一瞬”,1987)與《藩籬之鐘》(The Division Bell,1994),並巡迴演出到1994年。約20年的爭執後,平克·弗洛伊德與華特斯於2005年在Live 8慈善演唱會上復團演出,但吉爾摩與華特斯表明他們沒有任何重組樂隊的計劃。巴雷特與賴特分別於2006和2008年去世。2014年11月,平克·弗洛伊德發表了由1993-1994年期間錄音材料錄製而成的新錄音室專輯《無盡之河》(The Endless River)。.

新!!: The Final Cut和平克·弗洛伊德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唱片

哥伦比亚唱片(),是现存的唱片公司中最老的品牌,从1888年开始便开始制作唱片。1991年被索尼音乐娱乐收购,成为旗下的子公司。.

新!!: The Final Cut和哥伦比亚唱片 · 查看更多 »

前衛搖滾

前衛搖滾(Progressive rock),簡稱為prog,有時被稱為藝術搖滾或古典搖滾或交響搖滾,是在1960年晚期興起的搖滾樂分支之一,它的內涵十分複雜並且吸納眾多其他樂派精神,因此並不能明確地定義出其精確範圍。前衛搖滾最熱門最顛峰的時期是在1970年代的早期,並繼續流傳至今日。前衛搖滾起源自英國,大多數的團體多出現於歐洲大陸,只有少數幾支樂團是來自於美國加拿大的。此種樂風通常結合了爵士樂、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和世界音樂等元素,不同於美國搖滾是受到節奏藍調以及鄉村音樂的影響。經由多年累積的發展,在前衛搖滾中也出現了例如交響搖滾、藝術搖滾、數學搖滾以及前衛金屬等類型。 前衛搖滾樂手意圖擺脫流行音樂的公式化及束縛,並亟力提升自身的音樂成就另外一種音樂類型,即便時常令人嗅到不小的古典與爵士影響。前衛搖滾最獨特的地方便是「複雜」而不只是技術的出眾,因為在流行音樂中技巧十分出眾但卻演奏單調樂章的樂手亦大有人在。 前衛搖滾並無絕對定義,名團深紅之王的領袖羅伯特·弗利普(Robert Fripp)就十分厭惡這個音樂分類上的術語。而構築出前衛搖滾的作品多集中在1970年代,例如傑思羅土爾(Jethro Tull)、Yes、創世紀合唱團、平克·弗洛伊德、愛默生、雷克與帕瑪、匆促樂團與深紅之王等等,音樂各有不同特色,無法同一而論。這些樂手與樂評家們(如:比爾·馬丁)對自身是否真的屬於前衛搖滾感到疑問(不過在此我們必須要做如此假設,至少是70年代的他們)。同時也有人在爭辯例如富蘭克·察帕(Frank Zappa)、深紫、Phish、電台司令和Tool這類活躍於其他樂種的樂手是否隸屬於前衛搖滾之下。.

新!!: The Final Cut和前衛搖滾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赖特 (音乐家)

查德·威廉·赖特 (Richard William Wright,),是一个英国音乐家、作曲家、歌手和词曲作者。他是英国前卫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的创团成员、键盘手和歌手。他在平克·弗洛伊德除了一个乐队的专辑之外的所有专辑包括《黎明门前的风笛手》、《月之暗面》、《愿你在此》和《藩篱之钟》中演奏,并且在乐队的所有巡演中演奏。 赖特在米德塞克斯的哈奇艾德长大并且在摄政街理工学院学习时遇到了未来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成员罗杰·沃特斯和尼克·梅森。在主唱兼词曲作者席德·巴雷特加入后,该组合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之后由于巴雷特的不稳定的领导导致吉尔莫和赖特接任了与沃斯特的词曲创作责任。 赖特最初是一位单纯的歌手和词曲创作者,后来担任了吉尔摩和沃斯特的作品的编曲者。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他开始较少为乐队作出贡献,并且在1981年《迷墙》巡演后离开乐队。他在1987年为专辑《失去理性那一刻》作为一个职业乐手重新加入了乐队,并在1994年为专辑《藩篱之钟》再次成为专职成员。在赖特作为专职成员期间的演奏之后被发行在专辑《无尽之河》之中。除了平克·弗洛伊德之外,赖特还录制了两张独唱专辑,包括与Anthony Moore合作的《破碎的中国》,并且短暂地组建了双人组合Zee。在2005年为Live 8重新加入有沃斯特、梅森和吉尔摩的平克·弗洛伊德之后,在2008年9月去世之前成为了吉尔莫独唱巡演乐队的一员,偶尔在如《Arnold Layne》之类的歌曲中演唱。 被乐队成员巴雷特、华特斯和吉尔摩的阴影笼罩下,赖特是最安静而最保守的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成员。他的贡献经常被忽视,但当他去世以后,他的才能得到重新评价和认可。他的爵士乐、即兴创作和键盘表演是平克·弗洛伊德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是Farfisa、Hammond 风琴和Kurzweil 合成器的杰出演奏者外,赖特还经常在乐队唱歌,偶尔在歌曲比如《Time》、《Remember a Day》和《Wearing the Inside Out》中担任主唱。.

