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PeoPo公民新聞

指数 PeoPo公民新聞

PeoPo公民新聞是台灣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於2007年4月30日成立的公民新聞平台,為台灣第一個公民自主影音新聞平台,開台時口號為「你的小故事,我的大新聞」。相類似的著名平台機制有南韓的OhmyNews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CNN iReport等。.

45 关系: 原住民族電視台南韓台灣台灣原住民名片大纪元时报中央廣播電台中央通訊社世新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視2台公視主頻公民媒體筆名管中祥維基媒體國際會議縮寫繁体字美國絕招莫拉克風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草根媒體非会议衛報蘋果公司闽南语自然灾害臺北市臺灣原住民英国广播公司FacebookITunesOhmyNewsYouTube民間記者洪素珠洪素珠事件有線電視新聞網新媒體新聞稿日本放送協會旺报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原住民族電視台

原住民族電視台(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缩写为TITV),簡稱原視,口頭慣稱原民臺,是中華民國第一個、並為唯一全天候以臺灣原住民族為主題的電視頻道,也是第七家無線電視台,字幕則使用翻譯成國語的中文。現位於中國電視大廈,於2014年脫離台灣公廣集團,由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擁有。2016年8月1日起正式於無線數位頻道以HD訊號播出至今。 2014年1月起,原住民族電視台改為全日24小時播出,是目前臺灣全年播放時數最多的公共廣播電視臺。.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原住民族電視台 · 查看更多 »

南韓

#重定向 大韩民国.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南韓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原住民

#重定向 臺灣原住民族.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台灣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名片

名片(咭片;名刺(めいし);Business card),是一種載有關於公司或個人的聯繫信息的卡片,常用於商務往來場合之中,作為一種便利和記憶輔助工具的共享。名片通常包括:姓名、單位或商業機構名稱(通常帶有商標)、以及聯繫信息(如:街道地址、電話號碼、傳真號碼、電子郵件地址及網站)。.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名片 · 查看更多 »

大纪元时报

《大紀元時報》是一份發行多语種及多国域性平面報刊的國際新闻機構。編輯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該報由法輪功學員於2005年在紐約創辦,該報稱獨立於黨派及商業集團之外,宗旨為「維護人權普世價值、揭露中國共產黨政權極力隱瞞的新聞真相」。該報網路版有21種語言,紙本有中、英、法、德、韓、俄等10多種語言版本,於全球約35國家發行免費、收費版共150萬份,例如在美國、加拿大、香港、日本、澳大利亞及新西蘭等多處旅遊景點、學校及公共場所免費發放,或在通路販售,2006年週發行量達130萬份,主要刊登內容包括主流新聞與評論,亦有文化、體育、娛樂及旅遊等方面的副刊,以及社區廣告等等。2016年3月起,香港大紀元宣佈從免費報章改為收費報章,每份定價港幣8元,在全港250多個報攤正式出售,但同時亦以「非賣品」形式在部分地點有限度免費派發。.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大纪元时报 · 查看更多 »

中央廣播電台

#重定向 中央廣播電臺.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中央廣播電台 · 查看更多 »

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Central News Agency,略稱CNA)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1995年轉型為依據《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成立、由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目前總社設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志--清大樓。.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中央通訊社 · 查看更多 »

世新大學

世新大學(Shih Hsin University,中文簡稱世新、英文簡稱SHU)位於中華民國台北市文山區的一所私立大學。創辦人為成舍我。.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世新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成立於1989年,為國立政治大學的學院之一,也是著名之傳播教育學府,現位於臺北市,前身是中央政治學校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於重慶合辦的新聞學院,專職於訓練國際新聞人員。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回南京的政大新聞系也為當時中國三大新聞學府之一,與上海復旦大學、北京燕京大學齊名。 現今學院研究主要涵蓋:新的敘事型態、新的使用者體驗、風險社會下的傳播問題、未來傳播權、政策、權利與倫理、新素養等六大領域。.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 查看更多 »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簡稱公視基金會、公共電視臺、公共電視、公視、PTS,為臺灣七家無線電視臺之一,是依據中華民國《公共電視法》而成立之獨立經營且全民共同擁有的的公共媒體,不受政府、任何政黨及利益團體控制。其於1990年開始籌備,至1998年7月1日正式開播,目前擁有3個電視頻道,並與中華電視公司共同組成臺灣公廣集團。 屬於公共服務性質的臺灣電視臺,除了依《公共電視法》成立的公視和同為公廣集團成員的華視和客家電視台外,尚有依《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設置條例》成立的原住民族電視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所屬)。但原視並非臺灣公廣集團成員。.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公視2台

