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关系: 布如里氏潰瘍。
布如里氏潰瘍
布如里氏潰瘍(Buruli ulcer),又稱為班茲達潰瘍(Bairnsdale ulcer)、塞爾氏潰瘍()、丹特里潰瘍(Daintree ulcer),為一種由造成的傳染性疾病。感染早期以無痛性或局部水腫為特徵。結節會發展成,而潰瘍內部可能比皮膚表面來的大,且周圍會水腫。當疾病惡化時,骨頭可能會受侵犯。布如里氏潰瘍通常在手臂及腿,但發燒症狀並不常見。 潰瘍分枝桿菌會釋放環內脂類毒素(mycolactone),可造成免疫功能下降,並導致組織壞死。分枝桿菌科中的結核桿菌及痲瘋桿菌分別會造成結核病及痲瘋。布如里氏潰瘍如何傳播仍未知,而水源可能為傳染途徑。截至2013年為止尚無有效疫苗。 若早期治療,連續8周抗生素的療程約可達約80%的成果,而通常包含rifampin和streptomycin(Clarithromycin或moxifloxacin有時可取代streptomycin);其他治療方法則為切除潰瘍病灶處。感染癒合後,病灶處通常有疤痕。 布如里氏潰瘍最常發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農村,尤其是象牙海岸,但在亞洲、西太平洋地區以及美洲也可能發生。全世界超過32個國家曾有此疾病的報告。每年約5000至6000的案例數發生,另外也可能發生在其他種類的動物身上。於1897年首次描述此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