新!!: The Final Cut和理查德·赖特 (音乐家)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The Final Cut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罗杰·沃特斯

乔治·罗杰·沃特斯(George Roger Waters;1943年9月6日出生)是一个英国词曲作者、歌手、贝斯手和作曲家。1965年他与鼓手尼克·梅森、键盘手理查德·赖特和兼任吉他手、歌手和词曲作者的西德·巴雷特共同组成了前卫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沃特斯最初担任贝斯手,但1968年西德·巴雷特离开后,沃特斯也成为了他们的作词者、共同主唱和概念领袖。 平克·弗洛伊德凭借概念专辑《月之暗面》、《愿你在此》、《动物》和《迷墙》获得了国际性成功。到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已经成为流行音乐中最受好评和商业成功的团体之一;到2013年,他们已经在全世界取得了超过2.5亿的专辑销量。由于乐队成员之间创作理念的差异,沃特斯于1985年离开乐队并与其余乐队成员在歌曲版权和乐队名称的使用权产生了纠纷。纠纷于1987年以个人形式解决。 沃特斯的个人作品包括录音室专辑《The Pros and Cons of Hitch Hiking》(1984年)、《Radio K.A.O.S.》(1987年)、《欢愉至死》(1992年)和《这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吗?》(2017年)。在2005年,他发行了一部歌剧,翻译自Étienne和Nadine Roda-Gil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歌剧剧本。 在1990年,沃特斯举办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摇滚音乐会之一的《迷墙 - 柏林现场》,演出参加人数达45万人。作为平克·弗洛伊德的成员之一,他分别在1996年和2005年被选入美国摇滚名人堂和英国音乐名人堂。2005年晚些时候,他与平克·弗洛伊德成员梅森、赖特和吉尔摩在现场八方全球意识活动中重新团聚,这是自1981年以来乐队首次和沃特斯一起出现。1999年以来,他进行了广泛的单人表演;他在2006-2008世界巡演中完整地演出了《月之暗面》,并在2010年开始了迷墙现场巡演,这是史上最畅销的个人现场演出。.

新!!: The Final Cut和罗杰·沃特斯 · 查看更多 »

音樂專輯

音乐专辑(),或简称为“专辑”,也有部分地区称呼为“大碟”,指的是多个音频录音作品以CD、唱片、录音带等介质为载体发布的单个项目的统称,一般指含有至少10個音軌的唱片。音乐录制专辑在20世纪初被开发出来,最早的音乐专辑类似数张78转唱片打包成书本的形式;而到了1948年,由聚氯乙烯材料制作的密纹唱片开始取代早期的78转唱片。进入21世纪之后,尽管密纹唱片还在发行,但是唱片的销售已经主要集中在CD、虛擬發行(如MP3)等兩大型態上了。卡式录音带则是从1970年代到2010年代伴随密纹唱片一起使用的一种专辑格式。 音乐专辑可以在移动或固定的录音室、室内体育馆、家中、户外场地或混合场地中录制,而完整录制一张专辑可能需要几小时到几年的时间。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录制,然后“混音”在一起。在录制专辑时如果是一次录制完成而不加任何混音效果也被称为“现场”,即便它是在录音室里录制的。录音室的存在是为了消音和隔绝混响,因此混合不同音轨的时候需要协助;而如果是在其他场地,如音乐会场地或Live House因为允许混响,因此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大部分现代录音室都包含丰富的编辑、音效及声音调整等功能。使用现代的录音技术,唱片歌手可以在不同时候的不同房间通过耳机监听其他声部的录音;同时,每个声部都可以单独录制成一条音轨。 专辑封面及封面上的说明文字也是有用的,通常会提供一些附加消息。比如:唱片分析、歌词或歌剧剧本等。 历史上,专辑这个单词用于指代那些以书籍形式集合在一起物品。而在音乐方面的应用见于19世纪早期的短篇音乐唱片集。 随后,相关的78转唱片集合在一起形成书册一样的专辑。Cross, Alan (2012-07-15).

新!!: The Final Cut和音樂專輯 · 查看更多 »

马岛战争

岛战争,是指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英方称之为福克兰--群岛(阿根廷方面稱為--)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場局部战争。 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期發生了嚴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阿根廷政府试图--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轉移視線以解決国内的政治危机。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軍隊率先登陆南乔治亚岛,并且升起阿根廷国旗。1982年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对马岛发动进攻。随后,英国派出海空军对马岛和周边海域的阿根廷军发动反擊,登陆并且收復马岛。阿根廷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動失败后,于同年6月14日与英国签订停战协议。英国--本次战争重新控制了马岛,但是阿根廷從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訴求。 阿根廷在本次局部战争中失败,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导致了加尔铁里政府下台。在英国,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强烈愛國主義情绪,加强了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1983年大选。这场战争在英国-阿根廷关系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页,并且成为不少书籍、电影和歌曲的题材。.

新!!: The Final Cut和马岛战争 · 查看更多 »

邁克爾·凱曼

邁克爾·阿諾德·凱曼(Michael Arnold Kamen,)是美國作曲家、管弦樂編曲家、管弦樂指揮家及錄音樂師,因跨足電影配樂而聞名。.

新!!: The Final Cut和邁克爾·凱曼 · 查看更多 »

概念專輯

概念專輯(Concept Album)指的是專輯中的樂曲全部圍繞相同主題的音樂專輯。 通常情況下,流行音樂的專輯都是由歌手的樂曲及翻唱樂曲等彼此之間無關係的單獨樂曲構成。而概念專輯的定義則如上文所述,但如何才算是「圍繞相同主題」有模糊地帶,所以概念專輯本身的定義並不嚴謹。一般多認為,世界第一張概念專輯是披頭四的胡椒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樂團(1967年發表)。但如果采用較廣泛定義的話,世界上第一張概念專輯是1930年代後半期Lee Wiley所發行的一張唱片。 * Category:專輯種類.

新!!: The Final Cut和概念專輯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