公視2台,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的電視頻道。.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公視2台 · 查看更多 »

公視主頻

公視主頻是台灣的公共電視媒體——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視)的主頻道,公視「升規HD」的宣傳網站將本頻道定名為「公視一台」。內容為綜合台形式,特色是比其他無線台(台視、中視、華視、民視)更重視公共服務節目及弱勢族群(兒童、老人、原住民族等)節目。中央氣象局發布海上颱風警報期間,公視主頻道會在每整點前數分鐘固定錄影轉播中央氣象局颱風動態說明會,也會在畫面左側開啟滾動字幕報導颱風最新動態及颱風警報範圍。公視的台標在節目播完後會由半透明變成「彩色」。 2012年6月30日中午起,無線電視數位化後定頻於26頻道。 2016年6月8日,NCC通過公視換照和營運計劃變更案;自7月6日起升級HD訊號播出,和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並列第四個主頻道升級為高畫質訊號的電視台。.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公視主頻 · 查看更多 »

公民媒體

公民媒體(citizen media, citizen-based Media, citizen-produced media),亦稱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 另譯替代性媒體、小眾媒體)、地下媒體(underground media)、基進媒體(radical media)、社區媒體(community media,另譯社群媒體)、社群媒體(social media)、我群媒體(we media)。不同的名稱,凸顯公民媒體的不同特徵,但共同指出其核心精神:「公民媒體是由非專業記者的個別公民所產製的各種媒體」(維基英文版)、「對抗或彌補傳統社會大眾媒體的報導內容、傳達出自主和多元的觀點或意見」(敦誠,1991朱松林,2005 Bowman & Wills,2003 Gillmor,2005)、「廣義來說,只要是一般大眾而非專業媒體組織所產製的媒體,均屬公民媒體」。《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認為,強大的公民媒體可帶動強大的民主政治。(Strong press, strong democracy.).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公民媒體 · 查看更多 »

筆名

名是有些作家發表文章時,基於某種理由不以真實姓名發表而採用的化名。.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筆名 · 查看更多 »

管中祥

管中祥(),臺灣學者,長期參與媒體改革運動、並關注人權與文化議題。強調媒體改革運動的核心價值為傳播公民權,在此基礎上,擴展媒體改革的多樣路徑。認為媒體改革運動應視是為政治運動,是一種政治制度與政治價值的改變。.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管中祥 · 查看更多 »

維基媒體國際會議

維基媒體國際會議是維基媒體基金會主辦的有關維基及维基相關計畫的學術會議,使維基編者及用戶得以相見,並與維基研究者、維基開發者、媒體及公眾,共同探討維基各計畫、維基技術與文化、自由內容與文化運動的實踐、進展與未來。此會議的英文名稱為「Wikimania」,全稱是「International Wikimedia Conference」,但該全稱在實際中絕少使用。英文名稱「Wikimania」取自「Wiki-」(「維基」及「圍紀」之意)與「-mania」(「痴迷」、「執狂」之意),目前並無廣為接受的中文譯名,但有時譯為「維基狂」。「International Wikimedia Conference」譯為「維基媒體國際會議」或省略作「維基國際會議」,中文一般以此名稱呼「Wikimania」,此外亦有譯為「國際維基媒體會議」、「國際維基會議」、「維基國際年會」、「國際維基年會」、「國際維基大會」、「維基大會」等名稱。.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維基媒體國際會議 · 查看更多 »

