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海拉细胞

指数 海拉细胞

海拉细胞(Hela Cells,有時音譯為海樂細胞,亦称实验用增殖表皮癌细胞)是生物學與醫學研究中使用的一種細胞,源自一位美國婦女的子宮頸癌細胞的細胞系。這名美國婦女在1951年死於該癌症。為了讓拉克斯保持匿名,此細胞株原宣稱是依「Helen Lane」命名。HeLa細胞系被視為「不死的」(即不同於其他一般的人類細胞,此細胞株不會衰老致死,並可以無限分裂下去),至今都被不間斷的培養。此細胞系跟其他癌細胞相比,增殖異常迅速。.

12 关系: 子宮頸子宮頸癌人類乳突病毒医学端粒细胞生物学物种袋獾面部腫瘤病WI-38海佛烈克極限

子宮頸

子宮頸(cervix、cervix uteri)是子宮底部狹窄的開口。連接陰道。形狀是圓柱形或圓錐形。突出於陰道壁的前上方。子宮頸大約有一半長度可透過適當醫學儀器看見。.

新!!: 海拉细胞和子宮頸 · 查看更多 »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又稱宮頸癌(英語:Cervical cancer),為發生在子宮頸的癌症 ,源自於不正常細胞的生長,甚至能侵襲或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早期通常並不會有症狀,而晚期時可能有不正常的、、或性交疼痛。 超過90%的子宮頸癌患者曾被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 ;但相對而言,大部份感染的人並不會發展成癌症。其他風險因素包括抽煙、免疫不全、常使用避孕藥、不安全性行為、多重性伴侶等,但皆不如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重要。典型的子宮頸癌由為期10至20年的發展而來。子宮頸癌可分為幾種型態,90%為鱗狀細胞癌,10%為,而其他型態僅佔少數。診斷通常藉由,再進一步切片檢查。醫學影像則用於察看是否有癌症轉移。 人類乳突病毒有分為許多子型,其中兩型的感染特別容易造成子宮頸癌的產生。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保護受施打者不受兩型病毒的侵犯,因而可預防65%至75%的子宮頸癌。然而因為尚有部分的罹癌風險,預防指引仍建議持續規則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其他預防方法包括不從事性行為及使用保險套。子宮頸癌篩檢透過抹片檢查、或使用醋酸來辨別癌前病變,若針對癌前病變進一步治療可預防其發展成癌症。子宮頸癌的治療包含合併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在美國,五年整體存活率為68%,影響預後的關鍵主要在於早期發現。 在全世界,子宮頸癌是第四常見的癌症,也是女性第四常見癌症死因。在2012年,預估有528,000例的子宮頸癌,並造成26.6萬人死亡,分別佔癌症發生率與死因的8%。大約70%的子宮頸癌發生在開發中國家,而在低收入國家則為最常見癌症死因。在已開發國家,因為子宮頸抹片篩檢的普及,大大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醫學研究中,著名的細胞株─Hela細胞,便是從名為這位女性身上的子宮頸癌細胞所培養出來。.

新!!: 海拉细胞和子宮頸癌 · 查看更多 »

人類乳突病毒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DNA病毒,属于乳头瘤病毒科乳头瘤病毒属。該類病毒感染人體的表皮與黏膜組織,目前約有170种類型的HPV被判別出來,有些时候HPV入侵人體後會引起疣甚至癌症,但大多数时候則沒有任何临床症狀。 大概有30到40類型的HPV會透過性行為傳染到生殖器及周邊皮膚,而其中又有些會引起性器疣。若反覆感染某些高危險性,且又沒有疣等症狀的HPV類型,可能發展成為癌前病變,甚至是侵襲性癌症。經研究99.7%的子宮頸癌,都是因感染HPV所造成。 在近年,台灣研究指出人類乳突病毒是導致肺腺癌的原因之一。其團隊研究發現,HPV16型病毒所釋放的致癌蛋白E6會使人體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抑癌基因P53”失去功能。透過RNA干扰技術,移除E6病毒蛋白後,抑癌基因P53又能重新啟動,發揮其抑制癌細胞的功能。.

新!!: 海拉细胞和人類乳突病毒 · 查看更多 »

医学

醫學是以診斷、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和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的應用科學。狹義的醫學只是疾病的治療,但也有說法稱預防醫學為第一醫學,臨床醫學為第二醫學,复健醫學為第三醫學。醫學的科學面是應用基礎醫學的理論與發現,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學、解剖、病理學、藥理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等,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然而,医学也具有人文與藝術的一面,它關注的不僅是人体的器官和疾病,而是人的健康和生命。「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是廣為接受的理論,而其他如「生理心理靈性社會的照顧」、「全人、全隊、全程、全家的醫療」也都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理論。随着醫學模式的转变,醫學的人文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醫學倫理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四初確原則方法論:「自主、行善、不傷害、正義」。 在人類社會中,醫學已經存在數千年之久。现代医学起源於17世紀科學革命後的歐洲,以科學的过程及办法來進行醫學治療、研究與驗證。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預防醫學、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等。在現代醫學興起前發展的醫學,稱為傳統醫學;現代則以替代醫學的形式在科学医学尚未普及的地区繼續存在。.

