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722年

指数 722年

没有描述。

10 关系: 基督徒仁安 (渤海)伊比利亚半岛开元勃律倭马亚王朝科瓦東加戰役養老 (日本年號)杨思勖718年

基督徒

基督徒(Christian)是對基督宗教信徒(教徒)的稱呼,泛指相信耶穌是基督和神的儿子及跟從其教導的人,現泛指基督宗教教會的成員,包括天主教信徒、正教會信徒、新教信徒、獨立教會信徒在內的基督教各宗派人士,部分信奉基督教但不加入任何基督教教派的信徒,亦可被稱或自稱為基督徒。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語境所稱的「基督徒」有時指新教信徒。此名稱出自《新約聖經》,當時其著作所用的通用希臘語將基督徒稱為「」(),意思是“基督的人”。 「基督徒」一詞多次出現在《新約聖經》的書信部分,例如在與:從安提阿的教會聚集起首,他們被稱為基督徒;及後,希律·亞基帕曾對保羅表示,「保羅少許的說話,便叫亞基帕作基督徒嗎!」。《彼得前書》裡,彼得把「基督徒」與「受苦」連在一起,也指出「基督徒受苦,不是羞恥,而是榮耀上帝的事」。在保羅傳教時代,基督徒較常以「聖徒」自稱。聖經提到耶穌給基督徒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新!!: 722年和基督徒 · 查看更多 »

仁安 (渤海)

仁安(720年-737年,但有爭議)是渤海国武王大武艺的年号,共计18年。.

新!!: 722年和仁安 (渤海) · 查看更多 »

伊比利亚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位於欧洲西南角,东面和南面临着地中海,西边是大西洋,北临比斯开湾,在东北部由比利牛斯山脉与欧洲大陆连接。主要包括当今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法国的一小部分地区、以及直布罗陀。其总面积约 582,000 平方公里。.

新!!: 722年和伊比利亚半岛 · 查看更多 »

开元

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意思是开辟新纪元。开元年间,唐朝国力處於最强盛的時期,史称开元盛世。.

新!!: 722年和开元 · 查看更多 »

勃律

勃律(Patola Sahi或Palola Sahi之后吐蕃译Bruzha),克什米尔北部印度河流域古国,扼印度、中亚和西藏之间的交通要道。 中国自东晋开始在史籍中记载此国,有波伦、钵卢勒、钵露勒、钵露罗、钵罗、勃律等不同译名,唐朝多称勃律,地原在今巴尔蒂斯坦一带(今别称小西藏)。 7世纪初,为吐蕃击破,分裂成为大勃律和小勃律两个国家,留居原地巴尔蒂斯坦者称大勃律,向西北迁移至罕札河谷即今吉尔吉特地方的称为小勃律,两地相距约150公里。大勃律於686年被吐蕃征服,不甘於吐蕃統治的人逃到小勃律,不過小勃律也在700年前後為吐蕃所征服。 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勃律三次遣使入唐。唐王朝先后册立其君主。开元初年的714年,小勃律王没谨忙因为受到吐蕃的压迫,亲自入长安表示臣服唐朝。由于小勃律是吐蕃进攻唐之安西四镇的要道,因此,唐朝政府认为小勃律是西域西门,必救之地。北庭节度使张孝嵩遣疏勒副使张思礼率西域联军四千救之,没谨忙出兵接应大破吐蕃。此后,722年(开元十年)唐封没谨忙为小勃律王。 没谨忙之后,苏失利之继位小勃律王,740年被吐蕃军击败,被迫臣服吐蕃,迎娶吐蕃公主为妃,吐蕃势力遂深入西域,二十余国皆为吐蕃臣属。此后三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詧三次讨伐均无功。747年(天宝六年),安西节度副使高仙芝受命以马步万人进讨,分兵三路攻占小勃律全境,俘虏小勃律王夫妇,唐改其国号为归仁,设归仁军镇守。此役过后,西域各国重新归附唐朝。 751年高仙芝在怛逻斯之战中大败于大食,唐朝势力退出中亚西部,756年小勃律及周围地区再次臣服吐蕃。 Category:巴基斯坦历史政权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君主國.

新!!: 722年和勃律 · 查看更多 »

倭马亚王朝

奧米亞王朝(أمويون),中國史籍稱之為白衣大食,是由奧米亞家族统治的哈里发国,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在伊斯兰教最初的四位哈里发(即所谓“纯洁的哈里发”或“正统哈里发”)的执政结束之后,由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后来的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建立。从661年至750年,该王朝是穆斯林世界的统治王朝。.