縮寫

縮寫(abbreviation),在语言学裡嚴格地说是一種詞語的簡易格式,又称缩略语或簡稱。但實際上,它是從詞中提取關鍵字來簡要地代表原來的意思。例如,「欧洲联盟」被省略作為「欧盟」。.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縮寫 · 查看更多 »

繁体字

本文介绍的是与简化字对应的汉字字汇。 繁体字(unsimplified Hanzi《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un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与简化字相对,指已有简化字代替的通常笔画较多的汉字。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77页在实际生活中谈到的繁体字,实际上是指繁体字和传承字的集合。 ,或作傳統中文,與簡體中文(Simplified Chinese)相對,是使用繁體字作为書寫的最基本單元的文字系统。.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繁体字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絕招

絕招,又称为杀手锏,在電子遊戲術語中又稱必殺技、奧義,指「很有效果的招式或招數」;常用在武術、拳賽、比賽、競賽等場合,但是不限於這些場合。 近年由於日本動漫的流行,又有人用日語詞必殺技(ひっさつわざ)代替,而門派絕招中的秘招則稱為奧義(おうぎ)。.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絕招 · 查看更多 »

莫拉克風災

#重定向 八八水災.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莫拉克風災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重定向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查看更多 »

草根媒體

#重定向 自媒体.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草根媒體 · 查看更多 »

非会议

非会议是一种议程由参与者推动并创建的会议。会议的筹备一般不是由某个单独机构或一小群机构组织的。最初这个术语是在奇客社群开始使用的。非会议的过程类似于开放空间技术,在其他方面其本身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例如未来学中的未来工作坊。非会议一般比较低调,缺乏组织性,不侧重于专业人士和嘉宾。 开放空间技术以一种充满活力和自然而然的方式组织会议议程。议程一般通过wiki来讨论,并希望其他人提供议题或者希望别人能够出席。.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非会议 · 查看更多 »

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1819年爆發彼得盧屠殺事件,創刊人英國記者John Edward Taylor揭露事件的事實。1821年,《曼徹斯特衛報》創刊,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得此名。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编务,将《曼徹斯特衛報》变得高雅生动,奠定了该报成为全国性高级报纸的基础。1959年《曼徹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成为英国第二大高级报纸。《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倾向為左派,《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衛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级报纸。.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衛報 · 查看更多 »

蘋果公司

蘋果公司(Apple Inc.,,),原稱蘋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是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庫比蒂諾的跨國。公司最初由史蒂夫·賈伯斯、史蒂夫·沃茲尼克、罗纳德·韦恩创立于1976年4月1日,次年1月3日確定正式名稱為苹果电脑公司,主業是开发和销售个人计算机,至2007年1月9日在舊金山上宣佈改名为苹果公司,宣佈其业务重点转向消费电子领域。現時的業務包括设计、开发和销售消费电子、计算机软件、在线服务和个人计算机。 苹果的Apple II在1970年代助长了个人电脑革命,其後的Macintosh接力於1980年代持续发展。该公司最著名的硬件产品是Mac电脑系列、iPod媒体播放器、iPhone智慧型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在线服务包括iCloud、iTunes Store和App Store;消费软件包括macOS和iOS操作系统、iTunes多媒体浏览器、Safari网络浏览器,还有iLife和iWork创意和生产力套件。在2017年時苹果公司曾位列財星全球500大企業的第9名,《财富杂志》曾提名苹果公司为美国2008年最受尊敬的公司、2008年到2012年世界最受尊敬公司,《福布斯》2015年发布的全球品牌价值榜,苹果公司连续第五年雄踞榜首,其价值曾是地球上其他任何品牌的两倍以上。但是,苹果公司在其产业链中的劳工制度、环境和商业实践中至今仍然飽受抨擊。 至2017年7月,苹果公司拥有21个国家的497间零售商店,还有线上苹果商店、iTunes商店。iTunes商店是世界最大音乐零售商。苹果公司是市值最高的公共交易公司,到2014年6月大约拥有市值6000亿美元,到同年11月更是歷史上首家突破7000億美元的公司。截至2012年9月29日,苹果公司全球拥有永久全职员工72800名,临时全职员工3300名。2013年全球总收入1709亿美元。截至2014年1季度,苹果公司五年平均增长率销售额39%,利润率45%。2013年5月苹果公司首次进入财富500强公司名单前10名,比2012年上升11位,位列第6名。.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蘋果公司 · 查看更多 »