新!!: 海拉细胞和医学 · 查看更多 »

端粒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 由於DNA複製的機制,每次染色體複製後,上的染色體末端必無法被複製。因此,真核生物在染色體末端演化出端粒以作為可被重複遺棄的片段。一旦端粒消耗殆盡,細胞將會立即啟動凋亡機制。因此,端粒被推測和細胞老化有明顯的關係。人體的部分細胞,例如精原母細胞、癌症細胞等,含有端粒酶,能在DNA末端接上新的端粒片段,其端粒不會隨著分裂次數增加而縮短,因此能無限複製。.

新!!: 海拉细胞和端粒 · 查看更多 »

细胞

细胞(Cell)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是除了病毒之外所有具有完整生命力的生物的最小单位,也经常被称为生命的积木(病毒仅由DNA/RNA组成,并由蛋白质和脂肪包裹其外)。 in Chapter 21 of fourth edition, edited by Bruce Alberts (2002) published by Garland Science.

新!!: 海拉细胞和细胞 · 查看更多 »

生物学

生物学研究各種生命(上图) 大肠杆菌、瞪羚、(下图)大角金龟甲虫 、蕨類植物 生物學(βιολογία;biologia;德語、法語:biologie;biology)或稱生物科學(biological sciences)、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是自然科學的一大門類,由經驗主義出發,廣泛研究生命的所有方面,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佈、構造、發育、功能、行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以及生物分類學等。現代生物學是一個龐大而兼收並蓄的領域,由許多分支和分支學科組成。然而,盡管生物學的範圍很廣,在它裡面有某些一般和統一概念支配一切的學習和研究,把它整合成單一的,和連貫的領域。在總體上,生物以細胞作為生命的基本單位,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元,和進化是推動新物種的合成和創建的引擎。今天人們還了解,所有生物體的生存以消耗和轉換能量,調節體內環境以維持穩定的和重要的生命條件。 生物學分支學科被研究生物體的規模所定義,和研究它們使用的方法所定義:生物化學考察生命的基本化學;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物分子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植物學研究植物的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檢查所有生命的基本組成單位,細胞;生理學檢查組織,器官,和生物體的器官系統的物理和化學的功能;進化生物學考察了生命的多樣性的產生過程;和生態學考察生物在其環境如何相互作用。最終能夠達到治療診斷遺傳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人類生活、保護環境等目的。.

新!!: 海拉细胞和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海拉细胞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上皮癌.

新!!: 海拉细胞和癌 · 查看更多 »

袋獾面部腫瘤病

袋獾面部腫瘤病(Devil facial tumour disease, DFTD)是感染袋獾的一种非病毒性传染性。该疾病的第一个“官方案例”于1996年出现在澳大利亚。在接下来的10年中,这一疾病使塔斯馬尼亞州的野生袋獾数量大大减少,估计袋獾群体数量减少20%至50%,遍布占全州65%的范围DPIWE.

新!!: 海拉细胞和袋獾面部腫瘤病 · 查看更多 »

WI-38

WI-38是一種生物醫學領域常用的,其本質爲體外(in vitro)培養的人胚肺成纖維細胞。該細胞系由美國生物學家於1960年建立。 WI-38細胞爲有限細胞系,一般在培養50代左右後會衰老死亡,理論上,WI-38細胞最終會徹底耗盡。但因爲海弗里克在1960年代建系時凍存了數百管傳代8次的原代培養人胚肺成纖維細胞(即後來的WI-38細胞),因此,WI-38細胞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滿足研究者的需求。根據一篇發表於1976年的文章,即使只討論一半由海弗里克凍存的WI-38細胞,也需要自那時起66年後WI-38細胞才會徹底用盡。 與通常爲非整倍體的永生化細胞系(如腫瘤細胞、轉化處理後的細胞)不同,WI-38細胞在體外培養時基因組能維持二倍體狀態,各方面的性狀均與正常細胞接近。加上WI-38細胞的差異較不同的原代培養細胞株之間的差異小,因而WI-38在生命科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WI-38尤其常用於疫苗研製或腫瘤發生機理的研究。但因爲WI-38細胞系來自人工流產的,且沒有經過胎兒母親的知情同意,WI-38細胞引起了一定的倫理學爭議。.

新!!: 海拉细胞和WI-38 · 查看更多 »

海佛烈克極限

海佛烈克極限(Hayflick limit),又稱海佛烈克現象(Hayflick phenomenon),指的是一個正常的人類細胞群體,在細胞分裂停止前所能分裂的次數限制。顯示,每個細胞的DNA所相連接的端粒,在每次新的細胞分裂後會略微縮減,直至縮減至一個極限長度為止。 海佛烈克極限的概念是在1961年,由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美國解剖學家提出。海佛烈克證明了一個正常的人類胎兒細胞群體,在細胞培養下可以分裂40─60次,而此細胞群體將會進入期;這駁斥了諾貝爾獎得主亞歷克西·卡雷爾「一般正常的細胞具有」的論點。每次有絲分裂會略微縮短細胞中附著於DNA上的端粒,而人體中端粒的縮短最終會無法進行細胞分裂;這種細胞群體衰老機制的出現,會和整個人體的生理性衰老有所關連。此機制似乎也能夠防止;端粒的縮短會限制細胞分裂的次數,也就可以預防人類衰老細胞中的癌症發展情況。然而,端粒的縮短會傷害免疫功能,因此可能也會增加癌症易感性的風險。.

新!!: 海拉细胞和海佛烈克極限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HeLaHeLa細胞株海拉細胞系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