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9 关系: 经度,熱帶低氣壓,熱帶氣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赤道,斐濟,新西兰,2014-2015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15-2016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16年大西洋颶風季,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2016年太平洋颶風季,201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16-2017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2016-2017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201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17-2018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2017—2018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2017年热带气旋
- 南太平洋气旋季
经度
经度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球表面上不同点东西位置的地理坐标。经度是一种角度量,通常用度来表示,并被记作希腊字母λ(lande)。子午线穿过南极和北极并把相同经度的点连起来。按照惯例,本初子午线是经过伦敦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子午线,是0度经线所在地。其他位置的经度是通过测量其从本初子午线向东或向西经过的角度得到的,经度的範圍为从本初子午线0° 向东至180°E 和向西至180° W。具体来说,某位置的经度是一个通过本初子午线的平面和一个通过南极、北极和该位置的平面所组成的二面角。(这就组成了一个右手坐标系,其z轴(右手拇指)从地球中心指向北极方向,其x轴(右手食指)从地球中心指向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 如果地球是一个均质球体,那么一点的经度就等于过该点的南北铅垂面和格林尼治子午面之间夹角的角度。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南北铅垂面都会包含地球的自转轴。但是地球并不是均质的,而是有很多山脉,在山脉的重力影响下,铅垂面就会偏离地球的自转轴。即便如此,南北铅垂面仍然会和格林尼治子午面相交于某个角度,该角度被称为天文经度,通过天文观测来确定。地图和GPS设备上显示的经度是格林尼治子午面与过该点的一个非严格铅垂面之间夹角的角度,该非严格铅垂面垂直于一个近似于大地水准面的椭球体表面,而不是直接垂直于大地水准面本身。 作为起点,过去其它国家或人也使用过其它的子午线做起点,比如罗马、哥本哈根、耶路撒冷、圣彼德堡、比萨、巴黎和费城等。在1884年的国际本初子午线大会上格林维治的子午线被正式定为经度的起点。東經180°即西經180°,約等同於國際日期變更線,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兩邊,日期相差一日。 经度的每一度被分为60角分,每一分被分为60秒。一个经度因此一般看上去是这样的:东经23° 27′ 30"或西经23° 27′ 30"。更精确的经度位置中秒被表示为分的小数,比如:东经23° 27.500′,但也有使用度和它的小数的:东经23.45833°。有时西经被写做负数:-23.45833°。偶尔也有人把东经写为负数,但这相当不常规。 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一起确定地球上一个地点的精确位置。纬度的每个度的距離大约相当于111km,但经度的每个度的距离从0km到111km不等。它的距离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沿同一緯度約等于111km乘纬度的余弦。不过这个距离还不是相隔一经度的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最短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之间的大圆的弧的距离,它比上面所计算出来的距离要小一些。 一个地点的经度一般与它于协调世界时之间的时差相应:每天有24小时,而一个圆圈有360度,因此地球每小时自转15度。因此假如一个人的地方时比协调世界时早3小时的话,那么他在东经45度左右。不过由于时区的分划也有政治因素在里面,因此一个人所在的时区不一定与上面的计算相符。但通过对地方时的测量一个人可以算得出他所在的地点的经度。为了计算这个数据,他需要一个指示协调世界时的钟和需要观察对太阳经过子午圈的时间。由于地球在一个椭圆轨道上绕太阳旋转,这个计算和观察比上面叙述的还要复杂些。.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Tropical Depression,縮寫T.D.)指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只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或者22至30節的熱帶氣旋,即強風級的級别,對下一級為低壓區或熱帶擾動,而對上一級為熱帶風暴。最廣泛使用的稱呼是「--」,但臺灣中央氣象局把此級別稱為「熱帶性--低氣壓」,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則把這級稱為「熱帶--低壓」。此級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視為熱帶氣旋。在印度洋, 被稱為「低氣壓」 (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0km/h或以下,但需要達到41km/h才達到熱帶低氣壓的強度)或「深低氣壓」(中心附近最高風速為51-62km/h)它有著組織鬆散的雲團及雷雨帶,其表面循環系統頗為顯現;但通常沒有風眼,亦缺乏更高級別的熱帶氣旋所呈現的緊密組織及形態。.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縮寫:JTWC)是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聯合在夏威夷珍珠港設立的中心,負責為太平洋、印度洋及其他海域的熱帶氣旋發出警報。JTWC支援美國國防部的所有分支,以及其他美國政府機構。該中心製作數據的主要用途為保障軍用船艦及飛機的安全,並會傳送到與世界各國共同運作的軍方基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原於1959年在關島尼米茲山創立。因為1995年的基地關閉與重整(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法案,1999年1月1日遷往珍珠港。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全年持續監察、分析及預測熱帶氣旋的行程、發展及動向,該中心的責任範圍覆蓋全球九成熱帶氣旋的活動範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熱帶氣旋發出警報,但該中心採用美國官方以一分鐘時間測量持續風速的標準,而非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十分鐘。不過與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不同的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並非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該中心目前由32名美國空軍及海軍人員運作,並使用了數個衛星系統、探測器、雷達、地表及高空全面數據和大氣模型去完成任務。在2000年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負責對西太平洋風力達熱帶風暴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工作;但2000年起,這工作改由日本氣象廳負責。.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的78.7%被海洋覆盖,余下的21.3%为陆地。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及天体也有类似的赤道。.