闽南语

閩南語(bp),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閩語中的一種,形成於中國東南沿海的閩南地區(今福建省南部區域),主要分布於現今的中國大陸閩南、廣東潮汕地區和廣西、浙江部份地區,以及臺灣、菲律賓、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海外華人之間。闽南语在台灣與东南亚等地一定的影响。狭义的闽南语指福建南部、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通行的闽台泉漳片闽南语。闽南语分支之下再分为潮汕片、海陆丰片、龙岩片、头北片、浙南片、大田片、中山片、雷州片和海南片等方言。闽台泉漳方言作为主流闽南语 ,是闽南语系中影响力最为巨大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片分。在其原乡福建省和台湾,闽台泉漳片闽南语是闽语支中占优势的语言,流通程度仅次于标准汉语 (普通话)。海南通行的海南话以及广东雷州半岛通行的雷州话,原被认为是闽南语的方言,但由於與闽台片閩南語存在較大差異,今已被單獨劃出,認定為閩語的直屬分支。《中國語言地圖集》,B8 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香港朗文(遠東)出版公司出版,1987年。 於2017年,全球以閩南語(包括潮汕話、海南話等)為母語的人數約為4834萬人,其中中國大陸的閩南語人口(包括潮汕話、海南話)則是2710萬人(2013)。全球閩南語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並非定值而會浮動,估計位居世界第20~30名之間。 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閩南話或閩南方言。在臺灣,最常用臺語或臺灣話來稱呼,少部分人則稱為河洛話或福老話(亦作鶴佬話、Holo話,台羅:Hô-ló-uē)。居住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之為福建話或咱人話(亦稱咱儂話)。此外,於臺灣日治及戰後時期亦有福建語的稱呼。浙江南部的苍南、平阳、洞头一带亦稱之為福建話。 閩南語與現代標準漢語無法相通,因而被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是一種語言。在中國大陸被官方認定為漢語方言之一,稱為閩南方言。而在臺灣,認同語言說與方言說的學者皆有。閩南語及華語在語音、詞彙、句法上本有許多差異,又由於分支較早,彼此間的差異亦相當顯著,至於閩南語中許多來源不明的字詞,也並非源自漢語。有統計研究指出,閩南語的核心詞彙僅49%與華語同源,比同屬西日耳曼語支的英語與德語之間的差異還要大10%。 閩南語曾在鄭氏王朝與西班牙、英國等西洋國家外交通商時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以後推行國語運動,使台語在臺灣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直到解嚴之後,才廢除國語運動,改行推廣本土語言。(論文發表於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2000年,中華民國頒佈《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閩南語成為法定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之一。 在中國大陸,泉州话曾長期被當作閩南语的标准音。至清末五口通商以后,其优势地位逐渐被廈門話和台湾话混合优势腔取代。今日厦门话和台湾闽南语混合优势腔是闽南语的代表方言。中國大陸采用厦门话作为閩南语广播的标准音。在臺灣,北中南都各有些微的發音差異,被稱為偏泉通行腔、偏漳通行腔、海口腔(偏泉腔)和內埔腔(偏漳腔),但由于台湾的交通发达,人口流动大,以及台湾闽南语电视节目和闽南语歌曲专门采用台湾闽南语混合第一优势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闽南裔台湾人(尤其是城区地带)的闽南语腔调趋向于台湾闽南语混合第一优势腔。.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闽南语 · 查看更多 »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natural hazard、natural disaster),又稱為自然災難、天然災難、天然災害、天災、天禍、天患、災荒 ,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會给周围的生物和人类社会造成灾害。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所有的天災有百分之九十跟天气、水和气候事件有关。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的弹性及其所受影响或其恢复的能力有关。 若有害事件所发生的区域内没有人受害,则该事件不属于灾难。例如圣弗朗西斯科这样的大城市等较易受害的地区,一场地震可能会带来持久性的破坏,这些破坏通常需要数年才能修复。.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自然灾害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灣原住民