新!!: 722年和倭马亚王朝 · 查看更多 »

科瓦東加戰役

科瓦東加戰役是在711年摩爾穆斯林征服西班牙後,伊比利基督徒軍事實體的第一場指標性勝利。此戰役發生於科瓦東加,很可能是722年的夏季。此戰役確立了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的成立,並且更長遠的來說,還確保了基督徒的據點得以在伊比利北部存續。此戰役是基督徒重新統治全伊比利半島的開始,所以此戰役被回顧視為收復失地運動的起點。 根據莫札拉布人在伊比利北部寫於9世紀的文件,西元718年西哥德人貴族推選一位名叫佩拉約(681年-737年)的男性作為他們的領導人。佩拉約,法維拉的一個兒子,曾經是西哥德國王艾吉卡(687年-700年)宮殿的顯要人士,在阿斯圖里亞斯的坎加斯德奧尼斯建立他的根據地,並且煽動了一場對抗伍麥亞穆斯林的叛亂。 從穆斯林入侵伊比利開始,許多來自半島南方的難民、戰士必須要往北遷徙來躲避伊斯蘭的統治。其中的一部分選擇到位於伊比利半島西北部,人煙罕至的阿斯圖里亞斯山區避難。在那裡,佩拉約從那些土地盡失的南方人之中徵募了他的軍隊。他的第一步是從此拒絕向穆斯林支付吉茲亞(非穆斯林須繳的稅),並且攻擊在當地駐紮的數個小型伍麥亞軍營。最後,他指揮將一個名叫穆努薩的省長官驅逐出阿斯圖里亞斯。他堅守著領土並抵檔數次穆斯林在當地的試圖重建政權,並在不久後建立了阿斯圖里亞斯王國,成為基督徒抵抗穆斯林更加擴張的據點。 剛開始的幾年,這股反抗勢力對奠基權力於哥多華的西班牙新主人無法構成威脅。因此只有少量虛應、敷衍的行動。佩拉約並無法一直保持穆斯林遠離阿斯圖里亞斯,但穆斯林也無法完全擊敗佩拉約,並且每當摩爾人撤軍時,他總是能夠重建控制權。伊斯蘭軍隊著重於襲擊納博訥與高盧,由於人力吃緊,因此剿滅阿斯圖里亞斯的山區叛軍便顯得相對不重要。過去佩拉約沒想過要完全解決與摩爾人在阿斯圖里亞斯地區的消長爭端,而可能之所以造成科瓦東加戰役爆發的原因,是由一支伍麥亞在別處的敗軍所引起的。在721年7月9日,一支穆斯林軍隊跨越了庇里牛斯山並且入侵法蘭克王國,在今屬法國發生的土魯斯戰役遭到擊敗。此起失敗是穆斯林軍隊在西南歐所面臨的第一場重大挫敗。不得已須帶著全然的壞消息回到哥多華,伍麥亞的瓦利決定在返回的途中順道鎮壓阿斯圖里亞斯的叛軍,認為能夠為他的部隊取得一場輕鬆的勝利,並提升他們下降中的士氣。 在722年,穆斯林軍隊由伍麥亞的指揮官阿-卡馬及穆努薩指揮,並由過去西哥德國王的兄弟塞維亞主教歐帕斯伴隨,將送回阿斯圖里亞斯。在阿-卡馬佔領大部分的阿斯圖里亞斯後,歐帕斯試圖與當地的基督徒談判要求投降,但他的努力沒有成功。佩拉約與他的軍隊向阿斯圖里亞斯更深遠的山區撤退,最後退到一個易守難攻、無法發動大面積攻勢的群山環繞的窄谷中。此時佩拉約有將近三百人追隨著。 阿-卡馬最後來到科瓦東加,並派遣一名特使來說服佩拉約投降。佩拉約拒絕,所以阿-卡馬下領他最精銳的部隊進入山谷發動攻擊。阿斯圖里亞斯人在山上的斜坡進行開火,然後在戰鬥進行到最激烈之時,佩拉約親自帶領他的一些戰士離開進入山谷。他們藏身於一個洞穴中,避開穆斯林的視線。基督徒宣稱他們對穆斯林展開一場可怕的屠殺,而伍麥亞方面則描述這僅僅只是一場小衝突。阿-卡馬本人在本戰役中陣亡,而他的士兵逃離了戰場。 在佩拉約贏得勝利後,阿斯圖里亞斯地區被征服的村落人民開始拿起武器挺身而出,並殺了阿-卡馬潰逃部隊的百多人。穆努薩在收到前方戰敗的消息後,組織了另一支軍隊,並且收納了從科瓦東加敗退下來的生還殘軍。在之後的某一日,他在靠近今日的普羅阿薩市鎮遭遇了佩拉約與他大幅增強的軍隊。再一次佩拉約贏得勝利,穆努薩也在戰場上陣亡。雖然穆斯林在他們的歷史中稱佩拉約與他的人馬為「三十個殘存的異教徒,能有何作為」,然而他們此後再也無法強烈地挑戰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的獨立性。此戰役受到科瓦東加聖母神壇的紀念。.

新!!: 722年和科瓦東加戰役 · 查看更多 »

養老 (日本年號)

養老(717年十一月十七—724年二月初四)是日本奈良時代元正天皇之年號。.

新!!: 722年和養老 (日本年號) · 查看更多 »

杨思勖

#重定向 楊思勗.

新!!: 722年和杨思勖 · 查看更多 »

718年

没有描述。

新!!: 722年和718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开元十年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