斐濟
斐濟共和國(Republic of Fiji,Matanitu Tugalala o Viti,斐濟印地語:रिपब्लिक ऑफ फीजी)為位於南太平洋,瓦努阿圖以東、東加以西、吐瓦魯以南的群島國家,由330個島嶼組成(一半為無人島,而維提島和瓦努阿島兩個主要島嶼的人口佔全國的87%)。國家名稱是源自東加語中的「島嶼」,並且轉為斐濟文中的“Viti”。.
新西兰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譯--,又称奥特亚罗瓦(Aotearoa),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首都为惠灵顿,但最大的城市为奥克兰都会区。新西兰主要由兩大島嶼组成,即北岛(Te Ika-a-Māui)和南岛(Te Waipounamu),两岛以庫克海峽分隔,首都惠灵顿即位于北岛末端处,除此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小的岛屿。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隔塔斯曼海相望,距離澳大利亚東海岸約1500公里,与南太平洋群岛的新喀里多尼亚、汤加和斐济相隔大约1000公里,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西兰成为最后几个被人类聚居的地区之一,也因為人口都是以歐洲裔移民為主,是少數不位於歐洲的白人國家。野生生物由於長時間的與世隔離,新西兰发展出了与众不同且具有多样性的生態環境。由於陆地构造隆升(Tectonic uplift)及火山噴發,新西兰地形多變,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南島中西部。新西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旅遊勝地遍佈。在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新西兰排名全球第7位。.
2014-2015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4-15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濟和新西蘭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2014-2015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5-2016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5-16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濟和新西蘭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2015-2016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6年大西洋颶風季
2016年大西洋颶風季泛指在2016年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大西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設下大西洋的熱帶氣旋季為六月至十二月期間。 大西洋颶風季的編號為AL取L一字,並且大西洋的氣旋命名機構為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更多關於北大西洋的颶風,請參見大西洋颶風季。 2016年大西洋颶風季第一個氣旋生成於2016年1月13日的颶風亞歷克斯。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2016年大西洋颶風季
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是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5月至12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6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6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採用的中文譯名可能不同。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2016年西北太平洋風季開始時間明顯偏遲,第一個系統於5月26日形成,令本年風季成為紀錄史上第5遲開始的風季,亦是21世紀至今最遲開始的風季,只比1973、1983、1984及1998此四年早;但該系統卻成為港澳地區有紀錄以來於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下,最早吹襲當地的熱帶氣旋。而第一個獲命名風暴則於7月3日形成,只比1998年的7月8日為早5日;亦是颱風茉莉於2015年12月17日消散後,相隔198日後才再有命名風暴形成,打破西北太平洋最長沒有命名熱帶氣旋的「空窗期」。受熱帶氣旋頻繁吹襲的菲律賓也在茉莉後大半年沒有風暴來襲,直至2016年颱風妮妲在7月31日登陸呂宋北部,才再有熱帶氣旋登陸菲律賓,情況實屬罕見。不過到8月卻受到巨大「季候風渦旋」影響,熱帶氣旋活動變得異常頻繁,短短兩星期內湧現6個命名熱帶氣旋,與該年前6個月的寂靜形成強烈對比。.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6年太平洋颶風季
2016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2016年6月開始;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2016年1月開始。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颱風,並被列入2016年太平洋颱風季。在東、中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分別是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及中太平洋颶風中心(CPHC)命名,國際編號分別為xxE或xxC。 2016年太平洋颶風季第一個氣旋生成於2016年1月7日的颶風帕利。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2016年太平洋颶風季
201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16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氣旋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超強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201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6-2017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16-2017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在2016年7月16日開始,並在2017年4月30日完結(某些地區的熱帶氣旋季將在2017年5月15日完結)。 此文內容只包含在西南印度洋形成的熱帶氣旋的介紹。 風暴是由留尼汪氣象部發出報告。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31-55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馬達加斯加就會為它命名。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55-90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毛里求斯就會為它命名。.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2016-2017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16-2017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6-17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在澳洲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S或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2016-2017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局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7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中国大陆、香港、澳門所採用的中文譯名與臺灣可能不同。以下各熱帶氣旋的資訊會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熱帶氣旋 |align.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
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2017年6月開始;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2017年1月開始。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颱風,並被列入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在東、中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分別是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及中太平洋颶風中心(CPHC)命名,國際編號分別為xxE或xxC。 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第一個氣旋生成於2017年5月9日的熱帶風暴阿德里安。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
201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17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氣旋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超強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201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17-2018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7-18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濟和新西蘭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16-2017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和2017-2018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另见
2017—2018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17年热带气旋
- 2017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2017年大西洋颶風季
- 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
- 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17年颱風奧鹿
- 強烈熱帶風暴南瑪都 (2017年)
- 強烈熱帶風暴塔拉斯 (2017年)
- 強烈熱帶風暴帕卡 (2017年)
- 氣旋黛比
- 熱帶風暴布拉萬 (2018年)
- 熱帶風暴桑卡 (2017年)
- 熱帶風暴海葵 (2017年)
- 熱帶風暴鴻雁 (2017年)
- 颱風天秤 (2017年)
- 颱風天鴿
- 颱風尼莎 (2017年)
- 颱風杜蘇芮 (2017年)
- 颱風蘭恩 (2017年)
- 颱風達維 (2017年)
- 颶風何塞 (2017年)
- 颶風艾瑪