#重定向 臺灣原住民族.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臺灣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英国广播公司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縮寫:BBC;又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以強調其公營地位)是英国的一家资金主要来自英国国民缴纳的电视牌照费且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也是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公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广播业务。在1955年英国独立电视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互联网新闻服务。.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英国广播公司 · 查看更多 »

Facebook

Facebook(簡稱FB),華人地區有臉--書、臉--譜、面--書、面--簿等中文名稱。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州-zh-hans:圣马特奥县; zh-hant:聖馬刁郡-门洛帕克市的線上社交网络服务網站。Facebook成立初期原名為thefacebook,名稱的靈感來自美國高中提供給學生包含照片和聯絡資料的通訊錄(或稱花名冊)暱稱「face book」。 除了文字訊息之外,使用者可傳送圖片、影片、貼圖和聲音媒體訊息(現在也可以傳送其他檔案類型如.doc,.docx,.xls,.xlsx等,但是.exe可能會被禁止傳送)給其他使用者,以及透過整合的地圖功能分享使用者的所在位置。Facebook是在2004年2月4日由馬克·扎克伯格與他的哈佛大學室友們所創立。Facebook的會員最初只限於哈佛學生加入,但後來逐漸擴展到其他在波士頓區域的同學也能使用,包括一些常春藤名校、MIT、紐約大學、史丹福大學等。接著逐漸支援讓其他大學和高中學生加入,並在最後開放給任何13歲或以上的人使用。現在Facebook允許任何聲明自己年滿13歲的使用者註冊。 使用者必須註冊才能使用Facebook,註冊後他們可以創建個人檔案、將其他使用者加為好友、傳遞訊息,並在其他使用者更新個人檔案時獲得自動通知。此外使用者也可以加入有相同興趣的群組,這些群組依據工作地點、學校或其他特性分類。使用者亦可將朋友分別加入不同的列表中管理,例如「同事」或「摯友」等。截至2012年9月,Facebook內已有超過十幾億個活躍使用者,其中約有9%的不實使用者。截至2012年,Facebook每年共產生180拍位元組(PB)的資料,並以每24小時0.5拍位元組的速度增加。統計顯示,Facebook上每天上傳3億5千萬張圖片。.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Facebook · 查看更多 »

ITunes

iTunes是一款媒體播放器的應用程式,2001年1月10日由蘋果電腦在舊金山的Macworld Expo推出,用來播放以及管理數位音樂與視訊檔案,是最受歡迎的管理iPod与iOS设备檔案的主要工具之一。此外,iTunes能連線到iTunes Store(在有網路連線且蘋果公司在當地有開放該服務的情況下),以便下載購買的數位音樂、音樂影片、電視節目、iOS应用(在iOS 11推出后去除)、各種Podcast以及標準長片。2015年起电脑端的Apple Music服务也被整合进了iTunes中。 此程式原來由傑夫·羅賓(Jeff Robbin)和比爾·金凱德(Bill Kincaid)開發,當初稱作SoundJam MP,1999年由Casady & Greene發表。2000年被蘋果電腦買下,更換新的使用者介面,增加燒錄CD的功能,並且移除面板支援,改名為iTunes。起初只能在Mac OS 9 作業系統上運行,九個月後,第二版支援Mac OS X系統,第三版停止支援Mac OS 9。2003年10月,iTunes 4.1版本發佈,增加了對Windows 2000和XP的支援。2007年,微軟發佈最新的作業系統Windows Vista,與iTunes有數個已知的相容性問題,蘋果已發行新版本以修正問題。 iTunes可從蘋果的網站免費下載取得,麥金塔電腦和一些iPod產品也有附帶此軟體。它也曾是蘋果iLife多媒體應用程式套件的一部分。.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ITunes · 查看更多 »

OhmyNews

OhmyNews(오마이뉴스)是一個最初由大韓民國開始的網上媒體,由吳連鎬在2000年2月22日創立,在全盛時期發展成一個除了韓語以外還有日語及英語的三語網上媒體。OhmyNews的特色是採用了一種類似維基新聞及香港獨立媒體的方式,由參與者(公民記者)提供新聞、並為參與者提供討論的平台,但比兩者成立的時間還要早。 2002年大韓民國總統選舉,新千年民主黨候選人盧武鉉當選第16任大韓民國總統,OhmyNews的影響力是原因之一;盧武鉉當選後首先接受OhmyNews專訪,OhmyNews從此被視為親盧武鉉的媒體。2004年上半年,由於部落格與社交網路服務的普及,加上盧武鉉的支持率下降,OhmyNews的點閱率開始下降。 2004年11月8日,香港獨立媒體編輯部成員阿藹評論,Ohmynews成為韓國大型媒體之一與韓國最成功的一場公民運動,因為它鼓勵市民關心自己生活、關心社會、並透過報導去改革社會,而這場公民運動最重要的群體是年輕人,這場公民運動使年輕人明白「政治是在自己身邊發生的事物,而不是由政客和議員所壟斷的」。 2005年6月23至26日,OhmyNews於首爾舉辦第一屆「OhmyNews國際公民記者論壇」(OhmyNews International Citizen Reporters' Forum)。 2006年2月22日,OhmyNews與軟體銀行簽下市值1100萬美元的投資契約,合資在日本成立「OhmyNews國際株式會社」(OhmyNews International)以主辦OhmyNews日語版網站「OhmyNews Japan」。2006年6月1日,OhmyNews國際株式會社開設官方部落格「OhmyNews開店準備中Blog」,為OhmyNews日語版暖身,一開設就被日本反韓網友留言攻擊。2006年7月21日,OhmyNews國際株式會社開始在日本招募公民記者。2006年8月1日,OhmyNews開店準備中Blog規定,僅限已註冊的公民記者留言。 2006年8月4日,韓國政府的「新聞發展基金」選定OhmyNews等12家媒體為2006年度優先援助對象,被大國家黨等在野黨質疑獨厚政治立場親盧武鉉政府的媒體。2006年10月初,OhmyNews被揭發收受北韓資金75萬韓元。2006年10月末,被大國家黨議員控告妨害名譽的OhmyNews記者敗訴,被判罰金。 2006年8月28日,OhmyNews日語版開站,鳥越俊太郎擔任第一任編輯長,青木理擔任第一任副編輯長。2006年11月10日,鳥越俊太郎在OhmyNews日語版宣布將於2006年11月17日廢止參與者討論機制。2006年11月17日,OhmyNews日語版廢止參與者討論機制。 2007年2月20日,OhmyNews日語版以鳥越俊太郎健康因素為由設置代理編輯長,第一任代理編輯長為前《週刊現代》編輯長元木昌彥。2007年3月26日,OhmyNews日語版開始對外供應新聞內容。2007年4月10日,OhmyNews日語版改版,新增社交網路服務機制。2007年8月27日,OhmyNews日語版成為雅虎日本新聞內容供應商。2007年5月31日,鳥越俊太郎宣布,由於任期屆滿與個人健康因素,自2007年6月1日起辭去OhmyNews日語版編輯長,元木昌彥接任。2007年11月24日,OhmyNews在距離首爾90分鐘車程的一家重新整修後的小學開辦「公民新聞學校」。 2008年4月21日,OhmyNews國際株式會社改名為「OhmyNews株式會社」,總部搬至東京都港區東新橋。2008年7月,OhmyNews株式會社解散。2008年8月,OhmyNews日語版關站。 2009年7月8日,吳連鎬透露OhmyNews每年虧損達7億韓元,呼籲OhmyNews使用者捐款維持運作。.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OhmyNews · 查看更多 »

YouTube

YouTube(非官方中文名:油管、優兔、优图)是源自美國的影片分享網站,讓使用者上載、觀看及分享及評論影片。公司於2005年2月15日註冊,網站的口號為「Broadcast Yourself」(表現你自己),網站的標誌意念來自早期電視顯示器(阴极射线管)。 2005年,YouTube由陳士駿、、賈德·卡林姆等人創立,賈德·卡林姆作为网站创始者亦是YouTube最早影片《我在動物園》的上传者。2006年11月,Google公司以16.5億美元收購YouTube,並把其當做一間子公司來經營。Google公司最初对于如何通过YouTube盈利,一直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被收購後的YouTube依然風靡全球網路使用者。花旗銀行分析師認爲,以2012年整年計算,Google可能从YouTube获得24亿美元的净收入。无Google账号的用户仍可以直接觀看YouTube中的视频,但无法上传视频及無法留言。註冊用戶則可以無限數量上傳影片。當影片多次被舉報,經過審查,核實後,含有暴力或裸露的内容可能會被定為“18歲以上註冊用户可以觀看”,而色情内容以及侵犯版权的内容(比如仍在上映或发行影碟的电影,电视剧或动画片)會被刪除,另外也禁止特定的買賣主題影片。 加利福尼亚州聖布里諾是YouTube總公司的所在,網站藉由HTML5 WebM影片 來播放各式各樣由上傳者製成的影片內容,包括電影剪輯、電視短片、预告片、音樂錄影帶等,以及其他上傳者自製的業餘影片,如VLOG、原創的影片等。大部分YouTube的上傳者為個人,但也有一些媒體公司如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VEVO以及其他團體與YouTube有合作夥伴計劃,上傳自家公司所錄製的影片。 時至今日它已經成為影音網站的翹楚,不單在影音娛樂市場上吸引觀眾,又成功把龐大流量轉變為社群平台,並激發網上創作產業,例如每年YouTube名人的演出等收看人數與廣告收入都相當驚人,同時企業則申請官方帳號用作廣告與線上傳媒渠道、NGO的推廣公關等等,成為又一段矽谷文化新創成功的經營典範,當然也是因為Google的硬體支援,才能承受龐大的資訊量而發展起來,還有恰好的創業時機換來的知名度與其爆紅效應。儘管目前有大量用戶支持,但同類型網站激烈競爭下內容生產更變得重要,因此近幾年眼光開始轉向網上知名製作者,YouTube對這些擁有數百萬訂閱的人十分器重,並聯繫博主來提供獎盃回饋與官方聚會活動邀請、以及更高的薪資分紅等等(這類職業化的博客經營者被稱為Youtuber),追求高點擊率已經成為許多人獲取財富的方式之一,第一個突破十億點閱率的男歌手是PSY(Gangnam Style),第一個突破十億點閱率的女歌手是姬蒂·佩芮。2015年9月,PewDiePie成为第一个观看次数超过100亿次的YouTube频道。 2015年7月17日,谷歌发布截至6月30日的201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现在YouTube有超过10亿用户,世界上所有上网的人群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天在YouTube合计消费几亿个小时的时间观看视频,现在YouTube的观看时间同比增长60%,这是几年来最高增长水平。 2017年6月6日,《2017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公布,YouTube名列第65位。.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YouTube · 查看更多 »

民間記者

--,是指不屬於傳統傳媒體系以外的新聞工作者,包含已脫離一般傳媒機構、以獨立身份对事件做出報導的人,或者對新聞工作有興趣的業餘人士。這個風氣沿自部落格和民間獨立媒體的盛行。雖然公民記者以「記者」為名,但由於自身或所屬團體大多自外於原本的傳媒產業,且不一定擁有新聞相關的專業素養,因此並不完全能融入於傳媒產業的從業人員當中,例如較不容易取得記者證。.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民間記者 · 查看更多 »

洪素珠

#重定向 洪素珠事件.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洪素珠 · 查看更多 »

洪素珠事件

洪素珠事件是臺湾一起因為國家認同分歧而引發的政治事件。2016年6月9日,自認是日本人的公民記者洪素珠,在臉書發布她於二二八紀念日時「採訪」被她認為是中國人的非臺灣省籍老年榮譽國民(以下簡稱老榮民)的影片,洪素珠以挑釁口吻堵訪老榮民的影片公開後,在網路被討論並引發公憤,藍綠陣營一致譴責,各界人士紛紛對此發表評論。網友對其進行人肉搜索,發現她曾多次錄製侮辱榮民的影片,有多人受害。.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洪素珠事件 · 查看更多 »

有線電視新聞網

#重定向 有线电视新闻网.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有線電視新聞網 · 查看更多 »

新媒體

新媒體,泛指利用電腦(計算及資訊處理)及網路(傳播及交換)等新科技,對傳統媒體之形式、內容及類型所產生的質變。是種運用科技並具有互動性的各型態的溝通工具,通常是指還有很多探索空間的傳播媒介。新媒體一詞可以從產業區分、人機介面、藝術運動、及其多媒體形式來詮釋,不同的詮釋是由於不同領域的觀點(產業、科技、藝術、及傳媒)的出發點之不同。.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新媒體 · 查看更多 »

新聞稿

新聞稿或稱通訊稿,是一種新聞式宣傳文稿,由公司、機構、政府、學校等單位發送予新聞傳媒的通信文件,用以公佈有新聞價值的消息。通常會用上網官方網頁、電子郵件、傳真、書信(電腦打印)形式分發予報章、雜誌、電台、電視台(電視網絡)、通訊社的編輯亦有專業公司提供分發商業新聞稿的服務。 發布者不介意新聞社是否原稿照登,不過新聞記者可編輯題材、撰寫成新聞稿件。而不少新聞稿是通知各大傳媒有關記者招待會的消息。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單位發布之新聞稿,並非記者為報社撰寫的新聞稿,不可一概而論。 雖然在中文語境上,通訊稿與新聞稿同義,但通常偏重於活動或會議過程。有時廣告主亦會付款給出版商刊登以達宣傳效果,在香港俗稱「鱔稿」,臺灣則叫「業配新聞」。.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新聞稿 · 查看更多 »

日本放送協會

#重定向 日本廣播協會.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日本放送協會 · 查看更多 »

旺报

《旺報》(英語譯名:Want Daily)是台湾第一份以报导兩岸三地消息为主要内容,旨在增进海峡两岸了解的正體中文报纸,标榜「台灣优先、两岸第一」。《旺报》由中时媒体集团创办,2009年8月4日至2009年8月10日隨《工商時報》发行试刊号,2009年8月11日正式发行。.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旺报 · 查看更多 »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於2008年3月22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暨第五案、第六案全國性公民投票,也是第四次總統直選,於2008年3月22日舉行。此項選舉採用普通、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有兩組,分別為1號:民主進步黨提名的謝長廷和蘇貞昌(通稱「長昌配」),以及2號:中國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和蕭萬長(通稱「馬蕭配」)。 中央選舉委員會在2008年3月22日20時7分宣布開票結果,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及蕭萬長獲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届總統、副總統。馬英九、蕭萬長以7,659,014票當選,得票率58.45%,謝長廷、蘇貞昌5,444,949票,得票率41.55%,馬英九、蕭萬長的得票數,較謝長廷、蘇貞昌多2,214,065票,更創下中華民國史上總統候選人最高得票。新任總統、副總統於同年5月20日宣誓就職。這是台灣政治史上第二次政黨輪替。 本次選舉是臺灣2008年繼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後,另一場攸關社會未來走向的大型選舉。國民黨奪回失去八年的政權,在此次選舉後,同時掌握行政部門及立法院過半席次,達至「完全執政」局面。另一方面,與總統選舉投票合併舉行、涉及參與聯合國議題的兩項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皆因未達《公民投票法》所訂「領票人數達總選舉人數的百分之五十」之門檻而未能成案。.

新!!: PeoPo公民新聞和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PeoPo公民新聞平台PeoPo公民新聞平臺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